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問題,能吹皺一池春水,能一石激起千層浪,細講不如巧問

2020-12-13 永城樹人

連續一周的重感冒,嗓子的灼燒感讓我「惜字如金」,與學生說的每一個字都在腦海中停留思考1秒……這樣的教學使我更加重視備課與反思,把表達的機會留給學生。一周下來,讓我深深感悟到了課堂中細講不如巧問。

課堂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主陣地,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需要依託課堂教學來達成。進入三年級後,語文課程的學習重點由識字寫字轉移到了通過閱讀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有效提問能喚醒和培養學生的思維,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學中的提問,關鍵不在於數量的多少,而在於質量的高下。有的語文課堂,可能只有一個主問題,但卻能夠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樣的問題也是真問題;但有的課堂,儘管問題滿天飛,卻不能觸及文本靈魂的深處,也不能撥動學生思維的琴弦,這樣的問題即使再多,課堂再熱鬧,那也只可能是假問題,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需要打假!

那麼,課堂提問,問於何處?

葉聖陶先生在《談教學的著眼點》一文中早就提倡,教師教學的著眼點就在於能使學生開竅。語文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與文本本身的內涵之間始終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和落差。如果沒有了這種距離和落差,語文課堂教學也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就是要通過教師對問題的設置,去引導學生發現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文本內涵與自己的理解之間存在的這種落差,儘可能縮短學生的理解與文本內涵之間的距離,這就是思維的訓練。因此,課堂提問就應該問於落差處。那麼,怎麼通過提問減少這種落差?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實踐反思,得出以下幾點感悟:

一、提問緊扣目標,少而精,有條理,有主次。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遠遠不夠,需要教師站在完成目標的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規劃,設計一組有步驟、有深淺的系統化提問。根據文本特點,學生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環環相扣,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縱深發展。

比如講解《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引出本課的線索問題「為什麼老屋總也倒不了?」通過小貓、老母雞、小蜘蛛與老屋發生的故事,讓學生在讀——想——說的訓練中,找到「反覆」的結構特點。根據反覆進一步提問「可以從哪些地方進行預測?怎樣才能猜得合情合理呢?」從而總結出預測的方法,並解決線索問題,升華老屋總也倒不了是因為他總被別人需要,學習他的樂於助人。總之,問題設計要有整體意識,提問緊扣目標,少而精,有條理,有主次。

二、依據認知規律,抓契機,設矛盾,激思維。

可能有的老師與我一樣,剛開始並不知道怎麼設問?問題要不就是太簡單沒有價值,要不就是過於難,學生答不出來。其實針對文本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環節發問,可以依據認知規律,幫助學生把握文本核心,由淺到深。例如:我們在教記敘類文本時,經常採用這樣的問法,寫的是什麼(具體內容)——怎麼樣寫的?(手法技巧)——為什麼寫這些?(主題)——為什麼這樣寫?(特點)。教議論文時,我們會提問,文章觀點是什麼——用了哪些材料——怎樣的論證過程——採取什麼樣的論證方法——為什麼這樣論證等。我們教學生欣賞一首詩歌,往往會提示學生,這首詩寫出了什麼樣的景象?怎樣寫出這樣畫面的?為什麼會用這樣的意象這樣的手法寫這樣的畫面呢?

以上是針對普遍意義的語文課堂的主問題設計思路,但也要貼合文本內容,使之變得形象靈活貼合文本。還需要抓住契機,深入把握文本,解讀好文本,找到問題設計的矛盾點,激發學生思維碰撞。例如黃厚江老師的《臺階》,並沒有直接提問小說有什麼特點,或主題是什麼,而是用閱讀提示中加引號的「我」,來設計問題,讓學生明白小說的文體特點,是虛構故事的一種文體,從而引出學生思考對農民父親這一形象的普遍與典型意義。

三、關注提問效果,有評價,巧碰撞,恰引導。

語文教師應是高明的引領人,對於學生的回答,既不能只問不答,也不能總是習慣性用「好!」、「不錯!」、「見解獨到」籠統評價,而應該有問有評,評價適當,積極引導。首先要有問有評,學生提問後,對學生的回答,教師一定要及時積極關注,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如果學生回答的話語較多,教師可跟著複述一遍,以增加學生印象;千萬不可在學生回答問題後,不置可否,就讓學生坐下,就轉入另一項活動。其次要評價回答得「好不好」,而且教師給予的評價要準確適當而有針對性。例如:你的回答準確很簡潔;你很細心,能瞻前顧後;也很會讀書,從課文摘詞組合回答。能結合自己的感受回答,使人容易接受……如此富有智慧而又針對性地回答,定會讓學生的思維嚴謹。

當然,學生回答很可能偏離正確的軌道,教師絕對不能擔心傷害學生自尊心和積極性而其自生自滅,而是要在肯定學生敢想敢說的同時,給予正確的引導。例如:你對菲利普夫婦看法很獨到,能否換個角度想想,你是不是認為窮人不應該有美麗的夢想嗎?……教師應以豐富的閱讀體驗和寬廣的知識面而應該成為引導課堂教學的主流,應毫不謙讓的起到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範、精要點評等主導作用。

肖培東老師說:「學生的思維往往從問題開始,課堂就是探討、解決疑難問題的。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好的問題,能吹皺一池春水,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誘發學生的思維興趣,開掘學生的創造潛能,進而優化教學效果。」當然好的提問也應該不落窠臼,與時俱進。以上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悟,希望大家都能沉浸在高效課堂中,並與學生心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收穫成長,收穫職業幸福!

相關焦點

  • 吹皺一池春水,幹卿底事?
    但是,好句子不是那麼容易就寫出來的,不僅需要深厚的功底,也需要細緻的觀察,更需要偶然的靈感。南唐時期的詞人馮延巳,就有一句名詞流傳千古。這句就是《謁金門》的首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講真,這一句的確是非常經典。風起,吹動水面一層層漣漪,原本是極尋常的一件事。如果是普通人,也就只能寫出吹動池水、吹亂池水這種語句。但是,這皺字,就不是一般人能夠用得到的。那一層層的漣漪,正是像相思之人那緊蹙的眉頭,也像是心中相思之愁,剪不斷,理還亂。
  • 砌下落花風起,吹皺一池春水,乍暖還寒不如穿這款漢服!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闢有摽。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穿搭-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交領襦裙,可以說是我們在電視劇中見的最多一種漢服了,他飄逸自如不是溫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就如同那一波春水吹皺了湖面。她可以是久居深閨的大家閨秀,可以是浪跡天涯的豪情女俠客,可以是在古墓中等待過兒的姑姑。
  • 晨楓:波音怒懟龐巴迪 一石激起千層浪
    更大的問題在于波音與達美也結下梁子了。達美與中東大三是競爭關係,波音動用政治資源駁回達美的抗議,贏得美國進出口銀行的支持,用「事實補貼價」向中東大三銷售波音777,置達美於不利的競爭態勢。作為報復,達美取消了西北航空併入達美之前訂購的18架波音787,而是買了25架A350-900,並訂購了25架A330-900NEO,大幅度轉向空客。
  • 馮延巳《謁金門》,少婦懷人春思,猶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01原文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閒引鴛鴦香徑裡,手挼紅杏蕊。鬥鴨闌幹獨倚,碧玉搔頭斜墜。03譯文春風忽地吹起,吹的那池塘春水泛起漣漪。在花間小徑裡無聊地逗引著池中的鴛鴦,隨手摺下杏花蕊放在指尖輕輕揉搓。「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以風吹池水、驟起波紋的情景,比喻詞中主人公的情緒波動,生動、貼切而又自然,真不愧為當時的名句。這兩句其所以為人傳誦,是由於作者善於把別人司空見慣的景物,以富有詩意的文學語言表現出它的美來。「閒引鴛鴦香徑裡,手挼紅杏蕊。」鴛鴦是水鳥,雌雄成雙成對,在詩歌中經常作為愛情的象徵。
  • 都市小說:《世外桃源空間》一石激起千層浪
    《世外桃源空間》 作者:茶樹長青 類型:都市小說第二十四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張想愕然,他沒想到那核桃販子還有這種說法,青皮入藥,不能破損,難怪這麼多年,這種青皮核桃收購價才三塊! 「恩,青皮核桃加工後,也是很值錢的,你家核桃樹不多,要不我給點錢你,你去其他村,把人家隊裡無主的核桃樹買來,或者收點青殼核桃,相信能賺一大筆錢!」 張想突然想起,劉磊家裡也不寬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 一石激起千層浪,住建部表態:今年改!
    一石激起千層浪,住房公積金的去留問題,第一次如此正式的端上臺前討論。1991年,參考新加坡,我國上海市首先開展試點,試行住房公積金政策。當時的中國,房地產市場尚在發展中,滿足不了國民的居住需要,而國家又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撐住房建設,因此效仿新加坡,改造住房公積金制度,集國家、企業、個人財力於一體,籌集住房資金。
  • 唐五代詞極簡史: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韋莊詞也以女子、相思為主,但大多是抒發自身身世的悲苦,如其《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
  • 「真假三文魚」一石激起千層浪!怎麼區分?教你一招致勝!
    中國搜索訊近日,「《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下稱「標準」)出爐,一石激起千層浪。其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下面幾點:三文魚究竟怎麼定義?來自淡水的虹鱒魚能否歸為三文魚?中國市場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魚都被青藏高原「承包」了》的消息廣泛傳播,然而文中提到的青海縣龍羊峽水庫養殖的其實是「虹鱒」,並非「三文魚」。
  • 詞變為「宋詞」關鍵:五代詞的雅化——從「吹皺一池春水」說起
    一、起源於民間的詞在五代越來越雅化(一)何謂「詞的雅化」「宋詞」是一種成熟的文體,但是宋詞的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我們今天讀那些經典的詞可以知道,詞原本起源於民間。真正在文學史上顯露頭角,乃是在中唐時期。
  • 一石激起千層浪,足球是圓的,中超球隊名稱回到起點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上海申花隊的隊徽今天,廣州恆大「廣州隊」的新隊名一出來,爭議更厲害了。不要說足球是圓的,隊名又回到了職業聯賽之前的稱呼,關鍵是廣州恆大佔用了廣州隊的名字,廣州富力怎麼辦?
  • 激起陶瓷職業技能人才「一池春水」
    職業教育興盛了,才能激起陶瓷行業乃至整個輕工行業職業技能人才的「一池春水」。□ 三 石【來源:消費日報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幹部考核:激活幹事創業的「一池春水」
    幹部考核:激活幹事創業的「一池春水」 2019-07-24 20: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浪花飛鳴:一石激起千層浪,水因石而浪花飛鳴
    一路辛苦一首歌,一生耕耘一本書。回眸工農商學兵的人生歷程,重品酸甜苦辣鹹的人生滋味。長篇勵志紀實文學《已耕歲月》經籌劃謀篇、奮筆疾書、艱難出版,終於破繭而出、發行面世。它像一個面容俏麗、健康活潑的嬰兒,自「呱呱」落地,便深受廣大讀者、文友的喜愛和誇讚。讀者反響熱烈,共鳴聲起,書評如潮,贊文迭出。作品問世,猶如一石擊水浪花飛鳴,波及天南地北、東海西陲。
  • 聯合早報:媒體「顛覆性報導」唐慧激起千層浪
    參考消息網8月6日報導 新加坡媒體說,猶如旱天驚雷,以獨立調查報導知名的中國媒體《南方周末》8月1日一期刊登一組顛覆性報導。唐慧形象出現巨大反差,《南周》一文激起千層浪。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5日報導,留意中國大陸新聞的讀者,對唐慧的故事應耳熟能詳。簡而言之,2006年10月1日,湖南永州居民唐慧的11歲女兒樂樂(化名)外出徹夜未歸,隔天被親戚發現送回家,豈料樂樂兩天後又留字出走。同年12月底,當唐慧終於找到失蹤的女兒時,樂樂已在色情休閒屋賣淫百餘次。
  • 日本志摩市一娘激起千層浪 公認萌角色碧志摩妹該撤該留?
    日本志摩市一娘激起千層浪 公認萌角色碧志摩妹該撤該留?
  • 15首絕美春水詩詞的巔峰之作,卻都輸給了這一首
    2 《謁金門》 唐 馮延巳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閒引鴛鴦芳徑裡,手挪紅杏蕊。鬥鴨闌幹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但一個「乍起」,一個「吹皺」,把女子等情郎時,小心翼翼而又心情急切的生動體現出來。真正的高手,就是善於從平常中發現不尋常,創新自己的套路。作者竟然把一個平常的情景,寫得如此詩情畫意,的確是高手。3. 《憶江南》 唐 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 黑佐佐黑蒜:大蒜家族新晉成員 一蒜激起千層浪
    而對於黑佐佐黑蒜不同於其他品牌的超強市場認可度,小編也是疑惑重重,準備一探究竟。首先給大家做個小小的科普,大蒜按照顏色分為白皮蒜和紫皮蒜,按照外形分為獨頭蒜和分辨蒜。黑佐佐無論是在原料還是在製作工藝上都是其他產品不可比擬的,品質源於好的原料和精益求精的工藝,當然年輕人所追求的高顏值也是萬萬不能忽略的。市面上眾多品牌的黑蒜都是採用簡單的塑料盒包裝,唯獨黑佐佐黑蒜是最符合年輕潮流新時代審美的,日式精品包裝加上頗具趣味的卡通形象,不僅滿足用戶對於品質好黑蒜產品本身的需求,同時也成為一種流行文化。
  • 受127中學金老師影響,一石驚起千層浪,家長把不滿宣洩了出來
    其實這是家長這麼多年對許多老師的不滿,全部宣洩了出來,尤其受127中學的金老師影響,一石驚起千層浪,把不滿全部宣洩了出來,所以會出現負面新聞這麼多。但是歸根結底還是這麼幾大原因。首先是班主任利用手中的權力,強制孩子班補,許多家長因為孩子在班級敢怒不敢言,心中的怒火無處發洩,正好此時有一隻啊金出來挨槍子。而且在網絡上不斷發酵。大家每人一句,就形成了這樣的風氣。
  • 一石激起千重浪 人怕出名豬怕壯
    一石激起千重浪 人怕出名豬怕壯易儒張志春文章 中天易張永紅整理整理者註:邵偉華老師在易學方面的貢獻,是無可置疑的,也是非常出色的。張志春老師對他的評價也是不過分的,記錄基本屬實。其中,有人說搞了風水30多年了,是邵偉華老師的真傳弟子,但是先天八卦都能畫錯了,笑話不?為此,我要說你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學問深淺,然後,要把自己沉下心來去學習研究,不要再冒充邵偉華老師的弟子招搖撞騙了。
  • 呂天后攪亂民進黨內一池春水
    天王們再加上蔡主席,每天勾心鬥角、覬覦「總統候選人」這個大位。眾人卡位,呂女士明顯處於落後的地位,不如搶先把假面具戳穿,造成局面混亂,對她本人也絕無害處。     國民黨「立委」邱毅認為,呂秀蓮在政治上不但有盤算、有企圖、有步驟,而且有計劃,是一個比蘇貞昌、謝長廷更老謀深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