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戰敗,在美蘇的操縱下,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被人為的分割為兩部分,1948年8月南朝鮮在美國的支持成立了大韓民國,首任總統李承晚,9月北朝鮮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了朝鮮人民共和國,首任領導人金日成。
至此,兩國軍事摩擦不斷。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突破三八線,分東西兩路突襲南韓,並且一路勢如破竹,經過漢城戰役、水原戰役、大田戰役、洛東江戰役和釜山戰役,直接佔領了南韓90%的面積,把李承晚和美韓聯軍十幾萬人圍困在了小小的釜山。
但就在此時,戰局發生了驚天逆轉。
9月15日,聯合國軍在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的指揮下,實施了仁川登陸,切斷了朝鮮人民軍的後方補給線,並且讓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不得已,朝鮮人民軍開始北撤,一直撤回到三八線以北。
美國軍隊則一直追著朝鮮人民軍打,直接打到了鴨綠江邊,威脅著我新中國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決定出兵朝鮮,抗美援朝。
其實,早在8月份的時候,我軍情報機構已經獲悉,美國有可能會在仁川登陸,並及時的將消息傳達給了金日成,但是卻沒有引起金日成和史達林的重視。在仁川,金日成只放了1600名的一支小股部隊在守衛,面對75000人的登陸聯軍,簡直就是不堪一擊。
仁川,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1882年,朝鮮內亂,清朝派吳長慶率領6營淮軍出兵朝鮮,作為先鋒官的袁世凱就是選擇在仁川登陸,一舉平定了朝鮮內亂。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有樣學樣的日本人也是在仁川登陸,給了俄國人一個突然襲擊。這麼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居然只有1600名守兵,簡直不可思議。
那麼,在戰爭的初期,朝鮮為什麼能雄赳赳氣昂昂的,打得韓國找不到北,原因就在於,當時的朝鮮可謂「兵強馬壯」。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朝鮮的兵力。
開戰初期,朝鮮方面有10個師團、1個坦克旅團和1個坦克獨立團,總兵力在135000人左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朝鮮軍隊中有一支戰鬥力特別強的3個師,5師、6師、7師,這3個師是原我軍四野的三個師,大部分是朝鮮族,新中國從成立後,這3個師攜帶全部武器裝備整體的回到了朝鮮。這支部隊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人數不多,但是戰鬥力卻非常的強悍。
另外,還有在蘇聯參軍的朝鮮族軍人,他們在蘇聯接受了蘇軍的培訓,回到朝鮮後都擔任了部隊的指揮人員,還有原東北抗聯的朝鮮族軍人,有著大量的與日軍交戰的經驗,這些人都成為了朝鮮軍隊的中流砥柱。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朝鮮的裝備。
當時朝鮮的武器裝備完全依賴蘇聯,而蘇聯也是毫不吝嗇,要什麼給什麼,槍枝彈藥、火炮、重型武器、坦克、飛機全部供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朝鮮的坦克旅,總兵力在6000多人,坦克150輛,下轄107、109、203、206四個坦克團,全部裝備是當時最先進的T-34型坦克。在漢城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反觀韓國,當時雖然也有14萬的兵力,但是其中有4萬多人都是警察部隊,戰鬥力不行。漢城戰役之後,韓國軍隊傷亡4萬人,由於兵力不足,韓國軍隊開始強行要求成年男子參軍,並公然開始抓壯丁。
這些被強行徵來的士兵,不僅沒有任何作戰經驗,而且由於軍心渙散,很多人都是瞅著機會就逃跑,根本就沒有心思去打仗。
武器方面,韓國只是在日本投降後接受了很多日本的三八大蓋,美國拒絕給韓國提供武器彈藥,在李承晚的抗議之下,美國才提供了一些火箭炮等,坦克一輛也沒有,因為美國認為,朝鮮半島是丘陵地帶,不適合坦克行動作戰。
因此,朝鮮在強大的武器推動下,一連經過5次大的戰役,終於把李承晚給圍困到了釜山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如果不是美國出手,朝鮮可能就統一了朝鮮半島,也就沒有韓國什麼事兒了。
下面我們來說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戰役。
首先,漢城戰役。
這是韓戰中的第一個大規模戰役。
6月25日,朝鮮坦克團在步兵的配合下,通過議政府走廊地帶,攻佔了漢城。巧的是,當天正好是周末,韓國軍政人員大部分還在休假,有美國撐腰,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朝鮮會打過來。倉促應戰,死傷慘重。
當天聽到槍炮響了以後,李承晚不顧美國大使的阻攔,立即就帶著家眷跑路了,一直跑到了漢江以東,為了阻擋朝鮮人民軍進攻的步伐,李承晚還下令炸毀了漢江大橋,導致大橋上4000餘韓國百姓當場死亡。
與此同時,在漢江的西岸,還有大量的韓國軍人在和朝鮮人民軍作戰,當聽到漢江大橋被炸毀的消息後,這些人的心裡防線徹底崩塌,有的人丟下武器舉手投降,有的人跳入江中,企圖遊到江對岸。
28日,朝鮮人民軍佔領漢城。只用了3天時間,朝鮮方面損失了1000士兵,而韓國方面則有4萬人的傷亡。
其次,水原戰役。
這是朝鮮人民軍第一次對戰美軍。
拿下漢城之後,金日成沒有驕傲,而是要一鼓作氣佔領釜山,為此,他們必須渡過漢江。
但是漢江已經被炸毀,朝鮮人民軍只能強渡漢江。漢江對面的韓國守軍也是殺紅了眼,用機槍不斷的對著渡江部隊掃射,朝鮮人民軍傷亡慘重。但是最終成功渡江,佔領了軍事要地永浦登。
眼看著韓軍節節敗退,美國這個裁判員看不下去了,親自下場作戰了,他們派出了美軍24師的史密斯特遣隊,共計600餘人,在烏山與朝鮮人民軍的坦克團遭遇了。
這是朝鮮人民軍第一次和美軍交手,雖然坦克裡的士兵感覺到對手的作戰水平明顯高了一個等級,但是蘇聯T-34的坦克實在是太牛了,朝鮮軍沒有把這些美國大兵看在眼裡,用坦克上的機槍一頓掃射就把這支美國小隊給蹂躪了。
最後,釜山之戰。
這是韓戰中最關鍵的一場。
8月份,朝鮮人民軍節節推進,已經將美韓聯軍和李承晚圍困在了釜山。但是,此時的朝鮮人民軍經過幾個月的強行軍,已經疲憊不堪,兵員不斷消耗,雖然補充了新的兵源,但是多為新兵蛋子,沒有任何作戰經驗。
金日成明白,必須速戰速決,長期拖下去絕無勝算。8月30日,金日成下令開始對釜山進行猛烈的進攻。之後,由於美軍空軍不斷在在朝鮮後方補給線上轟炸,造成了朝鮮人民軍補給困難,戰鬥力開始下降。
9月份,負責在釜山防禦的美軍統帥得到了朝鮮補給被炸的消息,決定反擊,經過激烈的戰鬥,朝鮮人民軍又把美韓聯軍趕到了釜山防禦圈內,美軍反攻失敗。
9月15日,聯合國軍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登陸仁川,並對漢城發動進攻。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釜山守軍再次出動坦克部隊開始反攻,在美軍的瘋狂反撲下,朝鮮人民軍開始後撤,一直撤到了三八線以北。
仁川登陸,直接改變了整個韓戰的佔據,也改變了後來世界的格局!
為什麼朝鮮人民軍會兵敗釜山,總結下來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朝鮮方面指揮失誤。
朝鮮第5、6、7師是原我軍四野的部隊,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但是這幾個師卻沒有擔當主力部隊,而是主要擔負輔助作戰的人物。主力不多多是一些經驗不足的新兵。而這些指揮官也只是原東北抗聯的老兵,他們雖然作戰經驗豐富,但是沒有指揮過師團一級的作戰任務,還是缺乏經驗。
另外,在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戰役之後,朝鮮人民軍繳獲了大量的美軍裝備,但是卻沒有使用他們,而是等待蘇聯的軍事供應,也耽誤了戰機。
第二,朝鮮方面判斷失誤。
開戰初期,朝鮮的判斷是美軍不會直接出兵到朝鮮,因此,高舉高打的向南方推進,這也被成為「單純的軍事冒險主義」。結果,美國不但出兵了,而且出動了大規模的部隊。
在釜山圍困失敗後,讓人想不到的是,蘇聯居然沒有出兵援助朝鮮,而是看著朝鮮被美軍一路打回了老家,也很蹊蹺。
第三,補給線被切斷,腹背受敵。
仁川登陸,對朝鮮來說是致命的一擊。朝鮮人民軍的補給線被徹底掐斷,很多新補充進來的新兵,聽說仁川登陸後,紛紛逃跑,讓本來氣勢如虹的朝鮮人民軍一潰千裡。
可以說,仁川登陸,就是整個韓戰中的一個關鍵一環,麥克阿瑟的這一個動作不僅是扭轉了整個戰局,甚至是改變了整個歷史,改變了整個日後的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