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該文章源自整理喜馬拉雅音頻,閒者知無涯老師的《新佛學金剛經系列課》感謝 【安端】 的引領和指點!感謝 STONE、蘆葦、厚樸、李潤、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師兄、雙林居士、生顯、幸運花413、唐木、桌球SOD、松哥、天涼好個秋、小佔、質多醫伽阿羯羅多的幫助與支持!本節課音頻首次上線:2017-07-26
上一課講了「集諦」的第一大塊理論部分,即五蘊聚合。五蘊聚合導出的概念是:人無我。
那麼「法性空」是由什麼概念導出來的?這就是「集諦」裡的第二大部分——十二因緣說。
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混的否定。但,有一個事情從來沒有被推倒過,就是「因緣說」。不光因緣說沒有被推倒,它甚至被宣稱為整個佛教大廈哲學理論的基石。
「因緣說」的基本命題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這個世界就像河流一樣,浪花是因為這裡起來,那裡就下去,這裡起來,那裡就下去;所有的事物都是普遍聯繫的,沒有孤立的存在;任何的事物都處在一種生滅變化裡,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從核心來看,「緣起說」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世界是運動的,不存在永恆,只存在剎那。
在早期的佛教經典裡頭,「緣起」這個詞和「佛法」、「法」這個詞是同位格的詞。有一句偈語,是這麼說的,叫「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所以佛經就把緣起的本性直接定義成了佛法。
佛教的這一學說——世界的事物是運動的,在當時是有革命性想法的,它實際確實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普遍狀態。用今天的哲學思想回頭看,覺得這太先進了,反映的也是實在。但是,能否把這種運動觀完全運用於人生呢?這實際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一件事情。
在這裡,提一下無畏大師的宗教框架概念。無畏大師是這麼認為的,宗教框架分四個:歷史的宗教、文學的宗教、神學的宗教、哲學的宗教。宗教就像一張桌子,它必須有四條腿才能站住,分別是:歷史、文學、神學和哲學。所以說,很多時候,一些宗教信徒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會很糾纏的原因,是沒有分清宗教框架裡的四個腿兒。他們會經常用神學的觀點去糾纏哲學的觀點,或者用文學的觀點去糾纏神學的觀點,把宗教框架裡的四部分給搞混了。任何一個宗教,這四部分應該劃分得非常清晰。
要清楚哪些是歷史的佛教?哪些是文學的佛教?哪些是哲學的佛教?哪些是神學的佛教。因為在宗教方面,很多佛理只要一沾上神學,信徒們就不讓討論了,這跟基督教非常一樣,只要討論一些哲理性的東西,或者佛教義學的東西,跟神學一旦混上,就沒法談了。
所以,要談我們的課程是什麼?我們的課程是宗教框架裡的兩部分:歷史的和哲學的。關於文學和神學的我們不討論。
緣起說,歸根結底可以叫做:因果鐵律——就是一切緣起現象都是因果。這是現在非常好理解的,叫:因果論。在這裡要引申一下西方現代哲學的發端,西方哲學現代的發端是英國哲學家休謨的「休謨之問」。休謨之問就提到了因果論,是什麼?因果律到底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佛教的緣起論是這麼回答的:因果律是鐵律,是客觀的,不以主觀變化。
但是,這裡忽略了一件事情,如果因果律是客觀的,是無為法、是恆、是不變,那法性就不空了。而且這個世界上所有事情的聯繫只有因果律一種嗎?難道就不存在偶然和自然的可能嗎?
比如,人類會得癌症,癌細胞就是正常細胞在分裂的時候,一種非常偶然的變異,這種變異是不可知的。那這種偶然是不是一定要捆在一個因果律裡呢?所以佛教的神學化就是因為因果律的非客觀性。什麼意思?——就是有的時候要把兩件毫無聯繫的事情或者是偶然的事情一定說成因果關係,這樣就不是因果的客觀性,而是因果的主觀化,這種主觀化的認知,最後就推出了佛教的輪迴報應的教義。
十二因緣說,是用「緣起」來解釋一個人人生的本質和流轉的過程。談到「集諦」,「集諦」就是所有對人生苦,及本質,及原因的整體分析的集大成者。而「十二因緣說」就是這裡的整個理論基石。這十二個概念,前後形成一系列的鏈條,一環扣一環,一環扣一環,一環扣一環……
在歷史上也有五因緣說、九因緣說、十因緣說,方法都一樣,都是一環扣一環。最終的官方定版,或者說最終佛教界全部接受的是「十二因緣說」這一版。
從「因」推到「果」的推導方法,在佛教裡叫做:順觀,如果從「果」倒推到「因」的觀念,叫:逆觀。整個「十二因緣說」是一套非常大的理論,因為現在講的是佛教通史,所以就不完全展開講,只簡單地給大家講一下十二因緣,以後會在佛教邏輯裡仔細展開十二因緣的環節。現在簡單地就以逆觀的方法推導一遍十二因緣。
《長阿含經》的《大方便經》裡有一套完整的推論,我把這套推論翻譯給大家——因為都是古文的——然後給大家講解一下。
十二因緣逆觀的第一條叫:老死。老死是什麼?人生的終結。老死的原因是什麼?是「生」。所以第一環叫:「生」是「死」緣。
那第二環來了,「生」是什麼的原因?佛經裡說「有是生緣」。這裡的「有」,有必要講一下,佛教裡大量的詞和漢語裡實際理解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樣的。這裡的「有」也是一個專有的佛教詞語的定義,「有」就是前世所有讓人生到今世的理由的總和,所以「有」是生「緣」。
第三條是什麼?因為「有」已經是「生」緣了,那什麼又是人前世生到今世的總和?「取」是「有」緣。「取」是什麼?——就是人前世裡對人生和欲望無限熱切的追求,造成了各種的報應,各種業報,而這種業報就是這所有理由的總和,所以,所謂「取」就是:追求。「取」是「有」緣。
那什麼又是取緣?什麼導致了人的前生如此熱切地追求呢?OK,很顯然「愛」是「取」緣,因為愛。這個「愛」,指的不是一個情感詞,是指的性愛和食慾,引申為一切的貪慾。課程的後期會分解一下佛教對「欲」——把性慾和食慾看在同等重要的一種欲望。所以「斷欲」不光是斷性慾,還要斷食慾。
那麼什麼又導致了人對愛的追求呢?「受」是「愛」緣。這個「受」是指人的感受,比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泛指前世裡一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享受。就是享受導致了人去愛。
那什麼又導致了人的享受呢?「受」是「愛」緣了,什麼是受緣?「觸」是「受」緣。接觸了,所以人才享受了,所以「觸」是「受」緣。
這樣就講到了第六支。
【吳老師補充】
業必受報這個是佛教哲學的命題,淨土理論裡帶業往生這是佛教神學的命題,這個問題一千年前就有人問過,佛教界也有過一次大討論。按佛教四框架理論,其實這兩個是無關的。是不同體系裡面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