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是客家人聚居地。這裡的文化積澱深邃。每逢春節,姑田遊大龍、羅坊走古事、新泉燒炮、犁春牛、北團遊大粽、芷溪花燈及舞龍、舞獅等民俗文化活動祥集城鄉,各具獨特風姿,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客家民俗文化的瑰寶。
天下第一龍
姑田遊大龍,始於清乾隆十六年。每年農曆正月十四至十六日,以村為單位組織出龍。每條龍90板至150板不等,長可達1500多米,出遊時神銃引路,配以鑼鼓、十番樂隊。白天,龍似駕雲霧而飛騰;入夜龍燈綽約騰躍如翔海底,極其壯觀。被譽為"天下第一龍"。
羅坊走古事
每年元宵節,村民抬著古事棚先在陸地競走,然後列隊下河逆水狂奔,場面壯觀熱烈,有"山村狂歡節"之稱。
芷溪花燈
芷溪花燈,由蘇州引進,以宮燈為主燈,分二層結構。外圍配上花籃、紗燈、牡丹燈、鰲魚燈,畫上字畫或裝制羅漢、古裝人物等,多達99盞小燈。點燈用特製玻璃燈裝蒸過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曬精選的燈芯。每個花燈要12人抬護,元宵節芷溪按姓氏輪流出燈,曾出過110多個花燈長隊。花團錦簇,琳琅滿目,配以蘇州鑼鼓和十番樂隊,十分壯觀,有「紙包火的奇蹟」之稱。
遊大粽
北團鎮上江坊村民的遊大粽用上萬片粽葉縫製粽衣,120斤糯米裹粽,製作成1.6米高的筍狀大粽。大粽須蒸煮四天四夜,再用金箔紙包裹,貼上吉祥紙花。另包上百個指頭大小的公母小粽,掛在大粽尖端,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出遊,熱鬧非凡。
犁春牛
中原傳入連城南部地區,約五百多年歷史。每年立春前後,以家或片為單位,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整個隊伍,由七人的鑼鼓隊開道,二位童男女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吉利燈。牽牛僮牽著用紅綢布扎花絮披頭的健壯耕牛,後接犁田、送飯、釣魚、挑柴、抬農具、讀書、擔牛草、挑穀子及抬松明火等二十餘組成。牽牛僮和犁田者扮丑角,即興表演,伴以"嘿、嘿"的喝牛聲。他們捲袖、赤腳、戴鬥笠,男的扎腰、女的系圍裙。觀眾多時還要唱山歌,儼然是一幅模擬春耕勞作的熱鬧非凡的春耕圖。
連城拳
連城拳又稱"連城少林拳"或"少林獨門拳"。連城拳從拳的內容、特點和攻防等方面,不難看出一些與嵩山少林拳相似或相同之處。但漫長的拳法演變過程中,該拳受到南方民風、身體特點、地域環境等因素及其他南拳的影響,故南北武術之長兼而有之,既舒展大方,又急促凌厲,堪稱武林奇葩。連城拳有南田黃家拳和洋地巫家拳兩種。此外,歷史上的"連城劍法"獨樹一幟,神秘莫測。
提線木偶書法
連城木偶歷史悠久,五十年代初,著名的木偶表演藝術家徐傳華先生,曾赴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表演節目,並應邀赴前蘇聯、波蘭、捷克等國訪問演出,被譽為中國木偶表演藝術大師。
他的嫡傳弟子李明卿,從事木偶表演藝術21年,不僅繼承了徐老唱腔圓潤,道白清晰的嘴功,而且發揚光大了徐老精湛的木偶表演技巧,練就了一手過硬的提線功,獨創了木偶書法技藝,近兩年來,曾先後應邀赴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表演。他的"木偶書法"被國際新聞媒體和藝術界同行們讚譽公認為世界首創神州一絕,此項表演節目已申報世界吉尼斯之最。
(文章來源閩好玩,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大客家網小威略有改動編輯發布,僅供參考學習)
歡迎全球各地客家鄉親投稿,投稿請註明聯繫方式,本期編輯員微信號「jiadekeji」「zzw75227」
訂票QQ:786698312/1098669436 電話:0753—2688879
大客家網—全球客家人的心靈家園。
了解更多請關注公眾號【大客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