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快遞單,印著許多個人信息,很容易成為「洩密單」。為此,多數市民在收件拆包後,都會絞盡腦汁毀滅快遞單信息。不過,這個煩惱今後可能會有改善。日前,國內快遞物流企業開始試用快遞「隱私面單」,未來將逐步淘汰印有消費者關鍵信息的傳統面單。據報導,「隱私面單」已開始在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寧夏等地試點,部分北京市民本月也已經收到了「隱私面單」。
【現狀】
多數個人快遞還未戴上「隱私面單」
家住朝青板塊的潘女士,是一名「網購達人」。每個月,她都會花費上千元買各種東西。最近,潘女士偶然發現,自己收貨時的快遞單有些不一樣。
這份快遞單,表面看似乎和傳統快遞面單沒有什麼不同。然而,定睛一看,面單上的姓名和電話一欄卻挺新鮮--姓名一欄,只顯示了姓,其他的信息則被隱去;電話號碼也沒有完整顯現,中間四位數被符號代替。
潘女士認為,這是一個值得點讚的改變。回想之前,每次網購收貨後,自己都會費盡心血去「毀壞」快遞單上的相關信息。要麼用小刀把住址、姓名、電話等信息刮掉,要麼用塗改液直接塗抹覆蓋。
「現在隱私洩露多嚴重啊,我手機裡每天都會收到一些垃圾信息,不知道自己的信息是怎麼被別人掌握的。」潘女士說,有了「隱私面單」,在扔快遞包裝盒時至少更安心。她透露,自己此前不止一次在小區裡看到,有人在垃圾桶翻檢東西,把快遞紙盒等捆綁整合成一摞。「雖然別人可能就是撿垃圾而已,但保不齊轉手賣掉,就被其他人盯上快遞單上的信息呢。」
除了潘女士,「網購狂」趙璐也對「隱私面單」有一些了解。她認為,即使「隱私面單」上用某種符號部分隱去姓名和電話,但在自己收到的快遞上,收件地址卻並未「隱形」,同樣存在信息洩露的風險。「所以我從來都只會寫到自己的小區名或者郵寄到單位去,不會具體到某樓某單元某門牌,姓名也會隨便起一個『趙美麗』、『趙好看』之類的。」
此前,有報導說「快遞『隱私面單』最快4月進京」。那麼現實中,情況如何呢?記者日前走訪多個快遞取件點觀察發現,堆積待取的個人快遞,幾乎都還未戴上「隱私面單」。快遞收件人的住址、姓名和電話等關鍵信息依舊在「裸奔」。
一名快遞業內人士分析稱,目前實行「隱私面單」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快遞物流企業的大型客戶、電商客戶或電子面單用戶。對於普通用戶的手寫填單而言,「隱私面單」的使用的確還比較少,很多用戶也並不知曉有這樣一項新服務,還需要時間去培育。
【探秘】
APP連接快遞員和收件人,內部管控成關鍵
採訪中,談及「隱私面單」,不少市民都覺得挺新鮮。並且,大多都有疑問:既然自己的一些信息被「隱藏」了,快遞員又是如何準確送貨的、自己被「隱藏」的信息到了哪裡呢?這方面,從菜鳥網絡和京東商城的實踐中,可窺得一斑。
據了解,推廣「隱私面單」後,菜鳥網絡向物流企業提供了一款名叫「眾配寶」的APP。在寄送件時,快遞員可通過APP與收件人取得聯繫。在整個過程中,快遞員只需通過「一鍵撥打」的方式與消費者聯繫即可,而無需再像此前一樣,進行人工識別手機號碼。此外,在上海市公安局網安部門和菜鳥網絡的推動下,中國首個行業安全自律平臺已於3月31日啟動。對於販賣客戶信息的人員,平臺將聯手封殺,永不錄用。
京東商城的「隱私面單」則有一個專用名詞--「微笑面單」。早在2016年6月份開始,京東便試行「微笑面單」,利用技術手段,從包裹生成時即部分隱藏收件用戶的姓名和手機號信息,以笑臉符號代替。經過半年多的改善和優化,近期,這項服務已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應用。目前,該商城超過90%的自營配送訂單均已實現面單「微笑化」。據介紹,2017年京東將產生至少10億張「微笑面單」。
在快遞員與用戶之間,京東同樣存在一個APP。據京東相關負責人透露,京東自主研發了一款專門服務於配送員的APP--「京牛」。當配送員在站點進行收貨時,掃描包裹上的條形碼,用戶信息便被錄入「京牛」系統。而當配送員送貨時,根據訂單號找到用戶包裹後,只需點擊「撥打電話」便可以與用戶取得聯繫,如此,從配送員側也保護了客戶的隱私信息。
對於市民關心的「配送員如何被監督」的問題,京東相關負責人透露,所有的通話都會經過京東的通信平臺進行監管,並對呼叫結果(停機,關機,空號,未接)等進行記錄,可有效管控和規範配送員的配送服務。菜鳥網絡安全部高級專家周磊則透露,菜鳥網絡還將聯合國內主流物流企業,讓「隱私面單」成為快遞行業標配。未來,將啟用更安全的「物流雲」,有效抵擋外部攻擊,鎖住數據不外洩,保障每一環節數據都在加密狀態下進行,從根本上杜絕消費者隱私洩露。
【聲音】
「隱私面單」解決不了實質問題,關鍵要跨行業共享共管
趙小敏 快遞行業資深專家
在我看來,目前快遞行業的「隱私面單」只能是一個過渡方案。很難說採用「隱私面單」後,一定會有效保障個人信息不被洩露。其最終的實質效果,有待觀察。實際上,大量的個人信息洩露不是通過外界洩密的,數據保存是否安全是最大的洩密源。此外,客戶資料的流失、黑客的攻擊等也是原因。從快遞洩密的角度來說,最主要的洩密往往來自企業內部,真正由垃圾桶、亂扔快遞包裝而導致洩密的案例,數量非常少。
把客戶的電話號碼、姓名隱去等做法,解決不了實質性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快遞行業的洩密和其他行業的洩密(房地產公司、電信行業、中介行業等),性質是一樣的--都主要涉嫌信息買賣。所以,還是要跨領域、跨行業,跟政府相關部門實現共享共管。如果在這一塊兒沒有實質性解決,保護隱私不被洩露將非常難。並且,最終很可能不僅保護不了隱私,反而造成更大障礙,比如企業成本增加,效率下降,對快遞員和用戶造成障礙……
因此,快遞企業在推廣「隱私面單」的同時,更應做好幾件事。首先,建立好自己的內部數據防火牆,加強日常內部數據的管控;其次,要搞清楚洩密的源頭,以及洩密的關鍵環節,跟相關部門加強密切溝通;此外,要跟數據安全企業進行合作,進行數據的安全維護。
懲治信息洩露不缺法律,公民要勇於維權
劉昌松 北京慕公律師事務所主任
就我的接觸和感受看,個人隱私遭洩露較嚴重的行業,主要是實行實名制的服務行業。電信、醫療、銀行、交通、網購、理財等行業是重災區,教育尤其是中小學和幼兒教育行業,現在也成了洩露隱私的重要途徑。而洩露的關鍵環節是這些單位中掌握個人隱私的人,不能嚴格按規定保管好服務對象的個人信息。對此,公民個人很難防範,處於被動地位,更多只能指望國家法律進行嚴格規制和嚴厲打擊,讓這些單位和人員不敢、不能輕易洩露和販賣服務對象的個人信息。
長期以來,我國法律對個人信息的立法保護不太完善,尤其是民事立法。因此,今年全國人大通過的《民法總則》特別加了一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有了該規定,追究侵權者民事責任就有了法律依據。當然,侵犯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得依靠《刑法》進行打擊。對此,我國《刑法》也規定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相關處罰內容也十分嚴厲。
如今是一個網際網路和快遞物流的時代,每個人都是「透明人」。公民個人平時一定要增強信息保護意識,在生活中多些防範。一旦發現個人隱私被洩露,不要認為是小事,或者放任不管,要注意保存證據,勇於維權,必要時向警方求助。
來源:北京晚報 主筆 李松林 插圖 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