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樣樣,今天我們來聊聊旅遊的那些吸引力!
旅遊吸引力
旅遊目的地核心的東西就是旅遊吸引力。某地能否成為旅遊目的地,關鍵是看它對本地、周邊以及更遠的居民能否產生吸引力,讓他們產生旅遊動機,成為現實的旅遊者。旅遊吸引力似乎是一個不言而喻的東西,「在英文中,旅遊資源(tourist resources)就被稱作旅遊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s)」(保繼剛等,1993),旅遊吸引力「實質上是目的地系統與客源地系統的共同作用所產生的朝向目的地方向的力」(車裕斌,2001)。
(一)旅遊吸引力的本質
在過去的研究中,旅遊吸引力概念都是與旅遊吸引物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對旅遊者性質與變化是較少考慮的,即使考慮也因為旅遊者性質太複雜而不得不略去。實際上,我們發現有許多種類的旅遊並非旅遊吸引力導致的,例如走親訪友、交流訪問、公務出行、打工、求學等。而衡量旅遊吸引力的大小,以往的研究中往往用客流量來表示。但是我們認為,不能以為沒有客流就沒有吸引力,從前一章旅遊資源與開發系統的演化進程來看,許多旅遊資源自古就存在,其所在地的客流量在古代卻很小,另一個例子是中國的神話「嫦娥奔月」,對人們有極強的吸引力,但是今天的太空旅遊還只是極個別的人體驗過的。因此,客流量並不能反映旅遊吸引力的本質。
我們認為,旅遊吸引力的本質是旅遊資源子系統與旅遊客源市場之間在自然、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相互作用,就表現為目的地對旅遊客源市場的旅遊吸引力。這種差異越大,旅遊吸引力就可能越大,旅遊流的規模也相應越大。如果旅遊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間不存在差異,或者差異非常小,目的地就很難產生旅遊吸引力。
一個人的行為由他的動機推動,動機的產生和發生作用是內驅力和誘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驅力是在需求的基礎上產生的,而誘因則是能使個體需求滿足的刺激物(J.W.Atkinson,1964)。人們出遊的動機對人們的旅遊行為具有明顯的預示作用,其內驅力來自健康、文化、交際、地位、聲望、求實、求新、求奇、求美、求知、訪古、探親、尋祖等需要,刺激物可能是旅遊景觀、旅遊商業環境、社會政治環境、個人社交環境、個人的經濟狀況、個人閒暇時間等因素。
田中喜一(1950)列舉了4種旅遊動機,John A.Thomas於1964年列舉了18種旅遊動機(見表5-1),Robert W.Mclntosh 和S.Goeldner (1984)列舉了4種旅遊動機,Lioyd E.Hudman列舉了8種旅遊動機。
綜合以上旅遊動機分析,筆者認為旅遊吸引力就是人們對挑戰、冒險之渴望,或對滿足自尊、被承認的期望,或對逃避現實、消除壓力的欲望等內在「推力」與獨特的旅遊景觀、新奇的旅遊活動項目、優質的旅遊設施和旅遊服務等外在「拉力」共同形成合力的結果。因此,我們認為,在對旅遊吸引力的分析中,僅僅從旅遊資源子系統考察其結構是不夠的,還需要對旅遊客源市場的結構進行考慮。
(二)旅遊吸引力形成機理
從表面上看,旅遊資源價值與旅遊吸引力呈正相關,人們往往將許多旅遊事物或旅遊現象與其吸引力聯繫起來,認為旅遊目的地的旅遊吸引力大就意味著旅遊人數多。但它是一個使用較多又很模糊的概念。究竟什麼是旅遊吸引力、為何會產生旅遊吸引力等問題都缺乏深入而廣泛的討論。旅遊吸引力是旅遊資源與開發系統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旅遊活動發生和發展的基礎,它影響旅遊流的空間分布與變動,進而影響旅遊發展的方向和進程。
我們在這裡暫不考慮按地理空間範圍、社會經濟狀況進行的旅遊客源市場細分,而只考慮按旅遊者的心理因素進行的市場細分。其目的是討論各類不同人群的旅遊「推力」的大小。
1971年,S.C.Plog通過以數千美國人為調查樣本,對他們的個性心理特點進行了研究,他把人的個性心理類型劃分為5類:依賴型(自我中心型)、近依賴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間型、近冒險型(近多中心型)和冒險型(多中心型)。
Plog認為,冒險型的人在他的小圈子裡是有頭腦的領導者,這些人的顯著特點是具有冒險精神且喜歡不斷尋求新刺激,包括旅遊體驗。他們大多願意乘飛機旅行,喜歡不斷尋找新的旅遊點,不願故地重遊,不需要太多豪華旅館、餐館等設施就會高興,他們喜歡到處搜羅購買地方手工藝品,對當地經濟仍有很大推動作用,回來後大談旅遊見聞時,就會影響到其他人,使其也去哪兒旅遊。
依賴型的人都是追隨者,他們的特徵是缺乏主見,因而生活大多是波瀾不驚,缺少恐懼、焦慮的體驗,喜歡選擇安全與舒適。他們出遊最喜歡的地方多半是溫暖的、充滿陽光的、好玩兒的地方,特別是海濱地區,一旦「發現」一個喜歡的目的地,可能不會去尋找新的旅遊地,他們不那麼頻繁出遊,不會在一個地方待很久,旅途中的花費也很少,依賴型的人根本無法影響冒險型的人。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