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購「未死」《電商法》被過度解讀

2020-12-21 IT時報

如果不看新聞和圖片,你能看懂「神仙喝的水,如果你想成仙,一定記得來我家喝,水費好商量」和「鹿晗的妹妹——鹿娜」是什麼意思嗎?

元旦期間,代購們的朋友圈可謂是「畫風清奇」。伴隨著《電商法》的實施,為了逃避微信的監管,部分代購暫停了朋友圈的更新,還有代購甚至打起了法律的「擦邊球」,在朋友圈當起了畫家和詩人,用手繪代替產品圖、用隱晦的文字代替產品文案,甚至要求顧客下單訂貨都要用諧音詞或者發語音,因而出現了「神仙喝的水」「鹿晗的妹妹」這一幕。

儘管有調侃的成分在,但這種操作並不能規避監管。上海財經大學教授、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勞幗齡表示,代購們「各出奇招」,主要是針對法規中提出的「登記和納稅」部分,不過在圖像識別和大數據技術不斷深入的時代,這些「招」其實都沒什麼用。但《電商法》本意是讓市場更有規範和競爭力,而不是將代購一棒子打死。

經過一周的過渡,在最初的恐慌後,代購們基本恢復冷靜,以觀望之姿靜待這部電商領域「憲章」帶來的改變,同時,《電商法》的實施,也讓代購們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人肉代購」:受海關影響更多

樊女士是一名德國代購。3年前,她跟家人一同移居德國。為了賺些零花錢,她加入了代購的行列。1月5日,樊女士從清關公司得知,自己於12月24日從德國郵寄到國內的兩箱奶粉因為超過個人自用限額遭到了海關的退運。

「我問了物流,這兩箱奶粉快則2個月,慢則要半年才能返回德國,」樊女士道,「因為《電商法》的實施,海關在清關時更嚴格了,包裹抽查率也提高了。」為了信守承諾,樊女士還是按照海關郵寄的要求給國內買家補寄了兩箱奶粉,但同時她還得承擔退運奶粉的運費以及額外的損失。

不過,樊女士的貨能退回來已是「不幸中的萬幸」,和她由同一個公司負責清關的大代購,這次「全軍覆沒」。因為箱子內裝有數百件高檔飾品,總金額較高,被海關認定涉嫌走私,全部沒收。樊女士感嘆說,「如果以後海關依舊嚴查,我應該不會再做代購了」。

同為「人肉代購」的劉女士,最近也深感壓力巨大。因為擔心沒有合規營業資質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懲罰,2018年12月31日,《電商法》實施的前一天,她解散了自己的代購微信群,並在群裡隱晦表示,「由於某種原因,本群暫時解散。」

劉女士是深圳人,經常往返香港和深圳之間,為客戶代購化妝品。但是最近,劉女士去香港的頻率明顯減少。「聽兩位代購朋友說海關最近檢查更嚴格了,所以最近我都不去香港了。」劉女士發現,很多代購發布的廣告已經不標明價格,目前相關部門對代購的監管措施尚未明確,她準備觀望一陣再做打算。

「如果需要代購辦理營業執照並依法納稅,我會全力配合,而且通過合法途徑做生意不僅自己安心,客戶也放心。」劉女士道。

也有部分消費者向《IT時報》記者表示,在海外購買的貨物,通過個人郵寄物品方式通過海關的時間跟之前相比,有所延長。

大代購:小心為上但影響不大

從樊女士和劉女士的遭遇不難看出,在受《電商法》實施影響的群體中,以「人肉代購」為主的小型代購者首當其衝。但對於那些活躍在微博和朋友圈的大代購而言,實際銷售額卻未受太大影響。

艾米是一名全職代購,已從事澳洲服裝代購10年。她同時在微博和微信「賣貨」,目前微博粉絲已達700萬,微信帳號也有3個。在艾米的微信朋友圈,她一天會發布20多條商品信息,再加上專門的供貨渠道,月收入能達6~7萬元。談起《電商法》對自己的影響,艾米道,「目前並沒有什麼,只是有傳言稱,在微信上問價格,雙方都會被同時封號,據說已經有30000個帳號被處罰了。」

截至目前,這個數字並未得到微信方面的證實,但多名代購向記者表示,就算擔心被封號,也沒有就此減少生意,只是在發布商品信息時,避開了一些如錢、訂單、付款、支付、發貨之類的敏感詞,改用諧音字或者語音。

艾米同時也是一個代購總代,「我的代理不需要交任何費用,只要轉發指定圖片至朋友圈滿15天就能享受代理價。」艾米所指的代購是指轉發代購,下級代理不需要親自帶貨,只需要在微信朋友圈轉發相應的文字和圖片,發貨、售後都由像艾米一樣的總代來負責。

儘管艾米也說會關注《電商法》,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她繼續招募代理商,最近,她在微博和微信再次發布了招募通告。

家住瀋陽的思璇便是一名轉發代購代理。幾個月前,她加入了一個內衣品牌的代購群,在繳納了500元保證金之後,每天按照要求轉發信息。

「我繳納的保證金可以讓我享受代理價,利潤來自產品的差價。因為沒有考核,所以既不需要擔心東西賣不出去,也不需要擔心被扣錢。」對於《電商法》帶來的影響,思璇認為,「現在出臺的《電商法》還是個框架,針對的也是小紅書這種大型的電商平臺,應該對個體微商和代購還幹預不到。」

平臺監管細則正待出臺

相較於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的賣家,不開店鋪、不在電商平臺上做生意的代購似乎更為自由。跟淘寶賣家相比,代購所在的微信、微博是社交平臺,並不需要代購提供電商營業執照,也不需要辦理市場主體登記。然而,自《電商法》出臺,代購、微商都被法律納入了監管。

《電商法》第九條明確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是指通過網際網路等信息網絡從事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包括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以及通過自建網站、其他網絡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電商法》將「其他網絡服務」這一形態和涉及主體納入監管範圍,因此,利用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從事商品、服務經營活動的代購和微商也被解讀為電子商務經營者。

針對代購和微商,微信是否有責任制定相關的監管細則?勞幗齡表示,儘管《電商法》並沒有制定詳細的監管細則,但《電商法》從根本上明示了平臺具有監管責任,一旦微商在朋友圈裡銷售假貨、侵犯智慧財產權商品,微信平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不過,由於細則還未出臺,大家還在觀望狀態,等待相關政策一步步落實。

據了解,一些「買手型」的跨境電商平臺也在細化相關規則中。洋碼頭相關人士表示,《電商法》頒布後,洋碼頭已組織平臺上的買手商家團隊學習相關法則,積極督促完善落實相關規定,同時也收到了一些實操方面的反饋,大家總體希望在實操層面能考慮不同模式、不同地區及行業的差異,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同時保持創新性。

除此之外,《IT時報》記者發現,在淘寶平臺「商家常見問題」一欄中對《電商法》相關的規則、發票、開店相關等問題也已有了部分解答,賣家可在「規則諮詢」一欄中看到有關網店登記經營場所、經營場所登記入口等問題的解答。

被過度解讀的《電商法》

自《電商法》實施以來,微商、代購即將消失的說法不絕於耳。對此,勞幗齡認為,「新法出臺,微商代購消失」這一說法,純屬過度解讀。

勞幗齡表示,《電商法》施行,代購們「各出奇招」進行吐槽,其中有調侃的成分在,但實際矛盾點是針對法規中提出的「登記和納稅」部分。在人臉識別、大數據甄別技術迅速發展的前提下,想要藉助「旁門左道」逃避監管是不切實際的。

不過,勞幗齡認為,目前整體輿論對《電商法》的確存在解讀過度的情況,就算是要求電商經營者要登記、納稅,其實也是抬高門檻,讓市場更規範、更有序的競爭。

據記者觀察,與淘寶賣家相比,代購和微商對《電商法》的實施的確更為關注,這種群體性恐慌並非偶然。

2011年8月,離職空姐李曉航因多次攜帶從韓國免稅店購買的化妝品入境而未申報,逃稅113萬餘元,最終一審以走私普通貨物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罰金50萬元。2013年5月,北京高院二審將此案發回重審,12月17日,判決李曉航有期徒刑3年,罰金4萬元。

這一案件在當年備受關注,同時也為代購市場敲了一記警鐘。不過,這個案件又被迅速忘記了。這幾年,微信、微博上的代購生意依然如火如荼,國人對境外優質商品的需求不斷在上漲,這也是《電商法》被重點解讀為對代購、微商加強監管的緣由之一。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旻律師認為,每個人的工作、消費都需要繳納稅,微商、代購也沒有例外,此前,除了通過海關相關法律對代購進行監管外,並沒有從商業銷售的層面進行監管,包括對平臺的監管也幾乎處於空白,某種程度上,還是政府對準入門檻不夠嚴謹,但無論如何,微商、代購都不應該處在法外之地,在《電商法》的倒逼下,曾經單打獨鬥的代購們,是要考慮法律風險了。

編輯:挨踢妹

圖片:網絡、圖蟲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相關焦點

  • 把朋友圈代購都逼瘋的《電商法》到底是什麼?
    《電商法》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讓正常的電子商務有法「撐腰」,讓遭受損失的消費者可以有地方說理。但對於部分電商行業的個體從業者來說,是否會產生一些不利影響呢?根據《電商法》第一章第十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也就是說,只要在網上賣東西,不論是通過淘寶、拼多多、朋友圈、微信公眾號還是直播,都需要辦理營業執照。目前,淘寶平臺的店家可以通過「淘寶小鎮」在線註冊淘寶營業執照,其它仍需去當地工商局實體辦理。
  • 《電商法》封殺代購,最高罰款200萬,代購生意真的涼了嗎?
    2019年跨年、十三天、兩個國家,代購同行們都說佳妮「瘋了」。《電商法》規定,代購需要持有中國和購買國的兩方營業執照,偷稅漏稅的監管和處罰也會大幅度加強,罰款金額上限高達200萬元,還要承擔刑事責任。「敏感期,誰都不敢當出頭鳥,但總得有人去試試水」,佳妮說。
  • 《電商法》正式實施 ZFB、ZZ這些代購暗語你懂嗎
    元旦前幾天,市民李小姐在朋友圈中刷到這樣一條消息,發送者是常常幫她從美國代購化妝品的小林(化名)。   2019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正式實施。《電商法》一經頒布,就引起整個行業的軒然大波,大至平臺、品牌方,小至海外代購、微商,都不得不開始關注運營的規範化。
  • 《電子商務法》將於明年施行 個人代購何去何從?
    明確規定,日後從事微商、代購等工作,必須依法辦理工商登記取得營業執照,也應當依法履行納稅義務。業內普遍認為,新頒布的《電商法》釋放了一個明確的信號:提高準入門檻,杜絕個人代購行為。  《電商法》還規定,所有電子商務經營者都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依法履行納稅義務,並依法享受稅收優惠。如果從事經營活動,依法需要取得相關行政許可的,還應當依法取得行政許可。  不僅明確了代購為電子商務經營者,而且在第十條中特別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人民日報》解讀為:不管什麼代購,都需要採購地和中國雙方的營業執照。
  • 電商法落地阿里京東如何應對 代購如何規避風險
    電商法針對輿論關注的個人代購、刷單、大數據殺熟、捆綁搭售等都做了相關規定。電商法落地後,微商、代購、電商賣家和電商企業紛紛在這部新法中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各方最為關注的稅收問題目前暫未有細則落實,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線上和線下零售將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新零售的大潮或將加速到來。1月2日,記者採訪了部分電商平臺、店鋪以及消費者,了解他們對電商法實施後的反應和感受。
  • 代購行業明明死了,為何依舊活在你的朋友圈?
    文|歪道道近兩年經濟形勢的變化,造就了一些奇特的怪像:有些企業表面上活著,但其實已經死了,而有些行業看似死了,換了層新衣卻活得很好。今年1月1日起,我國電商領域首部綜合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正式實施,個人代購人人自危,很多媒體預言代購將死。一位資深代購說,遊戲規則在崩盤,全行業危機浮現,洗牌期已經到來。且賣且珍惜。然而五個月過去,事件演變開始偏離預期,賣真貨的代購因無法生存而轉業,但假代購卻逃出生天且更加高明。
  • 「代購藥品」變 「販賣毒品」……跨國「代購」仍在謹慎接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簡稱《電商法》,下同)自2019年1月1日實施後,引發了消費者和「代購」們的大量關注,不少「代購」都說「要買快買」「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做完這一次就轉行了」……然而,現在《電商法》實施3個多月了,記者發現之前稱「要轉行」「要失業」的「代購」們還在接單,非法代購案件頻發
  • 看看《電商法》怎麼說
    電子商務法(下稱電商法)順應發展潮流,經過五年四審三公開,終於在2018年8月31日審議通過,並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大家比較關心的「微商" 是否屬於電商法的電子商務經營者?但是對於部分自然人網店,算是對其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可以免於登記開了一個「口子」,但至於說何為「零星小額交易」,還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在未予明確以前應當辦理相關的登記。
  • 再見了,代購!再見了,微商!國家正式出手...
    很多小夥伴 平時都會找代購和微商 買各種化妝品、包包、球鞋、數碼產品… 如果你賣的是食品,需要申請食品流通許可證; 《電商法》明確規定,沒有中文標籤、不是國家認監委認證工廠生產
  • 電商法來襲,代購們可不可以不涼涼~
    依法要履行納稅義務《電商法》第十一條還規定,應當依法履行納稅義務。如果說註冊營業執照只是流程上有些麻煩,那麼納稅就讓代購寶寶們直接慌了神,對於一些小代購來說,起早貪黑去排隊已經是生活的常態,而代購行業這幾年競爭激烈,價格基本接近透明化,利潤已經壓到最低。
  • 實施後朋友圈代購們如何了
    今年1月1日起,讓微商、代購們瑟瑟發抖的《電商法》正式開始實施,這就意味著代購、微商將會受到更加嚴格的監管。  隨著新規的實施,眾多淘寶上的代購下架了店內商品,有的選擇觀望平臺對代購規定的細則,有的則選擇直郵服務,還有的選擇永久關店,沒人敢在違法的邊緣試探。  不過,一些代購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 代購「已死」!海淘 App 該如何切入市場,順利獲量?
    七麥研究院 作者 - 黑桃明 2019 年,代購們的日子不太好過。 電商法出臺,代購宣布「死刑」 近來,許多朋友發現,微信朋友圈裡的「代購」們,一改往日高大上的氣質形象,紛紛化身成「靈魂畫手」,用奇特搞笑的方式來描述原本時尚的化妝品、食品,甚至還會用上韓、法、俄等各國語言。
  • 新《電商法》正式實施 代購也要辦理市場主體登記
    代購屬於「電子商務經營者」,也需要進行登記和納稅,一些代購暫停業務,保持觀望,而一些自營電商平臺則認為《電商法》對自己是利好消息。  《電商法》還對商家刪差評刷好評、捆綁搭售、大數據殺熟、押金退還等消費者關注的問題做出了規定。不過,專家表示該法規是電商領域的基本法,其中仍有一些細節需要進一步解釋說明。
  • 代購真的不能幹了?
    畢竟機場免稅店和國外的美妝等都相對較便宜,相比之下,這些品牌在國內就比較昂貴,對於時間和條件不允許的消費者們,他們大都選擇找代購購買需要的物品,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有不少做代購和微商的小夥伴。海關嚴查代購 少則被罰幾百多則上萬不過,就在國慶假期的前兩天,上海浦東機場嚴查海外代購的消息引起大量代購買家、賣家的關注。
  • 加國代購的尾班車!白髮老人Costco狂掃衛生巾
    有華人代購說排隊等開門見怪不怪,但還能看多久就是另一回事,「浦東機場(海關攔截水貨客)那件事,已證實人肉代購無路可走了,我們這種將貨物寄回去的,不再有利可圖是早晚的事,(中國執法部門)要查買家付錢的往來一點也不難。」事有兩面,另一位代購見到人肉代購出事就覺得高興:「人肉代購被打壓,我們海外的郵遞代購會有更多生意。《電商法》要管我?怎管?
  • 代購微商要團滅!國家下狠手嚴打,出國帶貨小心攤上大事!
    國家出手滅代購了…說起代購,大家都不會陌生,在日常生活裡,也總能夠接觸到代購這個職業。甚至如果你朋友圈裡沒一兩個代購,你都不好意思出門兒!沒有的話,擅自售賣這些東西就屬於違法行為哦~而《電商法》也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沒有中文標籤,不是國家認監委認證工廠生產、未獲取配方註冊證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不得在網絡平臺銷售。
  • 再見了,香港代購!剛剛,國家正式出手……
    >不過近日,經常來回香港的代購要注意啦!這個不是開玩笑微博大V@金融段子王 發布了一則《電商法》的解讀如果你賣的是食品還需要申請食品流通許可證《電商法》還明確規定,沒有中文標籤、不是國家認監委認證工廠生產、 未獲取配方註冊證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不得在網絡平臺銷售
  • 末日危機裡,沒有什麼能阻擋中國代購!
    早在電商法實施前,很多代購就被「束手束腳」。但一月的電商法,提高了代購的準入門檻:1.代購需要營業執照,而且是採購國和中國雙方的營業執照;2.需要繳納稅務1.小代購觀望或轉型在《電商法》出臺之後,很多代購都嗅到的危機,開始在政策落實之前大量囤貨,並打出「元旦之後漲價」的宣傳語,反用《電商法》做營銷,賺最後一把。
  • 代購曾經何等瘋狂,排隊打貨,一天睡3小時,元旦後她們將何往?
    《電商法》將對代購、微商等的電子商務經營者加強監管,從業者必須進行登記以及依法納稅。這意味著,準入門檻將會提高,代購的「暴利時代」或也將隨之終結。圖為凌晨1點,首爾東大門商業街一個角落,一個中國代購女孩蹲在地上休息,旁邊放著大量採購的貨物。
  • 留學生帶35萬奢侈品過海關被捕,留學生代購要涼涼
    留學生代購一直是代購界的中堅力量,畢竟留學生人真的在國外,光是幫朋友親戚買東西就不少,慢慢就發展起來了。再加上前幾年代購成了發家致富的途徑,各種留學生代購月入10萬的新聞出現,紐約時報就發布過一篇名為《澳大利亞中國留學生把代購做成數億美元的生意》的文章。文中就有一個一名留學生把代購做到了年收入30萬美元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