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6 13:56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錢不弢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在如今越來越信息化、知識化的大背景下,學習對個人生活、工作帶來的影響顯得更為重要。
在新昌縣城區,對於參加由社區舉辦的各類講座,大家都早已習以為常,部分居民甚至將其作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如何保證講座內容與時俱進?如何更好的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進而讓講座更好地起到「傳播知識,服務居民的生活、工作、學習」的作用,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現行社區講座不斷推陳出新
今年1月底,羽林街道臨江社區舉行了該社區教育學校的開班典禮,並以為期三天的健康講座及義診活動開啟了該社區學校的第一課。
由於場地的原因,當天前來聽課的居民人數為40人左右,但良好的課堂氛圍及居民熱情,給了社區黨總支書記黃曉才相當的信心。在他的計劃中,這個新成立的社區學校將邀請社區「能人」、各方面專業人才,以每月一次的頻率,來校講授、教授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知識。「主要內容如技能培訓、手工製作和安全逃生等,具體時間會有靈活變動,但是會保證每月一期。」 黃曉才表示,舉辦這樣的活動,主要還是想幫助本社區居民更好的生活、工作。
無獨有偶,一個名為《閃光鐘樓,開講啦》的系列講座活動,也將於今年3月在南明街道鐘樓社區啟動。
何伯英是該社區黨委書記,已有13年社區工作經驗的她對記者表示,此次新推出的系列講座活動,綜合了社區歷年同類活動,並以居民需求、講座師資、社區實際等客觀因素為參考,在內容上進行了優化、整合,以期品牌化的同時,能成為社區居民生活、學習、交流的一個平臺。
「說句實在話,現在很多居民對於物質方面的要求並沒有那麼的強烈了,相反,對於自身健康、家庭關係、子女教育這些方面倒是更為關注。」何伯英表示,此次新推出的《閃光鐘樓,開講啦》在保留歷年較受歡迎的健康、普法、消防等內容外,還將新增關係處理、心態調整、親子教育等非常實際的內容。同時,對於一些知識普及類的講座,社區也將與主講人溝通,力求內容接地氣、生活化,使得居民能學以致用,進而更好調動居民的參與熱情。
老年居民更關注時間安排,年輕居民則挑剔講座內容
採訪中,不少參加過講座的居民及社區工作者表示,通常講座現場,都是一些年紀較大的居民端坐在內。而通過對一些老年居民的採訪,記者也發現,老年人群在時間上的富餘、需求上的旺盛,是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今年79歲的陳阿姨家住鼓山社區,由於社區舉辦講座的地點離她家很近,所以只要有時間,她便會去參加社區的講座,而且對她來說這也成了一大樂趣。「我是退休教師,雖然現在身體還不錯,但是只要有健康講座我都會去聽。」她表示,自己和身邊的朋友都比較關注個人身體健康,除了本社區的健康講座以外,人民醫院舉辦時也會坐車去聽。
72歲的俞阿姨則因為居住地很少舉辦講座,轉而常常到其他地方「蹭課」。對於講座內容的選擇上,她也是傾向於健康養生類。採訪中,俞阿姨也表達了自己對於一些講座的意見。「我們年紀大了,坐的時間長了就累,所以時間最好能控制在1個小時內。」她說到。
她的意見也得到了同行老夥伴們的贊同,她們紛紛表示,希望各舉辦方能把講座時間安排在下午,這樣她們就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參加講座,同時也方便選擇。
潘賽波今年29歲,在城區從事有關電腦辦公用品類的工作,正常的作五休二。
採訪中,他明確表示,現在的社區講座對他的吸引力並不大,其中主要原因便是內容。「像我們這一代人,手機、電腦都用得很熟練,平時一些簡單的信息直接上網搜就行。」他表示,在越來越信息化的當下,他更希望能在講座中聽到有深度、更專業的內容。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市民王麗鑫的贊同,現為14歲孩子媽媽的她表示,雖然有雙休,但平時工作、帶孩子佔去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在雙休時往往更傾向於放鬆和休息,從而使得自己很少去特意關注講座信息。
「但是舉行講座,我認為還是很有必要的。」王麗鑫認為,現行社區講座在內容上偏重於老年養生類,舉辦方應該更多的考慮文化、道德、環保、消防等具有普適性、社會性的講座內容,能夠促進本社區居民的道德素質、文化素養提升。
避免千篇一律,做好宣傳引導
雖然講座常為居民需要,但在採訪中,記者也聽到一些居民的「埋怨」,說現在社區講座方式老套,以聽為主,而且講的內容不同程度的存在千篇一律,應更多一些互動環節。
不少居民認為在內容上,應該更注重可操作性,比如安全飲食講座說的是如何安全飲食,而大家則很希望聽到哪些飲食不安全,如何杜絕不健康飲食;健康講座講的高血壓、糖尿病知識,也說如何預防,但是不少老年朋友更渴望知道如果已經有了高血壓等病疾,應該如何科學治療;安全知識講座說的更多地是什麼是安全知識,如何在出現災害時進行自救,而不少居民則希望能有實際操作和實踐。
同時,居民還普遍認為講座的宣傳還需要進一步重視。今年67歲的張阿姨在退休後腰部逐漸受損,同樣對於健康講座有所需求的她,因為無法分辨正規講座與當下常見的「推銷講座」之間的差別,而蒙受了一定的損失,並在心裡對於「講座」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我們這個年紀,手機、電腦都不會用,很多時候信息交流都是熟人之間的轉告,這樣的信息面太窄了。」她認為,社區在宣傳講座信息時,應當將其粘貼至各居民樓的告示板上,並且要提前告知。
而潘賽波則表示,除了做好通知、告示外,在宣傳講座信息時,社區也應當及時在社區微信號中發布。「雖然也會去看一下張貼通知,但現在用手機看更為習慣、方便。」他表示,在宣傳中可以多介紹一下講座的詳細內容、時間、地點等,這樣即便自己不去聽,還可以轉告自己的父母長輩。
15196246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