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芒康城,有唐朝古鹽田,生產傳說的桃花鹽

2020-12-06 快樂的一起旅旅遊

高原芒康城,有唐朝古鹽田,生產傳說的桃花鹽

芒康被稱為西藏的東南門,是從四川到西藏的交通要塞。芒康的南面是德欽縣,雲南。在四川、西藏和雲南的交匯處,川藏線和滇藏線穿過該縣。

康城《高原芒》中有唐代的古喀塔爾,出產傳說中的桃鹽。

巴塘是四川在川藏線318國家公路上的最後一個城市。金沙江之後,你可以去芒康。芒康有唐代的古鹽田。在青藏高原鹽田會是什麼樣的場景?傳說中的桃花鹽是什麼鹽。

離開巴塘,跟隨318國道蜿蜒曲折的金沙江像一條黃水巨龍怒吼前行,馳騁在這片遼闊的高原上,威望卓著。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說金沙江得名於河中的黃沙。看著這奔騰的黃色江水,我不禁要問,是否有沙金?在我看來,一條金龍正在高原上行走。

一直到高谷深,有許多山峰。金沙江峽谷的自然風光十分壯觀,讓人驚嘆於大自然的神奇傑作。金沙江大橋是四川和西藏的邊界。芒康和理塘河對岸。

芒康鹽井古鹽田在中國唐朝開始手工製鹽。它有1300年的歷史。它位於西藏、芒康縣、鹽井鎮、瀾滄江及東西兩側。這是中國唯一一個保持最完整和最原始的手工幹鹽方式的地方。

它距離芒康120多公裡。鹽井生產的鹽以瀾滄江為界。瀾滄江東部的納西和鹽井鹽田生產黃鹽有一種略帶黃色的鹽顏色,就像奶粉一樣,呈乳白色。

加達和瀾滄江西部的洛默卡出產紅鹽和粉紅色。

當一些地質學家訪問鹽井時,他們發現鹽的顏色與沿河山脈的顏色有很大關係。例如,山的顏色是紅色,因為土壤中含有鐵元素,而產生的鹽一般是紅色的鹽。此外,還生產白鹽。

關於桃花鹽有兩種說法。第一種稍有粉狀,顏色像桃花,故名桃花鹽。另一種說法是桃花每年都盛開。陽光明媚,風大,陽光充足,。當地納西族章男和藏族鹽民大多在每年桃花盛開的季節幹鹽。由於風力大,鹽水結晶快,食鹽質量好。所以叫桃花鹽。

駝運賣鹽。當今社會進步很大,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鹽水由水泵泵送至鹽幹平臺,鹽由馬馱運至公路上,汽車運至各地。

鹽井生產的鹽叫藏巴鹽,對皮膚的清潔、消毒和一些皮膚病的治療有一定的作用。鹽井產浴鹽、搓身鹽、腳浴鹽等產品。

康城《高原芒》中有唐代的古喀塔爾,出產傳說中的桃鹽。買幾袋桃花鹽,遊覽古老的鹽田。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

相關焦點

  • 桃花鹽——走進西藏千年古鹽田!
    梅裡沿274國道北上,我原發現在橫斷的深谷中在接處還隱藏著滇藏茶馬古道活都請跡就是色康鹽判鎖的古鹽田。得益於瀾滄江邊自然冒出的鹽滷水,鹽井鹽田從唐代到今天一直保持著從不間斷的產鹽歷史,江邊巖壁上密密麻麻的木質曬鹽臺和傳統原始的人工曬鹽工藝,是我此行不可多得的一道人文風景線。芒康藏語意為「善妙地域」,是川藏線上入藏後的第一個縣城,海拔3780米。
  • 西藏芒康的鹽井古鹽田有著「千年傳說」
    平整的鹽田像鏡子一樣,一個個小格子組成了瀾滄江邊壯麗的景觀,鹽井古鹽田是茶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圖說:鹽井古鹽田 來源:網絡鹽井古鹽田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214國道瀾滄江東西兩岸,海拔2300米左右 。古鹽田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有先民開發鹽田。在食鹽匱乏如金的年代,鹽井成了各家必爭之地,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和納西王姜巴就發生過爭奪鹽井的「姜嶺之戰」。
  • 因生產鹽,並從瀾滄江邊打井採滷水而得名,西藏芒康縣鹽井古鹽田
    芒康縣鹽井古鹽田,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芒康縣,"鹽井"一名是因生產鹽,並從瀾滄江邊打井採滷水而得名。古鹽田歷史悠久,距今約有1300多年歷史。在瀾滄江東西兩岸的沙灘和懸崖陡坡上層層搭建有3200多塊鹽田,年產鹽達數百萬斤。這裡可以觀賞到手工製鹽的全過程,還可以看到獨特而原始的生產工具、勤勞樸實的鹽民和淳樸的民俗風情。2009年,"芒康鹽井古鹽田"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芒康縣鹽井古鹽田"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新時代•藏東明珠】穿梭水晶宮 探訪千年古鹽田
    圖為鹽井古鹽田 攝影:王淑  古鹽田,被稱為「陽光與風的作品」,是世界上唯一保持最原始河谷木架田手工曬鹽方式的曬鹽場。在2000多公裡的瀾滄江流域中,僅此1.5公裡處有鹽泉從地下湧出。鹽民從瀾滄江邊的鹽滷水井中,用木製筒盛上滷水,背到各自的滷池,倒進去風乾濃縮,隨後再倒在鹽田進行風乾,結晶成鹽。  古鹽田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300多年,從唐代就開始出現古老的曬鹽技藝並傳承至今。現在,在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加達村和上鹽井村還傳承著原始曬鹽方式,有3600多塊鹽田保持著原有的古老風貌。
  • 航拍瀾滄江畔的西藏千年古鹽田
    位於西藏昌都芒康縣瀾滄江畔的古鹽田,是至今仍保持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鹽田。據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期這裡就開始曬鹽,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何蓬磊 攝當地民眾在瀾滄江畔開山鑿井,取出巖層深處含鹽的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
  • 瀾滄江邊,一個個小格子就組成了壯觀的鹽田景觀
    古鹽田是茶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平整的鹽田像鏡子一樣有種神秘的美感,瀾滄江邊一個個小格子就組成了壯觀的鹽田景觀帶你玩轉古鹽田鹽井的鹽田,被稱為「陽光與風的作品」,到現在仍完整地保留著世界獨一無二的古老製鹽術,這裡也是中國唯一一處完整保留用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古鹽田。
  • 「大江大河大徵途」手記⑫:千年古鹽田成為鹽業「活化石」
    特派記者柯立 攝11月20日,長江網參加「大江大河大徵途」長江行考察團的記者來到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古鹽井鹽田。芒康鹽井古鹽田地處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自然環境最險峻的鹽業生產地之一,位於瀾滄江東西兩岸,始於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
  • 一個人騎自行車環遊海南,來到洋浦1200年前就存在的,千年古鹽田
    有收費的有免費的。耳聽不如眼見。今天就介紹一個期待已久的景點,海南洋浦千古鹽田。這個景點免費參觀!過了楊浦大橋,沒多遠就看到千古鹽田的牌子了。千古鹽田在一個比較偏僻的海灣漁村,說偏僻現在也不是特別偏僻啦!鹽田位置在洋浦東南,在洋浦客運站和洋浦大橋中間。一路有好幾個牌子,很好找,我是騎自行車環海南島路過。要說坐車或開車我就不知道了,大家可以導航!
  • 一個人騎自行車環遊海南,來到洋浦1200年前就存在的,千年古鹽田
    有收費的有免費的。耳聽不如眼見。今天就介紹一個期待已久的景點,海南洋浦千古鹽田。這個景點免費參觀!停好自行車上了兩個臺階,我就看到了一大片曬鹽槽。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看到了1200多年前的古鹽場。這些火山石就是曬鹽槽,唐朝末年宋朝初年,傳說來自福建莆田一些鹽工,不知是因為戰亂還是其他原因
  • 昌都的大腳印和芒康鹽田採鹽的精彩體驗
    芒康鹽井古鹽田已經有1300年的歷史,位於西藏芒康縣鹽井鎮,214國道瀾滄江的東西兩岸,是我國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芒康產的鹽有紅白兩種顏色,白鹽產自瀾滄江東岸,紅鹽產自瀾滄江西岸,連天的鹽田化成一個個的井字,在陽光下閃耀著結晶的光芒。
  • 西藏芒康:「耕種」千年古鹽田
    這塊「田地」產出的不是一般農作物,而是鹽。這是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境內的鹽井古鹽田。納西民族鄉現存鹽田近10萬平方米,鹽戶300多戶。每年3月至5月是最適合曬鹽的時節,面積大的鹽田一塊能產50多斤,在市面上可以賣到兩元一斤。斯朗曲措家的29塊鹽田位於瀾滄江西岸的加達村。
  • 洋浦古鹽田傳統曬鹽 千年技藝傳承將後繼無人
    面對鹽工和產業工人的身份選擇,洋浦年輕一代人幾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未來,鹽田村還有村裡的鹽田,將會變成遺蹟供後人參觀,還是會承擔新的角色演繹新的歷史?  古鹽田有1200年歷史  「洋浦鹽田,朝水夕錢」,這是當地流傳了千年的古話,意指洋浦古鹽田,早上在鹽槽上倒入滷水,下午即可收鹽換錢。
  • 海南的千年古鹽田!
    千年古鹽田位於海南洋浦半島鹽田村的千年古鹽田,被批為旅遊景點。鹽工們根據海南島高溫烈日的特點,改變過去「煮海為鹽」的方法,用經過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上海水過濾,製成含高鹽分的滷水,再將滷水倒在石槽內,經暴曬製作成鹽巴。
  • 千年古鹽田:最後一個保留原始製鹽方式古鹽場
    儋州千年古鹽田被人們稱為洋浦最早的「工業」(南海網記者 張茂 攝)  南海網儋州11月23日消息(南海網記者彭琳沁)「這簡直太讓人驚嘆了,這是中國最後一個保留原始日曬製鹽方式的古鹽場  22日下午,全國網媒代表走進儋州,參觀我國最後一個保留原始日曬製鹽方式的古鹽場。「活化石」一樣的千年古鹽田,位於儋州洋浦半島西南處,瀕臨新英灣,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好的古鹽場,其所沿用至今的古老傳統製鹽工藝是中華民族民間傳統製鹽手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證。
  • 儋州峨蔓古鹽田:海岸鹽田古 盛夏鹽情長
    儋州峨蔓古鹽田  海岸鹽田古 盛夏鹽情長儋州峨蔓古鹽田日出景觀。  文\圖 本刊特約撰稿 羅林濤  編者按  日照充沛、海水優良的海南島,沿海地區自古就曬制海鹽,多年傳承,是海南重要的非遺傳統工藝之一。  位於海南島西北海岸線上的儋州市峨蔓鎮,一直是重要的古鹽田。
  • 盤點芒康值得一去的景點——千年古鹽田
    各位朋友咱們現在的位置是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古鹽田景區這裡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南端, 距芒康縣城 120 公裡,距雲南德欽縣城 115 公裡,是茶馬古道上的明珠,已有上千年的食鹽生產歷史。芒康鹽井鄉的鹽田1300多年來一直延續著傳統的曬鹽歷史。江邊巖壁上密密麻麻的鹽田裡,曬鹽女勞作中影影綽綽的身影,也成了一道獨具風情的人文風景線。
  • 海南的西部,藏著一塊千年古鹽田,這裡的人仍堅持著古法製鹽
    海南的西部,藏著一塊古鹽田,這就是位於海南洋浦的千年古鹽田,這是古人們留下來的物質遺產,也是千年來勞動人民的結晶,雖然現在工業發達,但是這樣傳統的製鹽手法在全國是唯一性的,它應該被保留,而不是作為一個景觀來讓人知道。
  • 滇藏線上:瀾滄江畔有個千年古鹽田,住藏民家中體驗原味民風民俗
    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江東(圖一的下部,圖二的右側)納西族上、下鹽井村的鹽田出產的是白鹽,江西(圖一的上部,圖二的左側)加達、曲孜卡生產的鹽則為紅鹽(淡紅色)。圖為瀾滄江西岸加達村的「千年古鹽田」。
  • 滇藏線上:瀾滄江畔有個千年古鹽田,住藏民家中體驗原味民風民俗
    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江東(圖一的下部,圖二的右側)納西族上、下鹽井村的鹽田出產的是白鹽,江西(圖一的上部,圖二的左側)加達、曲孜卡生產的鹽則為紅鹽(淡紅色)。圖為瀾滄江西岸加達村的「千年古鹽田」。
  • 儋州千年古鹽田:古老製鹽技藝引遊人
    商報全媒體訊(椰網/海拔手機端記者 林萬麗 通訊員 丁子芹)「漲潮時留下海水,海水經過蒸發池,隨著鹽濃度一步一步地上升,變成鹽水,然後進入結晶區開始結晶成鹽。製鹽技藝是老祖宗的『智慧』,值得我們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