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不僅是外國遊客趕赴日本的旅遊旺季,也是日本本國學生「春遊」的季節。於是,京都、奈良的每個角落都充斥著外國人,以及穿著學生裝的孩子。這些古老的城市裡,穿著和服的女人,和滿城的歷史遺蹟、古剎神社一起,成為招攬錢財的文化招牌。
對中國人來說,遊覽日本的名勝古蹟,總會有種邂逅曾經的自己的味道。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去造的唐招提寺,世界上現存最龐大的木結構寺廟東大寺,平安時代的清水寺,包著金箔的金閣寺……導遊會告訴你,遍布京都的這些五花八門的寺廟,其實都是當年「山寨」中國的產物。乃至於整個京都,都是古代長安的拷貝。只可惜如今原版的已經不見蹤影,拷貝的倒是萬古長青了。
這種感慨還會在各種歷史遺蹟中繼續著。譬如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在日本地位崇高,在日語裡直接被稱為「神樣」。有關他的歷史遺蹟遍布整個日本,並且都被奉為「國寶」。
京都的德川幕府遺蹟中,最著名的當屬元離宮二條城。
二條城見證了德川家的榮枯興衰,裡面值得一探的建築文物相當多,例如二之丸御殿,小堀遠州設計的二之丸庭園,以及由京都御所的舊桂宮御殿移築而來的本丸等。梁柱間的雕飾可以看出昔日繁華,而串聯各隔間的紙門畫,多半是「狩野探幽」及其門徒所繪製的,因而,二條城也儼然成了「狩野派」日本畫的史料館。
二條城的走廊,地板走上去會有黃鶯般的叫聲,那是為了防止外人入侵。1867年,德川慶喜在此行大政奉還,將統治權交還給天皇。
在靜岡也有屬於德川家康的「國寶」。作為德川家康的出身地,靜岡市內不僅擁有他晚年居住的駿府城,還有按照德川家康遺訓而建的墓地久能山東照宮,它是最富盛名的日光東照宮的原型。
久能山東照宮博物館中的文物有許多珍品:日本最早的西洋鍾、德川家康的戰袍、軍刀、步槍,以及大量手跡都展示其中。
中國遊客到了這裡,更有相當的親切感,因為到處都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印記。博物館中的大量文物是當時的「中國製造」;本殿的「唐門」也是中國高手工匠雕刻的,上面遍布中國典故,連「司馬光砸缸」這樣的故事都被刻在梁上。
更讓中國人感嘆的是,德川家康這個軍事家最推崇的卻是儒家的「仁政」,並且擁有極高的漢文修養。博物館中的德川家康的手跡,大部分日本人已經無法看懂,但中國人讀起來卻毫不費力。他寫過對仗工整的楹聯,甚至抄寫了劉邦的《大風歌》,卻有意改了一個字,寫成了「安得賢士兮守四方」。
不得不感慨千年前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力量之龐大。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