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2020-08-30 人民網

人民日報

穿行秦嶺南麓,空氣變得清涼。群山巍峨,蒼翠欲滴,層層綠意映入眼帘,瀑布飛湍掩映其間。

作為秦嶺國家公園中心區域,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坐擁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秦楚古道、柞水溶洞等秦嶺風景名勝。近年來,柞水對秦嶺實施嚴格生態保護,使植被覆蓋率增至88%,負氧離子每立方米達5萬個以上,年均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335天以上。

依託好山好水好風光,秦嶺山腳下的柞水縣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著可喜的變化。

山水養護好

木耳銷量大

濃眉毛,長方臉,四十出頭的陳慶海長得憨厚,話也直率:「在外打工掙得多,可開銷也大,一年剩不下幾個錢,照顧不上家,但是待在家裡又掙不到啥錢。」

陳慶海所在的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位於秦嶺深處,曾是柞水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2015年貧困發生率達21.85%,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88戶553人。做啥能掙錢?不僅金米村,整個柞水縣都在探索。

柞水縣生態環境優越,氣候水土格外適宜菌類生長,木耳中多糖、胺基酸、鐵和硒元素含量高。因此,柞水縣把木耳產業作為「一縣一業」重點,聘請農技專家研發柞水一號至五號5個木耳原種,採用最先進智能栽種技術並在全縣推廣。改變由此發生。

「接到村裡電話喊我回來種木耳,我還挺不樂意。」陳慶海回憶,當時村裡的承諾讓他動了心:免費借菌棒、給技術、包銷路,一年兩季就能掙萬把塊錢。還有這等好事?馬上就幹!陳慶海回村承包5萬棒木耳,當年就賺了3萬多元,不少外出務工的村民也紛紛回村種起了木耳。2019年底,金米村貧困發生率降至0.23%。

如今,柞水縣已擁有木耳村52個,建成木耳大棚1500個。在木耳產業發展中,柞水縣實行「園區 公司 基地 農業合作社 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通過培訓、就業、種植、分紅等多種方式帶動全縣60%的貧困戶參與到木耳產業化項目中。今年2月,柞水縣順利脫貧摘帽。

今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金米村考察時為柞水木耳點讚後,24噸木耳很快售罄。「現在我們每家每戶都在想辦法增產擴產,柞水木耳供不應求。」小嶺鎮社保站站長、技術指導員吳正超說,當地正籌劃對木耳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研發出木耳鍋巴、木耳代餐粉、木耳益生菌等產品。

陳慶海對未來也充滿憧憬,「現在吃穿不愁,還住進樓房,冰箱空調都捨得開了。我還報名學駕駛考駕照,打算買輛小汽車。」

當上護林員

摘下貧困帽

找到趙家林可不容易。

每天清晨餵完羊,趙家林就背著巡山包進山了。夏秋山火高發,老趙要排查火情隱患,記錄動植物生長狀況,還要檢查是否有人砍伐、私採濫挖保護植物、獵捕野生動物。

秦嶺林深似海,老趙平均每天要走10多公裡山路。「颳風下雨都得去,不去心裡不踏實!」老趙臉上笑呵呵,話語鏗鏘有力。

5年前的一場山洪,令住在柞水縣營盤鎮北河村的趙家林家陷入貧困,上有年邁雙親,下有將升學的孩子,老趙家貧困戶的帽子怎麼也脫不下來。這時,柞水縣推動的生態扶貧讓老趙看到了機遇——林業系統從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生態護林員。老趙成功獲聘。

有了生態護林員,森林資源安全更有保障。在老趙的悉心看護下,2017年至今,他的管護區沒有發生一起森林火災,林木資源和野生動物保護也很到位。近幾年,柞水縣森林覆蓋率持續增長,目前已達到76%。

當上生態護林員,老趙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每個月600元護林員工資補助,解了燃眉之急。2017年,他申請了10萬元政府貼息貸款養羊,種了5畝玄參、0.7畝豬苓,今年還承包了7個木耳大棚。如今老趙不僅順利脫貧,還成了北河村致富能手、脫貧奔小康先進典型。

老趙所在的北河村二組護林隊一共5個人,老趙的好友餘方喜也是護林員,兩人偶爾約著一起巡山,「每個月有林業局給的工資,我再打點零工,前陣子脫貧啦!」餘方喜說,「山路不好走,林業局還給上了人身意外險,我打心眼裡感謝他們。」

談起現在的好日子,老趙步伐不停,語調格外輕快,「國家的政策真的太好了,232畝公益林國家每年給我補償3000多元;還有9畝新一輪退耕還林地,這幾年給我發放了1萬多元補貼。我能拿啥感謝嘞?得好好幹活啊!」

像老趙這樣的護林員,柞水縣目前有1008名。2016年以來全縣累計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1343名護林員,帶動4750人順利脫貧,共發放生態護林員管護補助1828萬多元。秦嶺深處的護林員,已經成長為秦嶺環境保護不可或缺的「生態衛士」。

遍訪林區一草一木,老趙對生態保護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公益林是國家的財富,我就是給國家守財富,樹越長越高,咱自己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返鄉開民宿

收入增長快

籬笆牆邊花木扶疏,百畝向日葵很是引人注目。

朱家灣村位於牛背梁景區腳下,是柞水縣第一批整村推進農家樂經營的試點村。2010年開始依託牛背梁景區開辦農家樂,「當時辦農家樂的不少,村裡頭亂鬨鬨的,也沒看誰賺到大錢。」村民柳太青告訴記者,2015年,朱家灣統一規劃設計,拆除違建、復耕田地,開發建設以花錦園、雲林小屋為代表的特色民宿,「升級」農家樂。

返鄉探親的柳太青一看,村裡大變樣,當時就不想走了,準備加入其中。

想吃生態飯,可哪有本錢呢?柳太青家早在2014年就被識別為貧困戶,「媳婦種了3畝地,我在外打工,除去一家老小開支,一年下來也攢不下幾個錢。」

柳太青的焦慮,村幹部們看在眼裡。村裡正扶持發展新型民宿、農家樂,柳太青夫妻倆勤勞肯幹,成為首批扶持對象。技能培訓、貼息貸款、獎勵資金……2016年,柳太青家雙喜臨門——女兒考出好成績,生意開張大吉。

辦農家樂已經第五個年頭了,忙進忙出的柳太青抹了一把汗,樂呵呵地說:「以前吃個雞蛋都捨不得,牛奶更不敢想。現在想吃啥有啥,生意最忙時一天來七八十位客人,家裡請兩個人都忙不過來!」已經脫貧致富的他,如今每年純收入可以達到5萬多元,外加閒置老房子每年1萬元的租金,家庭年收入超過6萬元。

朱家灣村黨支部書記胡平志說,之前村民「靠山吃山」,是靠上山採藥、伐木等方式「吃飯」;如今的「靠山吃山」是靠著綠水青山涵養出好生態,發展旅遊經濟吃上「生態飯」。

從農家樂到客棧到民宿,朱家灣村的生態旅遊飯越做越精緻。2017年,朱家灣村引入旅遊公司打造民宿集群。2017年到2019年底,村支部集體經濟實現收入58萬元,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4200元。全村共有508戶1677人,還有1戶5人預計今年底就能脫貧。

近年來,柞水縣依託好山好水,發展鄉村旅遊示範村18個,就地解決就業近2萬人,人均旅遊收入近2萬元,帶動500餘戶貧困家庭穩定脫貧。建成和在建民宿50餘家,實現年綜合收入2億多元。

「我們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圍繞『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持續深化『生態 旅遊 扶貧』模式,將有產業發展意願的貧困戶引入木耳種植、鄉村旅遊等生態產業鏈,不斷把生態優勢轉變成發展優勢。」柞水縣委書記陳璇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31日 01 版)

相關焦點

  • 江西吉安市政協建言生態文明建設 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本報訊近日,江西吉安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就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狀況進行專題調研後表示:「既不能躺在老祖宗留下的青山綠水上不作為,也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
  • 把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二〇三五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新目標新任務,並就「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具體部署,為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動指南。
  • 君山區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生態君山美如畫。以前的萬頭豬場就依渠而建,生意紅火的時候有萬多頭生豬,豬糞便除了大部分用于田間施肥、轉化成沼氣以外,有少部分就直接溢流到北乾渠了。清澈的溝渠慢慢變成了又黑又臭的「龍鬚溝」,以前成群的魚兒也不見了蹤跡。尷尬局面從2017年開始改變。君山區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既加快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整改,又注重實施分類指導,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齊頭並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在木耳產業發展中,柞水縣實行「園區+公司+基地+農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通過培訓、就業、種植、分紅等多種方式帶動全縣60%的貧困戶參與到木耳產業化項目中。今年2月,柞水縣順利脫貧摘帽。今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金米村考察時為柞水木耳點讚後,24噸木耳很快售罄。「現在我們每家每戶都在想辦法增產擴產,柞水木耳供不應求。」
  • 王子店村板慄「興家」:將綠色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4月14日,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等15家中央新聞媒體及省直主要媒體的30餘名新聞工作者走進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王子店村進行主題採訪活動,圖為王子店村改造升級的新民居。    4月14日,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等15家中央新聞媒體及省直主要媒體的30餘名新聞工作者走進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王子店村進行主題採訪活動,圖為孩子們在新修建的廣場上高興地玩著滑板車。
  • 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2020-01-17 12: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劉超:發揮項目引領作用加快把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劉超:發揮項目引領作用加快把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2020-08-15 09:3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2017百佳深呼吸小城:讓綠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
    (原標題:2017百佳深呼吸小城:讓綠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
  • 首席V訪談|專訪甘孜州委書記劉成鳴:把生態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
    、創新驅動優勢培育壯大、開放合作平臺做大做強、市場消費主體更加活躍,甘孜產業融合發展、特色發展的後勁活力更強更足;最後,隨著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的建設,生態環境大力保護、生態經濟揚優成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廣泛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的決心和信心進一步增強。
  • 周思源:轉化考古成果為發展優勢
    周思源:轉化考古成果為發展優勢     □本報記者吳曉鈴  從三星堆到金沙,從江口沉銀到成都東華門遺址……四川近些年取得的考古成就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
  • 江油青蓮鎮將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發展優勢
    原標題:江油青蓮鎮將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發展優勢—— 「李白」助力 打造文旅融合拳頭品牌 中國綿陽新聞網訊 去年10月,2018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暨江油「一帶一路」李白文化節在江油舉辦。
  • 繪生態畫卷 譜綠色詩篇——君山區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以前的萬頭豬場就依渠而建,生意紅火的時候有萬多頭生豬,豬糞便除了大部分用于田間施肥、轉化成沼氣以外,有少部分就直接溢流到北乾渠了。清澈的溝渠慢慢變成了又黑又臭的「龍鬚溝」,以前成群的魚兒也不見了蹤跡。尷尬局面從2017年開始改變。君山區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既加快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整改,又注重實施分類指導,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齊頭並進。
  • 九龍湖鎮化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是九龍湖最大的財富」。九龍湖鎮負責人介紹,九龍湖鎮當前正持續加大鎮域增綠、擴綠、護綠力度,全力打造四季常綠、環境整潔、生態宜居的優美環境,利用山水資源優勢,推動農旅深度融合,發展綠色產業。    「田成方、地成塊、渠相連、路相通、樹成形」,盛夏的九龍湖鎮綠意盎然。
  • 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遼寧營口結合主題黨日活動轉變機關...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在農貿市場幫建黨支部、黨員先鋒崗。 營口市委把機關黨組織獨有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服務優勢,推動機關黨建工作走出「自轉」,在服務中心任務、助力重點任務、促進城市和諧穩定等工作上主動融入、積極作為,黨建新成果成為推動營口振興發展的重要力量。與新常態不適應的觀念、做法和規章制度逐漸被發現和解決,主動適應新常態、謀求新發展的理念、氛圍和本領正在加快形成。
  • 連江: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記者 鄒家驊 攝  福州日報記者 張笑雪  10月30日,全市發揮自然資源優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專題現場會在連江縣舉行。會議聚焦自然資源負債表編制工作和三落厝古民居保護利用,學習推廣連江縣的經驗做法,為全市探索更多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有效途徑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和啟示。
  • 綠色發展要聞|​不斷把制度優勢轉化為野生動植物保護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全會通過的決定,必將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保障,必將對加快實現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我們必須將生態文明的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才能加快推動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
  • 繪生態畫卷 譜綠色詩篇——君山區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以前的萬頭豬場就依渠而建,生意紅火的時候有萬多頭生豬,豬糞便除了大部分用于田間施肥、轉化成沼氣以外,有少部分就直接溢流到北乾渠了。清澈的溝渠慢慢變成了又黑又臭的「龍鬚溝」,以前成群的魚兒也不見了蹤跡。尷尬局面從2017年開始改變。君山區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既加快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整改,又注重實施分類指導,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齊頭並進。
  • 打造文化濟南:保護好古建築,將歷史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原標題:張養浩第23代傳人為打造文化濟南「支招」:保護好古建築,將歷史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開門聽音,百姓參事,邀您一起寫《政府工作報告》」活動啟動以來,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積極響應,社會各界人士通過熱線電話、網站、新聞客戶端、微信、微博等多種渠道建言建策
  • 重視發揮社會組織在文化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中的作用
    金華市委提出要進一步打開文化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的通道,提升都市區文化軟實力,勇當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的探路者和排頭兵,這對金華文化優勢的新拓展、新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優勢向發展優勢的轉化通道很多,筆者以為,在這轉化過程中應重視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
  • 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基本要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有諸多有利條件,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當前,我們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是要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因此亟須注重這一轉化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