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深度融合?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有門道

2020-11-05 中國經濟網

來源:中國文化報

旅遊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研學、休閒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漢代的司馬遷行萬裡路,讀萬卷書,才寫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歷史巨著《史記》。旅遊在古代是文人騷客、士大夫的特有行為,在當今社會中已走進普通人的生活,成為最廣泛、最尋常的社會生活方式之一。老師和學生每年有超過百天的假期生活,公民有多種節假日和帶薪休假的時間,這是國家對公民旅遊的制度保障,使廣大人民群眾有了充裕的旅遊時間。

文化是一定人群、一定地域、一定時段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既有人群的差異,也有地域的差異,又有古今的差異,感受這種差異就是人們旅遊的一個重要目的。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為旅遊提供了豐富資源,這些資源是發展旅遊產業的堅實基礎。在旅遊過程中感受各地文化底蘊的深厚,體驗文化內涵的豐富,旅遊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美好的發展前景。國家在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組建了文化和旅遊部。我們不能把這種安排看作是「1+1」的組合,而是要以此為契機,使文化和旅遊有機融合,促進二者加快發展。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加快旅遊發展的精神動力;旅遊已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是提升文化影響力的依託。提升旅遊產業的文化內涵和品位,增強人們對文化的鑑賞能力,促進文化的傳承創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化考察和旅遊目的相結合是自古以來的傳統

人們在旅遊之前,都要選擇和確定旅遊目的地,通常是慕名前往。比如,司馬遷想寫一部他那個時代的通史,就選擇了古代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地方,或出現重要歷史人物的地方進行考察採訪。

酈道元是北朝偉大的地理學家,也是偉大的旅行家。他在實地旅遊考察中完成了《水經注》。他沿著水道流經的地點,對沿途風物景色、歷史故事進行了詳細記載。

洛陽是北魏後期的都城,那個時代佛教盛行,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競相修建自己供奉的寺院。楊衒之對洛陽城內外的著名寺院進行遊覽考察,寫成了《洛陽伽藍記》一書,成為我們研究北魏時期歷史文化的重要典籍。

陸羽是唐代著名的旅行家,他通過旅行考察寫成《茶經》一書,對當時茶葉的生產、茶葉的特點、茶具的使用等做了全面記錄,是中國茶文化的全面匯總。

徐霞客是著名的旅行家,他在遊記中對祖國的名山大川做了詳細記述,是現代人進行山水旅遊的啟蒙者。

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今天看來都稱得上是傑出的旅行家,他們用筆勾勒出無盡的旅遊目的地。可以說,所有的旅遊目的地無不因文化而形成。譬如蒲州的鸛雀樓,本來是北周邊境上一座瞭望敵情的二層小樓,王之渙登臨之後,寫出「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讓鸛雀樓成了婦孺皆知的文化名樓,成為今天千百萬遊客的旅遊目的地。嶽陽樓、滕王閣、黃鶴樓,也都因一篇奇文、一首好詩,成為人們的旅遊目的地。旅遊和文化自古就是密切聯繫的。

旅遊觀賞的文化內涵

形成旅遊目的地,可從宗教藝術文化、民俗節慶文化、戲曲歌舞文化、詩詞歌賦文化、歷史建築文化、名山大川文化等多個方面挖掘資源。

宗教藝術文化:敦煌莫高窟的佛教壁畫藝術、大同雲岡石窟的佛教石雕藝術、五臺山的佛教雕塑藝術、芮城永樂宮的壁畫藝術、拉薩的布達拉宮都是令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宗教本身是一種歷史形成的社會現象,宗教信徒為傳播宗教思想進行了大量的藝術創作,這些創作集中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技巧和魅力。遊客在遊覽和鑑賞中體驗到美的享受和創造力的啟迪。

民俗節慶文化:雲南麗江、大理、西雙版納和新疆喀什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地,這些地方的傳統服飾、節俗與漢族地區有著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中華民族古代先民在不同地區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形成的智慧,在旅遊中可以感受到各族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戲曲歌舞文化:陝北民歌、康定情歌以及各地方富有特色的戲劇戲曲等都是旅遊的熱門資源。遊客在旅遊中可感受到不同地域民眾豐富的生活情感和特殊的表達方式,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詩詞歌賦文化:中國古代詩詞歌賦浩如煙海,是各個階層、各類人群在各種場景下心緒的表達。尋覓古人詩詞歌賦的意境,感受古人在某種環境下的心情,是現代人旅遊的一種追求。

歷史建築文化:欣賞古人的建築藝術,理解古人在各種環境下通過建築反映出來的精神追求,了解古人的生活環境,從而與古人進行心靈的溝通。如登臨長城樓閣、遊覽署廨宅院、拜訪寺廟祠壇,都是為了滿足這種心理需求。

名山大川文化:五嶽四瀆、七十二洞天福地、桂林山水、江南水鄉等都是對祖國秀美山川的發現和概括。歷史上幾乎每個州縣都有著名景點,這些都是對各地城邑的詩意寫照,也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旅遊圈。

自古以來,不同社會階層將旅遊與文化緊密聯繫在一起,這為我們今天開啟了先河、形成了傳統,我們依然在沿著這個傳統向前走。當然,隨著通訊技術的進步和交通工具的改善,人們旅遊的範圍越來越大,旅遊的節奏越來越快,但這種文化和旅遊結合的模式始終不變。

旅遊需要文化的深度融入

旅遊產業是當今社會生活中的新興產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一方面,旅遊人數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旅遊者素質越來越高。同時,旅遊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對文化內涵的了解越來越深,文化的融入也應與時俱進,緊緊跟上旅遊發展的步伐。

近年來,隨著旅遊產業的發展,各種景區雨後春筍般湧現,但文化的融入還較為滯後。如遊覽晉商大院,人們看到的古舊房子多,展現晉商文化的內容相對薄弱,有關晉商的經營內容、運作方式、發跡歷程、衰落背景等,基本上得不到解答,對晉商大院原主人的家居生活、鄉土風俗也闡釋較少。

少數在紅色紀念地舉辦的展覽,有的嚴重脫離歷史時代,只追求新、大、闊,缺乏時代感、真實感,遊客無法從中了解革命前輩的真實生活場景。紅色紀念地要以真實的歷史場景、原有物件重現革命前輩的生活環境、精神追求,以催人奮進的革命文化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要蘊含深層文化內涵。人們去芮城永樂宮旅遊,不僅僅是看看元代壁畫和建築,隨著研學旅行的開展,遊客想在旅遊中得到更多的獲得感,希望知道永樂宮壁畫的特點是什麼,這些壁畫人物都是什麼神祇,神祇的服飾特點是什麼,壁畫為什麼歷經800年不變色,永樂宮是怎樣搬遷的,永樂宮的建築特點是什麼,道教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永樂宮園林特色是什麼……景區文化工作者需要對此做出科學、深入的闡釋,滿足遊客的需求。

文化的融入要弘揚時代精神。解州關帝廟是全國建築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關帝廟。崇拜關公是民間流行的一種文化現象,全國各地到解州關帝廟朝拜遊覽的人絡繹不絕。要向如此廣大的人群闡釋關公精神,就要把關公的忠義仁勇、誠信友愛講深講透,使人們在關公精神的啟發下,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不斷創新發展。

文化的融入要從景區建設做起。今天的旅遊已走向大眾生活,除旅遊基礎設施需要不斷改善外,最關鍵的是要在旅遊景區加強文化建設。對景區文化的挖掘,既包括軟體建設,也包括硬體建設。景區文化設施要不斷更新和完善,全面深入展示景區的文化特色,豐富文化內涵,做到常展常新。

景區建設要充分體現時代的人文關懷。現在的景區,特別是A級景區,要樹立醒目的旅遊標識,要有景點的文字說明,包括外文說明。要滿足老人、兒童、殘疾人的特殊要求,要有生態停車場,使遊客感到便捷、舒適,有滿滿的幸福感。在文物景區,文物修繕要做到修舊如舊,不能以假充真,欺騙遊客。要讓人們看到景物的原真性,體味古人的智慧,體驗古代的生活,理解古人的創造,正確認識古人觀察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文化的融入要展示景區的文化特色。文化進景區就要把一些具有本景區、本地區特色的展覽和表演帶進來,要在景區設置文化展演的場所。比如,解州關帝廟每年的傳統廟會期間,都能在關帝廟內的古戲臺上看到有關關公的傳統戲曲。在古代,各個州縣基本都有文廟,要向遊客介紹文廟的布局、建築的功能、每年的活動,在文廟展示古代傳統教育和科舉文化。

在各景區加強文化融入的過程中,必須防止封建糟粕的侵入,自覺抵制低俗現象,如渲染風水觀念、佔卜問卦、裝神弄鬼、施法術等。要始終保持用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催人奮進的紅色文化、科學昌明的先進文化、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佔領旅遊景區的文化陣地,促進研學旅遊健康發展。

文化的內涵與品質往往決定著旅遊的知名度、美譽度。實踐證明,一個地區擁有文化和旅遊資源優勢,並不能夠代表該地區同樣具有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優勢。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既遵循規律,又突出地域特色,提升旅遊業的文化內涵和品位,不斷創造和生產新產品,催生發展新業態,才能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和產業優勢,更加有利於產業發展,有利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區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作者馮秀峰,為山西省運城市群眾藝術館副研究館員)

相關焦點

  • 終南山文旅產業示範區《資源優勢分析》
    終南山天然景區三、產業環境資源優勢分析柞水縣的三大優勢產業: 生態旅遊、現代醫藥、礦產開發。「十二五」 期間,優勢主導產業興縣的戰略地位得到進 一步提升。生態旅遊近年來,柞水縣依託獨特的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初步形成了區域資源全面整合、產業深度融合和全社會 合力參與的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
  • 湖南要用旅遊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
    既要「向西看」  又要「向東看」  「用旅遊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湖南省旅遊局副局長高揚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湖南的山水旅遊做得不錯,但文化的挖掘做得還不夠。文化資源如何轉化為產業優勢?旅遊是很好的橋梁和載體。
  • 文旅產業如何融合發展?
    1、文旅產業融合示範區一般具有以下特點:具有文化和旅遊產業基礎;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良好;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特色。2、文旅產業融合示範區創建意義:加快資源整合,催生產業融合、產品創新、旅遊服務等方面的新業態、新模式,共同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以資源要素整合、產品服務創新為著力點,推動文化旅遊工作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
  • 玉門市多措並舉全力推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近年來,玉門市以爭創全國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抓手,充分挖掘區位和資源優勢,積極搶抓機遇一是加強規劃引領,推動形成全域旅遊發展格局。籌資1000多萬元,實施《玉門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和景區開發、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等各類專項規劃10項,建立了全域覆蓋、產業聚集、生態保護、相互融合的規劃體系。啟動實施玉門油田紅色旅遊景區、天境昌馬、水上世界等特色文旅項目,構建多點支撐的文旅產品體系,打造絲路線上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產品。
  • 永嘉用「SONG」賦能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今年是文旅融合走向縱深之年。浙江省以堅持「四條詩路」為重點推進「大花園」建設,永嘉縣以鎖定「長三角一流的山水田園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為目標,以「12310」為發展路徑,全力打造永嘉旅遊「升級版」。如何將永嘉縣獨有的文化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如何通過文化極致創意來提升旅遊的內涵和質量,開創文旅融合發展新局面,這是永嘉縣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 河北邯鄲政協發揮獨特優勢助力文旅商融合發展
    邯鄲,文化積澱深厚、旅遊資源豐富、商貿流通繁榮,文旅商融合發展具有顯著的資源優勢。近年來,邯鄲深入挖掘歷史文化、提升完善公共設施、建設重點融合項目、創新開發融合產品、培育打造品牌活動,文旅商融合取得了一定成績。
  • 婁底市領導調研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情況
    (調研組在雙峰縣調研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情況)(調研組在雙峰縣調研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情況)(調研組在漣源市調研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情況)婁底新聞網訊(記者 潘琳 通訊員 歐陽松次)為助推全市文化旅遊工作,根據婁底市政協主席會議安排,5月7日-5月9日,市政協副主席李賽斌帶隊到新化縣、漣源市、雙峰縣調研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情況。
  • 基於資源優勢的旅遊產業跨越式發展—以重慶市梁平縣旅遊發展為例
    梁平縣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西南禪宗祖庭「雙桂堂」、東山國家森林公園、百裡竹海、蟠龍溶洞群、文峰塔等極具特色和發展潛力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梁平縣文化底蘊厚重,文化資源極為豐富,有禪宗文化、古驛道文化、山寨文化、易學文化、抗戰文化、紅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梁山燈戲、梁平木版年畫、梁平竹簾、抬兒調、癩子鑼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漢族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多的行政縣。
  • 「十四五」,看文化和旅遊乘風破浪|詩和遠方深度融合,加速文旅產業...
    文化和旅遊部積極推進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的制定和研究工作,指導相關單位充分挖掘文化智慧財產權價值,推動文化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2019年北京出臺《關於推進北京市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意見》。該《意見》也被稱為「文旅融合26條」,以七個方面26條舉措推動將北京文化和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北京也成為全國首個在省級層面出臺文旅融合總攬性新政的省市。
  • 遂寧市:把握區位優勢 文旅再上臺階
    要堅定信心決心,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抓、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推,把遂寧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文化旅遊在遂寧建設聯動成渝的重要門戶樞紐和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進程中,出臺市委、市政府《關於高質量發展文旅經濟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旅遊強市的意見》(簡稱《兩強意見》),從優化空間布局,促進融合發展方面,為文旅產業發展規劃路線圖,謀定作戰思路,找準突破口。
  • 從「到此一遊」到「觸及靈魂」的深度體驗!建德文旅體融合發展翻開...
    從幾十年前的「到此一遊」,到如今,建德已掀起「觸及靈魂」的深度文化體驗熱潮,這一系列變化要歸功於文化、旅遊、體育的深度融合,同時通過對事業、產業、活動、行業的整合推進,從而翻開了我市文旅體融合發展的靚麗篇章。「以前不是不想融,而是職能劃分界限不自覺地制約了融合發展的腳步。」
  • 文旅產業是文化和旅遊產業相互融合發展的朝陽產業
    文旅產業是文化和旅遊產業相互融合發展的朝陽產業,在國內消費升級、信息技術更新、網際網路普及的當下,具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是最能釋放消費潛力的服務業之一。近日,我省出臺《關於加快促進服務業恢復穩定增長若干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提振旅遊市場。  進入7月以來,省內三則相關新聞頗受關注。
  • 模式類型:國家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2、文旅產業融合示範區創建意義:加快資源整合,催生產業融合、產品創新、旅遊服務等方面的新業態、新模式,共同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以資源要素整合、產品服務創新為著力點,推動文化旅遊工作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並進;立足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產業特徵,因地制宜,走特色化、
  • 「十四五」,看文化和旅遊乘風破浪 | ​詩和遠方深度融合,加速文旅產業提質升級
    新的市場、新的需求、新的區域格局、新的信息技術都對文旅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文旅產業從經濟領域的「輕騎兵」轉向提振消費的主力軍的關鍵環節。文化和旅遊部積極推進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的制定和研究工作,指導相關單位充分挖掘文化智慧財產權價值,推動文化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2019年北京出臺《關於推進北京市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意見》。該《意見》也被稱為「文旅融合26條」,以七個方面26條舉措推動將北京文化和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北京也成為全國首個在省級層面出臺文旅融合總攬性新政的省市。
  • 額濟納旗:深度融合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大漠胡楊林景區只是額濟納旗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額濟納旗積極整合全旗歷史文化、生態景觀、民俗風情等資源,大力發展文旅產業。通過「旅遊+」積極培育新業態新產品,延伸旅遊產業鏈,依託大胡楊、大航天、大居延、大沙漠、大民俗、大口岸等品牌,增加「商、養、學、閒、情、奇」等相關要素供給,推動全域旅遊大發展。
  • 梅州借力生態稟賦和資源優勢集聚發展延伸鏈條,加快大健康產業...
    產業融合打造大灣區「最佳康養地」  以豐富的生態資源和優質的南藥資源為載體,我市鼓勵發展健康旅遊產業和生產養生度假產品,促進健康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  大雪節氣將至,客都大地帶著一絲涼意。在梅縣區南壽峰健康產業園裡的南藥基地,草藥在風中擺動,香氣撲鼻而來。
  • 渾源:力促文旅融合發展 構建國際旅遊目的地
    可以說,這是渾源縣發展全域旅遊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渾源縣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資源、區位和交通優勢,藉助「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政策機遇,以核心景區為支撐,拓展壯大文旅業態,加快培育文旅產業經濟,打造「景城一體、景文一體」的以北嶽文化與山水生態為特徵的國際優質旅遊目的地。
  • 渾源:力促文旅融合發展 構建國際旅遊目的地
    可以說,這是渾源縣發展全域旅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渾源縣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資源、區位和交通優勢,藉助「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政策機遇,以核心景區為支撐,拓展壯大文旅業態,加快培育文旅產業經濟,打造「景城一體、景文一體」的以北嶽文化與山水生態為特徵的國際優質旅遊目的地。
  • 內鄉文旅融合助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活力與魅力齊飛 文化共旅遊一色——內鄉文旅融合助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庚子年微信抗疫演唱會、微信抗疫朗誦會,到內鄉縣長直播「賣」風景,推介內鄉文旅資源;從國家4A級景區內鄉縣衙、寶天曼、雲露山、進入文旅融合新時代,內鄉縣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託豐富的文旅資源,堅持「發展全域化、產業融合化、業態綠色化」,強力實施文旅強縣戰略、打造文化旅遊高地,不斷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讓文化發展有活力、旅遊發展有魅力,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對「詩和遠方」的嚮往,呈現出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光明前景。
  • 王磊廳長:搶抓機遇 深化融合 塑造文化旅遊發展新優勢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磊搶抓機遇 深化融合  塑造文化旅遊發展新優勢一、高站位謀篇布局圍繞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著眼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做好「起承轉合」這篇大文章:「起」,就是以此次大會為契機,推動文旅工作全面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