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3月,藏東橫斷山脈腹地漸漸回暖。瀾滄江畔,47歲的斯朗曲措和幾名村民在山坡上的一塊「田地」中勞作。這塊「田地」產出的不是一般農作物,而是鹽。
這是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境內的鹽井古鹽田。納西民族鄉現存鹽田近10萬平方米,鹽戶300多戶。每年3月至5月是最適合曬鹽的時節,面積大的鹽田一塊能產50多斤,在市面上可以賣到兩元一斤。
斯朗曲措家的29塊鹽田位於瀾滄江西岸的加達村。為了趕上產鹽的黃金季,她這幾天天不亮就到江邊的鹽井旁抽水、挑水、晾曬、收鹽,一直幹到日落時分。
「我小時候就看著村裡的大人曬鹽,長大當了鹽戶。」斯朗曲措說,鹽田就像她的衣食父母,也像她的孩子。
斯朗曲措繼承的是一項擁有千年歷史的傳統。由於山勢陡峭,這片被當地人稱為「鹽井」的區域耕地稀少,而巖層中富含鹽礦。地下水溶解了地層中的鹽並湧上地面,就形成了可用來曬鹽的滷水井。當地藏族和納西族鹽戶將草本植物碾碎鋪於木棚之上,再覆一層泥土,便形成了小塊的鹽田。
「鹽井古鹽田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芒康縣文廣局局長任建全說,據史料記載,鹽井地區在唐朝時期便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其食鹽曬制技藝一直流傳至今,並於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瀾滄江的洪水自古以來便威脅著鹽田的生產;在田中勞作也是一件苦差事,當地一些年輕人有了更多職業選擇後,便不願在鹽田中經受風吹日曬。
「保護發展曬鹽技藝需要新思路。」任建全說。
去年,當地政府投入1000多萬元,對加達村等地的鹽田進行加固,修繕了防洪溝。縣政府定期邀請曬鹽技藝傳承人對鹽戶進行培訓,還計劃依託鹽田打造當地的旅遊產業,讓鹽戶「變身」民宿老闆,並開發含鹽化妝品等旅遊紀念品,增加鹽的產品附加值。
「鹽田收入來源以後會越來越多,我會把製鹽的手藝傳下去。」斯朗曲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