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育兒的意義: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個體

2020-12-25 新京報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對孩子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在很多家庭中,這種關係經常出問題,令人痛苦,甚至很難再回歸正常。

作為一位從業20年的資深心理治療師,菲利帕·佩裡用育兒理論講透了親子關係,以及圍繞著我們的家庭成員關係,所有人際關係,寫下了一本超級暢銷的兒童心理學著作《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

與一般的「親子教養書」不同,菲利帕·佩裡並不認為養育孩子是令人生畏的雜事。孩子不是一堆有待處理的麻煩,也不是一個需要精益求精的項目。育兒是一種關係,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個體。歸根結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僅會使他們以後成為更優秀的人,而且也會使你自己變得更好。

菲利帕·佩裡指出,把焦點放在孩子及他們的行為上比較容易,去探究我們如何影響孩子,進而改變我們影響他們的方式比較難。而且,不只是我們對孩子的反應塑造了他們的人格特質和性格,他們在環境中看到及感受到的東西,也會塑造他們的人格和性格。

親子教養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父母自己的成長經歷如何影響親子教養的方式?如何培養情緒穩定的孩子?如何學會處理自己與孩子的感受,讓孩子在和諧的關係中成長?如何與嬰兒、兒童、青少年和長大成人的孩子相處?對於這些問題,菲利帕·佩裡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以下內容節選自《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英]菲利帕·佩裡著,洪慧芳譯,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8月版

作者丨[英]菲利帕·佩裡

摘編丨安也

有些父母覺得嬰幼兒時期育兒很辛苦,既枯燥又無趣。的確,那個時期是單調重複的體力活,而且你陪嬰幼兒時所獲得的樂趣與成就感,與你在職場上或社交場合獲得的不同,也和你沒有孩子的時候不同。度過這段辛苦期的方式,是對寶寶產生興趣與好奇,注意他關注什麼,找出他想做什麼,而不是只想著跟寶寶在一起很無聊,或把寶寶想成「接受者」。

如果你老是覺得帶孩子是一份工作,只是需要把他餵飽、擦拭乾淨、抱在懷裡,那你就限定了養兒育女的意義。我對育兒的定義是:我的照顧、尊重與關注,是對我女兒及親子關係的一種投資。如今回顧我女兒剛出生的那幾個月和那幾年,感覺那段日子過得很快。育兒的成果終究會出現的,只不過不會出現在每天結束的時候,就像其他工作一樣。

我們養成傾聽的習慣,並讓孩子影響我們時,親子教養會變得很有意義。當你投入心力幫孩子感覺他與你相連,也與他從事的活動或你們一起從事的活動相連時,你就是在培養他的穩定情緒。

不要讓上一代錯誤的養育方式影響到你的下一代

孩子需要溫暖和接納、身體的輕柔觸碰、你陪伴在身邊、有界限的愛、理解、安撫、跟各年齡層的人交流,以及你的關注和時間。哦,如果僅僅是這些就簡單了。偏偏事情沒那麼簡單,因為你總是會遇到一些阻礙,生活中總是會出一些亂子,諸如:糟糕的環境、煩瑣的育兒細節、金錢壓力、工作壓力、缺少時間、身心俱疲等等。

不過,比起上述這些困難,還有一點更容易阻礙我們:我們嬰幼兒時期獲得的親子教養方式。如果我們不反思自己是如何成長的,以及上一輩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影響,有一天你會赫然發現,那些經歷會冷不防地跳出來,給你一記回馬槍。你可能會說過類似這樣的話:「我一張嘴,說出來的話竟然跟我媽媽如出一轍。」如果那些話都是正向的積極的,讓你童年時覺得有人需要你、關愛你、保護你,那當然很好,但實際上那些話的效果往往正好相反。

作為家長,會產生不良後果的心態包括:缺乏信心、悲觀、過度保護、時時刻刻的擔心。這些心態都會影響到親子關係的質量。

電影《奇蹟男孩》劇照。

幸好,現在改變絕對不晚,那將會改善你的孩子和他們的孩子的生活。不要讓上一代錯誤的養育方式留在你身上的陰影,再影響到你的下一代。

你可以冷靜地拆解、分析你的童年,回顧過去,在家庭生活中曾經發生過什麼難忘的事情,當時你有什麼感受,現在又是什麼感受。做完分析後,請把那些不愉快的回憶徹底忘掉,只留下你需要的有積極影響的回憶。

如果在你成長過程中,家人都把你當成獨特的、有價值的個體看待,給你無條件的愛,也給你足夠的正面關注,你們全家關係融洽,那麼你會獲得一份培養正面關係的藍圖,長大成人的你也有信心可以為家庭與社區做出貢獻。

電影《銀河補習班》劇照。

如果很不幸,你沒有那樣的童年(多數人如此),回顧過往可能會令你感到心理不適。你要正視這種不適的感覺,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再傳到孩子那裡。我們從上一代承襲了很多東西卻不自知,這使我們有時很難判斷,自己究竟是對孩子當下的行為產生反應,還是受過去影響而產生本能反應。

當你對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提出要求的事情感到憤怒時(或產生其他負面情緒,包括怨恨、挫折感、嫉妒、厭惡、恐慌、惱怒、恐懼等等),最好把它視為一個警報。那個警報不是在提醒你,孩子肯定做錯了什麼,而是表明你的記憶閘門又被打開了。

模式通常是這樣的:當你對孩子發飆或表現出過於激動的情緒時,是因為你必須用那種方式來保護自己,以免你感覺到你在孩子那個年紀所經歷的感受。你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行為可能觸發你過去的絕望、渴望、孤獨、嫉妒,或不自信的感覺。所以,不知不覺中,你挑了一個簡單的做法:你不去試圖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直接發飆,或陷入沮喪,或開始恐慌。

有時,我們被觸發的過往感受可以追溯到好幾代之前。比如我母親,她很討厭孩子玩耍時的尖叫聲。後來我注意到,我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吵鬧時,即使他們玩得很開心,我也會進入一種警覺狀態。我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所以我問母親,她小時候玩耍時,要是發出很大的聲音會發生什麼事。她告訴我,她出生時,她的父親(我的外公)已經五十幾歲了。他經常頭痛,所以孩子們在家裡走動時,都必須躡手躡腳,否則就會挨罵。

也許你害怕承認,有時你對孩子的怒火就是壓不住。你怕承認了以後,會使怒火加劇,導致憤怒的感覺更加真實。我希望你知道,這種憤怒其實並不是孩子觸發的,是過往的經歷喚醒了深藏你心底的感受,當你明白這一點,你就會放鬆下來,也不會因此而連累到孩子了。

當然,你不一定每次都能為自己的感受追溯到過去的源頭,但它一定是存在的,請謹記這一點。

當你年紀還小時,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愛你的人不一定總是喜歡你。他們有時會覺得你很煩、很難纏、令人失望、無關緊要、可氣、笨手笨腳或愚蠢。當你的孩子表現出類似的行為時,便觸發了你以前的感受,導致你大吼大叫甚至發飆。

父母修復與孩子的關係,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

為人父母無疑是件苦差事。一夜之間,孩子成了最令人勞心費神的首要工作,而且還是全年、全天候無休的苦差事。為人父母后,你終於體會到自己的父母以前需要面對什麼,也許你會更加感激他們,更加認同他們,或更加同情他們。但你也需要認同你的孩子。花時間思考你自己在嬰幼兒時期,或是跟孩子年齡相仿的時候有什麼感受,這樣做可以幫你培養對孩子的同理心。當孩子的行為讓你恨不得大吼著推開他們時,這種同理心可以幫你理解孩子,感同身受。

我的客戶奧斯卡收養了一個十八個月大的男嬰。每次兒子把食物掉在地上,或是隨處亂扔食物時,奧斯卡就一肚子火。我問他:「你小時候要是把食物掉在地上或隨處亂扔食物時,會發生什麼事?」他說祖父會用刀柄敲他的手指頭,然後要求他離開房間。他回想起自己兒時遭到那種對待的感受後,開始同情幼年的自己,那也幫他找到了對孩子的耐心。

我們很容易以為,我們的感覺只與眼前發生的事情有關。比方說,你有個四歲的孩子,生日那天,他收到一大堆禮物,興高採烈。可是你卻批評他:「這孩子,真是被慣壞了。」只因為他沒和別的小朋友分享新玩具。

怎麼會這樣?從邏輯上來說,孩子收到那麼多禮物並不是他的錯。你可能下意識地認為孩子不該擁有那麼多東西,所以你的憤怒以尖刻的語氣和對孩子的不合理指責(你覺得孩子應該成熟大方一點)表現出來。

電影《銀河補習班》劇照。

如果你停下來回顧過往,你會發現,在你四歲時,有人要求你分享一些你不想分享的東西,或者你根本沒有那麼多東西可以分享,你不想為四歲的自己感到難過,所以才對孩子大發脾氣。

這讓我想起公眾人物收到的匿名惡意郵件,以及在社交媒體上遭到的網絡暴力。從那些惡意郵件及網友留言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們其實只是想表達:「你那麼有名,我卻默默無聞,實在很不公平。」

嫉妒自己的孩子是很正常的反應。如果你有那種反應,應該勇於承認,而不是把氣出在孩子身上,他們不需要像惡意網友一樣的父母。

父母試圖與孩子修復關係,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即使孩子已經成年。

有位家長曾經問我,向孩子道歉會不會有負面作用。她說:「如果孩子發現你並不總是正確的,會不會沒有安全感?」我可以肯定地說:不會!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真實可信,而不是十全十美。

回想一下你的童年:你是否曾覺得自己很糟糕或做錯了什麼,甚至覺得父母心情不好都是你造成的?如果你曾這樣想,你很容易就會以錯誤的方式(即讓對方覺得是他的錯)來修復

這種自責的情緒。當你這樣做時,受害者往往是你的孩子。

孩子的本能會告訴他們,何時我們對他們不滿,或何時我們對當下發生的事情不滿。如果我們假裝自己從來不會犯錯,不承認我們的真實情緒的起因,孩子可能會因此出現過度調適的情況———過於相信你說的話,甚至過於相信任何人的話。孩子遇到不把他們的最大利益放在心上的人時,很容易受到傷害。本能是構成自信、能力、智力的一大要素,最好不要破壞或扭曲孩子的本能。

孩子會提醒你在他那個年紀時所經歷的情緒

前些日子,一位懷孕的準媽媽問我,如果可以給新手父母一個建議,那會是什麼。

我告訴她,無論孩子的年紀多大,他都會以行動來提醒你,你在他那個年紀時所經歷的情緒。她聽完以後,有點困惑地看著我。

約莫一年後,那個媽媽帶著才剛會走路的小孩來找我。她告訴我,當時她沒太聽懂我的意思,但記住了我的話。等她逐漸適應母親這個角色以後,她開始覺得我講得很有道理,那番話也幫她理解了孩子。

電影《奇蹟男孩》劇照。

你不會清楚記得自己在襁褓時期是什麼樣子,但在其他層面上你會記得,因為你的孩子會不斷地提醒你。

如果在你的某個年齡段,父母離開了你,等你的孩子到了類似的年齡,你也會開始抽離孩子。或者,你在某個年紀開始感到孤單,等你的孩子到了相似的年紀時,你也會想在情感上抽離他。馬克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不想面對孩子在他身上觸發的情緒。

你會想要逃離那些感覺,也想逃離孩子,但如果你真的那樣做了,就是把過去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也傳給孩子。

你有很多好的東西可以傳承給下一代———例如你獲得的關愛———你一定不想把你承襲的恐懼、憎恨、孤獨或怨恨繼續傳給孩子。有時你會覺得很煩,就像你偶爾對伴侶、父母、朋友或自己也會有類似的感受。只要承認你偶爾會這樣想,你就不會因為孩子喚起你內在的情緒,而立刻衝動地去懲罰他們。

如果你像馬克那樣,發現自己討厭家庭生活是因為覺得自己被忽視,那可能是源自你小時候也有這種被忽視的經歷,遭到父母之中的任何一人或兩人共同的忽視。有時這種怨恨給人的感覺更像厭惡,它會導致親子之間的疏離感。

電影《奇蹟男孩》劇照。

有些家長認為我用「遺棄」和「怨恨」之類的字眼太誇張了。他們說:「我並不怨恨孩子,有時我只是想獨自靜一靜,我還是很愛孩子的。」

我覺得遺棄就像是一道光譜,在最嚴重的那端,是像馬克的父親那樣拋家棄子,完全抽離孩子的生活。而當孩子想要你陪伴時,你讓他走開,或孩子想讓你看他的畫作時(某種程度上,那是孩子試圖向你展示他真正的樣子),你只是做做樣子,敷衍一下,並沒有認真地去看,那也算是一種程度輕微的「遺棄」。

這種想把孩子從自己身邊趕走、想讓孩子睡久一點、想讓孩子獨立玩耍以免佔用你時間的感覺,會在你不想去理解孩子的時候出現,因為孩子讓你痛苦地想起自己的童年。正因為如此,你無法迎合孩子的需要。

你可能會告訴自己,之所以把孩子推開,是因為你想要體驗生活的其他部分,例如工作、朋友、追劇、娛樂,但你要知道,孩子這麼黏人只是一個階段的表現,等小孩慢慢長大,不再那麼黏人以後,你可以重拾工作、朋友和休閒娛樂,而且未來肯定會有一天,孩子不再需要你,並想方設法遠離你。

遺憾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很難意識到這一點,很難阻止自己把幼時受到的對待繼續傳給下一代。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感受,然後反思。正視自己想要採取的不當的因應方式(以馬克的例子來說,是拋下妻子和兒子,一走了之),會讓人產生愧疚感和防禦心態。但愧疚不是壞事,當我們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事情時,可以把愧疚轉化為慶幸,因為它提醒我們需要改變。

對家長來說,真正重要的是,和孩子輕鬆自在地相處,讓孩子感到安全,讓孩子覺得你想要陪伴他。我們的言語也會發揮小小的作用,但更大的作用體現在我們展現出的溫情、觸碰、善意和尊重: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他們的個性、觀點,以及看世界的角度。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在孩子清醒時,表達對他們的愛,而不僅僅是在他們安靜入睡時才展現出來。

電影《銀河補習班》劇照。

如果你覺得自己每天幾乎時時刻刻都想遠離孩子,你真正需要遠離的,可能是孩子在你身上觸發的感覺。為了避免受到那些觸發因素的控制,你可以抱著同理心去回顧你嬰幼兒時期或童年的經歷。這樣你就能發覺孩子對你的需求和渴望。偶爾找個保姆來幫你照顧孩子,讓你去享受一些成年人應有的樂趣,這也是一種暫時的逃離,但如果這種想要逃離的感覺特別強烈,而且好像隨時都在,那你就要好好回想一下你在你的孩子這個年紀時的感受。

「好父母/壞父母」的標籤對我們毫無幫助

在為人父母方面,我們常給自己打分數,這也是困擾我的問題。

貼上「好父母/壞父母」的標籤對我們毫無幫助,因為那些評判都是極端的。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與孩子和諧相處,即便是出於好意,有時也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但因為沒有人想被貼上「壞父母」的標籤,所以我們犯錯時(每個人都會犯錯),為了避免被貼上那個標籤,我們會假裝自己沒錯。

由於「好/壞母親」「好/壞父親」之類的標籤一直存在,為了避免被貼上壞標籤的恥辱,我們對可能做錯的事情往往採取防衛心態,這意味著我們不會去注意親子關係的不協調,或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我們也不會去思考如何改善親子關係。在人前我們只展現出做對的一面,而把那些做錯的事情隱藏起來,以便牢牢守住「好母親」或「好父親」的身份。

父母害怕面對自己的錯誤,其實對孩子毫無幫助。當我們改變行為並修補破裂關係時,那些犯下的錯誤(例如假裝孩子的感覺不重要)是可以彌補的。但如果我們覺得承認錯誤太丟臉了(而且「壞」標籤還會增加那種羞愧感),我們就永遠無法糾正任何錯誤。

讓我們別再把「好」與「壞」當成父母的屬性,沒有人是完全的聖人或徹底的罪人。一個暴躁但誠實的家長(一般人眼中的「壞」家長)可能比一個表面和藹可親,但私下沮喪又怨恨的家長更好。

我想進一步建議:就像我們不該評判自己一樣,我們也應該儘量避免評判孩子。對孩子做任何評判都無助於讓他變得更好,因為在「文靜」「笨拙」「吵鬧」等標籤的限制下,孩子很難健康發展。

人隨時都在改變及成長,尤其是小時候。描述你看到的孩子的具體行為,並說出你欣賞的優點,這樣做的效果遠勝於籠統的評判。比如,與其說「你的數學很好」,不如說「我很喜歡你做算術題時聚精會神的樣子」;與其說孩子「畫得好」,不如說「我很佩服你為這幅畫下那麼多功夫。我喜歡你畫的那棟房子,看起來好像在微笑,讓我的心情也跟著好起來了」。

讚賞孩子的努力,描述你看到的東西與感受,並鼓勵孩子,而不要做任何評判。描述你的觀察,並發現一些具體的特質給予稱讚,遠比「幹得好」「太棒了」之類的籠統評語更鼓舞人心,也遠比批評更實用。

如果孩子寫的作業看起來像鬼畫符,亂成一團,但有個字母P寫得很完美,你只需要說:「我喜歡你把P寫得那麼工整。」下次你會看到另一個完美的字母。

家長的任務是解讀孩子的行為

孩子會模仿你的行為,即使現在不模仿,以後也會這麼做。

曾經有個客戶,他向我解釋他和父親有多麼不同。他的父親在一家大公司工作,是個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的專制的管理者。而我的客戶從事慈善行業,他管理下屬的方式———沒錯,你猜到了———也很專制。

電影《摔跤吧!爸爸》劇照。

在影響孩子行為的所有要素中,家長的行為影響最大。我們以為自己是一個個體,但每個人都會相互影響。我們都是系統的一部分,我們為自己塑造的角色,是因應他人在我們周遭扮演的角色。所以,無論孩子表現如何或你表現如何,那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你周圍的人與文化共同塑造出來的。

你如何描述你的行為呢?你總是很尊重別人嗎?你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嗎?你的「良好行為」是發自內心深處,還是只是表面上的禮貌?你是不是表面上很客氣,但背地裡對人說三道四?你是不是凡事都得勝人一籌才甘心?無論你展現什麼行為,你也是在教孩子那樣表現,包括你自己不認同,卻無意間展現的行為。

如果你始終對孩子和其他人展現出善意的關懷,孩子也會仿效你的做法。不過,孩子不見得總是很乖巧,因為在懂得運用言語溝通之前,行為是他們唯一的溝通方式。即使在孩子學會語言之後,這種情況仍會持續好幾年。這是因為我們需要一些技巧,才知道自己的感受,並以語言表達出來,接著才根據那些語言去尋求我們需要的東西。即使是成年人———甚至即使是詩人———也會覺得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我不相信有人是純粹的好人,或各方面都很惡劣的壞人。我甚至認為,區分「好」與「壞」的概念是毫無幫助的。沒錯,有些人確實天生缺乏同理心(雖然很少見),但大腦構造不同,並不表示他就一定是「壞人」。我會放寬這種好壞善惡之分,我覺得有些人的行為不是壞,而只是對別人造成麻煩或傷害。沒有人生來就是壞蛋,所以與其給行為貼上「好」或「壞」的標籤,我會以「得體」或「不得體」來區分。

我說過,行為純粹是一種溝通。人尤其是孩子之所以會以不得體、惹麻煩的方式行事,是因為他們還沒找到其他更有效、更方便的方式來表達感受與需求。有些孩子的行為並非罪大惡極,他們只是給別人添了麻煩。

你的任務是解讀孩子的行為。與其把孩子分成「好的」與「壞的」,不如去問一些問題。孩子的行為試圖表達什麼?你可以幫他以更得體的方式溝通嗎?他想用身體、聲音、言語告訴你什麼?你也應該問自己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他的行為是如何與你的行為共同產生的?

本文選自《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英]菲利帕·佩裡

摘編丨安也

編輯丨張進

校對丨趙琳

相關焦點

  • 和孩子有溝通障礙,互相不能理解?當心是語言發育遲緩
    社交,全稱為社會交往,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個體之間相互往來,進行物質、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人類是群居動物,社交在我們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沒有和他人的溝通,我們就會與世界脫節,成為別人眼中的「怪人」。
  • 孩子的厭學情緒有來由,媽媽別責怪孩子笨,和不理解有關係
    對方說孩子其實在小學階段並看不出什麼智力的差距,只是學習能力的強弱和學習習慣的好壞會決定孩子的成績高低。她勸豆豆媽媽不要逼迫孩子學習,那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督促孩子學習要根據他的興趣入手,著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提高了,成績自然也就好了,孩子找到了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就不會再厭學了。
  • 孩子王企業明星--育兒顧問專場招聘會即將啟動
    孩子王企業明星 -- 育兒顧問  孩子王的企業明星 在孩子王全國每家門店,活躍著這樣一群人。她們具備專業的育兒知識及技能,為孩子王每一位會員提供全年、全天候不間斷的育兒支持,從孕養指導到育兒幫助,從貼心關懷到定製化育兒服務,她們建立了孩子王與媽媽們之間緊密的聯繫和情感紐帶。 她們就是孩子王專業的育兒品牌 -- 孩子王育兒顧問。
  • 為什麼看了幾十本育兒書,還是教不好孩子?家長該醒悟了
    如果讀者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有問題,那這些方法幾乎都不會有用。很多時候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育兒書中看到的內容是作者針對自己設想的場景給出的建議,未必適合你。育兒書中的方法不是不對,而是與你的真實情況不匹配。
  • 孩子不喜歡閱讀如何破解?引導孩子進入「心流」狀態,或能根治
    孩子不喜歡閱讀可以理解,但是家長也可以尋找方法解決孩子這一習慣,讓他變得「愛閱讀」。了解「心流」狀態,讓你的孩子也會有自己熱愛的書籍。一、什麼是閱讀中的「心流」狀態心流這一概念在心理學中,指的是一種某個人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
  • 育兒篇(19):教孩子該如何「行萬裡路」
    可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行萬裡路的感受和收穫是完全不同的。 秦朝末年,為了修建長城,秦始皇發配各地民夫前往北方工地,成千上萬的苦役徒步千裡,要在規定時間趕到目的地,因為大雨耽誤行程,逼迫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造反求生。如果有選擇,誰又會選擇這樣的生死萬裡路?
  • 《他鄉的童年》從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國,帶來育兒啟蒙
    在日本,孩子在幼兒園時就被教育告誡要遵守並維護團體的秩序和規則。很多細節都有體現,比如:教室入門處的地板上,繪製了拖鞋的圖案,提醒孩子要把鞋子擺正。推拉門經過特殊設計,孩子的力量無法一次性關上,必須關第二次才能嚴絲合縫。
  • 一隻萌小雞告訴我們的育兒真理:尊重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這和我最近看的繪本《小雞》所傳達出來的教育理念很一致。一隻淘氣的小雞在花園裡種了一顆胡蘿蔔,她每天都要坐在花園邊看著她的胡蘿蔔一點點長大,可她等啊等,胡蘿蔔實在長得太慢了。因而有很多孩子在太多的「不允許」和「不支持」中,慢慢失去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也失去了探索萬物的好奇心。所以《小雞》這本繪本,既是給孩子的有趣童書,也是給我們父母的育兒啟示錄。
  • 成都夏令營:父母應該和孩子做朋友嗎?
    在《自戀流行病》書中,作者Jean Twenge和W.Keith Campbell指出,當父母試圖和他們的孩子交朋友時,他們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因為那些自詡為「夥伴」的父母可能會很難執行的規則和標準。
  • 個體貨車司機如何快速尋找貨源
    回歸正題,個體貨車司機尋找貨源其實很簡單,網絡時代,個體貨車司機尋找貨源信息的方法多種多樣,簡單概括,網絡貨運平臺、配貨站、物流公司和車隊、貨主企業。當然,配貨站也可以叫信息部、黃牛啥的,說白了就是信息中介,貨源信息可能不知道倒了多少次,運費可能不止剋扣了多少,所以,跟配貨站打交道,就是要比誰更精明了。物流公司和車隊其實應該算是一回事,只是很多車隊就是很鬆散的聯盟,所以分開說。對物流公司和車隊而言,把自己的運輸業務分派給同行或者外面的散車司機是很正常的操作,一般來說,運費也會比配送站高一些。
  • 為什么爸媽要陪孩子多探索世界、多關注敏感期?育兒的奧秘
    大家好,這裡是湖汐育兒。今天和大家分享我從倆娃身上看到0-4歲寶寶成長15個敏感期。作為孩子一生的監護人,職場媽媽也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努力營造讓孩子感受滿滿的愛的環境,讓孩子快樂成長。父母愛孩子是無條件的。請爸爸媽媽們堅持對孩子那份無條件的愛與呵護。
  • 隔代育兒矛盾多?巧用黃金圈溝通法,讓長輩舒心自己放心孩子開心
    所以老人和父母是同一戰線的人,要知道這個事實。之所以有矛盾的原因是老人和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在教育理念上有所不同,但這是可以通過溝通等方式平和解決的。長輩們是不會想要害了孩子的,他們在孩子身上甚至傾注了更多的心力,陪伴著孩子的每一天成長。年輕父母們不能因為孩子某些育兒觀念的不對就否定了長輩們所有的付出。
  • 對談|張玲玲&林子人:女性的個體幸福在哪裡?
    「這種認可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每一個人,無論男女,都是需要某種成就感和自我實現才能夠活下去的,這個方面的意義可能和經濟學上的報酬同樣重要。」《坡道上的家》她提及,上野千鶴子在《父權制與資本主義》裡說,女性在家庭內部從事的家務勞動也是一種再生產勞動。社會意義上的「再生產勞動」,就是眾人很好理解的生產商品。
  • 京都親子園課程全面上線,教您輕鬆育兒,讓孩子快樂成長!
    京都親子園課程全面上線,教您輕鬆育兒,讓孩子快樂成長!北京京都兒童醫院是北京第三家大型專科兒童醫院。京都親子園是專注兒童早期發展和育兒指導的院內教育機構,「親子園」即將於3月5日正式開課,歡迎廣大寶媽寶爸們前來報名參加!
  • 陳美玲與哈佛女校長育兒觀念不謀而合:為什麼我要帶孩子去旅行?
    陳美玲在80年代可以和鄧麗君相提並論,她有三個兒子,讓我佩服的是她不僅有美貌和才華,還把三個兒子都培養成了史丹福大學高材生。陳美玲曾公開分享過自己育兒的是個方法,其中有一個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說她不認為規定孩子怎樣學習是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把玩和學習分不開才是成功的教育。
  • 想帶孩子「見世面」,就去這3個地方,比出國旅行更有意義
    導讀:想帶孩子「見世面」,就去這3個地方,比出國旅行更有意義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想帶孩子「見世面」,就去這3個地方,比出國旅行更有意義!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一年級的孩子怎樣學好數學?親子教育專家:要讓孩子心中有「數」
    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不少家長看了我前幾天發的一年級孩子如何學語文?教育專家:從提升語言能力開始」這篇文章都希望我能再講講「一年級的孩子如何學數學?」。
  • 育兒路上無捷徑,迷茫時候要謹記:規則、誠實和策略的重要性
    1.育兒路上無捷徑經常有家長會為如何教育孩子而發愁,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花很多錢,去請有名的輔導老師。可是,有智慧的父母都知道,這個方法,治標不治本。要想孩子優秀,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從家長自身入手。
  • 李玫瑾談育兒:孩子飯桌教育很重要!家長要注意這些細節
    文|小沐芽育兒,歡迎關注與分享孩子良好的品性應該從家教開始,家庭教育的濃縮則更能體現在飯桌上。飯桌教育也是給孩子設立規矩,有了良好的規矩才更利於孩子各種好品質的培養。來源於網絡李玫瑾教授在多次育兒節目上提到,孩子飯桌上的教育細節,家長要特別注意。
  • 李玫瑾:孩子從小要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將來才活得不辛苦
    ,不敢和孩子說重話、不敢管教孩子,這要怎麼辦? 家長要學會挫折教育 1、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 與很多家長想得不一樣,挫折教育的第一步不是刻意讓孩子「經歷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