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來米編譯】不測體溫、不必登記,工作人員不戴手套交接護照……四周「一片空曠」:法新社記者Anne CHAON和 Marie GIFFARD於5月5日發文稱,新冠疫情之下,旅客們在巴黎戴高樂機場的經歷讓他們感到不安、甚至恐懼。
上周五剛剛從羅馬回到巴黎的佩寧說這是她「最瘋狂的旅行」,飛機上的乘客總共不到10個,一位工作人員演示完安全須知後,從飛機一頭走到另一頭,後來就再也沒出現過。在她到達戴高樂機場後,「一片空曠……讓人毛骨悚然」,佩寧說。
戴高樂機場在5月3日總共服務了116個班次,是2019年同一天的4%。
機場衛生令人「印象深刻」
「我實在不理解。他們拿走護照,(不戴手套)檢查操作、交回,然後是下一個人……」託馬斯在法國第一大機場的經歷讓他印象深刻。託馬斯在大型跨國企業工作,4月初乘坐包機與380名法國人一起由非洲國家加彭返回。託馬斯對法新社記者說,人滿為患的機艙裡不少人沒戴口罩,比如他的鄰座。法航負責本次執飛,工作人員稱他們為乘客提供了口罩,並且「每三分鐘對空氣進行過濾更新」。
到達巴黎戴高樂機場後,託馬斯與其他乘客一起排隊過海關,他注意到法國的邊境警察「既沒戴口罩也沒帶手套」。機場方面向記者解釋說,口罩和手套不是強制性的,況且警察已經配備了消毒洗手液。
託馬斯「顫抖著」接過有可能被汙染的護照,沒有人問他或者其他旅客任何事情:不必測體溫,不必告知除了加彭還去過什麼地方,也不用登記他們離開機場後的去處。三天以後,託馬斯離開巴黎前往紐約,那裡當時那裡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接近2萬。「到達時,每個人在飛機出口就要測體溫,記錄地址、電話和座位號,以及禁足建議。」
測體溫侵犯信息和自由?
「機場不測體溫、沒有檢查站,沒有口罩……」瑞典人約翰要離開巴黎前往斯德哥爾摩,他感到「有點震驚」。
戴高樂機場為什麼不像其他機場一樣使用紅外熱像儀給旅客測體溫?機場方面解釋說,在員工自願的前提下,已經測試了這些設備,但衛生機構、數據保護局(CNIL)尚未授權機場部署。其他設備也因為類似的原因沒有使用:有些人認為將「體溫槍」指向他們的額頭是侵犯個人自由。
地面貼上安全距離指示標籤,「接觸點」安裝有機玻璃,從電梯按鈕到登機處的全面消毒……戴高樂機場聲稱已經加強了許多衛生措施,甚至安檢存放個人物品的小筐也改成了一次性的。
在外國隔離過就是「乾淨」的
機場工作人員介紹說,自從其他國家開始實施居家隔離令後,(戴高樂機場)就不再使用旅客信息登機表了。機場的邏輯是,既然出發國實施了隔離令,「這些旅客就不會與其他人接觸」,也就沒必要記錄他們的個人信息和聯繫方式。也有旅客反映,他們在登機時填寫了信息登記表,但沒有人收取,最後只好帶著表格回家。
此外,對於疫情期間可以進入法國的人,官方並不強制所有人隔離。比如義大利既然已經實施居家隔離了,那麼從意國來法者就不必隔離。
根據法新社記者4月27日的乘機經驗,在歐洲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度義大利,抵達和離開時必須測量體溫,航站樓內必須戴口罩,並且在登機和下飛機時必須向警察提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