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網紅新地標來了?中信證券45億修樓,超一季度淨利潤多一點

2020-12-20 北晚新視覺網

又有券商要修樓了!5月7日晚間,中信證券公告稱,公司第七屆董事會第六次會議上表決通過《關於中信金融中心項目工程建設的議案》,同意中信金融中心項目工程造價不超過人民幣45.34億元,由中信證券與全資子公司金石澤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6:4的比例承擔。

一石激起千層浪。首先,45億造價絕對不低!但對中信證券而言,似乎也不算貴——一季度中信證券淨利潤達到40.76億元,用一個季度淨利潤多一點的錢來修一整棟樓似乎並不過分。此外,一季報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中信證券光是母公司的自有帳面貨幣資金就達到496億元,修個樓絕對不差錢。

其次,是這次這個中信金融中心的項目,終於又雙叒叕有進展了。2016年5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發表了一篇名為《有券商借錢也要買地蓋樓 廣發中信爭建「地標」》的文章。其中提到,2014年,中信證券與金石澤信共同拍下了一塊價格為35.49億元的土地,並在2015年8月取得了土地使用權證,這塊地的用途就是建設「中信金融中心」。2015年中信證券年報顯示,當年年底「中信金融中心」被計入在建工程1.48億元。

同時,據深圳商報2014年9月27日的報導,「投資90億元」的中信金融中心開工建設,成為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開建的第一幢摩天樓,將致力於打造成「深圳灣一號地標性建築」。項目用地面積約3.1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建築總高度300米,總工期4~5年。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5年時間內中信金融中心進展緩慢。在中信證券2019年年報中,中信金融中心年初在建工程帳面價值2.38億元,年末時還減少了約300萬元,只剩下2.35億元。不過,即使是現在,從中信證券公告的45億元造價預算來看,並未超過當時所報導的「90億元」投資。

又有券商要修樓了!5月7日晚間,中信證券公告稱,公司第七屆董事會第六次會議上表決通過《關於中信金融中心項目工程建設的議案》,同意中信金融中心項目工程造價不超過人民幣45.34億元,由中信證券與全資子公司金石澤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6:4的比例承擔。

中信證券表示,將授權公司經營管理層依法辦理項目投資建設所涉及的相關事宜,包括但不限於開展項目施工總承包工程的公開招標工作、籤署項目相關合同、辦理監管審批手續等。

延伸閱讀:

一場券商合併傳言引發的股市遐想

受益於資本市場改革的多項政策紅利,證券板塊基本面向好,短期擾動不改長期走強,行業整合大趨勢勢不可擋,未來幾年券業有望掀起併購浪潮。

兩家中字頭券商「合併」傳聞的刺激下,券商板塊異動拉升。雖然相關公司盤後發文澄清,仍引發行業持續「遐想」。

金融對外開放提速,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取消,「併購」是打造航母級券商、做大做強頭部券商的一條捷徑。受益於資本市場改革的多項政策紅利,證券板塊基本面向好,短期擾動不改長期走強,行業整合大趨勢勢不可擋,未來幾年券業有望掀起併購浪潮。

併購傳言激活板塊

近日,有市場傳言,中信建投和中信證券這兩家券商及其主要股東中信集團和中央匯金等,正就兩家公司合併的可能性進行研究。

傳言發酵之後,券商板塊出現異動,A股37隻券商股全線飄紅。上述兩家券商股價漲幅較大,中信建投盤中觸及漲停。截至4月14日收盤,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的漲幅分別為4.22%和8.88%。

不過,中信建投與中信證券均在盤後發布澄清公告稱,截至目前,均未得到來自於任何政府部門關於上述傳聞的書面或口頭信息,無任何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對於券商來說,通過併購做大做強,是再熟悉不過的發展路徑。早在2004年和2005年,中信證券就趁行業低谷先後收購了萬通證券和金通證券。2013年7月31日,中信證券完成了對裡昂證券的收購。2018年底,為拿下華南地區的市場,中信證券又宣布收購廣州證券(後更名為「中信證券華南股份有限公司」),交易歷時近一年,獲證監會通過。

可見,對於中信證券而言,「合併」早有先例,作為券商行業龍頭,也有著不菲的收購實力。因此,雖然合併傳聞遭到兩家公司否認,但未來可能產生的行業「併購」浪潮備受市場期待。

天風證券認為,從長期來看,整合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證券業尚處於發展初期,小券商可依託牌照紅利維持生存,未來隨著行業新進入者增多,競爭加劇將不可避免,行業併購重組案例將持續增多。

推動行業做大做強

「傳聞真假不重要,監管打造航母級券商、支持證券行業做大做強的決心是堅決的。」華西證券研究所所長魏濤表示。

近年來直接融資被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應對承擔直接融資任務的證券業發展重視程度隨之提升。

2019年11月29日,證監會答覆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3353號提案時表示,積極推動打造航母級頭部證券公司,促進證券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積極支持各類國有資本通過認購優先股、普通股、可轉債、次級債等方式注資證券公司,推動證券行業做大做強。

魏濤表示,過去10年,證券行業發展速度不低,未來10年,有望獲得進一步高速發展。

與發達市場相比,我國證券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尚有較大距離。從證券業營業收入佔GDP比重來看,低谷期我國證券業營收佔GDP比重不到0.3%,即使是行業高峰的2015年,行業營收佔GDP比重也僅為0.8%,而作為發達市場的典型代表美國證券行業營收佔GDP的比重近1.6%。

從證券業總資產佔國家總資產的比重來看,經過多年的鼓勵增資與槓桿提升,我國證券業總資產佔國家總資產的比重上升到0.5%左右(2015年佔比近0.6%),而美國證券行業總資產佔國家總資產的比重在2017年仍高達1.2%(金融危機前行業槓桿更高)。

抗衡外資「鯰魚」捷徑

「我國金融對外開放力度和水平持續提升,外資『鯰魚』接踵而至,內資券商無論是從資本實力還是業務規模等方面,均與外資券商存在一定差距。為了更好地與之抗衡,國內需要崛起一批綜合實力突出、競爭力強的核心龍頭券商,進一步做大做強。」某中型券商非銀分析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證券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提速,實現自我發展迫在眉睫。4月1日起,我國取消對證券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這比之前公布的時間表提前了8個月。

3月27日,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同時宣布,摩根史坦利對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的持股比例將從49%升至51%,高盛集團對高盛高華證券的持股比例從33%增至51%。高盛還表示,尋求儘早實現對合資券商100%的所有權。至此,我國已有5家外資股東控股的合資證券公司。

「如何朝時間要速度,或許併購整合是一條捷徑。目前,國內券商同質化程度較高;監管對龍頭券商扶持力度較大,打造航母級券商早在計劃之內;資本市場政策紅利獲益程度最高的基本也是頭部券商,種種因素疊加之下,行業格局有望洗牌,新一輪併購浪潮或會展開,整合趨勢勢不可擋。」上述分析師認為。

該分析師進一步補充,內資券商應抓住機遇,提高服務能力及淨資本實力,補足資產管理領域等短板,繼續發揚IPO和交易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提升高淨值客戶的獲客及服務能力。

板塊基本面向好

3月以來海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發酵,引發全球資本市場恐慌及流動性問題,拖累A股市場表現。上市券商3月業績整體有所下降,同比環比均出現下滑。

35家上市券商3月共計實現營業收入229億元,環比下降18%;淨利潤98億元,環比下降18%。35家上市券商2020年1-3月累計實現營業收入702億元,同比下降1%,淨利潤296億元,同比下降8%。

財信證券認為,上市券商3月經營業績環比下滑在預期之內。一方面,市場大幅下行造成交投活躍度下降,股基交易及兩融餘額環比減少,券商經紀類業務收入承壓;另一方面,2月市場景氣度較高,券商經營業績高基數亦是業績環比下滑的原因之一。

展望4月,中信建投證券表示,海外疫情的持續時間、海外疫情對資本市場流動性的衝擊、政府的對衝政策都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預計海外疫情對國內券商板塊的擾動將延續。

不過,針對疫情對行業的影響,在魏濤看來,支持直接融資是疫情影響下逆周期調控經濟政策的重要部分,券商作為一級市場融資服務商會從中受益。

此外,板塊長期向好趨勢不改,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提出,要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同時要發揮好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

「未來,隨著經濟增長壓力不斷顯現,逆周期調控存在加碼預期,政策面及流動性寬鬆態勢將延續。」財信證券研報顯示,目前券商板塊市淨率(PB)估值已回落至歷史的後10%分位(2010年以來),估值優勢較為明顯。

 

 

來源:綜合每日經濟新聞、人民網

流程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中信證券45億蓋樓上熱搜,或成深圳灣區新地標,這些券商堪稱「券業...
    來源:財聯社財聯社(深圳,記者 覃澤俊)訊,因45億建樓而上熱搜,這應該是大大出乎了中信證券意料。5月7日晚,中信證券發出董事會決議,其中之一是同意以45.34億元結算中心金融中心的建設款,這一決定公布後,很快上了微博熱搜榜。
  • 中信證券和東方財富誰是龍頭,現在給你答案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中信證券這家公司的基本情況如何:1、從歷年的財報數據來看,這家公司的穩定性較其他券商股還是要穩定些的。從披露財報信息2000年至2019年的基本情況來看,算是不錯,雖然部分年間有著負增長,但多數年還是能保持著正增長的情況的。淨利潤同比增長率也是如此,雖然隔幾年就有著明顯的淨利潤負增長的情況,但多數年是能保持著不錯同比正增長水平的。
  • 公告精選:大立科技一季度淨利預增7-10倍;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同發...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季度汽車市場銷售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影響公司產品銷售;受證券市場波動的影響,公司持有的「江蘇銀行」、「江南水務」股票市值下降,本期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大幅減少。金逸影視:旗下影院全部暫停營業 一季度預虧逾1.45億元金逸影視(002905)4月14日晚間發布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1.45億元-1.6億元,同比由盈轉虧,去年同期為盈利3231.03萬元。
  • 券商資管三大權益「網紅大佬」出爐 這些股是他們最愛!
    在消費升級時代,產品、人或許可以一夜之間就瞬間成為網紅、爆款。不過,網紅「投資大佬」的認證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時間的澆灌,進而展現出強大的號召力。有趣的是,最終排位靠前的3位是:中信證券張曉亮、國泰君安資管的張駿和東證資管的張鋒,巧的是他們都姓張。券商資管三大權益網紅管理產品(截至2020年4月29日,數據來源:Wind)先來看中信證券張曉亮,他目前管理6隻產品,管理最長時間的當屬中信證券卓越成長。
  • 年薪495萬的中信證券董事長被限制高消費,不準坐飛機...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綜合自中國證券報、券商中國、中國基金報、每日經濟新聞、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等5月15日,一則有關中信證券董事長被限制消費的消息在業內炸開鍋。中信證券董事長被限制乘飛機等9項消費行為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顯示,5月13日,中信證券董事長張佑君已被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發布限制消費令。
  • 華泰證券三月份淨利潤覆蓋中信證券與國泰君安之和
    截至昨日晚間7時,已公布3月份業績的18家券商,營收、淨利潤環比2月份均實現雙增長。《證券日報》記者據Wind數據統計,18家上市券商3月份共計實現營業收入147.64億元,實現淨利潤81.09億元(均為母公司數據)。  從具體券商業績來看,華泰證券位居雙收榜首。
  • 2016投行競爭力:中信建投 、中信證券與國泰君安成三雄
    而中信證券保薦的首發項目最多,共有19家,然而募資規模亦不及中信建投,僅有119.02億元。  增發方面,「募資規模第一名」則為中信證券,增發募資合計1231.35億元,承銷40家。相較下,承銷家數最多的中信建投共有46家,然而,募資規模還未到中信證券一半,僅有595.58億元。據深圳一名保代在3月8日向記者介紹,中信證券上市公司資源較多,且大多為大型企業,因此募資需求相應較大。
  • 獨家|中信證券借收購補「短板」,廣州證券員工憂慮併購或至減員
    對券商龍頭中信證券而言,儘管註冊地一直在深圳,不過其運營總部主要還是在北京,華南地區業務一直存在短板,總體而言過去兩年經紀業務甚至落後於競爭對手,尤其是落後專注於市場化運作的華泰證券(601688.SH)。2018年上半年的經紀業務,中信證券和廣州證券加起來6.45%的市場份額,跟華泰證券6.6%的份額依然有差距,併購為未來重新趕超帶來了新希望。
  • 中信證券:疫情導致的一季度經濟斷崖式負增長將是短暫的、一次性的
    中信證券指出,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面對風浪突起,中國政府及時調整預期目標,並採取特殊時期特殊舉措,堅守經濟基本盤。中國最先控制住疫情,最先復工復產。中國經濟已呈現快速修復之勢,經濟增速年內有望恢復至疫前水平,預計全年最終實現3.1%的正增長。
  • 中信證券:布局華南的雄心壯志能爭幾分臉面?
    從這些數據來看,中信證券的2019年帳面業績不錯。那麼,市值、資產、股東權益、收入、淨利潤規模均為行業翹楚的中信證券,在此刻是否具有投資價值?中信證券的主營業務及收入構成我們先從中信證券的主營業務說起。
  • 中信建投:把握明年一季度行情 行情料一波三折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把握明年一季度行情」「明年首個主線或是出口領域內優質的消費和製造類標的」「降低預期,防範風險」「順周期產品從經濟基本面方面看有支撐」……近日,「春耕行情」成為投資者重點關注的方向。
  • 2月旅客吞吐量降8成,機場、航空一季度業績難樂觀
    近日,深圳機場、白雲機場披露2月份運輸情況,旅客吞吐量同比下滑均超8成。受此次疫情影響,預計機場航空業一季度行業性下滑或難避免。滬深市場上,按照東財行業分類,屬於交通運輸中航空機場類的上市公司12家,其中機場類有廈門空港、深圳機場、白雲機場和上海機場4家上市公司,主要為國內外航空運輸企業及旅客提供地面保障服務。
  • 新文化牽手李佳琦 「網紅業務」能否拯救業績?
    對於此次合作,新文化顯得相當看重。新文化表示,本協議的籤署有助於公司整合雙方流量藝人的資源,在藝人短視頻廣告業務合作方面有新的拓展和創新。如合作順利實施和推進,將有助於公司業務發展,預計將對公司未來的經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新文化業績怎樣?
  • 2020中國證券公司金牛獎揭曉 中信建投證券斬獲十大證券公司金牛獎...
    中證網訊 (記者 周璐璐)12月2日,由中國證券報主辦的2020證券公司金牛獎榜單評選結果正式出爐,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建投)榮獲十大證券公司金牛獎、證券公司社會責任獎、金牛資產管理團隊、證券行業文化建設獎四個獎項。  中信建投證券總裁李格平表示,「註冊制為券商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
  • 券商江湖的動蕩與分化:兩大門派券商經紀巨頭一季度錯失良機,那些...
    隨著3月月報出臺,一季度業績數據也逐漸浮現。(本次記者簡單加總1-3月業績數據得出一季度排名,統計口徑為母公司報表)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一季度35家上市券商實現營業收入659億元,淨利潤301億元。券商今年有多掙錢?可比較的29家上市券商,營業收入與淨利潤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57%與78%!
  • 中信證券半年大賺89億 合併傳聞風聲再起!真相究竟如何?
    7月29日晚間,中信證券發布2020年半年度業績快報,其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67.43億元,同比增長22.72%;實現歸母淨利潤89.26億元,同比增長38.47%。參考各家券商的營收月報情況來看,中信證券業績保持行業頭把交椅地位將毫無懸念。對比全行業2134.04億元的營收、831.47億元的淨利潤來看,中信證券所佔份額均在一成以上。
  • 中信證券掛牌轉讓旗下酒店
    然而,中信證券卻在這個時間點,掛牌出售旗下一家酒店。這是怎麼回事?1255萬,掛牌轉讓70%股權3月18日,北京產權交易所新增一則掛牌轉讓信息:中信證券旗下全資子公司中信證券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中信證券投資)擬以1,254.97萬元底價,公開轉讓中信證券(青島)培訓中心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簡稱:青島培訓中心酒店)70%股權。
  • 袁小文離開中信 深圳期貨業高層大地震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在2月3日,深圳證監局才剛剛批准張皓擔任中信期貨董事的任職資格。  作為期貨業為數不多的女強人,袁小文過往業績彪炳,可以稱為中國期貨業第一女強人。袁小文1992年從部隊轉業後,參與組建中國首家期貨公司廣東萬通,是全行業24年來一直擔任期貨公司高管的少數女性之一。
  • 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超萬億宇宙航母艦
    遠方飄來一片雲,千裡送你維蝦米。大家好,我是蝦米弟弟。這是維蝦米的第3篇原創Part.1作為一個在金融行業摸爬滾打一步一步向上努力的有志青年,我想來談談。2020.4.14號,盤中某知名媒體*浪發布了一條消息,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或合併,消息一出,港股證券股全線大漲,A股中信建投直線拉板,中信證券也拉升了快6個多點,雖然最後都衝高回落。每當有此類消息的時候,最激動的莫過於各路遊資和機構了吧,這麼大的體量,大資金上車席捲一波,又是一場漂亮的勝利戰。
  • 創爾生物:今年科創板過會第209家 中信證券過29單
    此前,4月30日,中信證券保薦的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北京慧辰資道資訊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5月14日,中信證券保薦的深圳震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5月27日,由中信證券和中航證券聯合保薦的合肥江航飛機裝備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6月2日,中信證券保薦的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6月3日,中信證券保薦的北京鍵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6月5日,中信證券保薦的上海凱賽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