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話說正南門……

2020-12-16 騰訊網

認出來沒,這是哪裡呀?

老張 攝

阮忠 攝

@八月水牯牛 攝

中華門,明朝都城的正南門(當時叫聚寶門),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堡,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古代甕城城堡。明代,南京明城牆一反舊制,將甕城設於城門內,獨創了內甕城的模式。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中華門真的是從明朝建起來的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天下第一內甕城很久很久之前的故事。

感謝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南京工業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華瑜為此文提供了基礎史料。@雞絲jeans亦對此文有所貢獻。

甕城,取意「甕中之鱉」

甕城,又叫月城、曲池,它是古代在城池中依附於城門、與城牆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築,在城門外(也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

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呢?很有意思,來源成語「甕中捉鱉」,當敵軍攻入甕城時,守軍只要將主城門和甕城門同時關閉,即可使敵軍成為甕中之鱉

現在很多人用慣了自動門,忘記了其實古時候的城門都是很沉重的,為了防止被撞車,城門不光很厚重,背後還有橫木,需要兩個人抬,有些還有鐵鎖。尤其關起來很費勁,這就有一個大問題,當你進出城門的時候,如果敵人突然衝過來,你還來不及把城門關上,那就完蛋了。

為了解決這個重大的生命問題,甕城,誕生了。

中華門航拍,老照片

甕城可以有兩道甚至多道門,這樣大家進出城的速度就快了。進了城以後,也不能進入主城,因為還有一道門!只能先在甕城裡等一等。等甕城的門關上,主城門再開,這樣就沒問題了。

敵人跟進甕城了怎麼辦呢?不要緊,甕城周圍都是城牆,安排好弓箭手,來一個射一個,頗有些「關門打狗」的感覺。(此處給古人的智慧點個讚)

甕城的出現非常早,《詩經·鄭風·出其東門》云:「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闉闍」指的便是甕城。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城池的城防技術已經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不過具體源於何時,還沒有確切的定論。

甕城分為內甕城和外甕城,區別就是在城門內還是外。外甕城居多,一般為半圓形和方形的附郭,門道一般在側面,和主城門曲折相通,這樣能更好的保護城門,缺點就是平時通過城門的時間加長,而且不利於車馬通行。內甕城則是明代獨創的。

老張 攝

中華門足跡:從越城到南唐到明朝

中華門原先不是這個名字,明朝時叫聚寶門。在清朝修的《明史》中記載,最初修築南京城正南門時,朱元璋聽取謀士朱升「高築牆」的建議,1366年開始動工,動用百萬民工,築成了從內到外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其中京城城牆的南門就是因毗鄰聚寶山而得名的聚寶門。

因朱元璋將聚寶門當作保衛南面安全的關口來營造,投資巨大,規模宏偉。需要說明的是,修築不是從無到有,它是在南唐都城南門的故址上重建的

中華門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城門始建於南唐。

1872年 中華門外遠眺

晚清時期的中華門(聚寶門)內,近處是甕城,遠處是沒拓寬的老中華路。

上世紀40年代中華門甕城 海達莫理循拍攝

這裡,需要跟大家介紹一個背景

公元前472年,越國在秦淮河南岸的長幹裡築越城,標誌著南京主城地區建城的開端

南京古城,東有紫金山,北有長江天塹,西有石頭城,三面天險,唯有南面地勢平坦,只有秦淮河是天然屏障,這就意味著,南京的南面如同一扇敞開的大門,難以防守

東吳時期,孫權設南京為東吳首都,取名建業,建大航橋,設大航門為南京的南大門。雖然當時建設的大航門十分簡陋,但這實現了南大門從無到有的第一步

到了南唐時期,開國皇帝李昇幹了件大事:對六朝時期的城牆進行大規模擴建,城牆長度達到了13公裡,並在秦淮河南岸重修朱雀門,將秦淮河(現內秦淮河)包入城內,在新建的城牆外重挖護城河(現外秦淮河),在新建造的城牆上建了城門,老百姓叫它南門,這就是今天中華門的前身。宋朝《景定建康志》記載:「鎮淮橋南出曰南門。」

中華門外長幹橋 海達莫理循拍攝

梳理起來就是:中華門第一個名字是南門,到了明朝叫聚寶門。1931年,聚寶門改名為中華門,取振興中華之意。

1932年,由於中華門的門洞太小,不能通行汽車,便在中華門的兩側開闢了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車馬行人都繞道而行。

1937年,侵華日軍迫近南京,南京城牆遭受巨大劫難,12月,中華門鏑樓在炮火中倒塌,城臺也被炸塌了一個角。

20世紀80年代 中華門俯瞰

新中國成立後,不少有識之士為南京城牆呼籲和奔走,中華門甕城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經過清理和維護,1980年,中華門甕城正式對外開放,並於1983年以「中華古堡」的美名,高票入選「金陵新四十景」,「憑萬千位能工巧匠,此壁巍巍,和江山共壽;歷六百年滄海桑田,其名燦燦,與民族同輝。」

王兢做圖

天下第一內甕城

中華門甕城的城臺高21.45米,如果加上最上面的三層鏑樓整體高度不低於40米,是世界所有甕城中最有氣勢的。

明朝修築時,採用巨型條石作為城門基礎,大塊的城牆磚砌築,粘合劑採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後砌成,非常堅固。城磚的製作由京師工部、京師駐軍及長江中下遊的湖南、湖北、江西、京師四地共125個縣承擔,京師應天府以外製作的城牆磚燒成後由長江水路運送到京師,用來保證京師城牆建築材料的供給。

老張 攝

南京城牆磚文上有規範且最為全面的生產責任制系統。造磚涉及的各階層人員都印於磚上,上至府州縣各級常吏職務及姓名,下至造磚管理基層組織人員與燒造工匠的姓名,最多的達十一級。這種精細的問責制度在中國建築史上極為罕見。

藏兵洞

中華門城門共設三道甕城,由四道城門貫通,呈「目」字形結構,每一道門都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現在還可以看到那些閘槽。

甕城上下設有13個藏兵洞,左右馬道下設藏兵洞14個,據說,在沒有任何外來糧草的情況下,藏兵洞可藏兵3000人,守城可達1月之久。

若是兩軍交戰,將敵軍放入城門截為三段,藏兵洞內的軍兵傾巢而出,分而殲之,正呼應了「甕中捉鱉」。

老張 攝

謝俊 攝

傍晚的南京,美得特別神秘,登上中華門城堡,似乎與天空也更近了一些。漫步在城牆上,用腳一步一步丈量城牆的長度,好像上百年的歷史長河就踩在腳下。落日餘暉灑在磚石上,大人們帶著孩童在城牆上玩耍,日出日落,城牆,見證著南京城的今天與明天

丁亮 攝

近日,「我們的節日」——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南京行動啟動!「城門掛春聯,南京開門紅」活動在中華門城堡開幕!紅紅的春聯掛上650歲的明城牆,年味瀰漫整個南京城。

中華門建好後,朱元璋下令正月十六那天,全城老百姓要去爬城頭,叫「走百姓」,民間後來又叫「走百病」。就這樣,南京就形成了一種登城頭的風俗,在此後的數百年,中華門都是「走百病」的中心地點,以求「百病盡歸塵土中」。

望每一個人步履匆匆的爬城人,

能在此,停一停、緩一緩、品一品、憶一憶,

南京的歷史,南京人的習俗~

第十九期

相關焦點

  • 故宮中軸線為何不是正南正北?這個「誤差」竟是元朝遺存
    關於崇天門的建築形式,元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宮闕制度》裡有記載:「正南曰崇天,十二間(註:應為十一間),五門。東西一百八十七尺,深五十五尺,高八十五尺。左右趓(duǒ)樓二,趓樓登門兩斜廡,十門,闕上兩觀皆三趓樓。」當代著名建築歷史學家傅熹年繪製過崇天門的復原圖,正面取十一間,但把崇天門畫成了重簷,根據《宦跡圖》的描繪,崇天門並非重簷。
  • 金陵影像:天下第一內甕城--南京中華門
    南京中華門位於明代南京城正南,明洪武二年至洪武八年(1369年~1375年)在南唐都城江寧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南門舊址拓建而成,始稱聚寶門,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性的建築
  • 淮安高鐵明天「直刺」南京上海杭州,網友有話說……
    淮安高鐵明天「直刺」南京上海杭州,網友有話說…網友我心茫然:我開車回淮安區不走高速就二橋20元,油錢80,共一百,坐黑大巴只要40,到九龍灣或者金陵名府!南京回淮安到天長於窪左拐走到老205,然後到汊澗再回到205,完美避開天長收費站。網友張先生:淮安通上海的高鐵3小時路程還要180元,太貴了,大巴5小時90元。
  • 曾經的南京明故宮為什麼會最後就消亡了?
    南京明故宮精裝內容簡介:眾所周知,南京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後有十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會"美譽,累計有近450年的建都史,與西安、洛陽、北京並列為中國四大古都。南京明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明皇宮、南京紫禁城,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朝的皇宮,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在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佔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
  • 南京藏著這樣一個明清古建築群,經歷歷史變遷,是南京縮影
    提到南京,我們總會想起許多歷史故事,秦淮河岸、六朝古都,在這座城市之中,上演著千百年的悲歡離合。同樣,由於南京歷史文化悠久,於是保留下來了很多明清時期的建築群。但是南京又是一座多災多難的城市,很多古建築群在連年戰火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目前保存下來的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只有南京城內被稱為「金陵第一勝跡」的朝天宮。「朝天宮」這個名字來源於朱元璋,有「朝拜上天」、「朝見天子」的意思,在明朝,朝天宮是皇室貴族焚香拜神之所。朝天宮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築,具有十分高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
  • 南京本地人都把持不住,盤一盤老門東那些瘋狂心動的小眾打卡店
    南京人都說「外行去夫子廟 內行去老門東」提到老門東,不止只有民國風建築群古城牆地道小吃德雲社等等等等還有眾多,讓我這個地地道道南京人都把持不住的國風餐廳、小眾書店以及各式各樣的甜品店!紅樓夢風格的餐廳民國風的中式甜品先鋒書店老門東店每一家都很!絕!!
  • 南京皇宮:獨樹一幟的建築,規模宏大並且結構嚴謹的四城環套
    宮城,俗稱紫禁城,位於南京東一隅,呈正方形。東、北以古青溪,西、南以新開御河(今明御河)為護城河。開有方位對稱的六個城門:正南為午年門,是傳達皇帝聖旨的地方,也是皇帝處分大臣的「廷校」之處;其左為左掖門,其右為右掖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稱北安門。
  • 話說南京――金陵三日遊推薦路線
    發小說要和同學來南京玩求推薦好玩的地方。想想也在南京呆了將近兩年了,到處都玩遍了。但還從來沒有寫過南京旅遊攻略。也就正好趁著這個機會寫一寫吧。分享一下在南京的生活。南京很大,一些景點之間相隔較遠,但好在地鐵很方便,各個旅遊景區之間顯得也就不那麼分散了。出去玩,第一個要考慮的一般都是住宿問題。我推薦住在新街口或者夫子廟附近。
  • 南京秦淮區旅遊景點集錦
    秦淮區是歷史文化名城南京的發祥地之一,是古都金陵的起源,南京文化的搖籃,史稱「江南錦繡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秦淮河秦淮河,一讀到這三個字,對它的定義已經不單單是長江的一條支流。無數的故事流傳在這條河,這條河見證了太多太多的興盛與沒落。
  • 話說鶴崗迎賓門
    北疆邊陲山水城,錦繡鶴崗迎賓門, 門迎四海賓朋客,城納有識賢才人。 在鶴崗至大連201國道的零公裡起點處,矗立著一座雄偉的仿古建築- 迎賓門。有關門的文化也是如此。有宅門、裡門、巷門、坊門、市門、廟門、校門、廠門、寨門、宮門、府門、城門、國門……諸多名目。按門的位置,又可分為大門、二門、角門、耳門、側門、前門、後門、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等。
  • ​藏在南京市區中的故宮,只剩下了一個城門?曾經只能帝後可以通過
    在南京竟然發現了這個地處繁華市區、經過600年風吹雨打的"勝地"——午朝門公園。南京遍地遺風古蹟,午朝門公園是非常小眾的一個地方。
  • 南京旅遊不完全指南——明孝陵
    這句詩說的就是南京明孝陵。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明孝陵也是南京旅遊的重要名片,它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並被授予「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明孝陵在鐘山風景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宏偉壯觀,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大金門大金門位於下馬坊西北750餘米處,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門。
  • 不朝正南?原來是這原因!
    南面八根古羅馬愛奧尼柱緊貼門壁,柱頭上雕有精緻的卷渦紋樣,一樓向南開有三樘拱形大洋門,外圓內方,中門略大。門拱中心嵌有拱心石,上端凸顯巴洛克裝飾的線腳和磚石線條,整座門樓厚實堅固、宏偉氣派。在這典型的西方古典門廊式大門前,還保留了一對中國府衙門前常有的石獅子,如此「中西合璧」以至沒有「數典忘祖」。
  • 南京文藝老門東,外地人很少去,這裡的夜晚屬於南京年輕人的天堂
    有藍大哥的糖藕粥、許鴨子、四季豆等南京的美食,令人垂涎。另外,還有蚵仔煎、夫子廟小吃等臺灣小吃。她們認為,江蘇南京人的文雅不是空穴來風。她們分享的美食,並不是一個假名的開始。老門東面是南京秦淮區的中華門東面。由於它在南京首都南門,即中華門的東面,所以叫「東門」。對著老門西這也是南京夫子廟內秦淮風光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門東是南京傳統住宅的集中地。
  • 蓋房俗語:門朝南,子不寒,門朝北,活受罪,老話說的還在理嗎?
    蓋房俗語:門朝南,子不寒;門朝北,活受罪,老話說的還在理嗎?從古至今,人們修建房屋都是按照坐北朝南這樣的方位,了解俗語的朋友一定知道很多關於這方面的農村俗語。接下來,筆者就來給大家講一條,說的是「門朝南,子不寒;門朝北,活受罪」,大家聽過這句俗語嗎?這句俗語到底有哪些說法呢,為什麼會這樣說,其中到底蘊含了哪些講究,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都知道,在我國很多的地區,人們修建房屋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房子是否堅固,畢竟蓋房子這樣的事情是一件大事,半點馬虎不得,這是和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
  • 漫步老門東 體味最南京
    趙燈明攝「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17日,南京門東歷史街區,600年明城牆下搭起了大紅舞臺,伴隨著曼妙的舞姿,《茉莉花》歌聲響起。當日,箍桶巷「好一朵茉莉花」旅遊文化體驗店開業,遊人不僅可以參觀茉莉花文化展演,還可購買以茉莉花為題材、原料的文創產品、伴手禮。
  • 小眾旅行愛好者的聚集地,伴遊帶你解鎖南京當地私藏的古樸旅行地
    相信大部分人的南京之旅往往都是從夫子廟或玄武湖開始,畢竟作為南京最網紅的景點一直成為遊客打卡的景點。不過像我這樣喜歡小眾旅行的人來說,這兩個地方並不會成為我的首選。伴遊帶你打卡小眾旅行愛好者的聚集地,一起解鎖南京當地私藏的古樸旅行地。
  • 我愛拍南京——老城南之門西
    這裡是我愛拍南京。走進門西隨著城市的發展,高樓大廈越來越多,門西還保留著幾十年前的面貌以前大戶人家幾進門的院落雖破舊但格局還在,傳統的曬醃菜、曬香腸的習慣還保留,即使外來的租戶在這裡也很快地融入了老南京的生活中。南京地處南北交界,自古以來就是南來北往,南京的包容、博大也在這裡得到了最真實的體現。
  • 南京老門東,總有屬於你的光陰故事
    烏衣巷處在南京的城南,東西至明城牆,南至中華門,北至白下路,城南是南京居民最密集的地區,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如今被稱為「老城南」,而「老城南才是最南京」的地方,其中老門東則是老城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南京的老門東,市井裡染盡了六朝的煙火氣,布衣將相都曾在這裡共寫過千古文章。
  • 正北的呼和浩特,正南的海口,經濟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正北的呼和浩特與正南的海口,均是省會城市,按照中國經濟結構分析的話,北方除了北京、天津、鄭州、青島、西安等幾個城市,其他城市大都在經濟上「打不過」南方城市。不過,也有例外,就如正北的呼和浩特與正南的海口,以2019年為例,呼和浩特的GDP為2791.5億元,而海口的GDP為1671.93億元,雙方差距有1000多億元,可謂差距明顯。為什麼地處南方,尤其是旅遊資源發達的海口不如地處北方且無礦產資源的呼和浩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