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年輕人用跑步作為交流方式
醫務人員對身體不適的選手進行救治
有外籍選手佩戴了可愛的頭飾
感謝部分接受採訪者提供珍貴圖片
晨報記者 殷力勤 攝影
黃欣 製圖
晨報記者 陳敏
「他們怎麼也不會想到,今天會有這麼多人一起跑馬拉松。」站在2011年東麗杯上海國際馬拉松的起跑線前,七旬老人劉松鶴感慨萬分。
他所說的「他們」,是那些曾經和他一起跑步、如今已故去的老友。他們同屬上海的南京路長跑隊。這支長跑隊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每年4月的第二個周末都會舉行自己的馬拉松賽,迄今已是三十載。
三十年的春去秋來,他們和越來越多的路跑愛好者,和上海一起向前奔跑,用腳步感知著這城市的每一個變化。於是,記錄下了一段關於上海的跑步記憶。
屬於上海的跑步基尼斯記錄
2011年上海國際馬拉松賽的2.6萬個參賽名額,早在第一階段報名時就被一搶而空;此前10月的北馬,3萬個參賽名額在報名啟動後的130個小時內被搶光。據中國田徑協會統計,國內今年舉辦了22場馬拉松比賽,直接參與人數30多萬人次。而明年,又有10餘個城市申請舉辦馬拉松,據估計全年賽事總數將超過30場。
跑馬拉松,已是一種時尚;跑步更是日益平常的潮流。計程車司機顧師傅雖然沒有參加今年的比賽,可對他來說,每隔一天跑個4、5公裡,早已成為他和同伴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是哪天有事兒沒跑了,這一天都不舒服。」這座城市裡,越來越多的人和他有著共同語言。
相比起30年前的路跑者們,顧師傅們真是幸福多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即便是在上海,馬拉松也還是個比較新的詞彙,旁人聽來,可都覺得有點「嚇勢勢」的。那個時候,跑步的人少,別說跑個馬拉鬆了,就連一般的路跑,「怕被人看見難為情,還得趁著天沒亮、墨墨黑時跑。」68歲的康德雄現在想來,都樂了。不過,畢竟也是因為當時「懂的人少」,不知道跑步的好處,他說。
而當時,在南京路第一醫藥商店工作的徐孫烈,這個五十年代的業餘體育積極分子,不但牽頭成立了「南京東路一條街老年長跑隊」(後改為南京路長跑隊),幾個月後就組織了隊伍的首屆業餘馬拉松比賽!開跑那天,市總工會、區體委、區工會都派了人來,25人從人民廣場起跑,有22人跑到了終點、松江九O一廠,全程用了四五個小時,沒有出現任何意外。從此,打破了一些人心中「馬拉松高不可攀」的想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屆比賽於1980年10月19日舉行,而首屆北京國際馬拉松,則是於1981年9月舉辦的。不僅如此,從那時起至今,南京路長跑隊的這項比賽,於每年4月的第二個周末舉行,從未間斷。
數十載的堅持,徐孫烈贏得了一項殊榮、「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個人連續舉辦業餘馬拉松比賽活動數量之最。這讓許多其他城市的跑者隊伍們敬慕不已,也是上海跑者們的驕傲。
電線桿和小紙牌
自1994年柏林馬拉松賽以來,配備在參賽者身上的電子晶片,已成是如今各大馬拉松賽不可或缺的自動計時裝置。而42.195公裡的距離,也能通過高科技設備輕鬆搞定。可以前沒有這麼高級的設備,且又是民間自發組織的馬拉松比賽,南京路長跑隊的比賽又是怎麼辦的呢?「很簡單,」劉松鶴大笑著說道:「人民廣場每兩根電線桿之間的距離是50米。阿拉就找好從西藏路到黃陂北路之間的11根電線桿,作為前後兩點,繞著這兩點跑上42圈,不就是一個馬拉鬆了嗎?」
42圈可不是個小數字,邊跑還得邊記著自己已經完成幾圈,真是容易犯暈。「這個也好辦。每個人發42塊小紙牌,跑一圈就丟一塊到固定點的箱子裡,每一個牌子上都有圈數和運動員的號碼,也便於一旁的裁判記錄。」劉松鶴娓娓道來。
他們並不總是在人民廣場跑馬拉松。隨著路線的不斷拓展變化,就有隊員提出,全線距離準不準,會不會跑多了。為此,對每次的馬拉松跑路程,徐孫烈都會事先踩點,多次測量。
這活兒可一點都不輕鬆,二十多年間,老徐和同伴就利用休息日,騎著自行車測量距離。自行車一圈是2.28米,起初他們在車輪上綁紅線,一路上為專心數圈數,不說話。直到後來,為自行車安上了計數器了,才大大減輕了工作量。可為了精確,他們每次測距,都要重複兩三遍才放心。
作者:陳敏 (來源: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