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要有恭敬心,對一切人恭敬,對眾生恭敬就是修行

2020-12-18 普通人看世界

學佛之人在臨終有個條件很重要——頭腦清楚,頭腦不清楚就沒有辦法往生。老人痴呆症一得,那就沒法子,一生念佛念到最後是這種情形,往生都沒有把握。老人痴呆症在佛法裡面講,叫冤親債主,業障!所以學佛不能不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有生之日,活一天就要懂得努力去消業障,決定不跟人結冤讎,要學處處吃虧,吃虧真的是有福!吃虧,你才能消業障;不肯吃虧,那個業障消不了;如果還想佔一點便宜,你就天天在增長業障,這就完全錯了。這個世間,縱然得到全世界有什麼意思?造更大的罪業!

佛是什麼?佛是個明白人。你把宇宙人生真相全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一絲毫的差誤都沒有,這個人就叫佛。你怎麼成不了佛?成不了佛,是自己業障太重。業障裡頭最重的、最難突破的,貪、瞋、痴、慢、疑,我們得認真的去反省自己有沒有,如果這五個字統統都有,八萬四千法門肯定沒分,淨宗法門也不能往生。為什麼?有這五種煩惱,你的信願行不堅實,你敵不過煩惱習氣。

印光大師告訴我們學佛,要用什麼東西學習?用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什麼叫誠?誠是清淨心,誠是真誠心,真誠心流露出來的自然就是敬,敬人、敬事、敬物。這個敬一般講是認真負責。對人,首先要曉得人跟人的關係,為什麼?知道關係,曉得這個誠怎麼做法;父子的關係要盡孝,君臣的關係要盡忠,朋友的關係要盡信,總而言之就是一個孝。關係是道,隨順道的行為那就是德,叫道德。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作」就是你今天修行,本來是佛,現在發心要做佛,能不能成佛?當然能。用什麼方法?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這是最簡單的方法,是最深厚的善根。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老實念佛。真念佛,萬緣放下,走進念佛堂,要多久的時間才能成佛?一般講,三年他成佛了,真不難!我們看到有很多人在念佛堂念了一輩子也沒有成佛,那什麼原因?沒有真幹。也就是天天進念佛堂,一樣也沒有放下,是非人我沒放下,名聞利養沒放下,五欲六塵沒放下,貪瞋痴慢沒放下。這個別說念一輩子,念十輩也不行,也不能成就。真正成就是一切放下了,我活著一天,今天一天功課就是念佛,就是萬緣放下,除這個以外,什麼事都沒有,這樣念佛才行!

祖師大德在此地給我們一個定心丸,過去造的過失不怕,昨天造的也不怕,昨天也過去了;從今而後我再不造了,我一定要依照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的教誨,我認真修學,別人學不學與我不相干。對待別人像對待佛一樣恭敬,那你就對了,普賢行你就做到了。普賢行第一條就是把一切眾生都看作真佛,「禮敬諸佛」。我們對一切眾生恭敬,就像恭敬釋迦牟尼佛一樣,就像恭敬阿彌陀佛一樣。對人如是,對小動物也如是、對花草樹木也如是、對山河大地亦如是,你有福了,你真的覺悟了。能吃虧,能接受羞辱,能接受無故的傷害,沒有關係,消自己的業障,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羅蜜,不是壞事!這要真正有一點智慧,不但沒有怨恨心,生感恩的心。為什麼?他來考試我,看我忍辱功夫到什麼階段,心還還有一點怨恨,我就曉得我功夫還不夠,我是勉強忍受的;功夫真正夠了,一絲毫勉強都沒有,一絲毫忍受的那個念頭都沒有,充滿感恩,你境界真的提升了。這些日常生活當中的修行,修正自己錯誤行為,所以具足信願行,具足六波羅蜜。

印祖教我們常常想到死,想到自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反而心安了。學習印光大師,把每一天都當作這一生最後的一天,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沒事了。真正作如是觀,把它當真,不是當假的,就會心安。世間怎麼變化、怎麼動亂,與自己都不相干,自己的時間就這麼幾個小時,這幾個小時此地沒有事,那我這個地方就很安。心安才能辦道,心不安念佛不得力,一定要心安。心安理就明白了。宇宙之間事實真相是剎那生滅、剎那不住,《金剛經》教給我們「無住生心」,這就對了。

相關焦點

  • 學佛要有恭敬心,對一切人恭敬,對眾生恭敬就是修行
    你把宇宙人生真相全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一絲毫的差誤都沒有,這個人就叫佛。你怎麼成不了佛?成不了佛,是自己業障太重。業障裡頭最重的、最難突破的,貪、瞋、痴、慢、疑,我們得認真的去反省自己有沒有,如果這五個字統統都有,八萬四千法門肯定沒分,淨宗法門也不能往生。為什麼?有這五種煩惱,你的信願行不堅實,你敵不過煩惱習氣。印光大師告訴我們學佛,要用什麼東西學習?
  • 我們學佛修行人為什麼要恭敬僧寶?
    我們學佛修行人為什麼要恭敬僧寶如果我們對僧寶不恭敬,其實就是破壞了自己的佛性,你這個人從此不可能修行成就。因為佛、法、僧三寶,它是一體的,你破壞了一個,你這個種子是不完整的。你就沒有辦法成就解脫,也沒有辦法成就佛道。這裡面的意義非常深遠。
  • 禪宗修行,要照顧念頭,用恭敬心去除疑心和慢心
    有幸皈依佛門,聽聞究竟的心地法門,得到法師的教導,自己感到非常的法喜與慶幸。學佛後,深深體會眾生皆有佛性,上至諸佛下至昆蟲小動物,一切眾生平等無有高下,故應降伏自己的傲慢心,恭敬一切眾生。其次,當廣修一切善法,不執著一切善法,即作即了,無有沾染,面對一切境界,內心不動不搖。
  • 佛說:要學佛道,先結人緣,一切佛法皆是在恭敬中求得
    教育我們無論做人做事都應以誠、敬、信這三方面為要點,即誠實、恭敬、守信。而恭敬則是三個要點中最外露的要點。佛說:「要學佛道,先結人緣,一切佛法皆是在恭敬中求得。」實際上,大凡做事,都不能離開「恭敬」二字。我們一定要培養自身恭敬的品質,以良好的態度做人做事,才能汲取別人的好處,彌補自己的短處,進而能夠巧妙地為人處世。恭敬,要敬自己,也要敬他人,更要敬自己所做的事業。
  • 學佛要儘量恭敬,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十分恭敬,十分受益
    印光大師說:學佛要儘量恭敬,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十分恭敬,十分受益
  • 學佛:要有恭敬心,慈悲心
    現在大多人學佛不敢談利益,認為學佛求利益都是罪過,認為學佛應該是無欲,無求,其實這種想法在有些角度是有問題的,現在社會上的人舉動無不是利,無不是求。言行舉止都是為了向好的方面發展,若有人問佛法,上來就說無欲無求,這種是不懂世法和出世法,是不懂方便,人有向好心,即是求利心。
  • 禪茶一味:以恭敬心喝一杯茶,禪意而養生
    人與自然和諧,人的心態和諧,人的身體和諧,做到了這些,不會傷害身體。為什麼說「喝茶就是修行」呢?所以佛教禪宗裡很重視喝茶,很多練習武功、內功和文化大師也很重視喝茶修行。禪茶一味,以恭敬之心來對待一杯茶,領悟的就是喝茶的過程和收穫的道理,當靜下心來、認真地面對一件事物時,就會發現:人生修行,恭敬以待,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加持。
  • 學佛居士如何恭敬出家師父
    不論居士有多大的成就,做多大的善事,見到出家人,都應恭敬!出家人穿佛的衣服,代表的是佛的形象,是解脫的形象。我們要恭敬這個解脫的形象。  《地藏十輪經》說,如果在末法時代,眾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個人發瘋,把頭髮剃掉,穿起出家人的衣服,在街上走一圈。你說這個人功德大不大?佛說,大到不可思議。為什麼?出家人的形象,就是解脫者的形象。
  • 禮敬諸佛,為什麼對一切眾生恭敬?
    《華嚴經》上說的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怎麼能不恭敬!你怎麼可以說我對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佛恭敬,他們踉你不平等,這不可以,一定要平等。我們對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佛怎麼恭敬,對所有眾生就應怎麼恭敬,不可兩樣對待,有兩樣就不叫普賢菩薩,那就不是修普賢行。稱讚,供養,懺悔,一直到普皆回向,都是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去修,普賢行修法跟一般大乘菩薩行修法不相同的地方在這裡。普賢大士是華嚴長子,他代表大方廣佛華嚴。他最高的德行,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他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
  • 修行那些事兒,只要記住,心存真誠恭敬一切,成就的是自己
    正法末法,在每個修行人心地上論。心地智慧清淨即為正法,心地愚痴渾濁即為末法。心地不善,持強凌弱、不信因果、誹謗聖賢、執斷滅見即為滅法。心地善良慈悲博愛,常願為一切六道苦海眾生廣發菩提悲願,常依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證無我,破我我所一切執著煩惱賊城,了一切法如夢如幻,明無執念者無造做者,證慧解脫智即為正法。
  • 佛法的文字就是世尊的法身,要恭敬佛經就是恭敬佛法身
    佛法的文字就是世尊的法身。你遇此法身恭敬,沒有我見,沒有我執,只有清淨心,也可以「親聞法已」。要親聞法,何為親聞法呢?要恭敬,要謙卑,要如饑似渴,要鄭重萬分,這樣才叫親聞法。「聞法已,皆悉受持」,沒有任何的保留,佛如是說,我如是行、我如是守、我如是持、我如是相續,叫「皆悉受持。如說奉行。」沒有我執我見,只有如佛的信心。這是佛說的,這是佛講的,「皆悉受持。
  • 大安法師:念佛者得人天鬼神恭敬
    一個念佛人為什麼他的種性高貴?《無量壽經》說,念佛者就是大乘第一弟子;阿彌陀佛發願:只要你信願持名,能得到天人的恭敬。你信願持名就能接觸到佛光,叫「蒙光照觸」。大家注意這個經文「蒙光照觸」。阿彌陀佛是大平等心,他放出的無量光是遍照法界,所有的眾生都能蒙這個光普照;但是要接觸到這個光明,不是所有眾生都能觸得到的。
  • 英文時分: 真誠心恭敬心學佛才能消業障——傳喜法師
  • 佛教 恭敬虔誠的態度,是我們事業成功的保證。修行亦是如此
    因為不是簡單粗暴的治理,因為有引導甚至是教化的理念,所以才提出「敬事」。我們對於我們從事的工作也好,還是創辦的事業也好,都需要心存敬畏。恭敬是功德,用恭恭敬敬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工作,你自然就會認真負責。所謂的「畏」不是害怕,而是恭敬後的一種謹慎。「言」就是有關於工作的看法和建議。
  • 恭敬三寶,是在修自己的福報!佛弟子一定要清楚這點
    宏海法師回答:學佛的第一步就是皈依三寶,然後我們在這裡修行佛法,就是要從尊敬三寶開始。我們應該慶幸自己出生在這樣一個擁有三寶住持佛法的時代,當有這樣一種機制,如對三寶、師長的尊重,包括四事供養等等,佛法的住持總是可以從這樣的範式中作為起源。這種能量,尤其是在末法時代,是非常強大的,具有非常核心的吸引力。
  • 什麼是修行?為什麼對身邊的人難升起恭敬心?
    網友:頂禮師父,是不是做個在家居士也可以很好的修行?或者說到底是什麼是修行? 在道場做事,彼此觀過,事情做不圓滿,除了焦急懊惱,好像也沒什麼進步。祈請師父慈悲開示。阿彌陀佛。學誠法師:修行就是改變自己的心,使之從煩惱變為清涼,從散亂變成有序,從愚痴變得智慧。心,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怎麼改變呢?這就需要環境,需要境界。在道場中做事與世間不同,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發現煩惱、調伏煩惱,事情做成功是副產品。遇到境界是肯定的,也正是修行的機會。
  • 智敏上師:恭敬三寶意義何在
    《善生經》中也說,「佛陀說如來具備圓滿的智慧,是一切智的含藏者。所以,有智慧的人應當一心一意地勤修供養。佛陀在世時,供養佛陀的生身。佛陀入滅後,供養佛陀的舍利、佛像以及佛塔、寺廟。供養之後,對自己不能妄自菲薄,要認識到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對完善生命品質充滿信心。對三寶更要保有尊重、恭敬之心。」《金剛經》也說,「如果有這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
  • 為什麼修學佛法,首先要具足恭敬心?
    佛法在恭敬中求在修學佛法的過程,首先應當具足恭敬心,對佛菩薩要有恭敬心,對眾生也要存有恭敬心,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對自己有恭敬心。為什麼?一個能成就願心,成就事業的人,最基本的素養就是恭敬,而恭敬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對自己的虔敬----一個人不管書讀得多少,但要有成就,一定是對自己有相當的虔敬。
  • 恭敬合掌,簡單易行!牢記這幾點,讓你功德圓滿!
    很多高僧大德合掌時,都是躬腰、雙手合十高高舉起,給別人送去加持和祝福,令眾生種下解脫的因緣和善根。《佛說業報差別經》中說:「若有眾生。恭敬合掌。得十種功德。一者得勝福報。二者生於上族。三者得勝妙色。四者得勝妙聲。五者得勝妙蓋。六者得勝妙辯。七者得勝妙信。八者得勝妙戒。九者得勝妙多聞。十者得勝妙智。」
  • 上師行儀二三事:這樣的恭敬不是裝出來的
    相信很多道友都有體會,在見到自己的上師時,都會不自覺地展露出虔敬和謙卑,這並不是裝的,也不是看到別人彎腰行禮就模仿一下而已,這應當就是恭敬心的一種表現吧。下文整理了一些早年皈依並親近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道友們的文章,願能讓大家從不同側面了解我們敬愛的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