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中國加入《遷徙物種公約》促進全球遷徙動物保護

2020-12-17 中國綠髮會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

編者按:今年2月22日,《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第十三次締約方會議在印度閉幕,會議主題為「遷徙物種連接地球, 讓我們一起歡迎它們回家」。本次大會通過了一系列重要的決定和決議,以解決全球遷徙物種所面臨的威脅。這對於各國研究、開展遷徙物種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綠會」)主辦了CMS COP13邊會,分享了人民參與保護野生物種的經驗。2017年10月,綠會代表曾赴菲律賓馬尼拉參加了CMS COP12,並在邊會上分享了中國大鴇保護故事和中華保護地體系。

作為CMS的觀察員,綠會近年來與CMS始終保持友好合作,積極宣講來自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好故事,傳播中國的好聲音。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中國目前尚未加入CMS,為更好的推動我國遷徙物種保護與國際合作,早在2017年中國綠髮會全國兩會提案建議會上,綠會提出了中國加入CMS的建議。

拓展閱讀:

CMS COP13在印度閉幕,提出了針對遷徙物種的重大新行動 | 中國綠髮會聚焦

今中國綠髮會印度主辦CMS COP13邊會 | 分享人民參與保護遷徙物種經驗

關於建議我國早日加入《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的提案(建議稿)

文/雪兒 審/Linda 編/Angel

原標題:

加入《遷徙物種公約》, 促進全球遷徙動物保護

自然界中, 一些野生動物為了覓食或繁殖, 會隨著季節沿固定或非固定路線從一處棲息地轉換到另一處棲息地。這些野生動物常常跨越國界進行長距離的遷徙或洄遊, 其生存容易受到遷徙或洄遊路線阻斷、過度捕獵/捕撈、氣候變化以及覓食或繁殖棲息地喪失和退化的威脅。

《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以下簡稱《遷徙物種公約》)於1979年在波恩籤訂, 因此也被稱為波恩公約, 其目的是保護全球範圍內陸地、海洋和空中整個分布區內遷徙、洄遊的野生動物物種。該公約認定各成員國是該國分布或通過其領土遷徙、洄遊物種的保護主體。《遷徙物種公約》有兩個附錄: 附錄一列入了瀕臨滅絕的遷徙、洄遊物種, 各締約方應採取措施嚴格保護這些物種, 恢復其生境, 減少或消除其遷移、洄遊的障礙, 控制威脅這些物種的其他因素; 附錄二列出了需要或將顯著受益於國際合作保護的遷徙、洄遊物種。有些情況下, 同一遷徙物種可同時列入附錄一和附錄二。截至2019年9月1日, 該公約共有129個締約方, 包括我國臨近的南亞、中亞等「一帶一路」沿線諸多國家。公約秘書處設在德國波恩, 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管理。由於種種原因, 中國尚未加入該公約。為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加強遷徙物種保護, 我們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儘早考慮加入《遷徙物種公約》。

1 加入《遷徙物種公約》, 有利於保護我國境內遷徙物種, 增強我國在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話語權, 促進國際合作

遷徙性野生動物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保護遷徙物種對於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平衡、促進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分布著種類眾多、數量巨大的遷徙和洄遊性野生動物, 為它們提供了繁殖、越冬、覓食和遷徙中轉的關鍵棲息地, 其中包括許多跨越國界遷徙和洄遊的野生動物。例如: 雪豹(Panthera uncial)( 在《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附錄中,學名標註為Uncia uncial.)、普氏野馬(Equus ferus)、蒙古野驢(E. hemionus)、鵝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盤羊(Ovis ammon)、丹頂鶴(Grus japonensis)、黃嘴白鷺(Egretta eulophotes)、大鴇(Otis tarda)、小白額雁(Anser erythropus)、獵隼(Falco cherrug)、綠海龜(Chelonia mydas)、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和鯨鯊(Rhincodon typus)等均是典型跨國界遷徙物種, 被列入了《遷徙物種公約》附錄。

《遷徙物種公約》有眾多的締約國和明確的保護目標和行動方案, 是一個重要的國際生物多樣性與瀕危物種保護的對話平臺。該公約建立了一系列區域組織, 形成了遷徙物種保護的專家網絡。例如, 「中亞遷徙物種保護倡議」(Central Asia Migratory Species Initiative, CAMI), 在中亞協調開展了雪豹、蒙古野驢、盤羊等遷徙動物的卓有成效的保護。

中國加入《遷徙物種公約》, 將有權提出其附錄修正案, 有利於政府間協調跨越國界遷徙與洄遊物種保護行動, 建立跨國保護區網絡, 保護遷徙動物的遷徙與洄遊廊道, 引入該公約的保護理念, 動員中國科學家參與遷徙物種的保護工作。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積極發展與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同時, 依託《遷徙物種公約》的協商平臺和保護技術規範, 為保護中國乃至世界的珍稀瀕危遷徙物種做出貢獻。

2 中國已具備加入《遷徙物種公約》的條件

中國在保護跨國界遷徙與洄遊野生動物物種方面已經開展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巨大成績。在中國陸生哺乳動物中, 雪豹、普氏野馬、蒙古野驢、鵝喉羚、盤羊等是中亞重要遷徙物種。我國研究人員參加了《遷徙物種公約》的「中亞遷徙物種保護倡議」的系列研究交流, 國家主管部門重視跨越國界的遷徙物種保護, 組織開展了中國邊境地區雪豹、普氏野馬、蒙古野驢、鵝喉羚、蒙古原羚(Procapra gutturosa)以及盤羊種群與棲息地的監測與保護, 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護區, 在20世紀末, 還將已經在中國滅絕的普氏野馬、高鼻羚羊(Saiga tatarica)重新引入到中國。

中國政府還積極開展遷徙候鳥的保護。據統計, 中國分布有數百種候鳥。每年遷徙季節, 大量候鳥途經我國來往遷飛於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等數十個國家, 其中有超過5,000萬隻水鳥每年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區遷徙。我國加強了溼地和森林保護, 建立了候鳥遷飛安全責任制度, 結合候鳥種群及棲息地保護現狀, 強化落實了巡護、值守等保護管理措施。自20世紀80年代起, 中國和日本、澳大利亞分別籤署了「中日候鳥保護協定」和「中澳候鳥保護協定」, 推動了候鳥研究和保護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成立了全國鳥類環志中心(http://www.chinanbbc.net/), 為開展候鳥的環志工作以及候鳥遷徙數據的分享提供了重要平臺。2008年, 中國加入了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夥伴關係(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 Partnership), 與該候鳥遷飛區的相關國家和地區共同分享在候鳥研究、保護和管理方面的經驗。2019年7月, 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上最重要的遷徙中轉站, 中國鹽城溼地作為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中國開展了綠海龜和中華白海豚等海洋洄遊物種的保護, 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國家主管部門將海龜和白海豚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將鯨鯊核准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制定了保護規劃, 加強了保護執法和科學監測, 建立了海洋和海島自然保護區, 保護了海龜產卵場, 開展了海龜人工繁殖, 保護白海豚的覓食繁殖海域和洄遊通道, 禁止非法捕撈鯨鯊。

3 中國加入《遷徙物種公約》需要進行的相關準備工作

《遷徙物種公約》秘書處及其工作人員曾在不同場合表達了希望中國加入該公約的迫切願望。中國作為一個大國, 應審時度勢, 認真考慮加入該公約, 登上這一國際對話與合作交流的平臺, 為世界大國作出表率, 承擔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承諾。

2020年2月15-22日, 《遷徙物種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會議將在印度甘迪納格爾(Gandhinagar)舉行。會議主題是「遷徙物種連接地球,讓我們一起歡迎它們回家」。我國應當派觀察員參加此次會議, 熟悉議題議案和決策流程。觀察員歸國後, 應向國家主管部門報告有關情況, 主管部門應組織人員討論研究加入《遷徙物種公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加入該公約可能的利與弊,形成報告,供國務院決策。

綜上所述, 我們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啟動有關程序, 儘早加入《遷徙物種公約》。

原文連結:

http://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article/2019/1005-0094/1005-0094-27-12-1393.shtml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遷徙物種,為什麼要保護它們?《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遷徙物種」是指野生動物任何物種或其次級分類的全部種群或該種群在地理上彼此獨立的任何部分,它們中相當大的部分周期性地可預見地穿越一個或多個國家管轄的邊界。遷徙物種的保護往往需要各國合作,因此聯合國建立了《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簡稱CMS公約)。《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於1979年6月23日籤訂於德國波恩,故又名波恩公約(Bonn Convention)、養護野生動物移棲物種公約、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
  • 遷徙是否瀕臨絕滅的現象?保護動物王國物種豐富,揭動物遷徙之謎
    聖誕島的紅蟹、澳洲小紅狐蝠、褔克蘭島的象鼻海豹……每年全球動物都進行遷徙活動,往往場面壯觀,當中也出現不少感人或傷感的場面:牛羚媽媽在河邊無助地看著小牛羚淪為鱷魚獵物、帝王蝶每年在北美洲展開遷徙旅程,經歷4代才完成等。而研究動物遷徙模式與習性的專家一直在追問一個問題:遷徙是否瀕臨絕滅的現象?要保護動物王國物種豐富,是保護遷徙生態意義的關鍵。
  • 全球十大不可思議的動物遷徙,你見過?
    全球十大不可思議的動物遷徙,你見過?動物遷徙是自然界裡一些最動人的現象,有的遷徙以速度之快著稱,有的遷徙則以規模見長,有些遷徙距離的和時間最長的則讓人嘆為觀止,一起來欣賞一下吧!帝王蝶有翅膀就能飛翔黑脈金斑蝶前足相當退化,短小無爪。
  • 多措並舉做好北京候鳥遷徙和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去年底,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溼地保護處處長張志明、北京市森林公安局政委孫磊兩位嘉賓做客林業網在線訪談節目,談網友們關心的候鳥遷徙等問題。 ▲建議在WiFi環境下播放 北京是候鳥遷飛的重要一站。
  • 動物遷徙與氣候變化
    Animal Migrations Track Climate Change02:52來自科學英語世界Animal Migrations Track Climate Change動物遷徙追蹤氣候變化氣候的變化改變了全球動物的遷徙路線,以下有一新研究: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兩個物種的。First, mule deer.
  • 8年時間,持續保護候鳥、研究候鳥全球遷徙路線
    11月10日,「跟著大雁去遷徙留住江豚的微笑」全球候鳥跟蹤守護行動舉行,愛鳥志願者們從遼寧瀋陽灌子洞國家溼地公園出發,將抵達湖南洞庭湖,活動將持續至11月22日,途中將為遷徙候鳥立下第十塊保護碑。奔波千裡,只為見證候鳥南遷。2012年,在瀏陽工作的愛鳥志願者周自然發起「跟著大雁去遷徙」這一公益活動。
  • 指南| 角馬 馴鹿 座頭鯨,最震撼的動物遷徙值得一探
    聖誕老人的馴鹿可去不了你家▲馴鹿活動範圍及遷徙路線示意圖馴鹿被聖誕老人選中是有道理的,它們是鹿科動物中的遷徙冠軍,也是陸生哺乳動物中一年裡遷徙路程最遠的物種。象群的「高速公路」也會被其他動物所使用,這對熱帶稀樹草原的生態系統來說非常有利,既可以翻土,又能夠促進植物的生長。除此之外,雄象周期性的尋找配偶,也是它們遷徙的重要原因。
  • 誰斬斷了候鳥的遷徙路線
    眼下正是候鳥遷徙的季節,但是遷徙的旅途卻危機重重。佔到候鳥數量60.7%的「三有」保護動物,目前正面臨著生存的威脅。事實上,「三有物種」野外生存的危機狀況和現有法律保護力度差距甚遠。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正旺告訴南方周末,「如果獵捕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如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貓頭鷹,則可定為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但『三有』保護動物正處於灰色的保護地帶,法律上對它的保護尚不明確」。
  • 還鳥遷徙的自由
    鳥類是鳥綱動物的統稱,下分的門類眾多,目前鳥類共有8600種,如果算入未被分類和不確定的有9000多種;中國有鳥類1445種,其中候鳥600餘種,約佔世界候鳥的20%。海與山脈將鳥類的遷徙途徑在這一區域急劇收縮,北戴河又有溼地大潮坪和新河水系及1.5萬畝沿海防護林形成的溼地生態系統,是中國最大的城市溼地。這兩個優勢條件讓這裡成為亞洲最重要的鳥道樞紐之一,已發現鳥類412種,佔中國總鳥類的三分之一。
  •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UNDP-GEF「中國水鳥遷徙路線保護...
    一、項目背景:  UNDP-GEF「中國水鳥遷徙路線保護網絡」是由全球環境基金通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援助的國際項目,項目國內夥伴機構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由溼地司負責執行,調查規劃設計院具體實施。
  • 浙江省遷徙水鳥同步調查如期開展
    又到了候鳥紛飛掠過天空的時候——浙江,是全球候鳥(遷徙水鳥)遷徙線路東亞-澳大利亞線的關鍵地。
  • 《生態中國的見證者——極度瀕危物種白鶴的繁衍、遷徙和保護》:
    或許有這樣一部紀錄片可以歸類到這一範疇之中,若干年前,筆者曾為紅星音像出版社出品的《白鶴王國》光碟做過一篇小碟評,而這次,獲得過2018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的紀錄片《生態中國的見證者——極度瀕危物種白鶴的繁衍、遷徙和保護》更是氣勢如虹。    狀元出自草莽間。
  • 2019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揭曉
    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是:中國多項提案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方大會上獲通過,中方倡導全鏈條打非理念;多部門聯合開展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行動;中國野外放歸揚子鱷120條,為迄今最大規模;野外引種大熊貓取得新進展,圈養大熊貓種群達600隻;中國基本實現10年植物保護戰略目標,居全球前列;我國最大候鳥越冬棲息地鄱陽湖舉辦首屆「國際觀鳥周」;中國成立亞洲象研究中心
  • 科學網—科學家抨擊犀牛遷徙計劃
    南非白犀牛  圖片來源:Richard Du Toit/Minden Pictures   本報訊 一些保護研究人員日前指出,一項將犀牛從南非重新安置到澳大利亞的雄心勃勃的計劃純粹是在浪費錢 總部設在雪梨的慈善機構「澳大利亞犀牛工程」已經因為一項計劃——將80頭犀牛遷移至澳大利亞「以建立一個保險種群並確保該物種的存活」——而吸引了大量的眼球。該機構到2015年9月便在1年的時間裡籌得了80萬澳幣(約合60萬美元)的資金,並希望在2016年晚些時候能夠首先將6頭犀牛運至澳大利亞。
  • 藏羚羊的另類遷徙路—新聞—科學網
    而在青藏高原,中國的一級保護物種藏羚羊也曾留下地球最高處最為悲壯的一段旅程。 藏羚羊的分布非常廣泛,從印度拉達克開始,向東延伸1600公裡,穿過西藏和新疆南部,一直到達青海鄂陵錯附近。雄性藏羚羊頭頂一對「長矛」,像個高貴的騎士,雌性無論何時都是個美麗的少女,而它們的孩子大概是這世上最瘦弱、活潑的精靈。
  • 世界瀕危物種白鶴遷徙途中凍傷 警民合力救助
    世界瀕危物種白鶴遷徙途中凍傷 警民合力救助 2020-12-09 17: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動物的遷徙,馴鹿:遷徙動物的冠軍
    文/張國雄動物的遷徙為尋找食物或追隨伴侶,或是受到環境的影響,這些動物,每年都會在異地間遷移,並樂此不疲。有的一生會遷徒兩次,有的會每年都浪跡天涯。作為遷徙動物的冠軍,馴鹿每年,都會展示一次長途跋涉的壯舉。整個行程達好幾百公裡。大遷移那天,數萬隻馴鹿會聚集在一起,由雌鹿領頭,分成大小不同的群體。少,有數百上千;多,則成千上萬。秩序井然,日夜兼程。過程中,它們會脫下一身絨毛,並以此作為後序隊伍前行的路牌。旅途漫漫的長途跋涉,馴鹿並不急著趕路,總是邊走邊吃地行進。但有時,也會遇上狼群的騷擾。
  • 看動物遷徙 點止肯亞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磊   Q:   攝影達人 王先生   隨著旱季和雨季的轉換,從7月持續到10月,大約有150萬野生動物會從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遷移到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自然保護區。在遷徙途中,野生動物必須穿過鱷魚密布的馬拉河,還要同像獅子和土狼等兇殘的食肉動物鬥智鬥勇。其實,除了肯亞,去非洲看動物遷徙,還有哪些選擇呢?
  • 斑馬為什麼遷徙?
    斑馬是一種群居動物,在非洲的草原、稀樹草原和山區以小群甚至大群的形式生活在一起。關於馬和驢,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實際上有三種不同類型的斑馬:平原斑馬,山地斑馬和灰熊斑馬。最常見的物種是平原斑馬,生活在非洲中部地區,經常在獵場發現,它們喜歡沒有樹木的草原和林地。他們避開沙漠、熱帶雨林和溼地。山地斑馬只在非洲西南部的一小部分地區發現,原產於安哥拉、納米比亞和南非。
  • 人類活動減少哺乳動物遷徙範圍
    許多麋鹿已經停止在夏季和冬季之間遷徙。Hebblewhite說:「這些動物已經放棄了它們以前的野生方式。」 Hebblewhite說,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美國西部和加拿大的有蹄類動物的遷徙中。現在許多有蹄類動物會在夏天盡情享用灌溉的苜蓿作物,而這些地方之前是被它們放棄的。「遷徙的目的是為了在8月的灑水噴頭下獲得動物所需的熱量。」Hebblewhite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