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自行車無路可走,街頭難覓修車點存車棚,自行車修理工轉行……記者連日來調查發現,由於機動車輛的普及,人們不再依賴自行車,部分自行車道形同虛設,或者被公交車、小汽車等佔用。
碑林區在鐘樓附近設置了非機動車停車位 本報記者馬昭實習生張宏濤攝
機動車佔道現象屢見不鮮本報記者馬昭實習生張宏濤攝
三秦都市報 - 三秦網訊(本報記者趙麗莉)自行車無路可走,街頭難覓修車點存車棚,自行車修理工轉行……記者連日來調查發現,由於機動車輛的普及,人們不再依賴自行車,部分自行車道形同虛設,或者被公交車、小汽車等佔用。250萬輛機動車佔據了全市70%的道路,本應屬於老人、孩子、殘疾人、無車族等大眾的交通權益,被汽車這一小眾群體佔用,而絕大多數人出行依靠的自行車道,僅僅佔據城市道路長度的20%,綠色、環保的自行車如何發展?市民騎著自行車究竟如何安全通行?
汽車佔用70%公共道路資源
據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統計,從1991年至2000年間,西安市汽車保有量增加到261969輛,同比增長9.33倍,但自行車依然是市民主要出行交通工具。從2001年至2010年間,西安市機動車保有量呈現出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共有各類機動車1198739輛,同比增長3.58倍,自行車數量呈現出「退化態勢」。從2011年至今,汽車保有量呈現急劇增加的「井噴」現象,保有量已經超過250萬輛,其中私家車擁有量在繼續加大。
自行車無路可走,街頭難覓修車點、存車棚,自行車修理工轉行……記者調查中發現,由於機動車輛的普及,人們不再依賴自行車,部分自行車道形同虛設,或者被公交車、小汽車等佔用。「按西安市常住人口860萬人算,平均3.4個人擁有一輛機動車,千人汽車保有量達到254輛,是全國平均水平(110多輛)的2.2倍,是全國36個大城市平均水平的1.4倍,而西安市千人擁有自行車的數量究竟有多少呢?我不是不喜歡騎自行車,實在是路上的汽車太多,供自行車安全出行的通道太少太少。我覺得安全問題是人們放棄騎車的一個重要原因。」市民鄒先生說。
「政府逐年加大投入改造道路。據西安市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市截至目前共擁有城市道路2473公裡,但在路權分配上一直是優先滿足小汽車通行,使得汽車的出行佔用了70%的公共道路資源,本應屬於老人、孩子、殘疾人、無車族等大眾的交通權益被汽車這一小眾群體佔用。機動車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利益,顯然有失公平。更重要的是,導致城市交通擁堵、停車困難、尾氣汙染嚴重等問題日益凸顯。」採訪中,在政府機關工作的白先生這樣冷靜地剖析道。
自行車道僅佔城市道路20%
根據西安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西安市居民選擇慢行出行方式在2011-2014年呈逐步減少趨勢,由2011年的49.1%減少至2014年的39.2%。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慢行出行方式越來越少?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現在自行車專用道設置比例有點少,自行車道覆蓋西安市城市道路長度僅佔總量的20%左右。慢行通道連續性不夠,部分城市道路上違章佔道經營、違章佔道停車等現象十分突出,特別是老城區及商業中心區等地區。此外,慢行通道舒適性差,部分道路步行環境較差,行道樹綠化遮蔭效果較差,缺乏休息座椅、環境小品等道路設施。
自行車道是指在馬路上特定規劃給騎自行車通過的一條路,一般寬3米左右。可是目前,在西安市的自行車道上,自行車、電動自行車、電動摩託車乃至行人「共用一道」的現象非常普遍。由於缺少專用的自行車道,通行環境非常惡劣。自行車與汽車爭道、在夾縫中危險騎行的現象較為普遍。折射出政府部門在城市規劃中將重點放在拓寬機動車道,卻忽視了非機動車的道路狀況,導致自行車通行環境日益惡化。
剛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小範說,他在高新區一家科技公司上班,幾乎每天都是騎自行車上班,每天感覺自行車根本就無路可走。有的自行車道與人行道放一起,行人很多,無法暢行;有的與機動車道並一起,路邊又常常停滿了機動車。隨著城市汽車數量的迅猛增長,西安市大部分地方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混用,甚至有些地方人行道、自行車道和機動車道混用,形成了「三道合一」的情況。另外,一些道路本來就窄,兩邊還被劃上了機動車停車線,使自行車道變成了停車位,幾乎無路可走。
自行車是緩堵環保的必然選擇
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李蕊認為,自行車具有機動靈活、準時性高、低碳環保等特性,是完成人們公交出行「最後一公裡」的主要方式。巴黎市2007年創建了除中國之外最大的自助式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今天已擁有超過1.6萬輛自行車和1200處租賃站。同時該系統也擁有世界上最高的用戶使用率,僅在運營第一年便有超過2000萬人次使用。它還是法國唯一一個為城市賺取穩定淨收益的公共運輸項目,年均利潤高達3000萬美元。
杭州市擁有自行車租賃網點2200個,租賃點的平均距離為300~400米,網點的分布也較廣泛。杭州是一個旅遊城市,政府為了方便遊人的出行,在各大旅遊景點都放置了自行車,而且在放置點的旁邊都有信息平臺,不僅方便了遊人和市民的出行,而且對於自行車的購置、網點用地、用電、信息傳輸網絡等配置條件提供參考。
西安城市公共自行車自2013年投入使用以來,截至2016年5月30日,共辦理租賃卡58萬張,每天平均使用量28萬人次,單日最高使用量已突破30萬人次。截至目前共建設公共自行車服務站點1460個,投用自行車42000輛,服務面積550多平方公裡。隨著新購自行車的陸續投放,今年年末將達到50000餘輛。這一組數據充分表明了自行車因其綠色環保、經濟便捷,使得使用的人越來越多。
增加自行車專用道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騎自行車出行市民的安全風險,同時制約著自行車的發展。在當前西安交通大擁堵的狀況下,公共自行車無疑是行路難、停車難大背景下的產物,是緩解交通「兩難」、降低汙染、節約能源的必然選擇。
建立城市自行車道步道綠道刻不容緩
李教授認為,大力發展公共自行車,必須要有可持續的低碳型城市交通體系作支撐,提倡公共運輸、自行車、步行及多模式的組合,改變過去修更多的路、建更多的車道,甚至擠佔、取消自行車道的傳統做法,讓公共運輸量大快捷的優勢、自行車近距離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使城市交通走上安全、公平、和諧之路。
近日有媒體報導,北京擬建首條「自行車高速公路」,連接回龍觀和中關村,為上班族出行提供新選擇。同時,廈門也在籌備建設空中自行車車道。在北歐,這樣的自行車高速路或早已存在,或正在規劃中,它們在疏散交通壓力、環保甚至休閒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西安市在自行車道「保暢」方面有何設想?記者採訪中了解到,西安市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關於城市交通發展方面提出,「建立自行車道、步道、綠道等城市慢行系統,加強城市停車設施規劃建設,完善城市靜態交通系統建設。」
鐘樓周邊出現非機動車停車位
昨日,針對自行車無處存放的情況,記者再次走上街頭採訪過程中發現,鐘樓郵局門前地下通道口的地面上劃著一條黃顏色的箭頭,直接指向旁邊地面上劃有黃顏色自行車圖案的空地上,該處停放著8輛自行車和一輛電動車。一位保潔員說:「這是碑林區城管執法局和柏樹林街道辦事處昨天晚上才劃的非機動車停車位,要不然,市民騎著自家的自行車沒地方存放。有的人隨便把車子放在路邊,既影響市容美觀,也容易丟失。把車子放到這裡,不停地有巡查的城管執法人員給照看呢。」
記者隨後與碑林區城管執法局一中隊取得聯繫,中隊長張亮說,針對鐘樓周邊人行道非機動車亂停亂放以及新聞媒體報導的自行車停行走難、停放難的問題,他們結合夏季城市治理「百日行動」,將其列為管理工作重點,聯合柏樹林街道辦事處,在不影響行人通行和商戶正常營業的前提下,先期在鐘樓郵局門前地下通道口側面、大華飯店通道周邊等4處劃出非機動車臨時停放區域,引導市民有序停車。
張亮說,下一步,他們還將在端履門、騾馬市以及鐘樓周邊再施劃10個非機動車停放區,年底前將普及到整個東大街。同時呼籲廣大市民自覺有序規範停車,機動車輛行駛過程中不要佔用既有的自行車通道,更不要違法停車佔道,切實保障自行車道暢通和市民騎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