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中華門甕城是南京歷史文化名片,但由於中華門外長幹橋長期交通混行,攝影愛好者想拍一張「美圖」很難。這一「遺憾」有望成為過去時。13日,南京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就中華門甕城保護和展示工程規劃方案向社會公示。擬借鑑西安永寧門及含光門經驗,將長幹橋從「交通混行」改為「景觀步行」,恢復中華門地區歷史慢行流線,在中華門甕城保護與展示工程的基礎上開展中華門東西券門通道工程,滿足機動車輛交通需求。
南京明城牆距今已有650餘年歷史,是南京的文化符號和城市名片,中華門是明代南京城牆十三個京城內城門中現存最大、最雄偉的一座。周邊區域是最能凸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城市區段,中華門則是串聯整合這些歷史文化資源的核心節點。但長期以來,中華門外長幹橋上行人與機動車輛混行,交通處於飽和狀態,對中華門甕城景觀風貌展示以及城牆安全造成影響。
為解決中華門甕城存在「城牆本體安全、歷史風貌弱化、展示序列顛倒、文化串聯不足」等方面的問題,南京市從2003年就開展中華門甕城保護並整體提升中華門以南片區工作的計劃,並組織了多輪規劃設計和工程設計研究工作。此次規劃方案系統提出「保護文物本體、恢復核心要素、強化空間軸線、塑造空間節點、協調周邊交通、整合周邊資源」六大措施,嚴格保護文物本體,保持歷史軸線,保證文物安全。
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總規劃師呂曉寧介紹,經過對平行通道、通道繞行、隧道下穿、原橋拓寬等多方案比選,通道工程選擇擬選擇平行通道方案,在正對中華東券門與中華西券門處新建南北向過河通道,徹底消除車輛通行轉彎過急的安全隱患,保護中華門甕城與城牆安全。根據公示方案,新建的兩條通道在形制材料上最大限度弱化與城牆的關係,降低對歷史文化景觀影響。長幹橋則完全改造為步行景觀橋,實現人車分離,為中華門甕城提供了最佳展示空間,有利於改善文物本體環境,為居民生活出行提供便利。
交匯點記者 王世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