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虎墓:山城壽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2-20 浣花山房

在寧德壽寧縣斜灘鎮有一座著名的三關虎墓,據說風水得天獨厚,除了周遭自然的山川美景之外,求子求財亦非常靈驗,數百年來,這座建於明代成化年間的古墓因其家喻戶曉的傳說,吸引著眾多的善男信女和遊客不畏山高路險前往朝拜許願。近年來隨著虎墓聲名遠揚,三關勝境儼然已經成為一處旅遊景區,而對虎墓的民間信仰也發展成為當地的一種民俗傳承,被列入壽寧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春節我們回壽寧過年,特意前往遊覽。

壽寧地區本是山區地貌,山高澗深,而三關虎墓更是隱藏著崇山峻岭之中,據說以前通往虎墓只能步行,非常險峻難行。而如今墓前的溪流已開發成水電站,有水泥路可直通虎墓,方便得很。從「李氏三關虎墓功德牌坊」下穿過前行約兩裡盤山路,我們在電站大壩前的停車場下車,步行通過大壩,再沿著環繞庫區的道路逶迤前行,幾個彎道之後就到達目的地。

正麗日晴和,水庫形成一環山湖,湖面如鏡,看不出水流方向,悠悠碧水倒影著青山綠樹,風光優美。虎墓前面修建一排建築,有餐廳、公廁、香堂等設施,有專人管理,還提供電瓶車接送,倒也像是一個景區的模樣了。拾階而上,山麓新建的李氏王德娘宮金碧輝煌,山體迴環處便是三關虎墓了,墓碑正中刻字:明誥命例贈隴西郡李門顯妣王氏德娘老淑之墓。墓前香燭氤氳,祭拜者絡繹不絕,爆竹之聲不絕於耳。我於墓前流連不到半個小時便已見十幾撥的人群次第前來,大多手持香燭水果等祭品,也有誇張的幾個人抬著整個豬頭上來,香火著實鼎盛。

相傳明朝成化年間,墓主王德娘的兒子為安葬已故的母親,將一風水大師請至府上好茶好酒供奉三載,未見大師有所作為。王德娘兒子為母尋穴之心甚為焦慮,而大師卻裝聾作啞,視若無睹。王德娘兒媳婦非常聰明,從大師口中探得大師已找得風水寶地,但只因此地風水存在「要發丁先失丁」原因,不敢告訴李氏後人。王德娘兒子權衡再三,決定一搏。風水大師就要求王德娘兒子給長子說親,並擇「進金」和婚禮同日舉行。風水大師還囑咐族人待新人入洞房後,釘好門窗,絕不能讓新人外出。當日墓修好,安葬的「吉時」定在子夜時分。吉時快到,曠野中突聞虎嘯三聲,新郎在洞房內焦躁萬分,打破窗戶躍入莽莽夜幕中。「進金」吉時到,墓坪即現血泊三灘,從此,李姓族人得益虎墓的靈氣,人丁興旺事業大成。至於其他信眾來此有求必應的事例亦相傳甚廣。

傳說固然兩可,然立墓前環顧,此地山形如同一隻盤臥於密林之中的猛虎,龍脈顯形,氣勢磅礴。墓穴位於虎頭處,門前一湖碧水,朝山三關擱鎖,四周群山環抱,屏山珠阜,鍾靈毓秀。縱如我等外行亦知此處確實是塊風水寶地,而山牆之上捐贈者信眾則遍布全國各地,遠至東北港臺,三關虎墓之影響可見一斑。

水庫大壩景觀。三關勝境處在山高澗深之處,自得清幽。

一鑑平湖環抱,山光水色,風景獨佳。

景區風光

群山環抱,秀水明堂,屏山珠阜,鍾靈毓秀 。

相關焦點

  • 濱州剪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記者近日了解到,我省梳理文化遺產資源,山東全省登錄不可移動文物5萬餘處,可移動文物286萬套,擁有4處世界文化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淺談新聞裡經常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到底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文化遺產 ★提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先說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上這些文化遺產都是有形的看得見摸得到的,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聯合國非遺的定義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才被國際社會所認可。
  • 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   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哪裡有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信很多人,都是聽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成功的,但是很多人肯定,我敢肯定,他們不知道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有些人覺得這也是個問題?小題大做了吧?但是實際上真的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名思義,他不是物質,沒有具體的具象化呈現方式,像故宮博物館,我們都叫他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它就在那,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一種精神上的,由少數人傳承表演等方式,展現出來的一種東西,這種是非遺,比如梅花篆字,有人可能會說,梅花篆字不是在那寫著嗎?怎麼就不是物質了。
  • 武夷山的文化遺產,可以分為文物、建築群、遺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公約》從三個角度對「文化遺產」進行了定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來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的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從歷史、審美、民族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陳麗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源泉,也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社會凝聚的重要載體,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高校責無旁貸。北京師範大學依託北京市「文化遺產與文化傳播」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聯合珠海校區成立了「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人才培育、科研合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諸多探索。
  • 福建壽寧民間慈善公益溫暖山城
    壽寧在線慈善會志願者龔凱,給她家送來了品牌棉衣、本地豬肉及500元紅包。  去年,吳花的丈夫出車禍意外身亡,給吳花留下3個年幼的孩子及年邁體弱多病的父親母親,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11月,吳花經人指點到壽寧在線慈善會求助,後被列入慈善會春節送暖活動名單,並持續給予力所能及的幫扶。  75歲的鰲陽鎮大同社區的精準扶貧病災戶陳光爐因摔傷導致癱瘓,長期臥床由家人照顧。
  • 權威 |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
    目前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管理辦法》《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專題管理辦法。完善非遺保護的制度設計,形成全方位推動非遺保護的政策組合拳。 以下是《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全文:
  • 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原標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報武鳴訊 (記者/曾永聯 通訊員/梁茂昌)12月8日,《國務院關於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文件正式下發,武鳴縣申報的「壯族三月三」節榜上有名。這是該縣榮獲的第一個國家級非遺名錄。   「壯族三月三」是壯鄉武鳴的傳統節日,唱歌為其活動的主要內容。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承、發展是我們民族處在大的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重要而又急迫的問題,因為這些文化消失後就不可再生了傳100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流失嚴重。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近年來,伴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行動的啟動,全球性的保護、珍視口頭和非物質遺產逐漸掀起熱潮。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種不間斷的連續性,曾給西方提供了了解已中斷文明的參照物:20世紀西方戲劇在尋找本源的現代派探索中,曾經向傳統的中國戲曲尋找流失了的古希臘和莎士比亞戲劇舞臺的本原成分。上述古老文明之外的次生文明,積累的物質文化遺產就較少,傳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較單薄。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一、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伴隨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在日益增強,我國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關注。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標識形式上方採用簡體中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方採用漢語拼音「ZHONGGUO
  • 【文化呈貢】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存活」下去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在農業社會中所形成的「農耕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雖然也有人做過一些保護和傳承的工作,但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仍然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 平和「三平祖師信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傳承
    &nbsp&nbsp&nbsp&nbsp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民間記憶的重要標識和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於2004年加入公約,並於2011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 寧德壽寧:期待石雕熠熠生輝
    偏於閩東一隅的山城壽寧縣承蒙大自然饋贈也出產美石——壽寧石,自1982年被發現以來,當地石雕工藝師在選材、立意、巧色、雕琢上用心鑽研,用巧手讓一塊塊頑石變美玉。潛藏「深閨」的壽寧石雕兼具「材」「藝」,如何在藝術領域和文化市場獲得更廣泛認可,成為業界當下共同思考的問題。
  • 學術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何謂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至少有兩個基本理念值得認真把握:一個是複數的「人」,即非物質文化遺產「取決於那些一代又一代將其傳統、技能和習俗的知識傳遞給社區其他成員或其他社區的人」,也就是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一個是「過程」,即「保護的重點在於世代傳承或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涉及的過程」,而非作為結果的「產物」。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其中,就法治建設而言,中國政府先後頒布了《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規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文件;啟動了《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認證、搶救、保護和研究工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
    (三)作為非物質文化一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範圍    (三)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初步建立,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和保護機制不斷完善。2007年至2009年,文化部相繼評定並公布了三批共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