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2020-12-16 扎西哥哥很帥

【感謝】該文章源自整理喜馬拉雅音頻,閒者知無涯老師的《新佛學金剛經系列課》感謝 【安端】 的引領和指點!感謝 STONE、蘆葦、厚樸、李潤、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師兄、雙林居士、生顯、幸運花413、唐木、桌球SOD、松哥、天涼好個秋、小佔、質多醫伽阿羯羅多的幫助與支持!本節課音頻首次上線:2017-07-26

佛教通史-閒者知無涯

上一課講了「集諦」的第一大塊理論部分,即五蘊聚合。五蘊聚合導出的概念是:人無我。

那麼「法性空」是由什麼概念導出來的?這就是「集諦」裡的第二大部分——十二因緣說。

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混的否定。但,有一個事情從來沒有被推倒過,就是「因緣說」。不光因緣說沒有被推倒,它甚至被宣稱為整個佛教大廈哲學理論的基石。

「因緣說」的基本命題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這個世界就像河流一樣,浪花是因為這裡起來,那裡就下去,這裡起來,那裡就下去;所有的事物都是普遍聯繫的,沒有孤立的存在;任何的事物都處在一種生滅變化裡,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從核心來看,「緣起說」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世界是運動的,不存在永恆,只存在剎那。

在早期的佛教經典裡頭,「緣起」這個詞和「佛法」、「法」這個詞是同位格的詞。有一句偈語,是這麼說的,叫「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所以佛經就把緣起的本性直接定義成了佛法。

佛教的這一學說——世界的事物是運動的,在當時是有革命性想法的,它實際確實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普遍狀態。用今天的哲學思想回頭看,覺得這太先進了,反映的也是實在。但是,能否把這種運動觀完全運用於人生呢?這實際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一件事情。

在這裡,提一下無畏大師的宗教框架概念。無畏大師是這麼認為的,宗教框架分四個:歷史的宗教、文學的宗教、神學的宗教、哲學的宗教。宗教就像一張桌子,它必須有四條腿才能站住,分別是:歷史、文學、神學和哲學。所以說,很多時候,一些宗教信徒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會很糾纏的原因,是沒有分清宗教框架裡的四個腿兒。他們會經常用神學的觀點去糾纏哲學的觀點,或者用文學的觀點去糾纏神學的觀點,把宗教框架裡的四部分給搞混了。任何一個宗教,這四部分應該劃分得非常清晰。

要清楚哪些是歷史的佛教?哪些是文學的佛教?哪些是哲學的佛教?哪些是神學的佛教。因為在宗教方面,很多佛理只要一沾上神學,信徒們就不讓討論了,這跟基督教非常一樣,只要討論一些哲理性的東西,或者佛教義學的東西,跟神學一旦混上,就沒法談了。

所以,要談我們的課程是什麼?我們的課程是宗教框架裡的兩部分:歷史的和哲學的。關於文學和神學的我們不討論。

緣起說,歸根結底可以叫做:因果鐵律——就是一切緣起現象都是因果。這是現在非常好理解的,叫:因果論。在這裡要引申一下西方現代哲學的發端,西方哲學現代的發端是英國哲學家休謨的「休謨之問」。休謨之問就提到了因果論,是什麼?因果律到底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佛教的緣起論是這麼回答的:因果律是鐵律,是客觀的,不以主觀變化。

但是,這裡忽略了一件事情,如果因果律是客觀的,是無為法、是恆、是不變,那法性就不空了。而且這個世界上所有事情的聯繫只有因果律一種嗎?難道就不存在偶然和自然的可能嗎?

比如,人類會得癌症,癌細胞就是正常細胞在分裂的時候,一種非常偶然的變異,這種變異是不可知的。那這種偶然是不是一定要捆在一個因果律裡呢?所以佛教的神學化就是因為因果律的非客觀性。什麼意思?——就是有的時候要把兩件毫無聯繫的事情或者是偶然的事情一定說成因果關係,這樣就不是因果的客觀性,而是因果的主觀化,這種主觀化的認知,最後就推出了佛教的輪迴報應的教義。

十二因緣說,是用「緣起」來解釋一個人人生的本質和流轉的過程。談到「集諦」,「集諦」就是所有對人生苦,及本質,及原因的整體分析的集大成者。而「十二因緣說」就是這裡的整個理論基石。這十二個概念,前後形成一系列的鏈條,一環扣一環,一環扣一環,一環扣一環……

在歷史上也有五因緣說、九因緣說、十因緣說,方法都一樣,都是一環扣一環。最終的官方定版,或者說最終佛教界全部接受的是「十二因緣說」這一版。

從「因」推到「果」的推導方法,在佛教裡叫做:順觀,如果從「果」倒推到「因」的觀念,叫:逆觀。整個「十二因緣說」是一套非常大的理論,因為現在講的是佛教通史,所以就不完全展開講,只簡單地給大家講一下十二因緣,以後會在佛教邏輯裡仔細展開十二因緣的環節。現在簡單地就以逆觀的方法推導一遍十二因緣。

《長阿含經》的《大方便經》裡有一套完整的推論,我把這套推論翻譯給大家——因為都是古文的——然後給大家講解一下。

十二因緣逆觀的第一條叫:老死。老死是什麼?人生的終結。老死的原因是什麼?是「生」。所以第一環叫:「生」是「死」緣。

那第二環來了,「生」是什麼的原因?佛經裡說「有是生緣」。這裡的「有」,有必要講一下,佛教裡大量的詞和漢語裡實際理解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樣的。這裡的「有」也是一個專有的佛教詞語的定義,「有」就是前世所有讓人生到今世的理由的總和,所以「有」是生「緣」。

第三條是什麼?因為「有」已經是「生」緣了,那什麼又是人前世生到今世的總和?「取」是「有」緣。「取」是什麼?——就是人前世裡對人生和欲望無限熱切的追求,造成了各種的報應,各種業報,而這種業報就是這所有理由的總和,所以,所謂「取」就是:追求。「取」是「有」緣。

那什麼又是取緣?什麼導致了人的前生如此熱切地追求呢?OK,很顯然「愛」是「取」緣,因為愛。這個「愛」,指的不是一個情感詞,是指的性愛和食慾,引申為一切的貪慾。課程的後期會分解一下佛教對「欲」——把性慾和食慾看在同等重要的一種欲望。所以「斷欲」不光是斷性慾,還要斷食慾。

那麼什麼又導致了人對愛的追求呢?「受」是「愛」緣。這個「受」是指人的感受,比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泛指前世裡一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享受。就是享受導致了人去愛。

那什麼又導致了人的享受呢?「受」是「愛」緣了,什麼是受緣?「觸」是「受」緣。接觸了,所以人才享受了,所以「觸」是「受」緣。

這樣就講到了第六支。

【吳老師補充】

業必受報這個是佛教哲學的命題,淨土理論裡帶業往生這是佛教神學的命題,這個問題一千年前就有人問過,佛教界也有過一次大討論。按佛教四框架理論,其實這兩個是無關的。是不同體系裡面的命題。

相關焦點

  • 慧海慈航:妙察因果 正信佛教 世間萬物皆因緣和合而成
    佛教傳入中土以來,歷代高僧大德均是以入世的態度來做出世的功業的,這其實也是佛教為什麼能在我國有廣大信眾的主要原因。「因緣所生法」是我佛關於世間認知的最高真理,只是於此諦理的體認也應以因緣法觀之。僅憑外在的灌輸、理性的禪觀還是難以體認其中實相的,只有待眾緣和合時,於此諦理的認知才能雲開霧朗,頓見光明。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分論壇」在福建莆田舉行,香海正覺蓮社社長、香港觀宗寺方丈宏明法師向本次論壇提交論文《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本文試從佛教的角度,依據佛陀教義中最基本的理論元素──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嘗試探討佛教的生死觀並略述由此開展出來的生命教育。 1、佛教看人之生與人之死 (一)四大五蘊假合的生命體 據說東晉時期著名佛學家僧肇大師曾作過一首詩:「四大元無主,五陰悉皆空。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
  • 佛教的「因緣」與我們所想的不同,一般人不了解是什麼意思
    之前一善行說聊過緣起論,它是佛教的基礎核心,是學佛人應該了解的。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
  • 佛說:十二因緣法,能度無邊生死大海
    「四聖諦」理論是佛教教義的基礎理論,今天筆者與諸位讀者分享「集」這個道理——十二因緣法。據說王子在菩提樹下整整待了七天七夜,所參悟的就是十二因緣法。菩提樹下成道(影視作品)據《長阿含經》《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大智度論》等佛教經典記載,十二因緣分別為: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取、有、生、老、死。
  • 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是指什麼?為什麼極為重要?
    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是指什麼?為什麼極為重要?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是佛教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理論之一。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參悟的時候,悟到了十二因緣法,才悟到佛果的。十二因緣法注重有因必有果,因果相隨生死輪迴,使得人們產生敬畏之心,達到超自然,嚮往解脫生死心靈寄託。十二因緣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環環相扣。
  • 什麼是佛教所說的因果
    什麼是佛教所說的因果文·僧侶與佛學因果是佛家的最基本的定律,佛家講究的是因果論,而不是宿命論。什麼是因果,因是因緣,果是果報。因果律是事物生滅變化的法則,佛經中《已作不失,未作不得》這句話揭示了佛教因果論的特點,任何的思想行為必然會導致相應的結果,因果不管你相不相信,它確實是存在的,它就像是空氣一樣,充滿整個宇宙中,無時無刻不是公平的執行著對人間善惡的罰賞。因此,一個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但不能不怕業報,不能不畏懼因果。在佛教經典中的很多講解中,因果觀念和人的生活最為密切,所以我們對因果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 佛教的世界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佛教的觀念是:一切萬事萬物的存在,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一切萬事萬物的毀滅,也是因緣和合而毀滅的,沒有無緣無故產生的任何事物,也沒有無緣無故毀滅的任何一種事物,這就是佛教的基本觀,也叫做緣起觀。現象的因果不虛稱之為俗諦;本質的體性皆空稱之為真諦。因此有了以世俗和勝義二諦為基礎的客觀世界。那麼為了認識這兩種世界,主觀思想也分為方便和智慧兩種。用方便或方便智了知萬物現象的緣起和因果不虛;用智慧或究竟智了知一切萬物體性皆空的本質。因此佛教的世界觀分為俗諦觀和真諦觀。
  • 因緣起,因緣滅
    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因果定律,稱之為「緣起」。
  • 佛教中的因果與緣之間的關係
    本篇文章,小編就來與您分享一下在佛教中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佛教中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莫疑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生活中的諸多不順也好,很多人過得幸福也好,都是因果報應而造成的。這些因果報應時時刻刻跟隨著我們,命運也是因果報應的感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
  • 【格魯聖教】佛教中所說的 輪迴是什麼意思?因果輪迴呢?
    佛教因果輪迴  因果輪迴並不複雜與深奧。無論自己做了什麼,都要承擔責任,就是因果。種善因得福果,種惡因得苦果;怎樣的善得怎樣的福報,怎樣的惡得怎樣的苦報。你昨天早上起床之後洗臉、刷牙、吃早餐,今天還是要重複這些,明天還要繼續重複,這就叫輪迴,像輪子一樣周而復始的運動。
  •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
    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為了避免遺教散佚,同時確立教法,以防日後產生異端,於是經過數次的結集,輯成《三藏十二部經典》流傳於世。  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經典的總匯,一般稱之為《大藏經》或《一切經》。廣義言之,佛陀所說一切教法,均稱為經。狹義而說,則專指十二部經之《契經》,亦即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的教法,此為三藏聖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經、大乘經兩種。
  • 學佛必須深信因果
    因果二字是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之樞紐,佛教教理假使離開了因果就不能成立。所以,整個佛教就建立在因果之上。 所謂因果,就是因緣果報的意思。因是主因(即內因或主要條件),緣是助緣(即外因或者關係),由因緣和合而產生的東西叫果,這種果對造因來說叫報。佛經堅有一首偈就是說明因緣果報的道理:「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佛教:因果的實質是什麼?
    佛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那麼什麼是因果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行為的一種反應,也就是說 我們眾生在因地上的起心動念和行為,會被保留下來,在我們的果地上成長、成熟,然後來承受自己的收穫。佛在《百業經》中開示我們說:「一切善惡業果不會成熟於地、水、火、風四大之上,只會成熟在自己的五蘊、十二處、十八屆之上。」
  • 不信佛教說因果,知道什麼是緣起性空嗎,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怎麼說
    你不相信佛教說的因果,懂得因緣法,就懂緣起性空,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怎麼說中國儒釋道文化思想,釋家文化給世界帶來了諸多議論,從因果輪迴,到無神論。在佛教的文化裡,許多人不信因果關係,那麼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的的因果關係。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我們懂得因緣法,就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懂得「緣起性空」道理,相信你就懂得因果。
  • 因果不饒人,這2類靈氣動物,不要傷害,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因果有輪迴,蒼天饒過誰,自古以來,對於生命以及因果方面的話題都是爭論不休,儒釋道三家文化,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到了人生的吉兇禍福。向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教的《十善業道經》,每部經典歸根結底都是勸人向善,語言雖簡練,卻包含著人生的大智慧。
  • 佛教問答:什麼是緣起法則?聽師父用因果輪迴的秘密給你解答!
    但是佛教講緣起,說不是這樣子的,必須以戒定慧熄滅貪嗔痴,要有厭離心、出離心、菩提心、般若智慧這麼多的因緣,才能夠證到正真的解脫。那他就問:你認為這個苦是從哪裡來的呢?佛說從緣起而來。怎麼從緣起而來呢?苦從老死來。老死從何來?老死從生來,有生必有死。有生了,有生、老、病、死,一切苦都出來了。那生又從哪裡來?生從有來,有就是過去造的業。
  • 因果關係是所有事物都是因緣際會和合變化的無始無終無自性
    佛教的因果關係,本質上說的是所有事物都是因緣際會和合變化的,無始無終無自性。換做我們更熟悉的一個德國人的話來說,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而且具有普遍聯繫性。。每件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內因(因)和外因(緣)。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三教同源柱道教首先,我們來看看道教,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因果」是針對於個人,誰種因,誰的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後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
  • 佛教中「因果」與「六道輪迴」有什麼關聯呢?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往往都把精力放在眼前的工作上,為家庭、為事業、天天努力,奔波著,卻很少有人考慮,自己所做的事,是否順應事物的客觀規律。佛教中有句形容因果的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從這句話我們也能知道,想要沒有惡果就需多種善因,那什麼是因果呢?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