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邊崎嶇險峻的峭壁峽谷,獨一無二的鹽田村莊,有1300年歷史

2020-12-18 鹿鹿老師舞蹈小課堂

觀賞完洶湧澎湃的日照金山異景,我們沿著瀾滄江傍朝著西藏的偏向一起向西,藍天、雪山、白雲、峽谷一起伴有著我們,我們的車一起順暢,心機也是無比的好。

芒康,汗青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茶馬舊道入藏的第一站。這裡,瀾滄江奔馳呼嘯而過,兩岸漫衍著一塊塊綿延不盡的鹽田,是天下上獨一無二的原始手工曬鹽之地。

依山搭建層層的鹽田氣勢雄偉,瀾滄江波瀾壯闊,鹽田反照著山巒風雲,這裡便是鹽井人的天地,鹽民們沿著先人的足跡,在曲折險要的絕壁峽谷辛勞勞作已經有1300年汗青,締造著天下上奇特的景觀。

我們開著車繞著峻峭的山壁向谷地走,門路在施工,有一條單車道的橋通往對岸,靠近瀾滄江峽穀穀底時,江兩岸的絕壁上,用木頭支起的一塊塊鹽田,層層疊疊,十分壯觀。

這裡的鹽田依山搭建,鱗次櫛比,崎嶇錯落,瞻仰好像蜃樓海市,俯視宛如層層梯田。據本地的村民先容,在瀾滄江工具兩岸的沙岸和懸崖陡坡上層層搭建有3200多塊鹽田,年產鹽達數百萬斤,源源不斷地銷往外地。

瀾滄江雖長,卻只有地處中遊的鹽井地帶多滷水能夠曬鹽,鹽井一帶有鹽泉幾十處。更為神奇的是,同一條江,這一岸產白鹽,過了江,那一岸產紅鹽。

瀾滄江兩岸,西岸陣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的鹽為淡紅色,又名紅鹽。江東陣勢較窄,鹽田不可塊,一處一處的,但產的鹽倒是純白色,稱為白鹽。

紅鹽產量高,價格低,年產鹽達數百萬斤。白鹽多在江東高地築田曬得,量少,略貴。紅鹽和白鹽的顏色大略與土質有關。

工具兩岸的鹽田是用木架搭建起來,將紫紅色黏土或白色黏土在木架上抹平壓實做成圍堰,一個個平整如鏡的曬鹽池就建成了,大的不外10平方米,小的僅有兩平方米擺布。

那些支持起鹽田的木樁,近看老朽得好像霎時倒坍,的確這些木樁長年累月受鹽滷感化,內部木質堅固不易腐壞,可佇立上百年。

天氣晴朗時,顛末經3到5天鹽水的天然蒸發、日頭的暴曬和江風的吹拂,析出鹽分,結晶出白色的鹽粒,即為「藏巴鹽」了。

在已往,曬鹽人每天一桶桶地從泉眼中取出近百桶滷水,然後用木桶背到木架上的鹽田邊,倒入自家的鹽池中曬兩三天,待水分風乾後將鹽粒掃攏即是鹽。如今,鹽民用抽水機抽滷水曬鹽,既淘汰了勞力,又方便了曬鹽勞作。

在鹽池下,滷水向上能夠蒸發凝成鹽晶,向下可沿著土層和鹽架漏洞滲漏,風乾後形成一根根長長的鐘乳狀晶瑩剔透的鹽掛。從遠處望去,宛如隆冬結成的冰凌。本地鹽民先容說,鹽掛是最優質的食鹽,現在沒有上市販賣,重要是拿來自家食用。

曬好的「藏巴鹽」由馬幫、騾幫跋山涉水銷往滇、藏、川一帶,為鹽民換回日常生活所需。巴塘、理塘的人每每趕著馬幫來此地馱鹽,至今,當地人和四周地域的人還都喜好食用這裡的鹽。

縱然走過一千多年的滄桑巨變,這裡仍舊保存著原始的狀貌,那一塊塊波光粼粼的鹽田,宛如一面鏡子,照映古今。鹽田散發的淡淡鹹味,把韶光醃製,是最有滋味的地點。

相關焦點

  • 瀾滄江邊,一個個小格子就組成了壯觀的鹽田景觀
    古鹽田是茶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平整的鹽田像鏡子一樣有種神秘的美感,瀾滄江邊一個個小格子就組成了壯觀的鹽田景觀帶你玩轉古鹽田鹽井的鹽田,被稱為「陽光與風的作品」,到現在仍完整地保留著世界獨一無二的古老製鹽術,這裡也是中國唯一一處完整保留用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古鹽田。
  • 因生產鹽,並從瀾滄江邊打井採滷水而得名,西藏芒康縣鹽井古鹽田
    芒康縣鹽井古鹽田,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芒康縣,"鹽井"一名是因生產鹽,並從瀾滄江邊打井採滷水而得名。古鹽田歷史悠久,距今約有1300多年歷史。在瀾滄江東西兩岸的沙灘和懸崖陡坡上層層搭建有3200多塊鹽田,年產鹽達數百萬斤。這裡可以觀賞到手工製鹽的全過程,還可以看到獨特而原始的生產工具、勤勞樸實的鹽民和淳樸的民俗風情。2009年,"芒康鹽井古鹽田"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芒康縣鹽井古鹽田"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風與陽光的故事:藏在瀾滄江大峽谷超1300年的神秘工藝
    華龍網4月9日20時訊(首席記者 張雅萍)從滇藏公路進藏,第一站就是芒康,而在芒康境內的瀾滄江大峽谷內,奔流的瀾滄江兩岸,一種古老的製鹽工藝已經傳承了1300多年,這裡是芒康鹽井,是我國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
  • 鹽井——千年鹽田和西藏唯一的教堂
    芒康鹽井古鹽田位於214國道西藏芒康縣鹽井鎮瀾滄江東西兩岸,已有1300年歷史,是我國唯一保持完整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從我們入住的雲曲莊園酒店出來,沿江邊小路很快就到了鹽田附近,而且無意中竟然避過了景點售票處。
  • 我在瀾滄江大峽谷,遠遠望見了沿襲千年製鹽文明的古村落和鹽田!
    鹽井就藏在這樣的峽谷裡,瀾滄江峽谷奇險,壁如刀削。日夜奔騰咆哮的瀾滄江從北向南貫穿鹽井全境,瀾滄江藏名叫「臘曲」,意為月亮河,江的兩側都是4000多米的雪山聳立。我們這一次並沒有深入到鹽田腹地,只是遠遠望它,這樣對其充滿了暢想,也為日後再去埋下了伏筆。
  • 滇藏線進入西藏境內,第一個鎮為鹽井鎮,瀾滄江兩岸的村莊及鹽田
    滇藏線進入西藏境內,第一個鎮為鹽井鎮,可見到瀾滄江兩岸巨大山峰之下的村莊,以及瀾滄江邊的古鹽田,這些鹽田至今仍舊以最古老原始的方式產鹽,這也是鹽井鎮名字的由來。滇藏線進入西藏境內,第一個鎮為鹽井鎮,可見到瀾滄江兩岸巨大山峰之下的村莊,以及瀾滄江邊的古鹽田,這些鹽田至今仍舊以最古老原始的方式產鹽,這也是鹽井鎮名字的由來。
  • 中國唯一保持著1300多年的手工製鹽方式-西藏芒康縣鹽井古鹽田
    西藏昌都芒康縣鹽井有著1300多年的歷史,坐落在瀾滄江的東西兩岸邊上,是我國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鹽井古鹽田在214國道邊,距芒康縣城約110公裡,海拔2300米。鹽井是由產鹽而得名,瀾滄江西岸所產鹽為淡紅色,又稱紅鹽,而瀾滄江東岸產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白鹽。紅色和白色鹽是根據兩岸不同土質有關。納西族鄉鹽井鎮的古鹽田現已打造成旅遊景區供遊客參觀。俯拍瀾滄江邊的紅色古鹽田曬好的鹽全靠鹽民背運到家。鹽田風光鹽田風光
  • 行遊隨筆(茶馬古道 納西鹽田)
    出行第十六天計劃:芒康縣-瀾滄江W形大峽谷-德欽縣,行程約260公裡。一早,雲輕霧淡,空氣新鮮。我們從芒康出發,沿G214滇藏線開始了本次出遊的雲南之行。昔日,「一趟滇藏茶馬古道線,一段天險路」,「地獄般的滇藏公路,卻穿越著天堂般的美景」;而今,這條絢麗的民族文化長廊,悠久的高原文明古道,在秀麗的山川環抱中,貫有油路,通有隧道,架有大橋,「天塹變通途」;她以遺世獨立的千古神韻,吸引著眾多遊客,讓人魂牽夢繞!
  • 桃花鹽——走進西藏千年古鹽田!
    梅裡沿274國道北上,我原發現在橫斷的深谷中在接處還隱藏著滇藏茶馬古道活都請跡就是色康鹽判鎖的古鹽田。得益於瀾滄江邊自然冒出的鹽滷水,鹽井鹽田從唐代到今天一直保持著從不間斷的產鹽歷史,江邊巖壁上密密麻麻的木質曬鹽臺和傳統原始的人工曬鹽工藝,是我此行不可多得的一道人文風景線。芒康藏語意為「善妙地域」,是川藏線上入藏後的第一個縣城,海拔3780米。
  • 西藏瀾滄江畔古法曬鹽
    10月21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團隊來到西藏自治區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參觀分布在瀾滄江畔的數千塊鹽田,了解當地1300多年的食鹽生產歷史,和保持至今的原始手工曬鹽方式。
  • 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千年古鹽田煥發新生機
    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千年古鹽田國際在線消息(記者秦瑛蓮 蔡寶峰 蔡軍):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位於瀾滄江畔,受河谷氣候影響,這裡氣候宜人、風景獨特、資源豐富。納西民族鄉境內,北起拉久西,南至木許的瀾滄江兩岸,共有鹽田4155塊,鹽池300多個,大小鹽井60餘口。這些就是西藏唯一的千年古鹽田,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食鹽生產歷史。鹽田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泥土鋪成平面夯實,並在四周築以泥埂圍欄,以便曬鹽之用。鹽井鹽田依山而建,錯落有致。
  • 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千年古鹽田煥發新生機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千年古鹽田國際在線消息(記者秦瑛蓮 蔡寶峰 蔡軍):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位於瀾滄江畔,受河谷氣候影響,這裡氣候宜人、風景獨特、資源豐富。
  • 川藏線最新夏季攻略:第六天-梅裡雪山—瀾滄江峽谷—鹽井—芒康
    ,瀾滄江畔都種植了大量的葡萄,鬱鬱蔥蔥葡萄園讓荒涼的峽谷充滿勃勃生機。—鹽田,如果是包車走滇藏線,大部分司機會裝的不知道,如果你問起來,他們也會說下面的路不好走,在公路邊看看就好,其實這是司機不願意多跑路,公路離鹽田還有很遠,根本看不到什麼,切記一定要下到瀾滄江邊,雖然門票90元,但個人覺得還是非常值得的,到了鹽田會有另一條路可以再回到滇藏線,不必再原路返回。
  • 西藏瀾滄江畔古法曬鹽 (1/10)
    西藏瀾滄江畔古法曬鹽"← →"翻頁 10月21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團隊來到西藏自治區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參觀分布在瀾滄江畔的數千塊鹽田
  • 西藏芒康的鹽井古鹽田有著「千年傳說」
    平整的鹽田像鏡子一樣,一個個小格子組成了瀾滄江邊壯麗的景觀,鹽井古鹽田是茶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圖說:鹽井古鹽田 來源:網絡鹽井古鹽田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214國道瀾滄江東西兩岸,海拔2300米左右 。古鹽田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有先民開發鹽田。在食鹽匱乏如金的年代,鹽井成了各家必爭之地,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和納西王姜巴就發生過爭奪鹽井的「姜嶺之戰」。
  • 辭滇進藏,見證芒康千年鹽田滄桑——滇藏秋攝之旅(六)
    年的歷史,位於214國道必經之地的瀾滄江東西兩岸。值得慶幸的是,仍然有一些人堅守在鹽田上,背水曬鹽,守候這份傳統,延續這一歷史,讓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一製鹽技術。由於鹽田是褐紅色的,一塊一塊分布在瀾滄江邊,煞是好看,於是也成了攝影人的最愛,經常有攝影人前往拍攝,記錄下這份歷史與傳統。
  • 雲旅遊 | 芒康唯一,獨一無二也
    進入藏東,在橫斷山區重重山脈中人類變得微小如螻蟻,行進其間,時而陷於縱深峽谷,時而懸於峭壁,而夜以繼日的旅途中似乎難覓生命的蹤跡,直至遇見芒康... ...芒康,藏語意為「善妙之地」。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滇、川、藏三省區交匯處。芒康把神山聖湖、珍稀動植物、宗教聖地、旖旎風光納入懷抱,衍生出讓世界驚嘆的鹽井文化。
  • 瀾滄江梅裡大峽谷梅裡雪山旅遊攝影系列攻略
    在雲南不僅有高聳入雲的神秘雪山冰峰,更有深不見底的幽深峽谷,這其中最具代表有玉龍和哈巴雪山間的虎跳峽,貢山丙中落的怒江大峽谷,當然最為震憾的還是下的瀾滄江大峽谷。國境處多年平均年水量約640億立方米,為黃河的1.1倍。瀾滄江在中國境內的流程為2198公裡,境外長度2711公裡。
  • 西藏芒康:「耕種」千年古鹽田
    瀾滄江畔,47歲的斯朗曲措和幾名村民在山坡上的一塊「田地」中勞作。這塊「田地」產出的不是一般農作物,而是鹽。這是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境內的鹽井古鹽田。納西民族鄉現存鹽田近10萬平方米,鹽戶300多戶。每年3月至5月是最適合曬鹽的時節,面積大的鹽田一塊能產50多斤,在市面上可以賣到兩元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