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快遞試用「隱私面單」 能堵住隱私洩露嗎?

2020-12-21 北晚新視覺網

小小快遞單,印著許多個人信息,很容易成為「洩密單」。為此,多數市民在收件拆包後,都會絞盡腦汁毀滅快遞單信息。不過,這個煩惱今後可能會有改善。日前,國內快遞物流企業開始試用快遞「隱私面單」,未來將逐步淘汰印有消費者關鍵信息的傳統面單。據報導,「隱私面單」已開始在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寧夏等地試點,部分北京市民本月也已經收到了「隱私面單」。

【現狀】

多數個人快遞還未戴上「隱私面單」

家住朝青板塊的潘女士,是一名「網購達人」。每個月,她都會花費上千元買各種東西。最近,潘女士偶然發現,自己收貨時的快遞單有些不一樣。

這份快遞單,表面看似乎和傳統快遞面單沒有什麼不同。然而,定睛一看,面單上的姓名和電話一欄卻挺新鮮--姓名一欄,只顯示了姓,其他的信息則被隱去;電話號碼也沒有完整顯現,中間四位數被符號代替。

潘女士認為,這是一個值得點讚的改變。回想之前,每次網購收貨後,自己都會費盡心血去「毀壞」快遞單上的相關信息。要麼用小刀把住址、姓名、電話等信息刮掉,要麼用塗改液直接塗抹覆蓋。

「現在隱私洩露多嚴重啊,我手機裡每天都會收到一些垃圾信息,不知道自己的信息是怎麼被別人掌握的。」潘女士說,有了「隱私面單」,在扔快遞包裝盒時至少更安心。她透露,自己此前不止一次在小區裡看到,有人在垃圾桶翻檢東西,把快遞紙盒等捆綁整合成一摞。「雖然別人可能就是撿垃圾而已,但保不齊轉手賣掉,就被其他人盯上快遞單上的信息呢。」

除了潘女士,「網購狂」趙璐也對「隱私面單」有一些了解。她認為,即使「隱私面單」上用某種符號部分隱去姓名和電話,但在自己收到的快遞上,收件地址卻並未「隱形」,同樣存在信息洩露的風險。「所以我從來都只會寫到自己的小區名或者郵寄到單位去,不會具體到某樓某單元某門牌,姓名也會隨便起一個『趙美麗』、『趙好看』之類的。」

此前,有報導說「快遞『隱私面單』最快4月進京」。那麼現實中,情況如何呢?記者日前走訪多個快遞取件點觀察發現,堆積待取的個人快遞,幾乎都還未戴上「隱私面單」。快遞收件人的住址、姓名和電話等關鍵信息依舊在「裸奔」。

一名快遞業內人士分析稱,目前實行「隱私面單」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快遞物流企業的大型客戶、電商客戶或電子面單用戶。對於普通用戶的手寫填單而言,「隱私面單」的使用的確還比較少,很多用戶也並不知曉有這樣一項新服務,還需要時間去培育。

【探秘】

APP連接快遞員和收件人,內部管控成關鍵

採訪中,談及「隱私面單」,不少市民都覺得挺新鮮。並且,大多都有疑問:既然自己的一些信息被「隱藏」了,快遞員又是如何準確送貨的、自己被「隱藏」的信息到了哪裡呢?這方面,從菜鳥網絡和京東商城的實踐中,可窺得一斑。

據了解,推廣「隱私面單」後,菜鳥網絡向物流企業提供了一款名叫「眾配寶」的APP。在寄送件時,快遞員可通過APP與收件人取得聯繫。在整個過程中,快遞員只需通過「一鍵撥打」的方式與消費者聯繫即可,而無需再像此前一樣,進行人工識別手機號碼。此外,在上海市公安局網安部門和菜鳥網絡的推動下,中國首個行業安全自律平臺已於3月31日啟動。對於販賣客戶信息的人員,平臺將聯手封殺,永不錄用。

京東商城的「隱私面單」則有一個專用名詞--「微笑面單」。早在2016年6月份開始,京東便試行「微笑面單」,利用技術手段,從包裹生成時即部分隱藏收件用戶的姓名和手機號信息,以笑臉符號代替。經過半年多的改善和優化,近期,這項服務已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應用。目前,該商城超過90%的自營配送訂單均已實現面單「微笑化」。據介紹,2017年京東將產生至少10億張「微笑面單」。

在快遞員與用戶之間,京東同樣存在一個APP。據京東相關負責人透露,京東自主研發了一款專門服務於配送員的APP--「京牛」。當配送員在站點進行收貨時,掃描包裹上的條形碼,用戶信息便被錄入「京牛」系統。而當配送員送貨時,根據訂單號找到用戶包裹後,只需點擊「撥打電話」便可以與用戶取得聯繫,如此,從配送員側也保護了客戶的隱私信息。

對於市民關心的「配送員如何被監督」的問題,京東相關負責人透露,所有的通話都會經過京東的通信平臺進行監管,並對呼叫結果(停機,關機,空號,未接)等進行記錄,可有效管控和規範配送員的配送服務。菜鳥網絡安全部高級專家周磊則透露,菜鳥網絡還將聯合國內主流物流企業,讓「隱私面單」成為快遞行業標配。未來,將啟用更安全的「物流雲」,有效抵擋外部攻擊,鎖住數據不外洩,保障每一環節數據都在加密狀態下進行,從根本上杜絕消費者隱私洩露。

【聲音】

「隱私面單」解決不了實質問題,關鍵要跨行業共享共管

趙小敏 快遞行業資深專家

在我看來,目前快遞行業的「隱私面單」只能是一個過渡方案。很難說採用「隱私面單」後,一定會有效保障個人信息不被洩露。其最終的實質效果,有待觀察。實際上,大量的個人信息洩露不是通過外界洩密的,數據保存是否安全是最大的洩密源。此外,客戶資料的流失、黑客的攻擊等也是原因。從快遞洩密的角度來說,最主要的洩密往往來自企業內部,真正由垃圾桶、亂扔快遞包裝而導致洩密的案例,數量非常少。

把客戶的電話號碼、姓名隱去等做法,解決不了實質性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快遞行業的洩密和其他行業的洩密(房地產公司、電信行業、中介行業等),性質是一樣的--都主要涉嫌信息買賣。所以,還是要跨領域、跨行業,跟政府相關部門實現共享共管。如果在這一塊兒沒有實質性解決,保護隱私不被洩露將非常難。並且,最終很可能不僅保護不了隱私,反而造成更大障礙,比如企業成本增加,效率下降,對快遞員和用戶造成障礙……

因此,快遞企業在推廣「隱私面單」的同時,更應做好幾件事。首先,建立好自己的內部數據防火牆,加強日常內部數據的管控;其次,要搞清楚洩密的源頭,以及洩密的關鍵環節,跟相關部門加強密切溝通;此外,要跟數據安全企業進行合作,進行數據的安全維護。

懲治信息洩露不缺法律,公民要勇於維權

劉昌松 北京慕公律師事務所主任

就我的接觸和感受看,個人隱私遭洩露較嚴重的行業,主要是實行實名制的服務行業。電信、醫療、銀行、交通、網購、理財等行業是重災區,教育尤其是中小學和幼兒教育行業,現在也成了洩露隱私的重要途徑。而洩露的關鍵環節是這些單位中掌握個人隱私的人,不能嚴格按規定保管好服務對象的個人信息。對此,公民個人很難防範,處於被動地位,更多只能指望國家法律進行嚴格規制和嚴厲打擊,讓這些單位和人員不敢、不能輕易洩露和販賣服務對象的個人信息。

長期以來,我國法律對個人信息的立法保護不太完善,尤其是民事立法。因此,今年全國人大通過的《民法總則》特別加了一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有了該規定,追究侵權者民事責任就有了法律依據。當然,侵犯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得依靠《刑法》進行打擊。對此,我國《刑法》也規定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相關處罰內容也十分嚴厲。

如今是一個網際網路和快遞物流的時代,每個人都是「透明人」。公民個人平時一定要增強信息保護意識,在生活中多些防範。一旦發現個人隱私被洩露,不要認為是小事,或者放任不管,要注意保存證據,勇於維權,必要時向警方求助。

來源:北京晚報 主筆 李松林 插圖 宋溪

相關焦點

  • 新民快評|隱私買賣,堵住洩露源頭是關鍵
    「提供任何信息查詢服務」「可查任何信息」……據新華社報導,在閒魚、轉轉等二手交易平臺上,有一些聲稱可以提供個人信息查詢服務的賣家;戶籍、房產、開房記錄等隱私信息,有的幾百元就能買到。圖片來源:東方IC買賣閒置物品的二手交易平臺上,居然可以買到敏感的個人隱私信息,這一狀況讓人無法等閒視之。加強二手物品網絡交易平臺監管,是網絡市場治理的重點之一,但買賣隱私的違法違規交易屢禁不絕,警示平臺須花更大力氣審核把關。
  • 「隱私面單」僅是個人信息保護第一步
    今年以來,為確保用戶的個人信息不被洩露,一些快遞企業開始實施「隱私面單」——將用戶的姓名、手機號和地址等信息進行加密處理。但最近,不少人在朋友圈「吐槽」稱,收到快遞時發現自己的個人信息還在「裸奔」。
  • 一張快遞面單能「扒」出多少個人信息?
    一張快遞面單能「扒」出多少個人信息?不僅是上面顯示的姓名、手機號、地址,如果溯及微信、支付寶等帳號,更能了解其興趣愛好、家庭成員等信息。換言之,一張快遞單就可以讓你處於信息「裸奔」狀態。  而日前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畢女士有了新發現:「收到的包裹上隱去了我的真實姓名和電話,僅留有地址信息。」
  • 「隱私面單」讓你安心嗎?
    快遞試用「隱私面單」  新聞:近期,菜鳥網絡聯合物流企業,逐步淘汰印有消費者姓名、電話等個人信息的快遞面單,取而代之的是消費者名字和電話號碼的部分字符由「*」字符代替的「隱私面單」。該面單可以減少消費者收到快遞包裹後,對個人信息的去除、塗毀處理。相關企業計劃未來會不斷加強信息脫敏力度,以後包裹上的消費者住址信息也會減少。目前,在新疆、陝西、寧夏等省區,「隱私面單」由快遞企業「黃馬甲」作為試點使用,快遞員通過專屬手機APP「眾配寶」裡的派送選項查看送貨地址,撥打電話與消費者取得聯繫。
  • 「笑臉」快遞面單來了!符號代替姓名號碼 個人信息不再裸奔
    「笑臉」快遞面單來了 個人信息不再裸奔 快遞行業試用隱私快遞面單,用「萌萌噠」符號代替姓名、電話號碼,保護消費者的隱私 原來,這是本月起國內多家快遞及電商企業正在推廣的隱私快遞面單,把消費者的關鍵信息用「萌萌噠」符號遮住來保護隱私。 今年4月起,國家郵政局將逐步在全國31個省(區、市)相關試點城市啟動郵件快件實名收寄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試點,計劃2018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實名收寄信息化全覆蓋。實名收寄制要求,快遞員對寄件人的電話號碼及相關身份信息比對核實後才能收寄。
  • 謹防微信免費列印照片洩露隱私
    「立等可取」的時髦和方便讓不少潮人躍躍欲試不過,你知道嗎?這種新興的照片列印方式,不僅是商家的「吸粉」利器。而且分分鐘洩露你的隱私!某家「免費列印照片」機器的運營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其實「免費列印照片」就是微信營銷。擺放機器的商家,能用它減少等位顧客的枯燥感。而讓你免費列印,目的是吸粉,然後運營商去吸引廣告商投資,獲得收益。
  • 如家等酒店被曝洩露客戶隱私
    如家等酒店被曝洩露客戶隱私   昨日,浙江慧達驛站網絡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韓冰向成都商報記者表示,「經查證,無線門戶系統存在信息安全加密等級較低的問題,有信息洩露的安全隱患。但合作酒店的客戶信息均未曾被洩露。」  快遞單信息洩露的風波還未完全平息,酒店客戶信息又遭遇了「洩露門」。近日,國內第三方漏洞監測平臺烏雲報告指出,國內多家酒店使用的慧達驛站網絡系統存在漏洞,住客開房隱私可能被洩露。
  • 共享充電寶陷洩露個人隱私旋渦 消費者隱私已被洩露怎麼辦
    不過,共享充電寶最近陷入了洩露個人隱私的旋渦。近日,公安部網安局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篇題為《警惕身邊的共享充電寶陷阱》的文章。該文稱,部分共享充電寶不僅可能存在質量隱患,還可能被不法分子植入「木馬」程序,導致手機裡的通訊錄、文本信息甚至照片、視頻等隱私數據被洩露。這些充電寶主要來源於三個地方:一是商場裡的可租賃移動電源;二是火車站裡叫賣的滿電充電寶;三是掃碼免費送的充電寶。
  • 快遞單丟了也不怕信息洩露!菜鳥裹裹出新招,幫用戶寄件隱藏地址
    相信不少人收快遞時都會有這樣的煩惱,快遞太多,快遞單沒辦法及時撕掉,這就大大加深了快遞單上個人地址和電話的信息洩露風險。面對這種狀況,很多快遞公司都推出了隱藏用戶部分電話號碼的情況,現在這種措施又進一步升級了。
  • 警方介入成都確診女子隱私洩露
    儘管國內的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隔斷事件就能出現的新情況也時刻牽動著網友們的心。尤其是最近發生在四川成都的一起案例,更是引發了全國的關注和熱議,成都確診女子隱私也已經在網絡上大肆洩露。針對成都確診女子隱私洩露,事件警方回應稱已介入。
  • 大學社團「拉贊助」成為個人隱私洩露的重災區
    當然,這些「領福利」的外場也考驗了學生們的個人經濟能力和隱私意識高低。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更容易被小恩小惠打動,對活動信息不仔細閱讀的學生往往不知道要如何保護個人信息。3.  App刷單、註冊這種方式往往存在於社團內部,因為做刷單註冊類贊助時,學生基本領不到任何福利,所以只能發動社團內部成員。
  • 5毛錢就能買你的快遞單號!疫情期間快遞會有延遲,警惕電信詐騙
    聊起剛剛接到的那個快遞理賠電話,金柱心有餘悸,「到了輸銀行卡號、密碼和預留手機號的時候,我意識到不對了,這不是詐騙嗎?」網上公開售賣的單號5毛一條近日,北京市民金柱險些被電信詐騙,對方以快遞丟失、雙倍理賠為誘餌,一點點將他騙進圈套。
  • 40萬條快遞信息洩露,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如何做好保護?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們在感嘆資訊時代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和智能的同時,來自平臺、機構等諸多渠道造成的個人信息洩露成為當下人們對於自身信息安全方面更深層次的擔心。近日,圓通快遞因為「內鬼」洩露用戶個人信息上了熱搜。
  • 隱私洩露的盡頭,連著惡意叢生的網絡暴力|媒體札記
    事實上,防控疫情擴散與保護確診者的個人隱私工作,應該同步展開。光明網的見解值得一提:「感染病毒本身就是不幸的,就別讓他們再次遭遇語言上的暴力。這個時候,更需要團結。」而且,光明網還特別指出:「及時通報病例情況、涉及社區、活動範圍,讓涉及人員、場所做好隔離防護篩查,確實能有效切斷病毒傳播路徑。但對病例信息的公布,需要注意保護個人隱私。
  • 「查開房」洩露隱私,不能不當回事
    ■ 觀察家  國際上,個人隱私信息保護被置於網際網路立法的第一位。像「查開房」這樣的隱私洩露事件,就是網際網路天大的事情。  《新京報》報導,微博上有人發布了一個名為「查開房」的網址。經記者在該網址實測,只需輸入姓名或身份證號,即可查詢到包括身份證號、生日、地址、手機號、郵箱、公司、登記日期等真實信息。
  • 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移動互聯與大數據時代,越來越多的機構積極搜集公民個人信息,並形成自身日益龐大的資料庫,典型代表如電商網站、快遞公司、房地產中介等。然而,由於內部管理制度的不嚴謹,企業「內鬼」頻頻出現,一些員工受利益引誘,鋌而走險倒賣客戶個人信息。利用網站漏洞盜取信息。
  • 又有明星信息被洩露,騰訊手機管家隱私保險箱為手機信息安全加碼
    又有明星信息被洩露,騰訊手機管家隱私保險箱為手機信息安全加碼 近日,某明星稱自己手機號碼遭到洩露,接到多個騷擾電話,引發網友廣泛討論。
  • 航旅縱橫「選座社交」陷隱私洩露爭議
    ■ 專家說法軟體「捆綁」社交 侵犯用戶隱私網絡信息安全專家闞志剛表示,此次事件中,默認勾選打開用戶個人主頁,關閉選項也非常隱蔽,國內類似軟體還有很多,廠商有耍小聰明的嫌疑。如今,國內大部分功能軟體在開發類似功能時都缺乏審核直接讓用戶使用。默認勾選開放個人主頁讓用戶產生一種未被告知、被強迫的感覺,這也反映了中國網民對自己的隱私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可迫使網際網路公司在開發相關類似功能時更加謹慎。
  • 一張快遞單,可能洩露你全家信息!注意,這不是謠言
    可是,各類個人信息洩露的案件仍然頻發,而販賣公民個人信息也成為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的上遊灰色產業,令人防不勝防。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張小小的快遞單。快遞單上包含了大量的個人信息,包括名字,電話、單位,甚至喜好和消費習慣等等,它有可能會成為你信息洩露的源頭之一。天天收快遞的你,知道如何正確地處理快遞單嗎?
  • ...信息遭洩露!你的姓名和電話能賣多少錢?「信息販子」價目表曝光→
    在業內人士看來,販賣快遞單號信息之所以屢禁不止,根源在於不菲的利潤。在一位快遞「號販子」出示的「價目表」上,根據快遞面單的時效和種類不同,售價不盡相同,其中三個月之前的單子為0.3元/單、三個月內為0.5元/單。反觀快遞企業的主業配送,由於深陷價格戰,快遞員、加盟商通過「正行」快遞業務獲利反而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