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般信佛學佛的人來說,居士和比丘這兩個詞,並不陌生,是基本常識。但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可能很多人就不太了解了。所以末學感覺還是有必要為大家普及一下,以便大家對佛教有更多的了解,末學知識淺陋,只能儘自己所能,如果解釋的有什麼不妥之處,還請大家見諒、多多包涵!
一,居士。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是對有學問、有才藝卻不願出來謀求官位的在家處士的稱呼,含有隱士的意思,所以在中國古籍中,常常見到很多文人雅士,經常號稱自己是某某居士,但那並不代表他們信佛或者是學佛弟子,比如我們大家常見的幾個:青蓮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板橋居士——鄭板橋等等。
在佛教的原始典籍中,居士就是在家之士的意思,是普通在家人的統稱,不論是不是佛弟子,都稱作居士。後來佛教傳到我們中國,在逐漸的歷史演變中,約定俗成,居士一詞,就專門指受過三皈五戒的在家學佛弟子了。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是: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
一個在家居士,接受了三皈五戒,就一定要遵守佛的教導,如法的學習和生活,但因為仍然是在家的普通人,所以,在遵守三皈五戒的基礎上,還是要按照普通人的要求規範去生活,順應大眾,而且要比沒有信佛學佛的人更積極,更努力,更有朝氣和活力,不能因為自己學佛了,就覺得和大家不一樣了,總愛挑別人毛病,看別人不對,這就失去學佛的意義了。
另外,居士是別人對在家修行人的尊稱,別人尊敬你,才稱呼你為居士,但千萬不要張口閉口自己稱自己是居士,這樣就會讓人感覺太不謙虛了。
最後,居士一詞也不是佛教的專用詞,自唐朝以來,道家對在家信道修行的人也稱為居士,所以我們不要一看到居士兩個字,就認為是學佛的,這樣也不對。
二,比丘。
比丘是梵文的音譯,指的是出家進入佛教僧團的男性學佛弟子,受具足戒,並且年齡必須在二十歲以上。出家男眾叫比丘,女眾則叫比丘尼,但大家往往習慣於稱呼僧人,而不稱比丘、比丘尼。在佛教僧團中,受過十戒,但還沒有受具足戒,年齡在七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的出家男子,叫做沙彌。
最後總結:居士就是在家修行的弟子,比丘就是出家的學佛弟子,這是兩者最主要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