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運河,綿延千裡,流淌千年。
盛澤有幸,與其他運河古鎮一樣,「收穫」了運河帶來的興盛與繁榮,更演繹出「日出萬綢,衣被天下」的繁華盛景。
運河之水,激蕩向前,脈脈不息。
如水的盛澤,亦承載著一代代綢都人的殷殷期許,圍繞做大做強紡織主業,傳承弘揚絲綢文化,用心用情講好自己的故事;以全球眼光、世界水準,擦亮「絲綢古鎮、紡織名城、面料之都」三張名片,譜寫新時代發展新篇。
關鍵詞 化危為機
生產端供給端齊發力,為紡織業發展添動力
在愉快度過了2年多「好日子」之後,盛澤紡織業最近遇到了點「小麻煩」。
「原本已進入旺季,但現在旺季不旺,有些企業甚至停機了。」面對突如其來的PTA原料價格波動、中美貿易戰造成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晨龍新升董事長王雲松雖有擔憂,但並不慌張。
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紡織「老兵」,王雲松清楚知道,盛澤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將成為他最堅強的後盾。更何況,企業這兩年持續推進轉型創新,研發的差別化產品多次成為市場「寵兒」。就拿新近開發的「棉感彈力色織布」來說,已收到美國客戶「POLO」35萬米訂單。這款轉型升級的亮點之作,也讓晨龍新升站上了價值鏈的最高端,每米售價20元,是常規產品的近3倍。
同樣,福華織造開發的功能性尼龍產品,已成為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中國運動員服裝面料。更讓人欣喜的是,像晨龍新升、福華織造這樣的發展「新常態」,已成為盛澤紡企最生動的寫照:時刻保持警醒、居安思危,每一輪低谷、每一次危機,都能「化危為機」,成為快轉型、調結構、練內功的機遇期。
這是盛澤人的智慧。這種智慧,源於對絲綢紡織文化的自信,更源於對行業發展的深刻理解。
走進恆力化纖巨大的長絲車間,已看不到以往人頭攢動的生產景象,原先重體力的活、難幹的活都被機器人替代;在東方盛虹的溶體直紡車間,在智能分配車和智能分道技術的幫助下,化纖絲自動完成分類、稱量、識別,並被送入包裝車間;在京奕集團織造車間,依賴於總價近8億元的100多臺進口渦流紡,常規紡紗廠30萬錠產能需要2000多工人,在這裡只需不到200人,生產效能提高十多倍……
用工減少了,成本降低了,效率提高了,產銷增長了……在吳江區委常委、盛澤鎮黨委書記範建龍看來,全鎮每年近20億元的智能化投入,不僅從生產端為盛澤紡織業找到了轉型出路,最大限度激發了企業的創新活力和轉型動力,更進一步從供給端滿足了消費者對生態化、時尚化、功能化面料的需求。
而且,盛澤每年還組織大批企業參加國內外重要展會,在家門口舉辦江蘇(盛澤)紡博會,藉助這些行業「風向標」,幫助企業開拓眼界,打開思路,搶佔市場。
正因為不斷踩準了時代的節拍,今年盛澤紡博會期間,中國服裝大會也首次被「吸引」了過來。屆時,服裝巨頭、行業大咖雲集面料基地,將為盛澤新一輪發展創造無限可能。
關鍵詞 減量提質
保護生態環境,更反向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
風物長宜放眼量。盛澤人清楚,紡織業離不開織造、印染,而這些都與環境密切相關。
面對「今天」與「明天」的抉擇,理性與聰慧的盛澤人用「減量」換「提質」,既保護了生態環境,更反向推動了行業發展。
以「取締無證無照、3年壓縮30%噴水織機整治行動」為例,盛澤並不是一味做「減法」,而是因勢利導,為整治制定了標準化「菜單」。第一年,用優質淘汰低劣,織機總量減少12%。今年,有獎有罰,其中,優秀企業全部返還、提升企業不獎不減、規範企業少量削減、整治企業全額削減、淘汰企業全部取締。明年,通過增加排汙成本,「自然」淘汰剩餘的9%指標。
「講貢獻、有作為、更要有競爭力,否則企業將無法生存。」範建龍說,目標明確,路徑明晰,措施明了,這項原本涉及企業切身利益的整治行動,最終「風平浪靜」,更在無形中倒逼企業提升了競爭力。
同時,盛澤還立足現有良好的產業基礎,鼓勵發展無汙染、低能耗、產出大的針織、經編。隨著購買設備財政貼息、招商引資重點傾斜等相應政策的出臺,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讓「轉型」成為精明企業家的自覺行為。他們獻計獻策、全力參與,一方面助力盛澤紡織業加快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推動全鎮環境治理,實現落後產能騰退和空間布局的優化。
「這兩年,隨著我們的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全鎮工業經濟範圍逐步收縮。盛澤紡織業未來發展的主戰場將『轉戰』紡織循環經濟產業園,其中就包括新興工業區和印染循環經濟區。」範建龍說,屆時,佔地3000多畝的「新戰場」將集中盛澤全部30家印染企業,實現準入門檻升級、用地減30%,排放減50%的預期目標。同時,依託行業頂級專家的技術指導,不斷做精、做優、做強,辦成世界先進、國內一流的紡織循環經濟產業園。未來,隨著園內織造、印染廢水的集中排放、治理,盛澤的環境壓力將大幅減輕,並與提檔升級的傳統產業,加速發展的高新產業一起,合力推動盛澤經濟規模質量雙提升。
時間是最客觀的見證者。事實上,這兩年盛澤百姓與客商已深切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藍天白雲、綠水清波,城市環境質量大幅改善。到明年底,「噴水織機三年整治行動」結束後,盛澤的生態環境將進一步優化。
關鍵詞 絲綢文化
是情懷更是責任,積累「素材」擴大綢都世界影響力
一座城市,一段記憶,訴說著一個時代的故事。作為已有3000多年歷史的絲綢發源地,盛澤又該如何講好自己的故事?
「傳承和弘揚絲綢文化,是情懷,更是責任。對盛澤來說,絲綢是絕不能放棄的產業。」範建龍說,無論是全國絲綢龍頭華佳的全產業鏈還是鼎盛享譽全球的高端宋錦,都是綢都靚麗的名片。更何況,盛澤每年絲綢產量達1000萬米,這個數字雖無法與年產130億米的化纖相提並論,但放眼全國,總產能和集聚度依舊獨樹一幟。
為此,有心的盛澤人在盛澤新城建設之初便謀篇布局,為講好盛澤故事積累「素材」。
新城的標誌性雕塑「巨型蠶繭」,飄動的五彩綢帶喜迎八方來客;潛龍渠公園的彩虹橋,鋼製的絲綢飄帶「鋼中帶柔」隨風舞動;新城內的縱橫道路,均以陸上絲綢之路途經的重要城市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命名;始建於1840年、被當地人用來供奉蠶花娘娘嫘祖的先蠶祠,香火越加旺盛……
兩年前,盛澤又精心謀劃,在已舉辦了17屆的絲綢文化節的基礎上,為這個地方性活動加上「旅遊」二字,打造中國盛澤絲綢文化旅遊節。並藉助盛澤紡博會這個影響全國乃至全球的平臺,把盛澤絲綢文化推向世界。
最近,盛澤又整體收購華佳絲博園,邀請國際知名建築設計師米丘領銜,打造一個和綢都相適應的中國東方絲博園;與鼎盛合力打造中華宋錦文化園,放大宋錦「國禮」的全球影響;結合南北貫穿全鎮的京杭運河、老街鱗次櫛比的莊面,打造以絲綢為主題的圓明小鎮……「三駕馬車」齊發力,由點及面向世人展示盛澤悠久的蠶桑文明與絲綢文化,讓人深入了解和探究綢都盛澤的現實模樣。
「歷史上,盛澤絲綢沿著運河抵達京城成為貢品,沿著絲綢之路走遍全球成為奢侈品。」範建龍說,如今,搭乘「一帶一路」快車,盛澤更要傳承、演繹好絲綢文化;結合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寫好產業文章,講好盛澤故事,擴大綢都的世界影響力。
一個窗口管服務、便捷高效,一支隊伍管執法、精準有效……如今,隨著全國首批強鎮擴權試點鎮的改革成效日益顯現,盛澤將更多的發展紅利反哺於民辦教育、百姓醫療、社區服務,通過強化管理、提質增效,讓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有書讀、讀好書;讓更多新盛澤人有為有位、更有歸屬感,營造樂居盛澤的良好環境,為講好盛澤故事添上「幸福、溫暖」的一筆。 蘇報駐吳江區首席記者 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