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張繼一紙狀書將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上訴法庭,指控其在1929年到1934年的5年時間裡,一共盜取故宮博物館中珍珠1319顆,寶石526顆,並且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用假的珍珠和寶石共計12000多顆將真的調換,並最終佔為己有。
而這,就是當時轟動一時的「故宮盜寶案」,官司打了很多年,易培基始終沒能翻案,雖然缺少一些關鍵性證據,但故宮博物院文物失竊,作為其院長的易培基自然嫌疑重大,加上當時戰事吃緊,慢慢地,易培基盜寶就成為了某種「事實」了。
故宮博物院院長
易培基出生於1880年,曾經在湖南高等師範學堂等高校中做了老師,一生酷愛各種文物古籍,也是當時有名的文物鑑賞家和收藏家。在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易培基就在故宮中的清室善後委員會顧問,對於故宮文物頗有了解。
1928年,國民政府宣布成立故宮博物院,並且讓已經從事文物鑑賞收藏保護逾三十年的易培基出任博物院的院長,同時由張繼出任副院長,李石曾出任理事長。幾個人裡權力最大的,自然就是易培基了。
心生怨恨
可在人事安排公布之後,易培基卻沒能準時出任院長一職。按照規章流程,在易培基無法理事之時,博物院的管理職責應該自動交由副院長來掌管。但易培基認為張繼這人不靠譜,而且張繼的太太崔振華更是「神經」,因此易培基始終反對讓張繼掌管故宮博物院管理事宜。
而這件事,讓張繼對易培基開始懷恨在心。後來,國民政府又派易培基的女婿,也是李石曾的侄子李玄伯出任秘書長一職,主要負責故宮博物院的日常事務。這在張繼看來,就是易培基故意拉攏親近來架空他在博物院的權力,讓張繼更為不悅。
而張繼的太太崔振華認為張繼身為民國開國元勳,早在1902年的時候就結識了孫中山,1905年加入了同盟會,在民國剛剛建立風雨飄搖之時張繼也做出了很大貢獻,到最後連在博物院管個事都不行,便常常在張繼耳邊煽風點火,久而久之,張繼對易培基的不悅就變成了怨恨,甚至變成了欲圖除之而後快了。
北寶南遷
但即便如此,在易培基和李石曾幾人的打理下,故宮博物院運行得十分順暢。博物院中的管理權力也通通掌握在易培基幾人的手上,讓張繼始終找不到機會挾私報復,直到1931年。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整個東北已經淪入日寇手中,而北京也是岌岌可危。為了保護故宮文物,國民政府在商定之下,決定將故宮博物院中共計六萬多件文物分成五批,每批裝箱後運到南京政府去。
而這山高水遠的運輸路程,還有繁瑣的運輸流程就給了張繼可乘之機。張繼和崔振華開始聯繫由兩人提拔起來的最高法院檢查署的署長鄭烈。開始從大事小事中不斷抹黑易培基。並且同時,開始在南遷的故宮文物中動手腳。
歷史冤案
當時為了便於運輸以及保護文物,包括鳳冠等在內的部分文物上面的鑲珠都要摘下來裝箱,而這就給了張繼崔振華夫婦兩人機會。於是,兩人聯合鄭烈一同賄賂要員捏造人證,還將故宮文物中的寶珠換成贗品,而後便一紙訴狀將易培基告上了法院。
1935年的時候,法院請來同樣在文物上十分有見地的黃賓虹來鑑定文物真偽,最終發現共計有62箱文物出現了贗品,但故宮文物中不應當存在贗品,加上張繼賄買的人證的證詞,之前大大小小的抹黑易培基的狀事,讓法院幾乎認定了易培基就是盜寶之人。
但這件案子始終缺乏直接證據,導致直到1937年易培基憂憤而死時,案情都沒有結案。等到1947年張繼死亡之後,失去了靠山的崔振華只想趕緊息事寧人,就各方操作搞了一出特赦,一方面坐實易培基盜寶的罪行,一方面又展現了國民政府的寬容。
於是,當年轟動一時的「故宮盜寶案」就這麼不了了之了。直到1999年的時候,這件事的真相才被揭開,在當年的《光明日報》中詳細羅舉了張繼夫婦與鄭烈背後的惡行,為已經逝去了62年的易培軍平反昭雪。
歷史從來就是公正的,沒有人能夠在永遠的時間騙過所有的人,張繼夫婦的惡行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而易培基一生為中國文物保護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就會得到後人的尊重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