繪生態畫卷 譜綠色詩篇
——君山區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生態君山美如畫。王 瓊 攝
□記者 張小弓 通訊員 王 瓊
「上班只有十幾分鐘的車程,沒事就釣釣魚。生活真是太美好了!」11月27日下班後,君山區柳林洲街道黃泥套村村民李樂元,喊上兩個釣友來到家門口的北乾渠一字排開,一邊釣魚,一邊閒聊。這樣的「神仙」日子,李樂元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北乾渠是一條灌溉渠,9200米長,沿線坐落著5個村居。以前的萬頭豬場就依渠而建,生意紅火的時候有萬多頭生豬,豬糞便除了大部分用于田間施肥、轉化成沼氣以外,有少部分就直接溢流到北乾渠了。清澈的溝渠慢慢變成了又黑又臭的「龍鬚溝」,以前成群的魚兒也不見了蹤跡。
尷尬局面從2017年開始改變。
君山區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既加快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整改,又注重實施分類指導,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齊頭並進。
關閉或限期整改豬場、轉型轉產,汙水管網改造,對北乾渠進行黑臭水體整治、護坡、植樹……一系列鐵的手腕讓北乾渠穿上漂亮的「新裝」。不僅如此,該區還創新性將秸稈禁燒納入「洞庭清波」專項整治行動中。
有綠水青山打底,村民的生活開始改變。一幅新的「漁舟唱晚」圖畫徐徐展開。
「青、草、鰱、鱅等『四大家』魚都有,一次可以釣個三四公斤。」李樂元從一名養殖「老闆」,轉型到附近的湖南慶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當上了「白領」,空閒的時候釣釣魚,和家人散散步,愜意舒適。
和李樂元的舒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村種糧大戶晏美軍的忙碌。
「晏總,我有100畝稻穀要收,你抽個時間安排一下。」「晏總,你們合作社的收割機正在收割,我旁邊只有幾畝田,順便幫我收一下。」一個星期之前,晏美軍的合作社收了1萬多噸一季稻和晚稻。
47歲的晏美軍是遠近聞名的種糧能手,此前,他是這裡最大的生豬養殖戶。2017年底,晏美軍積極響應生態環境整治的號召,拆掉自家2000平方米的豬舍,成為君山區最早轉產轉型的「豬倌」。同年,在區農業局和街道辦事處的幫助下,晏美軍流轉了800畝土地,種植優質稻,並先後成立了嶽陽市君山區福農農機專業合作社、君山區福農優質稻產銷專業合作社。
「種糧不僅是自己的事,更要帶領百姓致富。」晏美軍種植以優質黃花佔為主的水稻,並把黃花佔一代品種進行改良。去年,在國家保護價降低的情況下,他以質求生存,黃花佔品種仍以高於市場價100元/噸收購,累計託管銷售1.3萬噸,為廣大農戶增收130萬元。
「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全程機械化操作,可以穿著皮鞋種田了。」晏美軍笑著說,合作社集農業機械引進、推廣、農機服務、種子供應、水稻種植、訂單農業、烘乾、大米加工稻田特種水產品套養、龍蝦飼料及藥品服務優質稻產銷作業服務等為一體,已具備日加工處理360噸糧食的規模。
在晏美軍的帶動輻射下,合作社成員有301戶,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已流轉經營土地面積2000餘畝,託管周邊土地6.5萬多畝。村民不僅流轉土地給合作社,還在合作社務工,走出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君山區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近年來,該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緊圍繞「守護好一江碧水,建設好精緻君山」的總要求,通過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碧水保衛戰、打好淨土保衛戰等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讓優美的生態環境成為君山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
總投資20億元的嶽陽LNG接收站(儲備中心)落戶君山區,規劃建設一個LNG 接收碼頭(3個LNG接卸泊位、2個加注泊位和1個工作船泊位)和一座LNG儲備基地(接收能力為150萬噸/年),項目分三期建設,建成後每年能為湖南省供氣21億方左右。
2020嶽陽·君山最美長江馬拉松賽(半程)在君山舉行,利用獨有的江、湖資源,以馬拉松賽事為載體,以獨特的自然環境為舞臺,以厚重的歷史文化為內涵,藉此展示君山的秀美風光、風土人情,加速文旅融合發展。
洞庭湖博覽園預計今年年底正式開園,洞庭湖歡樂世界已經成為湘北最大的遊樂場所,濠河生態公園正在有序推進中……
藍天白雲常作客,綠水青山入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