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貿市場,一直是牽動市民生活和情感的場所。它的身上,聚焦了民生、經濟、商業、城市規劃等多個命題。時至今日,新鴻港農貿市場經過4年多的發展,引領著三亞的農貿市場形態發生了新一輪變化。
近幾年,借著農貿市場升級潮,位于吉陽區的新鴻港農貿市場率先探索新型菜場模式。步入新鴻港農貿市場,不僅「長」得像時尚網紅店鋪,且與餐飲、咖啡館、零售店等業態混合,打造「一站式」綜合服務體。
新鴻港農貿市場,已不僅僅是買菜的地方。
遊客美食第一站,從這裡開始
11月16日下午5時許,成都遊客李珊珊在三亞的美食之旅,從新鴻港農貿市場開始。
小紅書、美團看推薦點評……來三亞之前,李珊珊做足了功課,下飛機安頓好後第二天便直奔新鴻港農貿市場。
一家三口穿行在熙熙攘攘往來買菜的人群中,耳畔是商家的叫賣聲。一刻鐘,麵包蟹、皮皮蝦、魷魚及青菜採買齊全,到新鴻港海鮮加工廣場的餐廳交給廚師打理,沒一會,一家人就品嘗到肥美的海鮮。
「新鴻港的海鮮很新鮮,價格便宜,加工費也合理,我們在網上看到後來這裡品嘗,巴適!」李珊珊說。她說,自己每到一地旅遊,都會細細地逛一逛當地的菜市場,聽著小販清亮的吆喝,人們熱鬧地討價還價,看著五顏六色的蔬菜、新鮮水嫩的瓜果、活蹦亂跳的海鮮,心裡慢慢也會變得溫暖又亮堂。
正如《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所說:「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從來不是歷史名勝或者商業中心,而是菜市場。」在不少遊客心中,新鴻港農貿市場已經成為網紅旅遊打卡地。
每天凌晨5時半,符阿叔準時起床,駕著自家的微型麵包車前往新鴻港農貿市場進貨。6時許,拉著一車蔬菜到達解放路汽車總站的菜市場。
符阿叔麻利地拆開裝著各種蔬菜的大包,剝掉白菜最外層的幾層葉子,堆疊成整齊的小山,還有山藥、大蔥、青椒、四季豆、番茄、地瓜葉……二十幾年的賣菜經歷,讓他對每種蔬菜該如何擺放、如何定價爛熟於心。
「以前從老鴻港進菜,新鴻港開張後,我就來到這裡進菜。這裡的菜應該是三亞最便宜的,我才有得錢賺。」符阿叔一邊摘菜一邊告訴三亞日報記者。20年前,夫婦倆從路邊賣菜到租了個攤位,日子也漸漸穩定下來,進菜運菜的工具也從最開始的自行車換成三輪車,再到現在的小汽車。
據海南林達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林惠勇介紹,新鴻港農貿市場蔬菜年銷量在400—450噸,80%為島外蔬菜,20%為本地蔬菜,銷售基本覆蓋整個大三亞區域。島外蔬菜年銷售額近30億元,本地蔬菜年銷售額近5億元。水果每天銷量150噸,年銷售額達15億元。
每天下午6時,新鴻港農貿市場的蔬菜交易商開始進場,晚7—8時為高峰期;次日凌晨3時,水果交易商進場,交易至清晨6時。農貿市場專門聘請了25個保潔員負責夜間菜場的環境衛生,除了日常維護,每天早上和下午都要進行兩次全面的清掃。
除了在環境上下功夫,改變人們對傳統農貿市場「髒亂差」的印象,菜市場還設置了公平秤和物價監督員。攤位上的菜直接從全國各地的蔬菜基地進貨,以三亞市最低價格出售,為三亞各個菜市場保供穩價起到了平衡市價的作用。
在海南林達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銘泉看來:「城市發展到現在,傳統菜場必須提質升級才能適應消費者新的需求,食品安全、環境衛生、管理升級,做好這三點必不可少。」
打造菜場綜合體,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
打造菜場和購物中心為一體的「一站式」綜合體,並非林銘泉心血來潮。
新鴻港農貿市場周圍高樓林立,周邊7公裡內有綠地、萬科等30多個住宅小區,人口約20萬。作為該區域內唯一的商業綜合體,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購」,十幾項配套功能,如何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成為林銘泉努力的目標。
2015年,新鴻港農貿市場開業;2019年11月5日,義烏小商品城正式開張,林達奧特萊斯正式營業。
林銘泉說,農貿市場主營果蔬海鮮批發及零售,義烏小商品城共有20大類60多萬種各類小商品,林達奧特萊斯主營中高端品牌及百貨,美食街為遊客及周邊市民提供優質便捷的餐飲服務。新鴻港農貿市場集便民服務(新型菜場、便民餐飲、生活零售等)、生活服務(文化、體育、教育)、社交活動等為一體,政府保障、公益服務和商業服務相疊加。主體看起來是菜場,但又不僅僅是菜場。
林銘泉介紹,菜場採用公司化管理、線下與線上相結合。在新鴻港農貿市場,市民除了買菜,還可以吃到快捷的中西式快餐,品味瓊粵等特色美食,集成健身館、鮮花店、便民藥店等,實現了市民消費理念與新型社區商業模式相融合。
在三亞市民的印象中,曾經的老鴻港菜場面積大,歷史悠久,人氣旺盛。在新鴻港市場各種吆喝買賣,各種故事與人生,在這裡徐徐展開,構成一幅幅市井生活圖景。
新鴻港農貿市場是一種嘗試。它既保留老菜場的煙火氣、人情味,又想成為城市地標和文化場所,升級為城市新街區的載體。與其說它是「菜場」,不如說已經升級為社區「一站式」便民綜合體。
「網紅」菜場,未來的新領域
來自上海的「候鳥」楊阿姨,已經習慣每次先把孫子送到新鴻港農貿市場內三亞市最大的兒童樂園裡玩耍,然後再到菜場購買食材,或取一本書翻閱,或在咖啡吧點一杯咖啡小憩。
簡而言之,這裡的「菜場」和「休閒中心」合二為一。人們對傳統菜場的留戀——鄰裡交往、邂逅閒聊,這些充滿生活場景和情感記憶的一面被充分挖掘,甚至更加延展。另一方面,新鴻港農貿市場配套的各類消費中心本身就集成了豐富多元的社區活動,居民們在此相聚,同時「順路」買菜。
「原本日常生活中,我們和鄰居交流很少。」楊阿姨說,她未曾料到,一家菜場的誕生,竟然不只解決了買菜問題。
林銘泉表示,未來新鴻港將摒棄沿街為市的粗放型形態,也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小區周邊菜場+零散商鋪模式,而是立足於「服務大社區」進行功能定位。
具體來說,就是根據三亞打造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的目標,根據遊客及周邊人口的日常生活需求,做精生鮮品零售業態,涵蓋社區藥店、縫紉修補、餐飲服務等民生項目,重點突出社區鄰裡中心概念,營造消費場景和文化氛圍。項目按照標準菜市場的細則要求,利用沿街展示面可視性、可達性強的優勢,提升市場競爭力。
目前,在國內其他城市也出現了「網紅」菜場:杭州55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充滿設計感,號稱「買菜比逛街更時髦」;北京微風市集,吸引熱愛美食、鍾情菜場的生活家們,也是年輕人營造有趣活動的場所;中國臺灣一家果蔬批發市場,設計成波浪起伏的退臺式屋頂花園,建築景觀宏偉。
這些地方林銘泉都去考察過,一場充滿無限可塑性的「網紅」菜場改造浪潮正悄然開始。
只要充滿故事與邂逅的場景不變,菜場無論什麼形態,無論如何跨界,永遠會有生命力。在三亞這座國內唯一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新鴻港的建設者們正傾注心力關注和打造「網紅」菜場新領域。
一飯一蔬,生活百味,菜場已到重新定義時。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三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