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線上:瀾滄江畔有個千年古鹽田,住藏民家中體驗原味民風民俗

2020-12-10 騰訊網

位於川滇藏三省區交界處、瀾滄江畔1300多年歷史的千年古鹽田,是我心心念念了一年多的地方。去年夏天,河南省滑縣登山協會的CEO「霞姐」帶領小夥伴去西藏,走滇藏線經過這裡時,給我傳回一組照片,這裡就成了我一年來一直掛牽著的地方。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跟隨霞姐來到了這裡。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王子瑞 攝)

這裡屬於藏東橫斷山脈的腹地、滇藏線214國道的西側,行政上隸屬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的鹽井鎮,距離縣城107公裡。東北與四川巴塘相鄰,南與雲南德欽接壤,西與西藏左貢縣扎玉、碧土、門孔等相連,是滇藏公路上從雲南進入西藏的第一站。這裡海拔2400米,是西藏海撥最低的地區之一。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

瀾滄江,起源於念青唐古拉山,經雲南景洪市流入寮國、泰國、越南等國(中國境外叫湄公河)。在它長達4900千米的行程中,於西藏東部的芒康段,完整穿越了橫斷山。這是全河段最為狹窄和陡峻的區域,也是人類難以生存的區域。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

流經這裡的瀾滄江兩岸巖層中鹽礦較多,江水溶解了巖石中的鹽後湧上地面,形成了用來曬鹽的滷水井。江東(圖一的下部,圖二的右側)納西族上、下鹽井村的鹽田出產的是白鹽,江西(圖一的上部,圖二的左側)加達、曲孜卡生產的鹽則為紅鹽(淡紅色)。圖為瀾滄江西岸加達村的「千年古鹽田」。

據了解,江西面相對平坦地面上曬得的紅鹽產量高,但是價格低;在江東高地築田曬得的白鹽(也有說是「黃鹽」),量少,略貴。這種看似神秘的現象,源於瀾滄江兩岸土質的不同。加達藏族村使用紅土鋪鹽田,而上、下鹽井卻用細沙或白土鋪田。圖為瀾滄江東 岸上鹽井村的「千年古鹽田」。

每年的3月至5月是曬鹽的黃金季節,此時不但陽光明媚,掠過河谷的風也非常強勁,不到半個月就能曬出一茬鹽來,而且曬出的鹽品質也是好。此時,正逢瀾滄江兩岸桃花陸續開放,因此這些在「桃花月」裡曬出的鹽也被稱為「桃花鹽」。圖為瀾滄江東 岸上鹽井村的「千年古鹽田」。

我從「鹽田」返回停車場飛無人機航拍「千年古鹽田」時,霞姐他們在加達村口遇到了大學畢業、年輕漂亮、衣著時尚的卓瑪。她說自己家裡開著「藏家樂」,且有「馬幫民俗博物館」,歡迎前往食宿。霞姐他們意見一致,果斷退掉了在鹽井鎮上訂好的賓館。圖為我返回時在村口隨手給卓瑪盲拍的一張照片。

飛完兩塊電池,我按照地址來到了村中卓瑪家的民宿。回來後網絡搜索發現,2018年澎湃新聞的記者來此採訪,就是住在了這家民宿。晚餐的好幾個菜,都是自家菜園裡現摘的,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幾個人高興起來,竟然喝了四種酒,其中一種是店家送來的「馬奶酒」。

次日一早,「藏家樂」的男主人格松江措、卓瑪的「爸爸」去他的「博物館」,為我們演示藏民原始生活場景和傳統的古法製鹽工藝流程。(瑞視覺拍攝的照片,隨後將分專題陸續發布,敬請關注)回來後網絡搜索得知,去年10月下旬新華社記者來此採訪、拍攝時,格松江措就做過這些演示。從格松江措很熟練地擺出的POSE可知,其他攝影師來了,沒少擺布他。

次日的早飯,是鹽井的特色美食「加加面」(又稱「佳加面」),照片隨後整理髮布。早飯後準備離開之際,我說要上其樓上飛無人機航拍,格松江措領我上樓,陪我拍攝,從顯示器中看到了自家村子的另一番模樣。

離開的最後一刻,「霞姐」與卓瑪一家合影留念,從左至右依次是:卓瑪的「爸爸」格松江措、卓瑪的爺爺、霞姐、卓瑪、卓瑪的媽媽。卓瑪的奶奶一早去鹽田忙活了,叔叔一早出門了。希望還有機會去鹽井,為卓瑪家拍攝一張真正的「全家福」,挖掘更多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滇藏線上:瀾滄江畔有個千年古鹽田,住藏民家中體驗原味民風民俗
    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東北與四川巴塘相鄰,南與雲南德欽接壤,西與西藏左貢縣扎玉、碧土、門孔等相連,是滇藏公路上從雲南進入西藏的第一站。這裡海拔2400米,是西藏海撥最低的地區之一。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
  • 走進瀾滄江畔的千年古鹽田
    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瀾滄江畔的古鹽田,至今仍保留著世界上最原始的手工製鹽方式。10月21日,參加2020瀾湄萬裡行的中外媒體記者走進這片千年古鹽田。遠遠望去,只見由上萬根杉木支撐的4000多塊鹽田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瀾滄江兩岸,鹽田表面呈現出紅色、黃色、綠色等五彩斑斕的顏色,曬鹽女勞作的身影倒映在其中,形成一幅美不勝收的畫面。
  • 航拍瀾滄江畔的西藏千年古鹽田
    位於西藏昌都芒康縣瀾滄江畔的古鹽田,是至今仍保持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鹽田。據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期這裡就開始曬鹽,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何蓬磊 攝當地民眾在瀾滄江畔開山鑿井,取出巖層深處含鹽的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
  • 千年古鹽田,滇藏路上一條活著的茶馬古道
    滇藏線上,從迪慶州出界,剛入西藏芒康境內時,有一個叫鹽井的地方。與西南許多偏僻小村鎮一樣,這裡並不出眾,也許你的車就這麼疾馳而過。實際上,這裡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是滇茶入西藏的必經之地。鹽井古鹽田已有1300年歷史,當地村民至今仍在這片「田地」裡耕作。看瀾滄江兩岸的緩坡上,搭建了層層土木曬鹽平臺,千百年如一日,形成了獨特的人工曬鹽風景線。那一塊塊寬窄不一的鹽田,被稱為陽光與風的作品,浸滿了瀾滄江之水,映著天光雲影,光彩奪目。
  • 滇藏線進入西藏境內,第一個鎮為鹽井鎮,瀾滄江兩岸的村莊及鹽田
    滇藏線進入西藏境內,第一個鎮為鹽井鎮,可見到瀾滄江兩岸巨大山峰之下的村莊,以及瀾滄江邊的古鹽田,這些鹽田至今仍舊以最古老原始的方式產鹽,這也是鹽井鎮名字的由來。滇藏線進入西藏境內,第一個鎮為鹽井鎮,可見到瀾滄江兩岸巨大山峰之下的村莊,以及瀾滄江邊的古鹽田,這些鹽田至今仍舊以最古老原始的方式產鹽,這也是鹽井鎮名字的由來。
  • 桃花鹽——走進西藏千年古鹽田!
    梅裡沿274國道北上,我原發現在橫斷的深谷中在接處還隱藏著滇藏茶馬古道活都請跡就是色康鹽判鎖的古鹽田。得益於瀾滄江邊自然冒出的鹽滷水,鹽井鹽田從唐代到今天一直保持著從不間斷的產鹽歷史,江邊巖壁上密密麻麻的木質曬鹽臺和傳統原始的人工曬鹽工藝,是我此行不可多得的一道人文風景線。芒康藏語意為「善妙地域」,是川藏線上入藏後的第一個縣城,海拔3780米。
  • 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千年古鹽田煥發新生機
    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千年古鹽田國際在線消息(記者秦瑛蓮 蔡寶峰 蔡軍):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位於瀾滄江畔,受河谷氣候影響,這裡氣候宜人、風景獨特、資源豐富。納西民族鄉境內,北起拉久西,南至木許的瀾滄江兩岸,共有鹽田4155塊,鹽池300多個,大小鹽井60餘口。這些就是西藏唯一的千年古鹽田,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食鹽生產歷史。鹽田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泥土鋪成平面夯實,並在四周築以泥埂圍欄,以便曬鹽之用。鹽井鹽田依山而建,錯落有致。
  • 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千年古鹽田煥發新生機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千年古鹽田國際在線消息(記者秦瑛蓮 蔡寶峰 蔡軍):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位於瀾滄江畔,受河谷氣候影響,這裡氣候宜人、風景獨特、資源豐富。
  • 西藏芒康:「耕種」千年古鹽田
    瀾滄江畔,47歲的斯朗曲措和幾名村民在山坡上的一塊「田地」中勞作。這塊「田地」產出的不是一般農作物,而是鹽。這是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境內的鹽井古鹽田。納西民族鄉現存鹽田近10萬平方米,鹽戶300多戶。每年3月至5月是最適合曬鹽的時節,面積大的鹽田一塊能產50多斤,在市面上可以賣到兩元一斤。
  • 因生產鹽,並從瀾滄江邊打井採滷水而得名,西藏芒康縣鹽井古鹽田
    芒康縣鹽井古鹽田,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芒康縣,"鹽井"一名是因生產鹽,並從瀾滄江邊打井採滷水而得名。古鹽田歷史悠久,距今約有1300多年歷史。在瀾滄江東西兩岸的沙灘和懸崖陡坡上層層搭建有3200多塊鹽田,年產鹽達數百萬斤。這裡可以觀賞到手工製鹽的全過程,還可以看到獨特而原始的生產工具、勤勞樸實的鹽民和淳樸的民俗風情。2009年,"芒康鹽井古鹽田"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芒康縣鹽井古鹽田"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松贊新酒店,瀾滄江邊絕美景觀,入藏第一站,HA實探揭秘松贊芒康如美山居 | HA
    6月1日松贊芒康如美山居和松贊然烏來古山居兩家最新的松贊酒店試營業,並已經開始接待松贊滇藏線首發團的客人入住
  • 「大江大河大徵途」手記⑫:千年古鹽田成為鹽業「活化石」
    位於瀾滄江畔的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加達村的鹽田。特派記者柯立 攝11月20日,長江網參加「大江大河大徵途」長江行考察團的記者來到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古鹽井鹽田。芒康鹽井古鹽田地處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自然環境最險峻的鹽業生產地之一,位於瀾滄江東西兩岸,始於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
  • 從雲南大理到西藏拉薩的滇藏線,沿途景點比川藏線更震撼
    小中甸狼毒花 by:陸江濤漫步在古城中,看著重建後的獨克宗,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但這些新舊的交替,似乎沒有能阻擋住能歌善舞的藏民同胞熱情的歌舞。鹽田 by:螞蜂窩 & 諾米粉 名稱:鹽井古鹽田地址:昌都地區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簡介:古鹽田歷史悠久,距今約有 1300多年歷史。
  • 214國道滇藏線進藏路書
    前些天寫了一篇318國道川藏線進藏路書,今天再寫一篇從雲南麗江沿214國道滇藏線,關於雨崩我們放在後面說沿瀾滄江逆流而上,沿途山勢險峻,江水滔滔,過梅裡水村約一公裡,路邊可看到茶馬古道梅裡段的牌子,山谷中是瀾滄江的一條支流,古道從這裡翻越梅裡雪山北部,溝通瀾滄江與玉曲河
  • 西藏瀾滄江畔古法曬鹽
    10月21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團隊來到西藏自治區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參觀分布在瀾滄江畔的數千塊鹽田據介紹,當地大部分鹽田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泥土鋪成平面夯實,四周築以泥梗圍欄,以便曬鹽之用。鹽民從江邊的鹽滷水井中背上滷水,倒在滷池、鹽田中依次風乾濃縮,最終結晶成鹽。圖為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的鹽田。
  • 盤點芒康值得一去的景點——千年古鹽田
    這裡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南端, 距芒康縣城 120 公裡,距雲南德欽縣城 115 公裡,是茶馬古道上的明珠,已有上千年的食鹽生產歷史。一片千年鹽田就隱藏在這滇藏交界處的深谷裡。芒康鹽井鄉的鹽田1300多年來一直延續著傳統的曬鹽歷史。江邊巖壁上密密麻麻的鹽田裡,曬鹽女勞作中影影綽綽的身影,也成了一道獨具風情的人文風景線。
  • 鳥瞰芒康古鹽田
    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拍攝的古鹽田(9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 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瀾滄江畔的古鹽田,至今仍保持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當地居民從瀾滄江畔的鹽井、鹽池中取出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從空中俯瞰,鹽田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 西藏芒康的鹽井古鹽田有著「千年傳說」
    平整的鹽田像鏡子一樣,一個個小格子組成了瀾滄江邊壯麗的景觀,鹽井古鹽田是茶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圖說:鹽井古鹽田 來源:網絡鹽井古鹽田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214國道瀾滄江東西兩岸,海拔2300米左右 。古鹽田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有先民開發鹽田。在食鹽匱乏如金的年代,鹽井成了各家必爭之地,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和納西王姜巴就發生過爭奪鹽井的「姜嶺之戰」。
  • 我在瀾滄江大峽谷,遠遠望見了沿襲千年製鹽文明的古村落和鹽田!
    在雲南和西藏的交界處,有一個西藏往東最遠的鄉村——鹽井。從雲南德欽縣出發到這裡只要3個小時的車程,過了當地人熟稱的「界界河」(隔界河)之後,就算是來到了西藏地界。它坐落在瀾滄江大峽谷的深處,與外界連接的唯一通道就是那條被稱作滇藏公路的G214國道。我們駕車到達瀾滄江峽谷,那時瀾滄江江水渾濁、充滿了野性。
  • 瀾滄江邊,一個個小格子就組成了壯觀的鹽田景觀
    芒康千年古鹽田古鹽田是茶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平整的鹽田像鏡子一樣有種神秘的美感,瀾滄江邊一個個小格子就組成了壯觀的鹽田景觀帶你玩轉古鹽田鹽田都是取瀾滄江之水,但兩岸的鹽田卻涇渭分明地出現紅、白兩色。西岸加達村鹽田是紅色,東岸上下鹽井村的鹽田卻是白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