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央視去探墓 - 中國文化遺產

2020-12-13 中國文化遺產

故事要從29年前的一個秋天說起……

1991年11月,湖南省澧縣城頭山鎮大楊村村民陽仁義在擴建自家池塘時,意外從泥土中翻出一塊刻有花紋的玉石。這一發現,引起了當地村民的各種猜測,更是引起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注意。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知道消息後,當即組建考古隊,趕赴大楊村進行搶救性發掘。

這一發掘,不得了,這裡原來是一個墓葬群。考古隊經過發掘清理,確定了此遺址是新石器時代墓葬,其文化堆積主要屬於肖家屋脊文化(距今約3800-4200年)。因在孫家崗的開闊崗地上發掘,故得名「孫家崗遺址」。遺址中出土了一批陶器和玉器,其中玉器造型別致,雕刻精美。

孫家崗遺址出土龍鳳玉佩

2016年以來,考古隊對該墓地連續多年開展發掘工作。目前共發掘墓葬三百餘座,除一座甕棺墓之外,其餘都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這些墓葬的形狀和方向有很強的一致性,多個土墓坑排布成列,墓列又一起構成墓群。

孫家崗遺址歷年發掘位置

前面我們推出了「墓葬文化知多少」

現在就跟著央視一起探秘

孫家崗遺址中的三種墓葬形式吧

豎穴土坑墓

請輸入

豎穴土坑墓是古代常見的葬式,古人從地面豎直向下挖出葬坑,將棺木置於坑內,隨後擺放隨葬品。依據平面形狀可以分為長方形、方形、圓形或橢圓形、三角形、不規則圖形等,以長方形最為常見。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的特點是墓坑呈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四壁平陡,口、底同大,或部分口部略大於墓底。

孫家崗遺址墓地2019年發掘完工航拍照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各文化中發現數量最多的墓葬形式。葬坑的大小、深淺,各地區情況不一。孫家崗遺址土坑墓墓壙長度普遍在1.9米-2.4米間,墓壙寬度則普遍在0.6-0.8米左右。保存較好的墓葬殘深普遍在15-25釐米間,皆不超過35釐米。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豎穴土坑墓

(視頻來源:CCTV10《探索發現》)

孫家崗遺址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甕棺墓

請輸入

甕棺墓是以甕、罐、缸等陶器作葬具的墓葬形式,常用來埋葬幼兒和少年,個別成人也有用甕棺。絕大部分甕棺的蓋子或陶缽底部中間有一個人工製成的小洞,據推測,這是古人為方便死者靈魂出入做成的通道。

甕棺墓大多數沒有隨葬品,個別的甕棺墓葬有少量隨葬品,多數安放在甕棺內,少數放在棺旁的填土中。甕棺的埋葬位置通常在居住區房屋近旁或附近,小部分與成人葬一起。

目前孫家崗遺址考古發掘出唯一一座甕棺墓。將甕棺墓揭露出來時,甕棺僅餘底部,平底,夾沙紅褐陶,位於一殘徑48釐米的圓形坑中。

孫家崗遺址甕棺墓發掘前平面

除作為葬具的夾沙陶甕外,從該墓中還出土了5件片狀玉器,包括1件玉蛙、2件虎首、1件鷹翅殘件和1件器形不明的玉器殘件。

孫家崗遺址甕棺墓出土玉器

孫家崗遺址甕棺墓平剖面線圖

(1、4玉器殘件,2、3玉首面,5玉蛙)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甕棺墓埋葬過程

(視頻來源:CCTV10《探索發現》)

墊器葬

請輸入

孫家崗遺址墓地各土坑墓中普遍存在一種獨特葬式——墊器葬。

我知道我知道,墊器葬肯定是因為葬具下面墊了東西。

你可真是個小機靈鬼

墊器葬是一種先在墓底墊放破碎陶器,之後放入葬具,葬具上或其邊緣再放置盤、杯、壺等日常宴飲用器,玉器則隨屍體置於葬具之內的特殊葬式。

判斷孫家崗遺址中存在墊器葬的原因有三:首先,在墓地保存情況較好的土坑墓中,多可見葬具腐朽垮塌痕跡,從中可以看到葬具疊壓於隨葬陶罐之上。

葬具痕壓於陶器上

其次,各土坑墓中隨葬陶器在空間上存在上下分層現象。下層多為罐、盆類個體較大器型,破碎嚴重,平鋪於墓底,陶片接觸墓底生土,全墓壙分布,部分貼於墓壁底部。上層壺、杯、盤、豆等小型器多能保持較完整的立體狀態,部分在墓壙邊緣,甚至緊臨墓壁。

下層隨葬器物

第三,所有玉器無論完整器或殘粒,皆分布於墓壙中部,所區分葬具垮塌痕跡範圍之內,併疊壓於下層破碎的隨葬陶器之上,且玉與陶間還有少量墓土相隔。

小夥伴們是不是想知道孫家崗遺址唯一翁棺墓的主人是誰,是不是對孫家崗遺址出現的墊器葬這種獨特葬式很好奇呢?

想必你也和邦邦一樣對孫家崗遺址有很多的疑問,那咱們一起跟著央視去探秘孫家崗遺址吧……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視頻來源:CCTV10《探索發現》

資料來源: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官網、央視《探索發現》、書籍《中華文明歷史長卷:宮闕並隨煙霧散—墓葬卷》

編輯:盧李

學術指導:趙亞峰

初審:張興國

終審:吳順東

相關焦點

  • 央視推出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中國記憶》
    央視推出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中國記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9日 03: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要展示給人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現實。
  • 三男子拿螺絲刀蠟燭探墓 網友熱捧要求同去(圖)
    阿佐說,3人在現場體驗了近一個小時後離開,沒有破壞現場構造也沒有帶走墓裡的任何文物。  網友熱贊 請樓主帶我一起去  圖文並茂的帖子立即引來網友熱捧,還有人當場報名,「下次再去把我喊到嘛。我膽子還多大的。」「樓主,強烈要求你建一個群,下次帶我們去歷險。」
  • 三關虎墓:山城壽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隨著虎墓聲名遠揚,三關勝境儼然已經成為一處旅遊景區,而對虎墓的民間信仰也發展成為當地的一種民俗傳承,被列入壽寧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春節我們回壽寧過年,特意前往遊覽。壽寧地區本是山區地貌,山高澗深,而三關虎墓更是隱藏著崇山峻岭之中,據說以前通往虎墓只能步行,非常險峻難行。而如今墓前的溪流已開發成水電站,有水泥路可直通虎墓,方便得很。
  • 觀央視《跟著書本去旅行·行走河東》古中國文化徵稿通知
    全國中小學生使用的教材裡有好多課文涉及「古中國文化」元素。今年8月,央視科教頻道攝製組先後來運城拍攝了《跟著書本去旅行·行走河東》系列節目 。該節目已在央視(2020年10月15日——10月23日)、央視網、央視頻全網播出七期,預計在11月25日起在央視科教頻道再播六期。
  • 南京唯一的海外國王陵墓:浡泥國王墓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繼10月份被劃定為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範圍後,浡泥國王墓即將迎來改造升級。作為南京唯一的海外國王陵墓,它將與國內多個城市遺蹟群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浡泥國王墓位於南京市雨花臺區安德門外石子崗烏龜山南麓,為15世紀初浡泥(今汶萊)國王(蘇丹)麻那惹加那之墓,是中國現存僅有的兩處國外帝王墓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央視紀錄片《留住手藝》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昨天透露,由該頻道製作的50集系列紀錄片《留住手藝》將於7月23日開播。紀錄片每集介紹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希望觀眾了解傳統手藝、關注技藝傳承人。
  • 中小幼「中國系列」課程|小老師帶小夥伴,跟著世界遺產去愛我的祖國
    「走進世遺(中國篇)」拓展課上,預備(8)班的姚茗馨正帶著同學們認識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泰山。 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首批100門中小幼「中國系列」課程。這些「中國系列」課程有哪些內容?怎麼上?……日前,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走進進才實驗中學的課堂,看一看「小老師們」帶著同學們認識了那些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 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2018版(文化遺產)
    截止目前,中國一共有59預備世遺(包含部分重複的項目),僅次於土耳其,居全球第二。對每個國家來說,世界遺產預備名單是該國認為其境內符合申報世界遺產條件的遺產的詳細目錄,締約國應在《預備名單》中列出該國未來數年內要申報的 , 認為具有潛在的突出的普遍價值(OUV)的文化和/或自然遺產的詳細信息。
  • 您「跟著『非遺』遊揚州」了嗎?|盆景|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6月14日上午9:20,「跟著『非遺』遊揚州」順利開播。節目以線上直播的方式,探訪了精彩紛呈的非遺項目,為網友描繪了一幅好吃又好玩的揚州旅遊地圖。
  • 「探寶」、「探險」會對文化遺產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中國丹霞還是是世界自然遺產,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這麼重要的東西,如果在旅遊開發中不加以保護,就會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以探險的名義破壞自然遺產,當然不可取。不過,還有另一種同樣被人以探險、探寶的名義而破壞的,那就是文化遺產。相比於前者,文化遺產的破壞卻不容易被大家意識到。
  • 央視《跟著書本去旅行》攝製組走進運城
    近日從有關部門獲悉,央視《跟著書本去旅行》攝製組走進運城系列節目將於10月15日起在央視科教頻道陸續播出。為講好黃河故事,弘揚「古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遊山西運城 讀華夏歷史」在全國的影響力,市文旅局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從今年6月開始,與央視科教頻道積極聯繫「古中國」文化拍攝事宜。
  • 貴州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今起亮相央視十套
    金黔在線訊 德江儺堂戲、丹寨古法造紙、苗族銀飾鍛制技藝,這些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今起登陸中央電視臺。  「在廣袤的土地上尋找遠去的背影,在時間的長河裡打撈失落的記憶」,央視十套《百科探秘》欄目近日推出的《中國記憶》30集大型電視人文紀錄片,是針對我國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電視調查行動。
  • 西遞遺產小鎮--擁有「世界遺產」頭銜的中國古村,中華文化縮影
    群峰連綿,風光秀麗,至今仍然保留著明清古民居300餘幢,其中保存古樸完整的還有124幢,素有「桃花源裡人家」之稱,被專家、學者稱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經專家評估後考察,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舒川原名舒川,怎麼又叫上序了?
  • 運城文旅局邀請統籌 央視《跟著書本去旅行》走進平陸,研學地坑院民居文化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陰坑、地窨院,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據說已有約4000多年的歷史了近年來,隨著文化旅遊產業的興起,平陸縣已陸續對境內的地坑院進行了修復性建設。中國之大,總有你意想不到的美。進村不見房,見樹不見村,車從房頂過,聞聲不見人。這就是地下四合院——地坑院,不僅是過去黃河兩岸先民們繁衍生息的溫床,而且地平線下一抹美麗的風景。
  • 跟著文物遊武威 || 央視為你講解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1983年,國家旅遊局將其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然而,馬兒如此大氣的造型下,卻隱藏著許多可愛的小秘密,讓我們去一探究竟吧!享譽世界的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就出自武威的雷臺漢墓之中。 1969年9月,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99件鑄造精緻的銅車馬儀仗俑。這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數量最多、陣容和氣勢最雄偉的漢代銅車馬儀仗隊。
  • 跟著孔子去旅行之八十九:車祖奚仲墓旁的冉求墓
    據碑文《世界造車鼻祖奚仲》載:「大禹建立夏朝,看到了車對發展社會的巨大作用,留奚仲父子任王朝正副車正,利用奚仲製造的馬車、戰車,討伐反抗夏朝的氏族、部落,很快將夏的勢力由中原擴展到江淮地區,建立了統一的夏文化,創建和鞏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此後,奚仲發明的馬車和戰車,對商周兩代王朝的建國和發展,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對伐滅桀、紂,起到了重要作用。
  • 央視《跟著書本去旅行》運城專題系列節目開播
    11月23日至27日,央視十套《跟著書本去旅行》欄目再次播出「行走河東」運城專題系列節目,展示運城市豐富厚重的文旅資源。  《跟著書本去旅行》是一檔體驗式文化教育節目。節目以中小學課本或經典名著為線索。主持人帶領孩子在「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裡路」,走近文化古蹟、實地實景聽故事、身臨其境受教育,觸摸歷史、感知文化,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 央視科教頻道《跟著書本去旅行》來閩東探秘啦!
    12月15日晚,央視科教頻道《跟著書本去旅行》節目播出閩東探秘系列第一集《古韻悠長的西浦村(上)》,探秘了有著「狀元故裡」美譽的壽寧縣犀溪鎮西浦村。在接下來的幾天,該欄目還將播出探秘福鼎、蕉城的系列節目。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安陽殷墟
    自1928年科學發掘以來,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國家AAAAA級景區。 2006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對話「南越王墓探墓第一人」:趙佗墓深藏越秀山下?
    南越王博物館由中國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莫伯治設計。黃展嶽(右)與麥英豪(左)在南越王墓主棺室清理出土玉衣。■解密博物館系列「趙佗墓究竟在哪裡?日前,首個進入南越王墓一探究竟的黃淼章接受記者獨家專訪時提出了他的看法。對此,中國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廣州象崗漢墓發掘隊副隊長黃展嶽也表示認同。1983年5月,廣州市考古人員在西村鳳凰崗的山崗,發現一座大型南越國時期木槨墓,此墓墓道殘長7.9米,墓室長13.8米,寬5.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