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出來沒,這是哪裡呀?
老張 攝
阮忠 攝
@八月水牯牛 攝
中華門,明朝都城的正南門(當時叫聚寶門),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堡,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古代甕城城堡。明代,南京明城牆一反舊制,將甕城設於城門內,獨創了內甕城的模式。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中華門真的是從明朝建起來的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天下第一內甕城很久很久之前的故事。
感謝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南京工業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華瑜為此文提供了基礎史料。@雞絲jeans亦對此文有所貢獻。
甕城,取意「甕中之鱉」
甕城,又叫月城、曲池,它是古代在城池中依附於城門、與城牆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築,在城門外(也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
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呢?很有意思,來源成語「甕中捉鱉」,當敵軍攻入甕城時,守軍只要將主城門和甕城門同時關閉,即可使敵軍成為甕中之鱉。
現在很多人用慣了自動門,忘記了其實古時候的城門都是很沉重的,為了防止被撞車,城門不光很厚重,背後還有橫木,需要兩個人抬,有些還有鐵鎖。尤其關起來很費勁,這就有一個大問題,當你進出城門的時候,如果敵人突然衝過來,你還來不及把城門關上,那就完蛋了。
為了解決這個重大的生命問題,甕城,誕生了。
中華門航拍,老照片
甕城可以有兩道甚至多道門,這樣大家進出城的速度就快了。進了城以後,也不能進入主城,因為還有一道門!只能先在甕城裡等一等。等甕城的門關上,主城門再開,這樣就沒問題了。
敵人跟進甕城了怎麼辦呢?不要緊,甕城周圍都是城牆,安排好弓箭手,來一個射一個,頗有些「關門打狗」的感覺。(此處給古人的智慧點個讚)
甕城的出現非常早,《詩經·鄭風·出其東門》云:「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闉闍」指的便是甕城。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城池的城防技術已經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不過具體源於何時,還沒有確切的定論。
甕城分為內甕城和外甕城,區別就是在城門內還是外。外甕城居多,一般為半圓形和方形的附郭,門道一般在側面,和主城門曲折相通,這樣能更好的保護城門,缺點就是平時通過城門的時間加長,而且不利於車馬通行。內甕城則是明代獨創的。
老張 攝
中華門足跡:從越城到南唐到明朝
中華門原先不是這個名字,明朝時叫聚寶門。在清朝修的《明史》中記載,最初修築南京城正南門時,朱元璋聽取謀士朱升「高築牆」的建議,1366年開始動工,動用百萬民工,築成了從內到外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其中京城城牆的南門就是因毗鄰聚寶山而得名的聚寶門。
因朱元璋將聚寶門當作保衛南面安全的關口來營造,投資巨大,規模宏偉。需要說明的是,修築不是從無到有,它是在南唐都城南門的故址上重建的。
中華門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城門始建於南唐。
1872年 中華門外遠眺
晚清時期的中華門(聚寶門)內,近處是甕城,遠處是沒拓寬的老中華路。
上世紀40年代中華門甕城 海達莫理循拍攝
這裡,需要跟大家介紹一個背景
公元前472年,越國在秦淮河南岸的長幹裡築越城,標誌著南京主城地區建城的開端。
南京古城,東有紫金山,北有長江天塹,西有石頭城,三面天險,唯有南面地勢平坦,只有秦淮河是天然屏障,這就意味著,南京的南面如同一扇敞開的大門,難以防守。
東吳時期,孫權設南京為東吳首都,取名建業,建大航橋,設大航門為南京的南大門。雖然當時建設的大航門十分簡陋,但這實現了南大門從無到有的第一步。
到了南唐時期,開國皇帝李昇幹了件大事:對六朝時期的城牆進行大規模擴建,城牆長度達到了13公裡,並在秦淮河南岸重修朱雀門,將秦淮河(現內秦淮河)包入城內,在新建的城牆外重挖護城河(現外秦淮河),在新建造的城牆上建了城門,老百姓叫它南門,這就是今天中華門的前身。宋朝《景定建康志》記載:「鎮淮橋南出曰南門。」
中華門外長幹橋 海達莫理循拍攝
梳理起來就是:中華門第一個名字是南門,到了明朝叫聚寶門。1931年,聚寶門改名為中華門,取振興中華之意。
1932年,由於中華門的門洞太小,不能通行汽車,便在中華門的兩側開闢了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車馬行人都繞道而行。
1937年,侵華日軍迫近南京,南京城牆遭受巨大劫難,12月,中華門鏑樓在炮火中倒塌,城臺也被炸塌了一個角。
20世紀80年代 中華門俯瞰
新中國成立後,不少有識之士為南京城牆呼籲和奔走,中華門甕城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經過清理和維護,1980年,中華門甕城正式對外開放,並於1983年以「中華古堡」的美名,高票入選「金陵新四十景」,「憑萬千位能工巧匠,此壁巍巍,和江山共壽;歷六百年滄海桑田,其名燦燦,與民族同輝。」
王兢做圖
天下第一內甕城
中華門甕城的城臺高21.45米,如果加上最上面的三層鏑樓整體高度不低於40米,是世界所有甕城中最有氣勢的。
明朝修築時,採用巨型條石作為城門基礎,大塊的城牆磚砌築,粘合劑採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後砌成,非常堅固。城磚的製作由京師工部、京師駐軍及長江中下遊的湖南、湖北、江西、京師四地共125個縣承擔,京師應天府以外製作的城牆磚燒成後由長江水路運送到京師,用來保證京師城牆建築材料的供給。
老張 攝
南京城牆磚文上有規範且最為全面的生產責任制系統。造磚涉及的各階層人員都印於磚上,上至府州縣各級常吏職務及姓名,下至造磚管理基層組織人員與燒造工匠的姓名,最多的達十一級。這種精細的問責制度在中國建築史上極為罕見。
藏兵洞
中華門城門共設三道甕城,由四道城門貫通,呈「目」字形結構,每一道門都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現在還可以看到那些閘槽。
甕城上下設有13個藏兵洞,左右馬道下設藏兵洞14個,據說,在沒有任何外來糧草的情況下,藏兵洞可藏兵3000人,守城可達1月之久。
若是兩軍交戰,將敵軍放入城門截為三段,藏兵洞內的軍兵傾巢而出,分而殲之,正呼應了「甕中捉鱉」。
老張 攝
謝俊 攝
傍晚的南京,美得特別神秘,登上中華門城堡,似乎與天空也更近了一些。漫步在城牆上,用腳一步一步丈量城牆的長度,好像上百年的歷史長河就踩在腳下。落日餘暉灑在磚石上,大人們帶著孩童在城牆上玩耍,日出日落,城牆,見證著南京城的今天與明天。
丁亮 攝
近日,「我們的節日」——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南京行動啟動!「城門掛春聯,南京開門紅」活動在中華門城堡開幕!紅紅的春聯掛上650歲的明城牆,年味瀰漫整個南京城。
中華門建好後,朱元璋下令正月十六那天,全城老百姓要去爬城頭,叫「走百姓」,民間後來又叫「走百病」。就這樣,南京就形成了一種登城頭的風俗,在此後的數百年,中華門都是「走百病」的中心地點,以求「百病盡歸塵土中」。
望每一個人步履匆匆的爬城人,
能在此,停一停、緩一緩、品一品、憶一憶,
南京的歷史,南京人的習俗~
第十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