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券商要修樓了!5月7日晚間,中信證券公告稱,公司第七屆董事會第六次會議上表決通過《關於中信金融中心項目工程建設的議案》,同意中信金融中心項目工程造價不超過人民幣45.34億元,由中信證券與全資子公司金石澤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6:4的比例承擔。
一石激起千層浪。首先,45億造價絕對不低!但對中信證券而言,似乎也不算貴——一季度中信證券淨利潤達到40.76億元,用一個季度淨利潤多一點的錢來修一整棟樓似乎並不過分。此外,一季報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中信證券光是母公司的自有帳面貨幣資金就達到496億元,修個樓絕對不差錢。
其次,是這次這個中信金融中心的項目,終於又雙叒叕有進展了。2016年5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發表了一篇名為《有券商借錢也要買地蓋樓 廣發中信爭建「地標」》的文章。其中提到,2014年,中信證券與金石澤信共同拍下了一塊價格為35.49億元的土地,並在2015年8月取得了土地使用權證,這塊地的用途就是建設「中信金融中心」。2015年中信證券年報顯示,當年年底「中信金融中心」被計入在建工程1.48億元。
同時,據深圳商報2014年9月27日的報導,「投資90億元」的中信金融中心開工建設,成為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開建的第一幢摩天樓,將致力於打造成「深圳灣一號地標性建築」。項目用地面積約3.1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建築總高度300米,總工期4~5年。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5年時間內中信金融中心進展緩慢。在中信證券2019年年報中,中信金融中心年初在建工程帳面價值2.38億元,年末時還減少了約300萬元,只剩下2.35億元。不過,即使是現在,從中信證券公告的45億元造價預算來看,並未超過當時所報導的「90億元」投資。
又有券商要修樓了!5月7日晚間,中信證券公告稱,公司第七屆董事會第六次會議上表決通過《關於中信金融中心項目工程建設的議案》,同意中信金融中心項目工程造價不超過人民幣45.34億元,由中信證券與全資子公司金石澤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6:4的比例承擔。
中信證券表示,將授權公司經營管理層依法辦理項目投資建設所涉及的相關事宜,包括但不限於開展項目施工總承包工程的公開招標工作、籤署項目相關合同、辦理監管審批手續等。
受益於資本市場改革的多項政策紅利,證券板塊基本面向好,短期擾動不改長期走強,行業整合大趨勢勢不可擋,未來幾年券業有望掀起併購浪潮。
兩家中字頭券商「合併」傳聞的刺激下,券商板塊異動拉升。雖然相關公司盤後發文澄清,仍引發行業持續「遐想」。
金融對外開放提速,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取消,「併購」是打造航母級券商、做大做強頭部券商的一條捷徑。受益於資本市場改革的多項政策紅利,證券板塊基本面向好,短期擾動不改長期走強,行業整合大趨勢勢不可擋,未來幾年券業有望掀起併購浪潮。
近日,有市場傳言,中信建投和中信證券這兩家券商及其主要股東中信集團和中央匯金等,正就兩家公司合併的可能性進行研究。
傳言發酵之後,券商板塊出現異動,A股37隻券商股全線飄紅。上述兩家券商股價漲幅較大,中信建投盤中觸及漲停。截至4月14日收盤,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的漲幅分別為4.22%和8.88%。
不過,中信建投與中信證券均在盤後發布澄清公告稱,截至目前,均未得到來自於任何政府部門關於上述傳聞的書面或口頭信息,無任何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對於券商來說,通過併購做大做強,是再熟悉不過的發展路徑。早在2004年和2005年,中信證券就趁行業低谷先後收購了萬通證券和金通證券。2013年7月31日,中信證券完成了對裡昂證券的收購。2018年底,為拿下華南地區的市場,中信證券又宣布收購廣州證券(後更名為「中信證券華南股份有限公司」),交易歷時近一年,獲證監會通過。
可見,對於中信證券而言,「合併」早有先例,作為券商行業龍頭,也有著不菲的收購實力。因此,雖然合併傳聞遭到兩家公司否認,但未來可能產生的行業「併購」浪潮備受市場期待。
天風證券認為,從長期來看,整合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證券業尚處於發展初期,小券商可依託牌照紅利維持生存,未來隨著行業新進入者增多,競爭加劇將不可避免,行業併購重組案例將持續增多。
「傳聞真假不重要,監管打造航母級券商、支持證券行業做大做強的決心是堅決的。」華西證券研究所所長魏濤表示。
近年來直接融資被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應對承擔直接融資任務的證券業發展重視程度隨之提升。
2019年11月29日,證監會答覆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3353號提案時表示,積極推動打造航母級頭部證券公司,促進證券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積極支持各類國有資本通過認購優先股、普通股、可轉債、次級債等方式注資證券公司,推動證券行業做大做強。
魏濤表示,過去10年,證券行業發展速度不低,未來10年,有望獲得進一步高速發展。
與發達市場相比,我國證券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尚有較大距離。從證券業營業收入佔GDP比重來看,低谷期我國證券業營收佔GDP比重不到0.3%,即使是行業高峰的2015年,行業營收佔GDP比重也僅為0.8%,而作為發達市場的典型代表美國證券行業營收佔GDP的比重近1.6%。
從證券業總資產佔國家總資產的比重來看,經過多年的鼓勵增資與槓桿提升,我國證券業總資產佔國家總資產的比重上升到0.5%左右(2015年佔比近0.6%),而美國證券行業總資產佔國家總資產的比重在2017年仍高達1.2%(金融危機前行業槓桿更高)。
「我國金融對外開放力度和水平持續提升,外資『鯰魚』接踵而至,內資券商無論是從資本實力還是業務規模等方面,均與外資券商存在一定差距。為了更好地與之抗衡,國內需要崛起一批綜合實力突出、競爭力強的核心龍頭券商,進一步做大做強。」某中型券商非銀分析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證券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提速,實現自我發展迫在眉睫。4月1日起,我國取消對證券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這比之前公布的時間表提前了8個月。
3月27日,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同時宣布,摩根史坦利對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的持股比例將從49%升至51%,高盛集團對高盛高華證券的持股比例從33%增至51%。高盛還表示,尋求儘早實現對合資券商100%的所有權。至此,我國已有5家外資股東控股的合資證券公司。
「如何朝時間要速度,或許併購整合是一條捷徑。目前,國內券商同質化程度較高;監管對龍頭券商扶持力度較大,打造航母級券商早在計劃之內;資本市場政策紅利獲益程度最高的基本也是頭部券商,種種因素疊加之下,行業格局有望洗牌,新一輪併購浪潮或會展開,整合趨勢勢不可擋。」上述分析師認為。
該分析師進一步補充,內資券商應抓住機遇,提高服務能力及淨資本實力,補足資產管理領域等短板,繼續發揚IPO和交易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提升高淨值客戶的獲客及服務能力。
3月以來海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發酵,引發全球資本市場恐慌及流動性問題,拖累A股市場表現。上市券商3月業績整體有所下降,同比環比均出現下滑。
35家上市券商3月共計實現營業收入229億元,環比下降18%;淨利潤98億元,環比下降18%。35家上市券商2020年1-3月累計實現營業收入702億元,同比下降1%,淨利潤296億元,同比下降8%。
財信證券認為,上市券商3月經營業績環比下滑在預期之內。一方面,市場大幅下行造成交投活躍度下降,股基交易及兩融餘額環比減少,券商經紀類業務收入承壓;另一方面,2月市場景氣度較高,券商經營業績高基數亦是業績環比下滑的原因之一。
展望4月,中信建投證券表示,海外疫情的持續時間、海外疫情對資本市場流動性的衝擊、政府的對衝政策都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預計海外疫情對國內券商板塊的擾動將延續。
不過,針對疫情對行業的影響,在魏濤看來,支持直接融資是疫情影響下逆周期調控經濟政策的重要部分,券商作為一級市場融資服務商會從中受益。
此外,板塊長期向好趨勢不改,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提出,要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同時要發揮好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
「未來,隨著經濟增長壓力不斷顯現,逆周期調控存在加碼預期,政策面及流動性寬鬆態勢將延續。」財信證券研報顯示,目前券商板塊市淨率(PB)估值已回落至歷史的後10%分位(2010年以來),估值優勢較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