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從29年前的一個秋天說起……
1991年11月,湖南省澧縣城頭山鎮大楊村村民陽仁義在擴建自家池塘時,意外從泥土中翻出一塊刻有花紋的玉石。這一發現,引起了當地村民的各種猜測,更是引起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注意。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知道消息後,當即組建考古隊,趕赴大楊村進行搶救性發掘。
這一發掘,不得了,這裡原來是一個墓葬群。考古隊經過發掘清理,確定了此遺址是新石器時代墓葬,其文化堆積主要屬於肖家屋脊文化(距今約3800-4200年)。因在孫家崗的開闊崗地上發掘,故得名「孫家崗遺址」。遺址中出土了一批陶器和玉器,其中玉器造型別致,雕刻精美。
孫家崗遺址出土龍鳳玉佩
2016年以來,考古隊對該墓地連續多年開展發掘工作。目前共發掘墓葬三百餘座,除一座甕棺墓之外,其餘都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這些墓葬的形狀和方向有很強的一致性,多個土墓坑排布成列,墓列又一起構成墓群。
孫家崗遺址歷年發掘位置
前面我們推出了「墓葬文化知多少」
現在就跟著央視一起探秘
孫家崗遺址中的三種墓葬形式吧
豎穴土坑墓
請輸入
豎穴土坑墓是古代常見的葬式,古人從地面豎直向下挖出葬坑,將棺木置於坑內,隨後擺放隨葬品。依據平面形狀可以分為長方形、方形、圓形或橢圓形、三角形、不規則圖形等,以長方形最為常見。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的特點是墓坑呈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四壁平陡,口、底同大,或部分口部略大於墓底。
孫家崗遺址墓地2019年發掘完工航拍照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各文化中發現數量最多的墓葬形式。葬坑的大小、深淺,各地區情況不一。孫家崗遺址土坑墓墓壙長度普遍在1.9米-2.4米間,墓壙寬度則普遍在0.6-0.8米左右。保存較好的墓葬殘深普遍在15-25釐米間,皆不超過35釐米。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豎穴土坑墓
(視頻來源:CCTV10《探索發現》)
孫家崗遺址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甕棺墓
請輸入
甕棺墓是以甕、罐、缸等陶器作葬具的墓葬形式,常用來埋葬幼兒和少年,個別成人也有用甕棺。絕大部分甕棺的蓋子或陶缽底部中間有一個人工製成的小洞,據推測,這是古人為方便死者靈魂出入做成的通道。
甕棺墓大多數沒有隨葬品,個別的甕棺墓葬有少量隨葬品,多數安放在甕棺內,少數放在棺旁的填土中。甕棺的埋葬位置通常在居住區房屋近旁或附近,小部分與成人葬一起。
目前孫家崗遺址考古發掘出唯一一座甕棺墓。將甕棺墓揭露出來時,甕棺僅餘底部,平底,夾沙紅褐陶,位於一殘徑48釐米的圓形坑中。
孫家崗遺址甕棺墓發掘前平面
除作為葬具的夾沙陶甕外,從該墓中還出土了5件片狀玉器,包括1件玉蛙、2件虎首、1件鷹翅殘件和1件器形不明的玉器殘件。
孫家崗遺址甕棺墓出土玉器
孫家崗遺址甕棺墓平剖面線圖
(1、4玉器殘件,2、3玉首面,5玉蛙)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甕棺墓埋葬過程
(視頻來源:CCTV10《探索發現》)
墊器葬
請輸入
孫家崗遺址墓地各土坑墓中普遍存在一種獨特葬式——墊器葬。
我知道我知道,墊器葬肯定是因為葬具下面墊了東西。
你可真是個小機靈鬼
墊器葬是一種先在墓底墊放破碎陶器,之後放入葬具,葬具上或其邊緣再放置盤、杯、壺等日常宴飲用器,玉器則隨屍體置於葬具之內的特殊葬式。
判斷孫家崗遺址中存在墊器葬的原因有三:首先,在墓地保存情況較好的土坑墓中,多可見葬具腐朽垮塌痕跡,從中可以看到葬具疊壓於隨葬陶罐之上。
葬具痕壓於陶器上
其次,各土坑墓中隨葬陶器在空間上存在上下分層現象。下層多為罐、盆類個體較大器型,破碎嚴重,平鋪於墓底,陶片接觸墓底生土,全墓壙分布,部分貼於墓壁底部。上層壺、杯、盤、豆等小型器多能保持較完整的立體狀態,部分在墓壙邊緣,甚至緊臨墓壁。
下層隨葬器物
第三,所有玉器無論完整器或殘粒,皆分布於墓壙中部,所區分葬具垮塌痕跡範圍之內,併疊壓於下層破碎的隨葬陶器之上,且玉與陶間還有少量墓土相隔。
小夥伴們是不是想知道孫家崗遺址唯一翁棺墓的主人是誰,是不是對孫家崗遺址出現的墊器葬這種獨特葬式很好奇呢?
想必你也和邦邦一樣對孫家崗遺址有很多的疑問,那咱們一起跟著央視去探秘孫家崗遺址吧……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視頻來源:CCTV10《探索發現》
資料來源: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官網、央視《探索發現》、書籍《中華文明歷史長卷:宮闕並隨煙霧散—墓葬卷》
編輯:盧李
學術指導:趙亞峰
初審:張興國
終審:吳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