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居士?什麼是比丘?

2020-12-12 國學雜談

對一般信佛學佛的人來說,居士和比丘這兩個詞,並不陌生,是基本常識。但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可能很多人就不太了解了。所以末學感覺還是有必要為大家普及一下,以便大家對佛教有更多的了解,末學知識淺陋,只能儘自己所能,如果解釋的有什麼不妥之處,還請大家見諒、多多包涵!

一,居士。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是對有學問、有才藝卻不願出來謀求官位的在家處士的稱呼,含有隱士的意思,所以在中國古籍中,常常見到很多文人雅士,經常號稱自己是某某居士,但那並不代表他們信佛或者是學佛弟子,比如我們大家常見的幾個:青蓮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板橋居士——鄭板橋等等。

在佛教的原始典籍中,居士就是在家之士的意思,是普通在家人的統稱,不論是不是佛弟子,都稱作居士。後來佛教傳到我們中國,在逐漸的歷史演變中,約定俗成,居士一詞,就專門指受過三皈五戒的在家學佛弟子了。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是: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

一個在家居士,接受了三皈五戒,就一定要遵守佛的教導,如法的學習和生活,但因為仍然是在家的普通人,所以,在遵守三皈五戒的基礎上,還是要按照普通人的要求規範去生活,順應大眾,而且要比沒有信佛學佛的人更積極,更努力,更有朝氣和活力,不能因為自己學佛了,就覺得和大家不一樣了,總愛挑別人毛病,看別人不對,這就失去學佛的意義了。

另外,居士是別人對在家修行人的尊稱,別人尊敬你,才稱呼你為居士,但千萬不要張口閉口自己稱自己是居士,這樣就會讓人感覺太不謙虛了。

最後,居士一詞也不是佛教的專用詞,自唐朝以來,道家對在家信道修行的人也稱為居士,所以我們不要一看到居士兩個字,就認為是學佛的,這樣也不對。

二,比丘。

比丘是梵文的音譯,指的是出家進入佛教僧團的男性學佛弟子,受具足戒,並且年齡必須在二十歲以上。出家男眾叫比丘,女眾則叫比丘尼,但大家往往習慣於稱呼僧人,而不稱比丘、比丘尼。在佛教僧團中,受過十戒,但還沒有受具足戒,年齡在七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的出家男子,叫做沙彌。

最後總結:居士就是在家修行的弟子,比丘就是出家的學佛弟子,這是兩者最主要的區別。

相關焦點

  • 比丘戒是什麼?在家居士為什麼不能讀?
    問:在家居士不可讀比丘戒一說有根據嗎? 法師答:在家人不能參加僧團的羯磨會議,是戒律明確規定的。至於在家居士讀戒的問題,律中雖未明說,但通常是不主張看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出家戒是讓出家眾受持的,與在家眾沒有關係,在家居士了解並受持在家戒即可。二、在家居士看了比丘戒之後,對僧團內部情況又不十分了解,只一味以此標準去衡量,難免產生議論、誹謗,以致造下極大口業,為避免是非,也不主張居士看戒。
  • 【佛門問答】和尚、尼姑、居士是什麼?
    問:和尚、尼姑、居士是什麼?     答:對於和尚、尼姑、居士,這三種名稱的本意,能夠清楚的人,恐怕不會太多,雖然這已是非常通俗的名詞。     和尚一詞,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正像出家人的身分一樣:「上共君王並座,下與乞丐同行」。既是尊貴的,也是卑賤的。
  • 什麼是佛教徒?和尚、比丘、沙彌有什麼區別?
    佛教徒的名稱很多,有些耳熟能詳,比如僧人、和尚、尼姑、頭陀、居士等,有些則寡聞少見,比如比丘、沙彌、優婆塞、式叉摩尼、闍梨等。它們之間到底有沒有區別呢?如果有,區別又在哪裡?佛教徒的正式稱謂有七種,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賽和優婆夷,也稱「七眾」。雖然現實中也有「四眾」和「五眾」之說,那也不過是分類的標準不同罷了。古印度時出家的佛教徒沒有固定寺廟,也沒有穩定的香火,常年乞食為生,四海為家,因此被稱為「乞士」,即梵文 「比丘」。
  • 沙彌的縵衣和居士的縵衣有什麼區別?
    沙彌的縵衣和居士的縵衣有什麼區別?皆仁法師有人問起,師父,沙彌、沙彌尼的縵衣和居士的縵衣,外表看起來是一模一樣的啊,它們有什麼區別嗎?首先說說什麼是縵衣。縵衣,梵語音譯為缽吒,是一種僧衣。比丘、比丘尼身上所披的橫豎割截而縫綴、有如田畝分畦的袈裟,稱為田相衣;而沙彌、沙彌尼所披整幅而不割截之衣,則稱為縵衣。其實就是用兩幅布縫製而成的無田相的袈裟。又稱為縵條衣、縵條、禮懺衣。一般是為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以及受持滿分五戒、菩薩戒的在家信眾所穿著。
  • 和尚、尼姑、居士是什麼意思?
    對於和尚、尼姑、居士這三種名稱,大家雖然都很熟悉,但對這三種名稱的本意,恐怕了解的不會太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幾個名稱的由來。一,和尚。所以佛教的出家女眾,小的叫沙彌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就是女沙彌,女比丘。可是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因為我們中國以前管未出嫁的處女稱為「姑」,所以就將佛教的沙彌尼和比丘尼叫做尼姑,給人家後邊又加了一個「姑」字,開始並沒有侮辱的意思。
  • 佛教出家僧人吃什麼?怎麼吃?
    按照佛制,比丘午後不吃食物。原因有兩個:1、比丘的飯食是由居士供養,每天只託一次缽,日中時吃一頓,可以減少居士的負擔;2、過午不食,有助於修定。這個制度,在今天南方的國家和地區仍普遍實行。最嚴格的只喝白水,連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
  • 一位居士在海城大悲寺的體會 九
    從那以後,水庫似乎太平了很多,我和大劉居士也更加悠閒了。我每日裡除了功課外,就是坐在水庫邊發呆。因為越來越接近我要離開的日子,而我發呆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由於所坐的角落比較偏僻,一天都看不到幾個人。無聊的時候,我會一直盯著水面看,看的時間長了,老覺得自己好象也隨著水波一蕩一蕩的,象坐在一艘船上,但卻不知道要漂流到什麼地方去。
  • 廣東六祖寺發生居士穿袈裟事件 引爆空前爭議(圖)
    在殿堂裡,大願法師不僅為曾偉居士開示法要,付法偈一則曰:「無盡光明無盡意,本來面目本來心。道同靈光常獨耀,弘管理禪法法真」,並當下解開身穿的祖衣為曾偉居士披上。 一、當事人物介紹 大願法師,​1971年9月出生於湖南益陽。1988年就讀於湖南財經學院。
  • 佛教裡和尚和尼姑是什麼意思?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搞錯了
    ,並修持善淨行的在家人,這樣的人不管是否信奉佛教都稱之為「居士」。前面所說居士則無此限制,也就是說,稱為優婆塞/夷者,至少是受過三皈依的。所以不能把優婆塞/夷和居士相等同。優婆塞/夷又分在家和出家兩種,已經出家但受五戒八戒未受沙彌戒的男女出家眾稱之為出家優婆塞/夷。
  • 佛門映像:傳授居士菩薩戒-德陽天龍寺傳授居士菩薩戒
    佛門映像: 傳授居士菩薩戒- >德陽天龍寺傳授居士菩薩戒
  • 居士與和尚有什麼區別?
    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居士與和尚是兩個不同概念的稱謂。從人品上講:一個是凡人、一個是聖人;從環境上看:一個在凡塵、 一個在佛門!從境界上講:一個是在家、一個是出家。1、居士:是指已經受了三皈五戒的在家的學佛人,沒有出家的人士。包括男眾和女眾。
  • 什麼念珠最好?如何持珠?——莖草集:黃念祖居士答問篇
    《莖草集:黃念祖居士答問篇》收錄了黃念祖居士1987-1991年間與海外居士的答問內容,由妙圓居士根據錄音整理,眾同修校對而成。本篇內容歡迎轉載流通,但切勿任意加減修改,有疑慮處請留言賜教。TM居士問:一串念珠有幾顆珠子?
  • 佛典故事:目連尊者度福增比丘
    如願成為比丘的福增,卻常受到旁人的戲鬧,因此對修行感到心灰意冷,便投水自溺,目連尊者看到此景,趕緊以神力將其救起。尊者心想:「此人如此愚鈍,我若不讓他明白三途惡道的恐怖,以此攝化他,恐怕難以得道。」於是目連尊者便以神力帶著福增來到海邊,岸邊有一具剛剛猝斃、相貌依舊莊嚴的婦人屍首,有一隻小蟲正由其口爬出,又爬回鼻中。福增疑惑地問:「這是誰?」
  • 佛典故事:佛為病比丘洗浴
    佛陀時代,有一個國家名為「賢提」,當時有位年老比丘因長期臥病,不僅身體枯瘦、形容憔悴,甚至因無人看顧而汙穢不堪,散發出陣陣惡臭。一天,佛陀於定中觀察到這位病比丘的處境,於是帶領五百位比丘前往他的住所。與世尊同行的比丘們,見到屋內如此汙穢髒亂,個個掩鼻皺眉,希望能儘速離開這個地方。但是,佛陀卻請比丘們輪流進去探視,並且請人熬煮稀飯給病比丘食用。大家見到病比丘羸瘦的身軀,又聞到他身上發出的惡臭,不禁心生輕賤、厭惡。萬萬沒有想到,為三界共尊的佛陀,竟然請帝釋天王取來香湯,親自為病比丘洗浴身體。此時,大地為之震動,放大光明,大眾見此景象,莫不驚訝。
  • 佛典故事:傲慢的佛兄弟——窒師比丘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有一位窒師比丘,自恃是佛的堂兄弟而心懷憍慢,不但不尊敬長老有德的比丘,而且毫無慚愧之心,說話無所忌憚,但如果有其他比丘稍微說了點什麼,他就會非常生氣。僧團裡其他的比丘們,看到了窒師比丘的情況,決定一同前往報告世尊。比丘們來到佛的面前,至誠地頂禮佛足,然後合掌恭敬向佛稟報:「世尊,窒師比丘言行憍慢,常說自己是您的堂兄弟,因而看不起其他的長老比丘,說話也經常無所忌憚,要是有比丘規勸他,便生忿恨之心。」
  • 《火影忍者》什麼?果心居士並不是自來也?官方實錘了!
    果心居士並不是自來也,官方也已經實錘過了看了漫畫在知道這兩個根本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眼線都不一樣自來也的是往下估計說這個的人也就是想拿這個事情來炒作一下搏一搏眼球罷了。
  • 新加坡居士林和它的林長
    因此,弘法利生應該發揮四眾共同的作用,在居士中尤其要樹立慈悲濟人、慈善助人、慈祥待人的好風尚。——純道題記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在1933年7月16日以 「新加坡佛經流通處」創立,由道階老和尚、轉道老和尚和多名居士發起。當時通過簡章十四條,以宏揚佛法,流通經書為要務。同年九月,編輯《獅子吼》叢刊於新國民日報,並相繼成立蓮宗放生會,念佛會。
  •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天眼第一也照樣被維摩詰居士懟
    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迦旃延尊者對佛陀說:「世尊,我確確實實不堪任去維摩詰居士那裡的重擔。」原因是什麼呢?以前,有一次,佛陀為諸位比丘眾宣說了佛法精要,主要內容是四法印。
  • 話說比丘,佛為何讓人出家當乞丐?
    出家修行的乞丐叫做比丘,「比丘」稱為破煩惱,主要是指破除見惑與思惑二種煩惱,但不包括上煩惱的塵沙惑,這就是比丘的意思。另外還有一個意思叫作淨乞食,也就是以清淨心要飯的乞丐。也許有人認為:要飯就要飯唄,還談什麼清淨心。這就是對出家修行不了解了,比丘乞食是為了修行。
  • 佛教故事:一位聲音洪亮的誦經比丘
    一天波斯匿王率領軍隊經過佛陀講經說法的道場,忽然聽見一位比丘師傅的誦經聲音非常的好聽,於是便下馬來到了佛陀的面前,頂禮請教佛陀:「釋尊!如果你可以請哪位聲音好聽的誦經比丘出來與我相見,我願意布施給您十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