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2021-01-20 福州新聞網

  工作人員在連江黃岐半島人工藻場養殖扇貝。記者 鄒家驊 攝

  福州日報記者 張笑雪

  10月30日,全市發揮自然資源優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專題現場會在連江縣舉行。會議聚焦自然資源負債表編制工作和三落厝古民居保護利用,學習推廣連江縣的經驗做法,為全市探索更多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有效途徑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和啟示。

  活化傳承相得益彰

  激發古厝振興活力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連江丹陽鎮坂頂村的三落厝依然是「一房難求」。自2018年對外營業以來,三落厝已接待遊客約20萬人次,運營收入超過1000萬元,成了網紅打卡點和鄉村振興人才實訓基地。

  修復一座古厝,復興一個鄉村。作為連江縣保護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古民居,三落厝於2016年通過政府招商引資,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

  「修復必須保留原汁原味。」項目負責人介紹,為了對三落厝進行保護性活化利用,一方面採用古法修復,一方面融入現代元素。「山泉入宅、宅內有河、河中有房」是三落厝獨特的室內景觀,因此設計團隊在附近重新引山泉水入厝;厝內庭院、走廊基本不做硬化改造,通過木質地面及特色綠植等軟裝改造,與厝內美人靠、觀景閣、石磨等古樸物件相映成趣。

  本著「外部古色古香,內部現代舒適」的原則,一座佔地15畝,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古厝群,被修復成集住宿餐飲、商務會議、工藝體驗、休閒旅遊等為一體的鄉野綜合體驗場所。

  每逢周末,三落厝遊人如織,帶旺了鄉村;村民在家門口就業,鼓了錢袋。「政府牽線搭橋、企業投資運營、村民積極參與」的協作共贏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市文化旅遊界學者認為,三落厝的保護與利用運營成功,既變廢為寶、留住鄉愁,又發展經濟、活化農村,實現了政府有稅收、村集體有收入、原住民有租金、當地農民有就業、企業有盈利,為推動鄉村復甦振興,走出發展困境,提供了可借鑑、可複製的案例。

相關焦點

  •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柞水縣生態環境優越,氣候水土格外適宜菌類生長,木耳中多糖、胺基酸、鐵和硒元素含量高。因此,柞水縣把木耳產業作為「一縣一業」重點,聘請農技專家研發柞水一號至五號5個木耳原種,採用最先進智能栽種技術並在全縣推廣。改變由此發生。「接到村裡電話喊我回來種木耳,我還挺不樂意。」陳慶海回憶,當時村裡的承諾讓他動了心:免費借菌棒、給技術、包銷路,一年兩季就能掙萬把塊錢。還有這等好事?
  • 把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
    珠海市生態環境局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補齊民生短板,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全力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及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全面提升區域生態環境質量。
  • 湖南要用旅遊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
    既要「向西看」  又要「向東看」  「用旅遊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湖南省旅遊局副局長高揚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湖南的山水旅遊做得不錯,但文化的挖掘做得還不夠。文化資源如何轉化為產業優勢?旅遊是很好的橋梁和載體。
  • 君山區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生態君山美如畫。以前的萬頭豬場就依渠而建,生意紅火的時候有萬多頭生豬,豬糞便除了大部分用于田間施肥、轉化成沼氣以外,有少部分就直接溢流到北乾渠了。清澈的溝渠慢慢變成了又黑又臭的「龍鬚溝」,以前成群的魚兒也不見了蹤跡。尷尬局面從2017年開始改變。君山區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既加快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整改,又注重實施分類指導,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齊頭並進。
  • 王子店村板慄「興家」:將綠色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4月14日,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等15家中央新聞媒體及省直主要媒體的30餘名新聞工作者走進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王子店村進行主題採訪活動,圖為王子店村改造升級的新民居。    4月14日,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等15家中央新聞媒體及省直主要媒體的30餘名新聞工作者走進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王子店村進行主題採訪活動,圖為孩子們在新修建的廣場上高興地玩著滑板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柞水縣生態環境優越,氣候水土格外適宜菌類生長,木耳中多糖、胺基酸、鐵和硒元素含量高。因此,柞水縣把木耳產業作為「一縣一業」重點,聘請農技專家研發柞水一號至五號5個木耳原種,採用最先進智能栽種技術並在全縣推廣。改變由此發生。「接到村裡電話喊我回來種木耳,我還挺不樂意。」陳慶海回憶,當時村裡的承諾讓他動了心:免費借菌棒、給技術、包銷路,一年兩季就能掙萬把塊錢。還有這等好事?
  • 首席V訪談|專訪甘孜州委書記劉成鳴:把生態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
    、創新驅動優勢培育壯大、開放合作平臺做大做強、市場消費主體更加活躍,甘孜產業融合發展、特色發展的後勁活力更強更足;最後,隨著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的建設,生態環境大力保護、生態經濟揚優成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廣泛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的決心和信心進一步增強。
  • 九龍湖鎮化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是九龍湖最大的財富」。九龍湖鎮負責人介紹,九龍湖鎮當前正持續加大鎮域增綠、擴綠、護綠力度,全力打造四季常綠、環境整潔、生態宜居的優美環境,利用山水資源優勢,推動農旅深度融合,發展綠色產業。    「田成方、地成塊、渠相連、路相通、樹成形」,盛夏的九龍湖鎮綠意盎然。
  • 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有門道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為旅遊提供了豐富資源,這些資源是發展旅遊產業的堅實基礎。在旅遊過程中感受各地文化底蘊的深厚,體驗文化內涵的豐富,旅遊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美好的發展前景。國家在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組建了文化和旅遊部。我們不能把這種安排看作是「1+1」的組合,而是要以此為契機,使文化和旅遊有機融合,促進二者加快發展。
  • 發揮水優勢 做足水文章——嘉魚建設水生態公園城市思考探究
    自「六大」活動開展以來,我圍繞如何用好用足我縣水資源優勢,推進嘉魚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設,查閱資料尋源頭,深入實地察詳情,請教專家謀良策,開展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經過調研與思考,我認為嘉魚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有機遇和條件,也有壓力和挑戰,我們要順應發展大勢,明確目標,立足嘉魚水資源優勢,整合現有資源,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嘉魚特色的水生態公園城市建設之路。
  • 打造文化濟南:保護好古建築,將歷史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原標題:張養浩第23代傳人為打造文化濟南「支招」:保護好古建築,將歷史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開門聽音,百姓參事,邀您一起寫《政府工作報告》」活動啟動以來,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積極響應,社會各界人士通過熱線電話、網站、新聞客戶端、微信、微博等多種渠道建言建策
  • 不斷把制度優勢轉化為野生動植物保護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全會通過的決定,必將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保障,必將對加快實現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我們必須將生態文明的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才能加快推動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
  • 四川省甘孜州因地制宜壯大優勢特色產業
    眾所周知,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但是,這個高原藏區發展產業之艱難,一如人在高原上的呼吸,困難重重:氣候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土地資源貧瘠、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技術落後、專業人才缺乏……可喜的是,甘孜沒有被困難嚇倒,在產業發展的道路上,找到了突破口: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深化「農牧業+扶貧」「生態+扶貧」「旅遊+扶貧」等模式,促進多元增收。
  • 化生態優勢為振興動能
    從以前的村裡人往外跑,到如今的外鄉人慕名來,充分印證了一個道理: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鄉村振興最強大的底氣和最堅實的優勢。鄉村實現「綠色轉型」,對內可以提升當地村民的幸福感,對外可以提高美譽度,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向農村,投資旅遊項目,不斷激發鄉村振興的強大潛能。然而,現實中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問題也不少。
  • 孫政才在重慶綦江區和萬盛經開區調研時強調 把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
    原標題:孫政才在重慶綦江區和萬盛經開區調研時強調 把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9月21日至22日,市委書記孫政才在重慶綦江區、萬盛經開區調研時指出,今年以來,重慶綦江、萬盛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全面落實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以良好的作風和精神狀態做好發展、民生、穩定各項工作
  • 密雲生態優勢助推綠色產業發展
    密雲區依託生態優勢,推進綠色產業發展,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共進,用好生態鼓起了老百姓的錢袋,譜寫出綠色發展新篇章。在密雲水庫北岸,森林茂密,蜜源多樣,野生蜜粉源植物涉及千餘種,充足的蜜粉源植物資源為蜂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同時也解決了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退耕、禁養農民的轉移就業和增收問題,成功轉型為養蜂戶,實現了養蜂增收致富。我們家之前就是種一畝三分地,後來國家出臺了這個政策,就不種地開始養蜂了。一開始養的也少,就二三十群,經過這幾年發展現在有四百群左右。
  • 《中國環境報》頭版頭條:圍繞綠水青山做文章,溫州把生態優勢真正...
    市區PM2.5濃度提前兩年達到空氣品質達標城市標準,今年1-6月,市區空氣品質優良率為96.7%,綜合指數連續兩年進入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前20名。七山一水二分田,綠色,是溫州鄉土天然的底色,也是溫州發展的底氣和動力。當前,溫州正堅定不移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子走下去,真正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綠色崛起。
  • 深渡水瑤族鄉:以生態為特色優勢,高質量融入雙區和環車
    深渡水瑤族鄉是我省七個少數民族鄉之一,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近年來,深渡水瑤族鄉以「九齡故裡·百裡畫廊」鄉村休閒旅遊線路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生態休閒旅遊產業,在加快建立以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上,逐步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 繪生態畫卷 譜綠色詩篇——君山區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以前的萬頭豬場就依渠而建,生意紅火的時候有萬多頭生豬,豬糞便除了大部分用于田間施肥、轉化成沼氣以外,有少部分就直接溢流到北乾渠了。清澈的溝渠慢慢變成了又黑又臭的「龍鬚溝」,以前成群的魚兒也不見了蹤跡。尷尬局面從2017年開始改變。君山區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既加快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整改,又注重實施分類指導,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齊頭並進。
  • 厚植生態優勢 釋放「綠色紅利」
    憑藉區位優勢、交通優勢、開放平臺、生態環境等多重優勢,經濟區集中簽約招商引資重點項目33個,預計投資總額超355億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經濟區,只要有河,河道兩側都要預留30米至50米綠化帶作為生態屏障,在提升環境品質的同時,也為經濟綠色發展把好「生態關」。  韋天勇表示,更難得的是,經濟區的規劃不以眼前的經濟效益來衡量,而是把生態優勢、底線思維發揮到極致,這樣的規劃永遠不落後,也真正做到了「綠網融城」。    基礎先行 擦亮「綠色雙龍」生態底色  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