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完洶湧澎湃的日照金山異景,我們沿著瀾滄江傍朝著西藏的偏向一起向西,藍天、雪山、白雲、峽谷一起伴有著我們,我們的車一起順暢,心機也是無比的好。
芒康,汗青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茶馬舊道入藏的第一站。這裡,瀾滄江奔馳呼嘯而過,兩岸漫衍著一塊塊綿延不盡的鹽田,是天下上獨一無二的原始手工曬鹽之地。
依山搭建層層的鹽田氣勢雄偉,瀾滄江波瀾壯闊,鹽田反照著山巒風雲,這裡便是鹽井人的天地,鹽民們沿著先人的足跡,在曲折險要的絕壁峽谷辛勞勞作已經有1300年汗青,締造著天下上奇特的景觀。
我們開著車繞著峻峭的山壁向谷地走,門路在施工,有一條單車道的橋通往對岸,靠近瀾滄江峽穀穀底時,江兩岸的絕壁上,用木頭支起的一塊塊鹽田,層層疊疊,十分壯觀。
這裡的鹽田依山搭建,鱗次櫛比,崎嶇錯落,瞻仰好像蜃樓海市,俯視宛如層層梯田。據本地的村民先容,在瀾滄江工具兩岸的沙岸和懸崖陡坡上層層搭建有3200多塊鹽田,年產鹽達數百萬斤,源源不斷地銷往外地。
瀾滄江雖長,卻只有地處中遊的鹽井地帶多滷水能夠曬鹽,鹽井一帶有鹽泉幾十處。更為神奇的是,同一條江,這一岸產白鹽,過了江,那一岸產紅鹽。
瀾滄江兩岸,西岸陣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的鹽為淡紅色,又名紅鹽。江東陣勢較窄,鹽田不可塊,一處一處的,但產的鹽倒是純白色,稱為白鹽。
紅鹽產量高,價格低,年產鹽達數百萬斤。白鹽多在江東高地築田曬得,量少,略貴。紅鹽和白鹽的顏色大略與土質有關。
工具兩岸的鹽田是用木架搭建起來,將紫紅色黏土或白色黏土在木架上抹平壓實做成圍堰,一個個平整如鏡的曬鹽池就建成了,大的不外10平方米,小的僅有兩平方米擺布。
那些支持起鹽田的木樁,近看老朽得好像霎時倒坍,的確這些木樁長年累月受鹽滷感化,內部木質堅固不易腐壞,可佇立上百年。
天氣晴朗時,顛末經3到5天鹽水的天然蒸發、日頭的暴曬和江風的吹拂,析出鹽分,結晶出白色的鹽粒,即為「藏巴鹽」了。
在已往,曬鹽人每天一桶桶地從泉眼中取出近百桶滷水,然後用木桶背到木架上的鹽田邊,倒入自家的鹽池中曬兩三天,待水分風乾後將鹽粒掃攏即是鹽。如今,鹽民用抽水機抽滷水曬鹽,既淘汰了勞力,又方便了曬鹽勞作。
在鹽池下,滷水向上能夠蒸發凝成鹽晶,向下可沿著土層和鹽架漏洞滲漏,風乾後形成一根根長長的鐘乳狀晶瑩剔透的鹽掛。從遠處望去,宛如隆冬結成的冰凌。本地鹽民先容說,鹽掛是最優質的食鹽,現在沒有上市販賣,重要是拿來自家食用。
曬好的「藏巴鹽」由馬幫、騾幫跋山涉水銷往滇、藏、川一帶,為鹽民換回日常生活所需。巴塘、理塘的人每每趕著馬幫來此地馱鹽,至今,當地人和四周地域的人還都喜好食用這裡的鹽。
縱然走過一千多年的滄桑巨變,這裡仍舊保存著原始的狀貌,那一塊塊波光粼粼的鹽田,宛如一面鏡子,照映古今。鹽田散發的淡淡鹹味,把韶光醃製,是最有滋味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