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成棟 遊飛 蘭珍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甘孜的定位很特別: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國際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
如何看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帶來的機遇,又該如何主動作為抓落實?近日,記者專訪了甘孜州委書記劉成鳴。
劉成鳴(右三)在巴塘縣松多鄉松多村督導脫貧攻堅工作。楊傑 攝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對甘孜來說,機遇體現在四大領域
記者:我們注意到,您在傳達省委全會精神時提到,成渝雙城經濟圈是甘孜建州70年之際最大的發展紅利和戰略機遇。怎麼去理解這個最大發展紅利和戰略機遇?
劉成鳴:全國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為新時代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帶來了重大歷史機遇。全省層面看,有利於四川拓展發展空間、優化發展布局、提升區域能級,顯著提升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位勢。
對甘孜而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促進高質量發展、再邁新臺階的戰略牽引。這一點,甘孜感受最深——甘孜州成立70年來,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長江黃河上遊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都在不同階段為甘孜走向開放、富裕、文明,積蓄了動能、提供了契機。
丹巴縣甲居藏寨景區。中共甘孜州委宣傳部供圖
眼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給甘孜州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重大歷史機遇,其戰略牽引力、政策推動力和發展支撐力前所未有。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隨著「一極兩中心兩地」的打造,大量發展要素向成渝地區聚集,產業集群加速形成,對甘孜的輻射帶動力度進一步加大;
其次,隨著交通設施、城市基建等提質,甘孜的立體交通網絡逐步形成,招商引資、開放合作的基礎條件進一步夯實;
再者,隨著「城市圈」向「經濟圈」的轉變,現代產業體系逐步構建、創新驅動優勢培育壯大、開放合作平臺做大做強、市場消費主體更加活躍,甘孜產業融合發展、特色發展的後勁活力更強更足;
最後,隨著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的建設,生態環境大力保護、生態經濟揚優成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廣泛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的決心和信心進一步增強。
距離不是融入的問題
關鍵在立足自身定位和比較優勢
記者:從地理空間看,甘孜幾乎是距離成渝最遠的市州。那麼,甘孜如何主動接受輻射,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
劉成鳴:距離並非經濟圈建設的阻礙。而且甘孜並不是距成渝最遠市州:州府康定市距成都267公裡。這比不少兄弟市州都要近。
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指出,省內其他重要節點城市各具特色、各有優勢,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理解,關鍵是要立足自身定位和比較優勢,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加強與成渝雙核的功能協作。
甘孜作為生態功能區,要強化生態功能協作,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更好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省委也明確提出,支持甘孜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國際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
2020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遊節在理塘舉辦,傳統的賽馬活動吸引了眾多遊客。 陶軍 攝
因此,我們將立足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發揮比較優勢、生態優勢,積極融入和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具體來說,首先是重大規劃融入,對標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蘊藏的利好政策、積極因素,整體謀劃、系統推進「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等規劃編制,打造成渝雙城經濟圈戰略資源保障、休閒旅遊度假、綠色產品供應、宜居生活圈延伸的「大後方」,築牢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屏障;
其次,是產業體系融入,把甘孜豐富的資源優勢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市場優勢、人才優勢、技術優勢有機結合,以水電、礦山、生態、旅遊等資源開發為重點,以延長礦產資源生產鏈、推動全域旅遊提檔升級、擴大農特產品銷售市場等為抓手,不斷提高與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契合度;
再者,是基礎設施融入,除了協調推動鐵路、公路和航空方面建設、延伸,還要積極引進成渝經濟圈通信企業參與甘孜大數據、雲計算、能源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基建,加快打通融入成渝經濟圈的大通道;
同時,通過飛地園區建設等推進發展平臺融入、發展康養產業等推動公共服務融入,拉進甘孜和成渝之間的其他聯繫。
生態經濟
就是甘孜未來發展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記者:甘孜最大的優勢是生態。省委全會提出,甘孜要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有意思的是,您在傳達省委全會精神時,也專門提到準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怎麼把握?
劉成鳴:我認為,生態經濟的核心是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關鍵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讓發展實現可持續、高質量。
甘孜擁有森林面積佔全省27%,天然草場佔川西北草地面積58%,是「中華水塔」重要組織部分。
優越的生態環境帶來的好處是:去年,全州接待遊客突破三千萬人次、綜合旅遊收入達到三百億。
所以,我們將繼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手紮實推進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建設,堅決築牢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安全屏障,一手大力培育生態經濟,把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優勢、產業優勢。
理塘縣毛埡溼地。澤仁汪堆 攝
特別是,優先發展旅遊業,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全力打造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國際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同時,有序發展能源產業和礦產業,加快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特色文化產業和特色中藏醫藥產業的「一優先二有序三加快」產業發展思路,積極打造國家清潔能源基地、現代高原特色農牧業基地。
未來的甘孜,一定會更富裕、更美麗
記者:川藏鐵路開工在即,有人認為這是甘孜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良機。也有人認為,這也會導致虹吸效應進一步加大。您怎麼看待這兩個觀點?
劉成鳴:全面啟動川藏鐵路規劃建設,也是黨中央、國務院推動川藏更好發展的重大部署,對國家長治久安和川藏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對甘孜而言,川藏鐵路的修建,將形成航空、公路、鐵路三位一體「立體交通網絡」,極大促進甘孜資源、文化、生態優勢與成渝市場、人才、科技、資金等有機對接,打通甘孜州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的「主動脈」。
城市虹吸效應是一種城市發展現象,具有複雜性、雙重性,我認為應該客觀辯證看待。
一方面,成都、重慶及區域中心城市原本就擁有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公共服務、更多就業機會、更大上升空間,通過發展要素不斷聚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現象更加明顯,甘孜州如何「跟上趟、不掉隊」,是必須面對、也必須回答的現實課題。
另一方面,隨著核心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將會產生「溢出效應」,輻射帶動周邊城市發展。為此,我們必須找準發展定位,補齊劣勢、用好優勢,最終避其鋒芒、錯位發展。
劉成鳴(中)在康定市麥崩鄉昌昌村調研脫貧攻堅。楊傑 攝
記者:甘孜如何錯位發展?
劉成鳴:重點是,強化生態功能協作,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同時,還要培育優勢產業,抓好現代農業、全域旅遊、清潔能源、優勢礦業、中藏醫藥等優勢產業發展,建立優化產業結構配套的財政、降稅等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資源開發,推動優勢產業相互協調、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最後,還要強化人才支撐,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政策體系,建立區域高新技術和高層次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等,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網友提問
1. 書記您好,我們是外地的遊客。請問甘孜如何進一步規範旅遊市場?
劉成鳴:近年來,甘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構建環貢嘎山旅遊圈、環稻城亞丁旅遊圈、環格聶山旅遊圈、格薩爾文化旅遊帶、中國最美高原溼地、最美草原溼地「三環一帶兩溼地」全域旅遊布局,形成「春賞花、夏避暑、秋觀葉、冬玩雪」的四季旅遊市場,成為全國旅遊熱度最高、遊客評價最好的全域旅遊目的地之一,2019年接待遊客突破三千萬人次、旅遊收入邁上三百億臺階,同比分別增長48.73%和65.31%,旅遊綜合貢獻越來越大、全域旅遊發展如火如荼。
下一步,我們將強化智慧監管,依託「一部手機遊甘孜」微信小程序、12345政務服務熱線,建立公共運輸、餐飲住宿、旅遊購物等滿意度評價機制和投訴處理先行賠付機制,及時回應遊客關切,讓遊客玩得開心舒心放心。提升服務質量,推動景區提檔升級,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實行涉旅行業人員持證上崗,加大旅遊服務場所市場監管力度,紮實練好旅遊「內功」。
強化安全管理,全面排查各類安全隱患,嚴防發生安全事故,對安全管理不到位的旅遊景區(點)和涉旅企業予以嚴肅問責。開展集中整治,對全州旅遊市場秩序進行暗訪,對旅遊沿線、旅遊城鎮和旅遊景區(點)環境存在的亂象進行整治,不斷優化旅遊環境。
2. 書記您好,我們是特色農產品種植企業。想問一下甘孜在現代農業園建設和產品運輸銷售方面有哪些謀劃?
劉成鳴:近年來,甘孜按照成片成帶成規模發展思路,建成現代農業園區28個(其中,創建省四星級農業園區1個、省三星級農業園區1個、州級現代農業園區4個)、基地22萬畝、配套畜禽養殖場43個,獲得「四川扶貧」商標農產品87個,「聖潔甘孜」成為全省十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推動「極地果蔬」等一批生態綠色產品進入北上廣、走向粵港澳,帶動近31萬名群眾增收致富,初步探索出一條符合甘孜實際、體現高原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融合發展,按照「農業+」模式,以「農旅融合」帶動鄉村旅遊發展,以「種養循環」推進種植、畜牧、林下綜合種養,以「農商互動」構建州縣鄉村四級電商物流共同配送體系,積極探索富民產業路徑。
堅持創新發展,強化政策保障、資金保障、用地保障、人才保障、服務保障,切實疏通園區建設堵點,用最優的環境、最好的服務為園區建設保駕護航。堅持共享發展,著眼參股經營「能分紅」、園區就業「有工資」、土地流轉「收租金」、承包管理「拿酬金」、抵禦風險「防虧損」,不斷提升助農脫貧實效。
堅持統籌發展,圍繞鮮活農產品全程冷鏈物流目標,以康定、瀘定、甘孜、理塘等縣(市)為中心,推進區域性冷鏈物流中心建設;著力在新都橋、康北、康南打造物流智能化程度高、專業物流能力強、配套功能全的物流園區;加大對口幫扶合作,聯動開展農商對接、產銷推介、以買代幫等活動,提升「甘孜造」市場佔有率。
3. 劉書記您好,我老家是牧區。請問接下來在草原治理與開發上,甘孜還有哪些新舉措?
劉成鳴:近年來,甘孜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全面推進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完成草原生態修復1035萬畝、草原鼠蟲害防治517萬畝,新增治理沙化土地24.8萬畝,天然草原平均蓋度較2015年提高4.87%,草原生態保護治理成效顯著。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退化治理與長效治理相結合,積極爭取將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納入「十四五」規劃,實施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和退牧還草兩大工程,力爭到2025年治理區域的天然草原植被蓋度增加10至15個百分點。堅持突出重點與全面整治相結合,嚴格落實《甘孜州草地生態治理規劃(2020—2022年)》,重點實施生物控鼠、治沙滅鼠、種草抑鼠等行動,不斷推動草原退化鼠害治理。
堅持草地治理與脫貧增收相結合,通過吸納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參與項目建設、在貧困人口中選聘生態護草員等措施,既確保護草責任落實到位,又帶動當地貧困群眾增收。堅持最嚴資源保護與高標準生態旅遊相結合,常態化推進涉草綜合執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紮實推進高原草地生態觀光、戶外體驗及科普旅遊目的地建設,全力打造中國最美草原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