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善行說聊過緣起論,它是佛教的基礎核心,是學佛人應該了解的。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
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
1、無明:是說內心的無知,因為無知而不懂善惡,更不知道什麼是佛法,這也是人會有煩惱痛苦的原因!
2、行:因為無明而做出了各種行為,或善或惡。
3、識:因為過去的因果,而投生到今世,而為新生命。
4、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質,名色就是精神與物質結合的身心。
5、六入:人們最初發育時,六根所產生的感知能力。
6、觸:字面的意思,人出生後,對外界的接觸。
7、受:因為與外界的接觸,人所產生的所有感受。
8、愛:對痛苦的憎恨,對快樂的渴望,人的這種強烈的渴求欲的貪念,就是愛!
9、取:對於喜愛的、喜樂的則會竭盡所能的進行追取;而對於討厭的、痛苦的則會想方設法的捨去。
10、有:既是「業」。因緣而起後,業力會相互牽引,如果因果不消,還會輪迴到下一世。
11、生:如果所作所為而產生的業為因,必會成為來世受生的果報。
12、老死:人沒有不會變的,有生必然會走向衰老與死亡。
以上便是十二因緣,而這些因緣又可分為三個階段,也契合「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其中無明、行屬過去世;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屬於現在世;生、老死屬於未來世。
對於人的煩惱與痛苦,在佛教的十二因緣中對其做了說明與總結。而前面了提到過,它是由緣起論衍生而來,這十二因緣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修行人只要斷了其中一點,特別是無明,就可以不再被這十二因緣中的煩惱痛苦所擾。在《長阿含經》中就有此方法,佛陀開示通過逆觀十二因緣,將其從後向前推,可破除「無明」。
以上是一善行說所整理的關於十二因緣的資料,很多資料非不統一,所以如有不對之處也請指出。
本期擴展閱讀:(點擊文字即可閱讀)
《緣起論》
《佛教中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