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社團「拉贊助」成為個人隱私洩露的重災區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今天刊發的這篇投稿,揭示的是大學校園裡的一個常見現象:大學生以低廉的價格「出賣」自己的隱私信息,而促成這種交換的,往往是急於獲得一些贊助經費的大學社團。商家利用大學生的弱點,獲取了大量個人信息,且存在被轉賣和洩漏的隱患,其中的問題和風險應當引起重視。

——新聞實驗室主人 方可成

如今,大學校園的食堂外、校園主幹道上,時常擺著幾頂帳篷——多是學校社團裡接的贊助:社團批場地拉人頭,商家擺帳篷開講座。「辦商業保險領小檯燈!」「你幫我們搞100張信用卡的業績,我直接給你們萬元現金贊助辦活動。」「登記姓名電話,xx化妝品/食品免費試用/吃。」……

一般來說,高校社團的資金來源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學校提供的經費報銷,二是通過「拉贊助」得來的物資費用。報銷只佔活動開支的部分,一年中學校根據給社團活動的總預算,再根據每個社團辦活動所需費用來報銷。

贊助的形式很多樣,但如今越來越多的贊助都集中於一個點:用錢換個人信息。也即,贊助商提供並不多的費用,社團負責收集儘可能多的學生個人信息。以下是幾種涉及學生信息填寫的贊助形式:

1.  教育機構的講座/沙龍

將有意向報班學習的學生帶去聽機構的宣傳講座/沙龍,可得到幾十元的人頭費。宣講最後無一例外會讓在場學生們留下自己的姓名、電話、年級等等。

一位在出國留學類機構工作的市場部負責人近期同筆者交談時透露道,每拉一個學生入學,機構會給負責人佔學生所交學費15%到20%的提成費。如果一個學生所交學費是一萬元,那麼相應會得到1500元上下的獎金。這是這些校園代理、市場部專員重要的工資組成部分。相比於他們得到的回扣,產出與投入比高得誘人。而據另一位在CFA相關培訓機構做校園代理的學生說,做成一單會有3、4000元的收益。

2.  在學校裡擺外場發「福利」

有時是教育機構,有時是食品飲料或化妝品公司,他們讓學生填完姓名電話再領產品。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是當付出的代價是個人信息時,似乎沒有多少人在意了,反倒覺得自己撿了便宜。

當然,這些「領福利」的外場也考驗了學生們的個人經濟能力和隱私意識高低。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更容易被小恩小惠打動,對活動信息不仔細閱讀的學生往往不知道要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3.  App刷單、註冊

這種方式往往存在於社團內部,因為做刷單註冊類贊助時,學生基本領不到任何福利,所以只能發動社團內部成員。因為社團資金不夠,不得不以幾塊錢一條個人信息的價格出賣個人隱私。

下面的幾份聊天記錄來自一些高校贊助群裡贊助商發布的信息。在一份贊助活動中,每填一個學生的姓名和電話聯繫方式,信息收集者就能得到幾塊錢的贊助費;再加上身份證號碼,能得到十幾塊錢。大學社團贊助群裡,常有商家發布註冊app、辦卡等贊助信息。你嫌費用太少不做沒關係,總有人願意接單。大學新生一年年湧入校門,尚未積累足夠社會經驗,也不甚了解個人隱私信息的重要性,宛如一茬茬待割的韭菜,給了商家可乘之機——單就來源而言,可獲取的學生信息是無盡的。

筆者所在地區幾乎所有高校的社團都做過此類贊助,也有些人接「私活」(與社團工作無關,靠個人能力獲取所需信息)賺錢。不僅如此,填寫信息的學生數量愈多,獲得贊助費也愈多。商家以此為餌,換來愈來愈多的註冊量與業績。

12元/人的某網頁學生認證贊助,包括身份證號等信息填寫。

令人擔憂的是,這些贊助形式裡潛藏著個人隱私洩露危機。雖無確鑿證據表明商家將這些信息二次乃至多次販賣,但確實有很多同學發現:自己的號碼和其他信息被此前沒有接觸過的商家獲得了。

很多情況下,社團成員交出自己的個人信息,並非出於完全的個人意願,而是由於「工作任務需要」不得不做。社團前輩的「權威」性,讓部員對可能存在的風險不敢質詢。而且,相關群體理論顯示,相關群體的消費行為引起人們仿效欲望,影響人們對商品的選擇。如果身邊有不少同學參與社團信息填寫,也可能存在部分同學被人群吸引而加入行列的情況。五塊錢一條換來填寫註冊app上的姓名電話信息,有人會覺得「太便宜,虧了」,而當價格上調至七元,便覺得「還行,可以接(贊助)」。區區兩元的價格上調,就能引起如此大的態度轉變。

大學生何以成為了眾多商家的目標?

首先,這與商家性質密不可分。在大學投放廣告、開設外場的商家,多為學校周邊商家、教育輔導機構以及食品護膚品等商家,此類商家目標市場人群為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群體,因而把火力集中對準大學市場。與此同時社團負責人也深知在這類商家面前往往會少碰壁,愈發重視與他們的合作,二者你情我願,合作機會自然增多。

其二,相較於費用較為高昂的品牌宣傳(如請代言人、在廣告牌投放廣告等),直接在高校裡擺外場辦講座費用低廉,還能直接接觸到目標群體,可謂一舉多得。

其三,大學生涉世未深,相較於小初高學生又有一定財務支配權,且處在相對寬鬆的大學環境,同樣利於用錢換隱私的商業模式的滋長。

大家都知道保護人身安全的重要性,但對個人隱私保護的理解就要淺得多。對於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們來說, 關心自己的信息安全尤其重要。

大學校園贊助裡潛藏的信息洩露漏洞,需要的不僅僅是學生個體防範意識的加強,更是系統性的防護措施。學校要如何監管校園商家?商家在合理宣傳的同時,是否應當對於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作出更加明確的告知和承諾?一旦出現洩露學生信息的情況,是否應該負責?

六月份,不少學校社團已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換屆選舉,每個部門又要選出新一年的部長主席。是否有社團負責人可以在拉贊助的時候,對同學們的個人信息進行更好的保護?

相關焦點

  • 高校社團拉贊助頻繁周邊商戶不堪擾
    高校社團拉贊助頻繁周邊商戶不堪擾 學校周邊商戶不堪其「擾」對登門大學生一律下逐客令離高校開學還有一個多月時間,許多高校社團為了在開學後有足夠資金進行宣傳和開展活動,已經開始對學校周邊的商戶展開廣告攻勢,而對於大學生頻頻來拉贊助、要求資金支持等各類請求,商鋪感到不厭其煩。
  • 北京三中院: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成為個人信息洩露重災區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北京三中院: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成為個人信息洩露重災區新聞通報會現場。 北京日報客戶端 圖12月4日,北京第三中級人民法院通報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審理情況。通報指出,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企業成為個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態勢,非法購買方式最多。「公民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通信通訊聯繫方式、住址、帳號密碼、財產狀況、行蹤軌跡等。
  • 共享充電寶陷洩露個人隱私旋渦 消費者隱私已被洩露怎麼辦
    不過,共享充電寶最近陷入了洩露個人隱私的旋渦。近日,公安部網安局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篇題為《警惕身邊的共享充電寶陷阱》的文章。該文稱,部分共享充電寶不僅可能存在質量隱患,還可能被不法分子植入「木馬」程序,導致手機裡的通訊錄、文本信息甚至照片、視頻等隱私數據被洩露。這些充電寶主要來源於三個地方:一是商場裡的可租賃移動電源;二是火車站裡叫賣的滿電充電寶;三是掃碼免費送的充電寶。
  • 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各大網站因網絡漏洞而被不法分子利用,導致大量用戶個人信息洩露,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平均每個中國網民至少被洩露了8條以上的個人信息。木馬病毒竊取信息。在所有作案手段中,手機木馬簡訊已成為不法分子慣用的詐騙方式。
  • 謹防微信免費列印照片洩露隱私
    而且分分鐘洩露你的隱私!某家「免費列印照片」機器的運營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其實「免費列印照片」就是微信營銷。擺放機器的商家,能用它減少等位顧客的枯燥感。而讓你免費列印,目的是吸粉,然後運營商去吸引廣告商投資,獲得收益。不過,工作人員也坦言,市面上的「免費列印照片」機器,並不是所有的都正規,也有運營人員覺得顧客的的照片好看,從中拿出來用於盈利性的宣傳。
  • 新民快評|隱私買賣,堵住洩露源頭是關鍵
    「提供任何信息查詢服務」「可查任何信息」……據新華社報導,在閒魚、轉轉等二手交易平臺上,有一些聲稱可以提供個人信息查詢服務的賣家;戶籍、房產、開房記錄等隱私信息,有的幾百元就能買到。圖片來源:東方IC買賣閒置物品的二手交易平臺上,居然可以買到敏感的個人隱私信息,這一狀況讓人無法等閒視之。加強二手物品網絡交易平臺監管,是網絡市場治理的重點之一,但買賣隱私的違法違規交易屢禁不絕,警示平臺須花更大力氣審核把關。
  • 國內快遞試用「隱私面單」 能堵住隱私洩露嗎?
    小小快遞單,印著許多個人信息,很容易成為「洩密單」。為此,多數市民在收件拆包後,都會絞盡腦汁毀滅快遞單信息。不過,這個煩惱今後可能會有改善。日前,國內快遞物流企業開始試用快遞「隱私面單」,未來將逐步淘汰印有消費者關鍵信息的傳統面單。據報導,「隱私面單」已開始在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寧夏等地試點,部分北京市民本月也已經收到了「隱私面單」。
  • 陳喬恩自爆手機號遭洩露,明星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已不是第一次
    陳喬恩稱,被洩露後「動不動就接到理財投資」的騷擾電話。事實上,明星隱私信息洩露早已經成為了重災區。明星的手機號、航班號、身份證號、護照號、家庭地址、出行行程等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這些隱私信息從何而來?其背後隱藏著一條屢禁不止的販賣個人信息產業鏈。不僅僅是肖戰和王一博,就連朱一龍,蔡徐坤,李易峰,李現,鄧倫……各個當紅男星的個人信息手機號都在網上被黃牛來迴轉賣。信息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從明星的微博曝光來看,確有其事。而且在網絡上可以輕易地購買明星的各類隱私信息,這種可以買賣的隱私也成了許多不法分子謀取利益的工具。
  • 外聯部就是拉贊助:某些學生組織成了「名利場」
    某高校一個社團外聯部部長在納新時放話:「只有招來能拉來贊助的人,我們腰杆才能硬。」     大一剛進入外聯部的新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著部長四處「拉贊助」。     「跑腿部」是當今大學生對校園外聯部的定義。在國內很多高校,校學生會有外聯部,院學生會有外聯部,各個社團也有自己的外聯部。但外聯部只是名字好聽,地位其實並不高。
  • 長沙金滿地商業街「高校贊助計劃」——助力高校社團玩轉大學
    長沙金滿地商業街「高校贊助計劃」踏入第五年,繼續秉承扶持高校社團發展,豐富在校學生業餘生活,促進雙方交流的理念,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平臺與空間,助力他們實現飛得更高更遠的夢想;該計劃為不同學校、不同社團與組織提供各種活動、晚會的禮品贊助。迄今已有近千個社團活動通過本計劃受益。
  • 個人信息是被誰「偷走」的?酒店快遞外賣成信息洩露重災區
    記者梳理這些案件,發現近幾年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企業成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洩露了啥:徵信 行蹤 住宿 房產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從信息特點看,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
  • 以後上網或用網證 防止個人隱私洩露
    據新浪財經發布,在22日至24日舉行的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上,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會展工作人員介紹,個人在使用APP時,使用網證代替輸入身份信息進行認證,可以在不洩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實現在線身份認證,有效保護個人隱私,目前在福建、廣東等地已開展試點
  • 大學生怎麼拉贊助
    大一學生經過各種筆試、面試,剛入各種社團、組織,面臨的便是是工作了,大學活動都是需要經費的,但是上面的經費發的並不夠,這時就要去拉贊助了,拿到策劃部的策劃書,人生地不熟的還要跟社會打交道,怎麼拉到贊助呢。明確活動類型。
  • 手機號碼被標記個人信息 軟體洩露用戶隱私引爭議
    原標題:「我的個人信息,你有什麼權利向陌生人公開」   瀋陽市民孫明(應受訪者要求化名)是某報社記者。近日,朋友告訴他,撥打他的電話時,屏幕會顯示他的單位和職務。一次,孫明用手機軟體叫車,一上車,司機就跟他打招呼:「您是某單位的某某部門的記者吧,我打您電話時手機上顯示的。」   孫明感覺自己的隱私被洩露了。
  • 個人信息是被誰「偷走」的?酒店快遞外賣成信息洩露重災區_新華...
    記者梳理這些案件,發現近幾年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企業成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  洩露了啥:徵信行蹤住宿房產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被洩露  從信息特點看,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
  • 陳喬恩手機號被洩露、孟美岐航班號被綁定……明星隱私販賣黑產仍...
    11月24日,陳喬恩在社交平臺上發文斥責自己的手機號被洩露。其實,藝人的手機號、航班號、護照號等個人隱私信息已成洩露重災區,剛不久前,孟美岐也發文表示,她的航班號老是被人綁定。
  • 微信中這6個設置要關閉,否則個人隱私或將被洩露
    原題:微信中這6個設置要關閉,否則個人隱私或將被洩露。對此大家怎麼看?而微信無疑成為我們個人信息的聚集地,微信中這6個設置要關閉,否則個人隱私或將被洩露。關閉微信6個設置1、添加我的方式。在微信中有這樣一個設置,微信添加好友的方式有很多,手機號、微信號、QQ號、群聊、我的二維碼、名片。這種多渠道的添加方式是為了用戶更加方便地使用。
  • 以後上網或使用網證,防止個人隱私洩露
    11 月 23 日消息 據中國新聞社報導,在 11 月 22 日至 11 月 24 日舉行的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上,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會展工作人員介紹,個人在使用 App 時,使用網證代替輸入身份信息進行認證,可以在不洩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實現在線身份認證,有效保護個人隱私,目前在福建、廣東等地已開展試點。
  • 贊助學生社團讓其幫公司「走帳」,寧波奉化警方破獲一起侵犯公民...
    去年7月,奉化網警大隊在工作中發現一男子羅某在網上非法出售公民個人信息從中牟利。通過該線索,松岙派出所民警立即介入調查。經查,該團夥利用大學生們辨識能力低、社會經驗淺等特點,冒充某網絡公司職工進入校園,以贊助學生社團為由騙取學生信任,再假借為公司避稅走帳等理由,要求社團成員提供姓名、銀行卡號等公民個人信息,把學生當成洗錢的工具。
  • 成都確診女孩個人信息洩露背後,隱私保護何時提上日程?
    僅11月中下旬以來,就發生了多起新冠患者和密切接觸者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再次將個人隱私保護推上風口浪尖。12月8日,成都市衛健委公布新增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中一名患者趙某,因活動區域較大且停留場所主要集中酒吧等。隨後,疑似趙某的身份證號碼、個人照片、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開始朋友圈、微博等平臺流傳,遭受網絡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