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使用在線旅遊產品?不同類型旅遊者分析

2020-12-12 199IT

 

 

最近,SocialBeta和圖說聯合譯製的一張「社會化旅遊VS傳統旅遊」 的數據圖在微博上傳播得十分火熱,圖中比較了社會化旅遊的用戶和傳統旅遊者在旅行方式、偏好等方面的差異。

作為一名非狂熱的「背包客」,筆者每年都會有至少一次的獨自背包旅行的經歷。而在社會科學領域,已經有很多關於旅遊的研究成果,我很樂意跟大家來分享這個有趣的話題相關的一些內容。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起來梳理不同類型旅遊者的特徵以及他們的需求,然後再對不同的網際網路旅遊產品的用戶進行簡單的分析。

旅遊者的分類

旅遊者不是一個完全同質的群體,而是由一些無論是社會文化背景還是個性特徵都千差萬別的個體組成的集合,這個集合又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被劃分為更小的類型。每一種類型的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的旅遊動機和行為特徵。

其實在英文中,與「旅遊者」相關的不同詞彙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內涵。在19世紀上半葉,旅行者(Traveller)和旅遊者(Tourist)之間的區別開始出現。後者則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被用來指代那些參與標準化全包式旅遊(跟團遊)的人。旅行者代表著上層的高品位文化,旅遊者則被貼上低品味的標籤。此外,我們再結合Cohen*(1972)對旅遊者角色的分類,區分出與旅遊者和旅行者又有所不同的一個類別,即Explorer,探險者。接下來,我們分別從旅遊目的,旅遊方式和人格特徵等幾個方面來闡述三類旅遊者的差異。

 

 

旅遊目的

旅遊者出行的目的往往只是為了度假休閒、放鬆身心,或者為了走訪著名的目的地,享受旅途中的飲食、住宿等高品質的物質生活。而旅行者更關注一種對目的地的本真性的體驗,希望通過旅行的過程,了解和體驗別處的自然景致和社會文化。探險者則是為了追尋精神上的滿足,期望能夠在旅行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自我和尋求生活的意義。

旅遊方式

旅遊者的出遊方式本身就是一個對大眾旅遊產品消費的一個過程,這裡面包括交通、住宿、商業景點門票、旅遊地購物等,因此也可以說旅遊者就是購買旅遊產品的人,並且這種旅遊產品是由旅行社等旅遊機構提供。由於旅遊產品具有很明顯的虛構性,可以說只是由旅遊機構一手安排的一系列虛假的旅遊事件。在這個過程中,旅遊者始終躲在被設定好的安全環境中,與當地人的生活相對比較隔離。因此旅遊者被認為是參與最低層次的、普通的、一般性旅遊活動的人。

旅行者在出行前會提前了解目的地的情況,對當地的自然、人文、社會情況有所了解以後,根據自身偏好和需求安排行程,旅途中有很大的自主性。他們希望與當地人接觸,遵循當地風俗習慣,品嘗當地的美食,與當地人進行交流。

探險者偏好冒險性的旅行,喜歡去偏遠而非同尋常的地方,並享受旅途中遇到的各種挑戰。他們會儘量逃離熟悉的環境氛圍,從而獲得最大程度的新奇感。並且在旅行中儘可能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切身感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人格特徵

旅遊者渴望物質上的享受,追求淺層次的休閒娛樂體驗;他們害怕孤獨,害怕處於陌生的文化環境中,脫離熟悉的環境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全,內心中始終有一個安全區域無法打破。在一個安全「環境罩」的限制下,他們幾乎沒有興趣擴大自身的視野。與此不同的是,旅行者的性格開放,願意接納新事物。他們渴望在旅途中追求有品質的體驗,因此更偏好藝術、文化、新奇的目的地。探險者對於新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具有冒險精神,尋求情緒上的高峰體驗。同時,探險者往往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他們渴望自由、獨立,希望有體驗新生活的機會。

下表對上述三點內容進行了總結:

 

 

用戶分群是用戶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然而每一種用戶類型都只是一個「理想型(Ideal Type)」,每個標籤下都有單一和固定的角色,也許沒有人能完全屬於其中任何一個類別。從旅遊的角度來說,人們可能會同時扮演多種旅遊角色,並且在不同的時候人們可能會有不同的旅遊動機、採取不同的旅遊方式。然而「理想型」的建立對於我們分析問題卻有很大幫助,尤其在做產品細分確定目標人群的時候,這樣的類型化處理能讓我們更好地把握受眾的特質。

旅遊者需要什麼?

由於不同類型的旅遊者在旅遊目的、旅遊方式和行為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在旅遊過程中產生的需求也會各有不同。這裡我們根據上文的內容,來大致描述一下三類旅遊者的不同需求。

首先,對於第一類旅遊者(Tourist),他們與文章開頭數據圖中提到的傳統旅遊者類似,他們的出行只是為了消費旅遊產品。對他們而言,旅遊只是度假消磨時間,只是為了觀光和娛樂,因此最省心的方式就是加入旅行團,由旅行社一手包辦吃喝玩樂睡等所有安排。或者稍微不那麼極端的,會自己訂購旅遊過程中的住宿、景區門票等服務。但他們的旅遊方式本質上與跟團遊旅遊者沒有區別,他們都尋求舒適的物質體驗,旅遊的內容以「住酒店跑景點買特產」為主,幾乎不與當地人發生聯繫,也沒有主動了解當地文化的意願。

其次,對於第二個類別,旅行者(Traveller),他們在出行前往往會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熟讀各種攻略、諮詢查閱目的地相關的信息,然後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旅行路線,因此他們對於旅遊資訊有著很強的需求。由於希望在旅途中獲得高品質的體驗並且又希望有較大的自主性,因此他們有更大的動力來做精心的準備。此外,在旅行的過程中,他們希望體驗的不僅僅是那些商家包裝出來的虛構的旅遊產品,他們更希望獲得一種本真性的體驗。因此他們願意主動與當地人接觸,通過學習當地人的風俗習慣,來進一步了解當地人的生活方式。

最後一類,探險者(Explorer),大多數背包客就屬於此類,他們出去的時間往往比較更長,旅行中隨意性較強,很少有明確的規劃和安排。並且探險者對於物質的需求相對較小,他們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滿足。與豪華酒店、著名景點相比,旅途中的挑戰、當地的社會化文化、旅途中遇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對他們來說更有吸引力。他們的休息地一般是青年旅舍、小旅館或者當地人家中的沙發。在當地隨便轉轉,或者去發現一些未知的美麗景色,地方的民風民俗,或者沿途遇到的那些人,這些可能都會讓他們有深刻的感悟,勾起他們對自身生活的反思。在體驗不同的風景的時候,他們會用文字或照片來記錄下精彩的旅程。

旅遊產品的用戶分析

根據《2007百度風雲榜旅遊行業報告》,它將在線旅遊服務提供商分成兩類,一類是旅遊預訂網站,另一類是旅遊資訊網站,前者包括驢媽媽、同程、途牛等,後者的代表有窮遊網、百度旅遊和同程網旗下的一起遊等。此外,隨著現在社會化媒體的發展,現在還需要加入一類,就是旅行社交網站,包括咕嚕魚、途客圈、風車網等。

結合上一部分對旅遊者需求的分析,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判斷出各類旅遊產品所面向的主要用戶。

總體而言,旅遊者(Tourist)並不是網際網路旅遊產品的主要客戶,由於這樣的人群往往年齡較大(40歲以上),很多並不會經常使用網際網路,因此他們更願意光顧旅行社。這個群體中的另外一些人(往往是這個群體中的較年輕的部分),他們會成為旅遊預訂網站的用戶,因為這類網站提供了全面的旅遊產品(包括跟團旅遊),並且產品的價格要比旅行社優惠得多。

旅行者(Traveller)往往是旅遊預訂網站和旅遊資訊網站的主要用戶。這個群體相對更加年輕(80後、90後為主),並且由於要自主安排行程,因此他們會在旅遊資訊網站查詢大量的攻略信息。由於年輕人的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在完成行程安排以後,他們會在旅行預訂網站訂購廉價的酒店以及景區門票。並且他們也很願意分享自己的旅行經驗,在旅行回來以後,總結自己在旅途中的經歷,然後在旅遊資訊網站發布自己的攻略,希望對其他的旅遊者有所幫助。

探險者(Explorer)相比於前兩類旅遊者,差別較大,他們的旅途中對旅遊產品的消費並不佔據主要的部分。並且他們的旅行安排隨意性較大,也不會在出發前看大量的攻略安排行程。然而,這個群體最大的特徵是他們更注重精神的滿足,會在旅途中有更多的想法和感悟。此外,他們的旅程往往更加精彩,能夠看到更多不同的風景,在與人交流接觸的過程中,發生更多的故事,因此他們有更多精彩的內容可以在旅遊資訊網站上分享。並且他們分享的更多的是遊記和旅行感悟,而不是攻略或旅遊指南。

最後,我們來說說旅行社交網站,它們與前兩類網站差異較大,並沒有那麼強烈的工具性色彩。作為一種垂直的興趣圖譜社交網站,旅行社交網站更主要的作用是幫助用戶記錄、分享旅行經歷,結識有共同旅行興趣的朋友。社會化媒體的受眾本來就以青年群體為主,並且,在旅行社交網站發展的初期,用戶相對都比較高端,往往具有更高的文化程度和更好的職業背景,這些特徵與旅行者和探險者的人口特徵十分相似。他們也有更加強烈的交友需求,找到與自己有共同興趣的用戶對他們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並且根據筆者此前對一款旅行社交產品的分析,這類網站往往具有十分便捷的信息發布機制,能夠讓用戶很順暢地發布旅行中的照片和感悟。正如前文所說,旅行者和探險者都有很多的旅行經歷可以與他人分享,而旅行社交網站的這一特性正好滿足了他們在,此方面的需求。

下面的表格對本部分內容進行了總結,歸納了三類旅遊產品的業務、目標用戶和有代表性的網站。

 

 

* Cohen(Erik Cohen)是最早進行旅遊者角色研究的社會學家,他的旅遊角色分類建立在「熟悉—陌生連續譜」的基礎上,根據對熟悉和陌生環境的喜好,旅遊者被分為有組織的大眾旅遊者、獨立的大眾旅遊者、探險者和流浪者。

References:

[1] 王寧(微博) 劉丹萍 馬凌 等編著. 旅遊社會學.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8

[2] 百度數據研究中心. 2007百度風雲榜旅遊行業報告, 2008

關於作者:

@顏小東Kay,廣州某高校碩士在讀。曾經痴迷於社會化媒體,也跟朋友一起做過雲計算。熱愛網際網路,熱衷於體驗各種網際網路產品。現在跟朋友一起做用戶體驗相關的獨立博客「UE縱坐標」

via:http://www.socialbeta.cn/articles/online-traveler-classification.html

相關焦點

  • 對不同的網際網路旅遊產品的用戶進行簡單的分析
    而在社會科學領域,已經有很多關於旅遊的研究成果,我很樂意跟大家來分享這個有趣的話題相關的一些內容。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起來梳理不同類型旅遊者的特徵以及他們的需求,然後再對不同的網際網路旅遊產品的用戶進行簡單的分析。
  • 報告稱四成遊客使用在線旅遊服務
    中國旅遊研究院在代表性景區發放超過3萬份現場問卷,同時參照攜程旅行網的資料庫,依據科學模型權威統計得出研究成果。本次研究的調查覆蓋了各旅遊熱點時間和全國七大地區的50個重點旅遊城市。本研究對中國居民休閒旅遊特徵與趨勢進行分析,涵蓋了國內旅遊、入境旅遊、出境旅遊市場休閒旅遊者,包括休閒旅遊者的特徵分析、需求分析和行為分析三方面具體內容。
  • 在線旅遊行業,產品、機會、風險的分析與思考
    編輯導語:在線旅遊,即以網際網路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旅遊信息、產品以及相關服務的行業,並且通過網絡分享旅遊或旅行經驗。隨著網際網路的逐漸普及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線旅遊行業逐漸興起,本文作者對此展開了詳細地分析。
  • 在線旅遊產品體驗與趨勢分析
    那麼本報告將從現有在線旅遊產品的角度出發進行體驗和分析,並對在線旅遊產品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摘要:根據艾瑞監測數據:2014年中國在線旅遊市場交易規模達3077.9億元,比去年增長38.9%,佔旅遊業總收入的比重為9.2%,比去年提升1.7個百分點。
  • 文旅部:在線旅遊網站不得使用大數據殺熟
    8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該《規定》2020年7月20日已經文化和旅遊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將於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規定》提到,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基於旅遊者消費記錄、旅遊偏好等設置不公平的交易條件,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
  • 在線旅遊平臺軟體開發都有哪些類型?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費升級,我國居民的旅遊消費能力和旅遊消費群體都在大幅度增長。在線旅遊行業近幾年得以飛速發展,不少在線旅遊平臺創業者圍繞搜索、諮詢、付款、行駛中、旅遊中(門票、住宿等)、出遊後中的一項或多項展開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下面小豬O2O小編介紹下在線旅遊平臺軟體開發都有哪些類型?
  • 旅行社包價旅遊產品的定義是什麼?分幾種類型,常旅遊的也不明白
    旅遊產品在表現形式上往往以旅遊供給者提供給旅遊者的旅遊線路或旅遊活動出現。 下面說一下包價旅遊的定義和類型,讓大家對旅行社產品有個大概了解。(一)包價旅遊產品的定義包價旅遊產品是旅遊者在旅遊活動開始前將全部或部分旅遊費用預付給旅行社,由旅行社根據同旅遊者籤訂的協議相應地為旅遊者做好旅遊安排的旅遊項目。
  • 讓旅遊更幸福:攜程旅行產品分析
    本文將從如下方面進行分析:行業分析競品分析用戶價值分析商業價值分析產品迭代分析產品結構分析運營路徑分析總結優化建議一、行業分析在線旅遊行業為消費者提供大而全的線上旅遊服務2019 年 10 月,文化和旅遊部發布《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徵求意見稿)》,目的是為保障旅遊者合法權益,規範在線旅遊市場秩序,促進在線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2020 年十三屆人大及政協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多項涉及旅遊行業的減稅和提升居民消費意願和能力的措施,這對旅遊業的回暖無疑是重大利好消息。
  • 在線旅遊服務管理新規徵求意見 2019我國在線旅遊市場規模及趨勢分析
    在線旅遊是由旅遊中介服務提供商或在線預訂服務代理商及傳統旅遊企業提供,以網絡為主體,以旅遊信息庫、電子銀行為基礎,利用網絡技術運作旅遊產品及其分銷系統的旅遊經營體系。從行業細分產品與服務角度來看,在線旅遊行業可細分為機票在線預訂市場、酒店在線預訂市場、度假產品在線預訂市場以及其他旅遊服務市場。
  • 同程旅遊:在線旅遊代理商(OTA)分析
    從一開始的小打小鬧,到酒店業者貼錢促銷,之後直接演變成由在線旅遊商自己貼錢促銷,對摺、送券還不夠,同程等甚至推出1元景區門票,而OTA的補貼費用從數百萬元飆升到數千萬元,之後直接變成數億元。BAT和萬達之類的巨頭也紛紛加入戰局,分別支撐不同的在線旅遊商,通過強大的資金基礎建立起競爭壁壘,綜合類OTA正式進入寡頭競爭時代。
  • 產品體驗分析:H5在線創作工具MAKA
    編輯導語:MAKA,是國內一家H5在線創作及創意工具,作為一個專注企業級服務的工具,MAKA為企業提供新媒體營銷領域商業效率的提升和提供自營銷管理解決方案的服務。接下來,本文作者對MAKA進行了體驗分析,讓我們一起去看看MAKA都有哪些核心功能點吧。1.
  • 社交旅遊app市場分析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一、產品的背景與發展隨著社會消費升級和人們個性化需求的提高,在線旅遊的自由行市場呈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的趨勢。2018年,中國在移動端顯示旅遊持續增長,交易規模達到了6874.66億元,同比前幾年增長了34.6%。2017年自由行出行佔比達到了57.7%,自由行成為了近一半遊客的出行選擇,預期將成為未來主流的出遊方式。
  • 競品分析 | 百詞斬,如何在在線記單詞的垂直產品中遙遙領先?
    本文是百詞斬的競品分析報告,筆者基於扇貝單詞和滬江開心詞場進行了競品分析。主要包括這7點:市場地位分析、產品背景分析、商業模式分析、戰略定位分析、功能特色分析、架構交互分析和運營策略分析。
  • 產品分析報告:攜程旅行,讓旅遊更幸福
    本文將從如下方面進行分析:行業分析競品分析用戶價值分析商業價值分析產品迭代分析產品結構分析運營路徑分析總結優化建議1. 行業分析在線旅遊行業為消費者提供大而全的線上旅遊服務,包括線上酒店、票務預訂和旅遊線路預定等。
  • 產品分析:旅遊點評平臺——貓途鷹TripAdvisor
    2)內容消費者 沒有明確目的地的旅遊者:這種用戶是貓途鷹的主力用戶,也是龐大的內容消費者,他們把貓途鷹當作內容社區型軟體來使用,會在平時無聊的時候打開貓途鷹;他們希望在貓途鷹上發現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旅行主題、查看旅遊社區分享內容,了解更多不同目的地的生活,或者查看優惠的酒店產品或者查看是否有優惠的當地政策資訊。
  • 在線旅遊領域迎來重要監管規章
    來源:經濟日報圖集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印發《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將不合理低價遊、評價權保障、旅遊者信息使用等熱點納入監管,並作出相應規定。專家表示,《規定》填補了在線旅遊領域監管空白,將更好保障旅遊者合法權益。
  • 在線旅遊戴上「緊箍咒」
    10月1日起,《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下稱《規定》)正式施行。根據新規,不合理低價遊、評價權保障、旅遊信息使用等將納入監管,一直飽受消費者詬病的大數據「殺熟」(價格歧視)等不良經營行為也成為重點規範領域。
  • 在線旅遊,規範也須在線
    通過在線旅遊平臺查看同一家酒店的同樣房型,老用戶要比新用戶看到的價格貴;給商家的差評無法顯示;不合理低價旅遊產品屢見不鮮……今年10月1日起,《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正式施行,這些違規行為將面臨處罰。《規定》堅持問題導向,把不合理低價遊、評價權保障、旅遊者信息使用等納入監管,更好回應了社會熱點,保護旅遊者合法權益。
  • 人民日報:在線旅遊 規範也須在線
    通過在線旅遊平臺查看同一家酒店的同樣房型,老用戶要比新用戶看到的價格貴;給商家的差評無法顯示;不合理低價旅遊產品屢見不鮮……今年10月1日起,《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正式施行,這些違規行為將面臨處罰。《規定》堅持問題導向,把不合理低價遊、評價權保障、旅遊者信息使用等納入監管,更好回應了社會熱點,保護旅遊者合法權益。
  • 文旅部:在線旅遊網站不得大數據殺熟,禁止不合理低價遊
    對於不合理低價遊、評價權保障、旅遊者信息使用等熱點問題,《規定》特別作出回應。其中第十二條明確,在線旅遊經營者應當提供真實、準確的旅遊服務信息,不得進行虛假宣傳,同時要求在線旅遊經營者提供交通、住宿、遊覽等預訂服務時,應有公開、透明、可查詢的預訂渠道,促成相關預訂服務依約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