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重現明代中華門甕城前的慢行步道風景,南京決定在環城牆的秦淮河上新建兩座平行橋。 申冉 攝
中新網南京6月13日電(記者 申冉)13日,記者從南京市規劃部門獲悉,為更好的保護與展示明城牆中華門甕城,南京計劃在中華門甕城正門所對的長幹橋兩側各建一座平行橋,供車輛通過,長幹橋至中華門甕城中間的路段重新變成步道,供遊人行人通行觀賞。
南京明城牆距今已有650餘年歷史,是國家級文保單位,其中的中華門又是明代南京城牆十三個京城內城門中現存最大、最雄偉的一座。從2003年起,南京市就開展中華門甕城保護並整體提升中華門以南片區工作的計劃,並組織了多輪規劃設計和工程設計研究工作。
此次公布的改造規劃方案,是由該市規劃和文旅部門牽頭對中華門地區的歷史保護、交通規劃、景觀風貌、旅遊策劃等方面進行了專項研究工作後,整合形成。
規劃方案在嚴格保護文物本體、保持歷史軸線、保證文物安全的基礎上,借鑑西安永寧門及含光門經驗,將長幹橋從「交通混行」改為「景觀步行」,恢復中華門地區歷史慢行流線,在中華門甕城保護與展示工程的基礎上開展中華門東西券門通道工程(以下簡稱「通道工程」)。
經多方面優劣對比,平行通道方案在保護文物本體安全、保持文物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促進文物展示、協調當代生活需求等方面具有綜合優勢。
記者了解到,該方案計劃在正對中華門甕城東券門與中華西券門處新建南北向過河通道,一方面徹底消除車輛通行轉彎過急的安全隱患,保護中華門甕城與城牆安全;另一方面,新建的兩條跨秦淮河通道寬度小於長幹橋,並在形式、風格、體量、材料等方面弱化與城牆的關係,對城牆歷史景觀影響控制在可接受程度內。
同時,現有長幹橋完全改造為步行景觀橋,不僅為城牆及長幹橋展示提供了最佳展示空間,同時,實現人車分離,有利於改善文物本體環境,有利於組織各種交通方式流線,為居民生活出行提供了便利。
據悉,下一步,該市將按照文物主管部門有關要求,開展社會公眾意見徵詢工作,進一步完善中華門甕城保護與展示工程方案,並按程序上報審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