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上午10點,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智慧博物館專家研討會正式開始:
參會嘉賓名單
一、特邀專家及來賓
魏大威 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副館長
黃體茂 中國科技館原副館長、研究員
鍾家讓 山西省博物院研究員
周明全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教育部虛擬實境應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耿國華 西北大學信息學院教授
徐坤 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教授
呂衛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
周 昆 浙江大學 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王飛躍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實驗室主任、研究員
沈 巖 博恆文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寶權 北京大學教授
王湧天 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教授
張加萬 天津大學教授
王莉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
賀小偉 西北大學信息化處處長、網信辦主任、教授
侯妙樂 北京市建築遺產精細重構與健康監測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北京建築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黃先鋒 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趙海英 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移動媒體與文化計算北京重點實驗室主任
張 鈺 陝西師範大學副教授
魏 記 華為終端有限公司河圖首席場景設計師
專題報告:
一、《「智慧國博」大數據研究與實踐》
報告人:李華飆 中國國家博物館數據管理與分析中心主任
報告摘要:智慧博物館主要是指以數據的獲取與應用為中心的博物館運維模式,因此數據是智慧博物館建設的關鍵。「智慧國博」強調構建「採、存、管、用」全鏈條博物館數據管理
體系。本報告分享了「智慧國博」在面向數據的高效原真採集、安全傳輸共享、智能融合應用等方面所做的研究與實踐工作。
二、《「平行藝術和平行哲學:智能的起源與目標」》
報告人:王飛躍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實驗室主任、研究員
報告摘要: (一)新時代:從新IT到大5G
(二)新理論:從CPSS到ACP
(三)新方法:平行藝術
(四)新應用:機器人繪畫
(五)新未來:總結與展望
第一單元 文物數字採集及數據處理
一、《文物幾何與外觀的數據採集與重建》
報告人:周昆 浙江大學CAD&CG國重實驗室主任
報告摘要:複雜文物幾何與外觀的聯合採集與重建是計算機圖形學和視覺領域內的公認難題,對於文物的原真數位化保護與傳播有著重要的意義。浙江大學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在
這一方向上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研製了多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指標國際領先的高密度光源智能採集裝備,實現了對複雜三維物體的高效率、高質量自動採集與建模。擬
就該方向的未來技術發展與文物專家進行深入的討論與交流。
二、《5G/6G時代下的文物大數據治理實踐與思考》
報告人:徐坤 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教授
報告摘要:縱觀博物館發展歷程,文物大數據現狀,探尋 5G/6G 時代,對文物數據治理的新要求。結合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與傳承理論與技術體系:採、存、算、管、用、通,5G/6G時代下高速、低耗、智能「融合」計算將成為「革命性」技術。面對顛覆性的應用、需求牽引和創新性技術的推動,文物大數據的治理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第二單元 《文物知識圖譜—智慧博物館建設的基石和必由之路》
報 告 人:張加萬 天津大學教授
報告摘要:文博業務能力的提升亟需文物知識生產和服務模式的創新,可行的解決方案是藉助作為新一代人工智慧基石的知識圖譜技術,為博物館安裝一個智慧的大腦。知識圖譜作為
博物館智慧化的基礎和核心,將文物知識結構化、網絡化、建立不同模態文物數據間的多維度關聯,實現文物知識更全面的知識高效組織、互聯和匯聚,全驅動支撐文物知識生產到應用的全生命周期。但鑑於文物領域專業性強,文物數據具有多源、異構、稀疏等特點,我們不能將到的行業成熟的知識圖譜構建和應用技術簡單照搬,需要緊密結合併針對文物業務需求和行業特點,量身定製文物知識圖譜的模型、構建技術、應用支撐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及
創新應用,形成文物知識組織、生產、應用等知識要素的有機組合,才能構建出文物知識生產和服務的創新模式。本報告結合前期在文物知識圖譜領域開展的研究和行業實踐,探討文物知識圖譜的構建和應用中的關鍵問題和解決路徑。
四、《基於高光譜數據的古書畫汙漬虛擬修復》
報告人:侯妙樂 北京市建築遺產精細重構與健康監測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北京建築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報告摘要:虛擬修復能夠恢復古書畫的原始風貌,為實體修復提供參考和技術支撐,而高光譜技術指在350-2500nm波長範圍內,以高光譜解析度(《10 nm) 獲取目標地物並進行特
徵分析的科學技術,有著非接觸和圖譜合一的特點。本報告結合在首都博物館開展的古書畫高光譜數位化保護工作,介紹了基於高光譜數據的相關虛擬修複方法,實現高光譜數據中 RGB 波段影像和所有受汙漬影響程度較重波段影像的修復。一方面還原古書畫原始樣貌,促進文物的數位化傳播;另一方面還原汙漬幹擾程度較大波段的光譜特徵,以提升基於高光譜數據的彩繪文物後續研究和解譯精度。
第三單元 智慧博物館標準研製及企業助力
報 告人:呂衛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
五、《中國智慧城市標準創新和實踐》
報告摘要:智慧城市國家標準體系建設是引導我國各地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是促進信息資源匯聚、共享和開發利用的基礎支撐,是推進我國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
網際網路等智能技術規模化應用的必要條件,也是我國智慧城市試點示範工作的重要內容和保障。智慧城市標準化工作主要面向我國智慧城市標準體系的建設和實施,制定智慧城市基礎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評價的依據和指導,同時通過加強和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合作,促進我國建設實踐的推廣應用。
六、《華為河圖助力智慧博物館跨越升級》
報告人:魏記 華為終端有限公司河圖首席場景設計師
報告摘要:華為河圖是華為在AI+AR技術方面的最高成果體現,該技術平臺通過空間計算連結用戶、空間與數據,消除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界限,旨在將整個現實世界變成信息展示面板,在用戶當前所處的真實環境中疊加顯示各種實時資訊,隨時了解時空中發生過的有趣故事;將整個現實世界變成可以點擊的桌面,簡單人性化的交互方式,點擊真實的世界就可以完成所有操作。支持和發展AR創新式導航導引、AI 講解識別、高清資源數位化展覽、AR活動和交互等多種技術功能,促進文物「活起來」, 實現文化遺產資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博恆文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很榮幸受邀參加此次會議,並在其中學到很多專家提出的先進的技術,並將其學術型知識轉化為執行,致力於為中國傳統文化博物館與文物事業發揚光大。博恆是一家依託於天津大學建築文化遺產傳承信息技術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的高新技術企業,專注於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在文物的三維高精度採集、建模、視覺處理、存儲利用、文物預防性保護等核心文保技術方面具有強大技術優勢。
公司核心技術團隊曾承擔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已完成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十餘項,在國內外期刊和會議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餘項,曾受邀參與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國家級文物單位的文物數位化保護、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技術指導與實施。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博恆人堅持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對文物保護堅定不移的精神,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為國家文保事業的發展,為華夏文化遺產和文物遺產保護事業貢獻力量。
編輯:甘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