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打著燈籠在漆黑的元宵之夜到處溜達玩耍,這是關中地區正月十五除了吃元宵外的老民俗。但是近年來,由於電子聲光燈籠的盛行,紙燈籠較為少見了,但昨夜記者發現,不少孩子們又重新愛上了紙燈籠。
「我小時候玩的是各種小動物外形的燈籠,如金魚燈、老虎燈,最好是燈籠上有個小輪子,小孩子拉著跑最開心。所以今年我給孩子買了紙燈籠。」張小萱的孩子可樂今年3歲,元宵節的晚上,儘管孩子的舅舅給孩子買了兩個大的燈光燈籠,但是她還是選擇給孩子DIY個紙燈籠,她表示,元宵燈籠不僅能照明,還帶有各種兒歌,這種「會唱會跳會跑」的新型玩具雖然可愛,但實在是「太吵了」,在家裡一打開,必定是燈光閃爍,循環大聲播放兒歌,對孩子來說,只像是一個玩具,少了節日的意義。
在南二環附近的小區內,漆黑的夜裡一個個紅色光團正在慢慢遊動,孩子們拿著的,大多都是傳統的紙燈籠,五年級的徐書雯小朋友表示,今年的燈籠是媽媽網購的半成品「雄雞」紙燈籠,並自己動手組裝,既增添了年味也樂趣多多。她的媽媽張女士表示,「以前孩子的塑料燈籠往往都是節過完一整年在家裡落灰,我還是覺得自己做燈籠好,挺有趣的。而且我們那邊的習俗是說這個晚上,燈籠燒了才好呢,象徵著一年紅紅火火。」
元宵節這一天,在團結二路上燈籠銷售攤位上,除了生肖燈籠,飛機、變形金剛、喜羊羊等玩具燈籠很多。但攤主劉女士也發現了:「今年和往年有點不一樣,就是傳統的紙燈籠賣得比往年好一些。」 退休的市民王女士表示:「塑料燈籠很安全,但是小孩子玩起來樂趣也少了,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多多地打紙燈籠,在兼顧安全的同時也別讓傳統的燈籠文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