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81歲時寫的一篇散文,描寫生動,充滿禪意

2020-12-09 品詩賞詞

人生就像一條蜿蜒流淌的小河,有時激情澎湃、有時悠閒舒緩,只有不急不躁,才能細水長流。人生也仿佛一首跌宕起伏的詩歌,成功與失敗皆蘊含片片詩情、點點詩意,但都應該坦然面對。

北宋大才子蘇軾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國學大師季羨林是一位造詣非凡的佛學家,他也常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他的一生有時山重水複,有時柳暗花明;糊塗時懂得迷途知返,困窘地也曾絕處逢生。下面介紹季羨林81歲時寫的一篇散文,描寫生動,充滿禪意。

《二月蘭》(精彩片段)

二月蘭是一種常見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間,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團紫氣,間以白霧,小花開得淋漓盡致,氣勢非凡,紫氣且衝雲霄,連宇宙都份佛變成紫色的了。

花們好像沒有什麼悲歡離合,應該開時,它們就開;該消失時,它們就消失。一切順其自然,自己無所謂什麼悲與喜。世事滄桑,於她如浮雲。

季羨林的女兒季婉如59歲時因為腸癌不幸去世,當時季羨林81歲,老先生十分悲傷,他望著窗外那似曾相識的二月蘭,心中暗嘆「物是人非事事休」,悲傷之餘就寫了這篇文章留作紀念。

老先生在閒暇之餘喜歡養花弄草,但盆栽的花草總是很嬌氣,沒過多久就變成了枯枝敗葉。二月蘭是一種野花,宅旁籬下、林中山頭、土坡湖邊,只要有空隙就能紮根,生命力極其旺盛和頑強。先生忽然想起很多往事,似乎都與二月蘭有聯繫。

作者記得這種野花碰到小年,只稀疏地開上幾片;遇到大年,卻仿佛發了狂地怒放,仿佛從土地深處吸來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開遍大千世界,紫氣直衝雲霄。作者經常感慨悲歡離合,於是就把自己的情感移到花上,不過他淚眼問花,花卻不語。

先生又回憶起嬸嬸在世時的一些往事,她喜歡在二月蘭的旁邊挖野菜,每次回家,穿過左手是二月蘭的紫霧,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綠煙。

可是如今嬸嬸和女兒都已離世,陽光雖照樣普照,他卻感到無邊的寂寥和悽涼。先生將對親人的濃濃的依戀之情,化在縹緲的二月蘭花霧中,顯得自然而纏綿。

作者又憶起十年浩劫中曾參加勞動改造,他每天撿破磚碎瓦,還經常被紅衛兵押解去「批鬥」,可是在磚瓦縫裡,二月蘭依然開放,笑對春風。

作者一邊回憶,一邊感慨,自己已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年齡,早應該超脫一點,卻還是想弄清何為悲歡?於是先生走上小山問二月蘭,她卻沉默不語,兀自萬朵怒放,笑對春風,紫氣直衝霄漢。

季老於耄耋之年對二月蘭的情結,源於對逝去親人的追憶和思念,也源於對家庭曾經的溫馨祥和的不再,以及十年浩劫是非顛倒的悲慘記憶。先生想起東坡詞,「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可是這些野花好像應該開時就開,該消失時就消失,無所謂悲喜和否極泰來。

作者緩緩道出,平靜從容,他借用東坡詞和蘭花開落自然之理,詠物抒懷,字裡行間充滿了禪機。先生勸誡人們學習蘭花,凡事要順其自然,不管風雲變幻,都一如既往地在春風中笑對人世沉浮。

全文透露出作者高蹈的人格、以及對生命意義的叩問。先生年過八十,又面對喪女之痛,卻仿佛一位旁觀者。經歷過無數大喜和大悲,他只是淡然地說,逝去的生命不能復歸,也用不著復歸!

相關焦點

  • 飄逸高朗的詩情與洞若觀火的哲思:季羨林,一代鴻儒的散文底色
    還有如《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中,為了描繪胡適之先生去世時的情景,季羨林乾脆把李後主的《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中的最後三句改為「最是倉皇辭校日,城外禮炮聲隆隆,含笑辭友朋。」描寫他為適之先生掃墓的情景時,便把杜甫的詩句「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化用為「焉知五十載,躬親掃陵墓。」
  • 《季羨林給孩子的寫作課》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範本
    季羨林先生的經典文字,配以當代水墨名家吳冠中先生的典藏畫作,讓孩子在翻開閱讀時,便享受到文字與圖畫的和諧美好。季羨林的散文用詞樸素易懂、簡潔凝練,結構嚴謹,寫作技巧爐火純青,經得起推敲和咀嚼,他筆下的人類及大自然都被賦予了生命的內涵,小女孩、一樹海棠、幾隻兔子、一場雨……他以樸素的筆觸描寫對天地萬物的情感,一生經歷的人、事、物、景,在他筆下顯得鮮活而感人。
  • 季羨林:我怎樣寫散文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如果說有一個散文學校,或者大學,甚至研究院的話,從年限上來看,我早就畢業了。但是事實上,我好像還是小學的水平,至多是中學的程度。——季羨林《我怎樣寫散文》」我怎樣寫散文文 | 季羨林我從小就喜歡舞筆弄墨。我寫這種叫做散文的東西,已經有50年了。
  • 季羨林很著名的一篇散文,信手拈來,卻如此精彩
    季羨林的散文練達透闢,他博學多才,不僅古今在手、俯拾皆是,而且見解獨到、辭明意清。他的文章涉及廣泛,用語洗鍊,既不雕飾也不隨便,可謂言簡意賅、又入木三分。他曾經說,古代豁達之人倡導將毀譽置之度外,他卻主張這樣做顯得一個人非常糊塗。
  • 林清玄的一篇散文,禪意濃濃,令人動容
    下面介紹林清玄的一篇散文,禪意濃濃,令人動容。《晴窗一扇》(精彩片段)作者:林清玄人的生命雖然渺小短暫,但它像一扇晴窗,是由自己小的心眼裡來照見大的世界。林清玄是臺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耐人尋味,不僅語言清新雋永,立意由表及裡,而且充滿禪意,展現出佛學慈悲。這篇散文選自他的散文集《用歲月在蓮上寫詩》,旨在抒發對時空無情流逝的感慨,並思考人生與時間的關係。
  • 賈平凹靜觀落葉,這篇散文描寫生動細膩,更充滿哲理
    暮秋時草木凋零,人們悲嘆時光荏苒,令人傷懷;寒冬時枯枝敗葉,卻在腐朽中卻寄寓著新生,也令人對未來充滿了期待。一片枯葉,就代表著一次生命歷程;就如人的一生,沉澱了過去,卻依然憧憬著未來。其中有悲有喜、有苦有樂,既有收穫、也有坎坷。人們從幼稚衝動到沉著穩重,處事不驚,最後也如這歸根的落葉,終歸恬淡和安然。
  • 細讀《清塘荷韻》,一起感受季羨林的溫柔筆觸,用心品,用心記
    知識是永遠學不盡的,當我讀到季羨林的《清塘荷韻》的時候(只是一段),讓我體會到文字的細膩,富有情感的文字可以使人多麼舒服,我本人是很喜歡散文的,每一篇文章都帶有細膩的情感,而且節奏舒緩,長短適中,就特別耐看
  • 季羨林先生散文裡的「馬纓花」應是合歡樹
    季羨林先生散文裡的「馬纓花」應是合歡樹枯木讀過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馬纓花》,該散文寫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曾經入選2008年高考閱讀題裡面。裡面描寫馬纓花的花型和香氣,讓老先生留戀想念,其實老先生所說的「馬纓花」應該是合歡樹的花朵,並不是植物學上的馬纓花。
  • 王維秋夜獨坐,一首禪詩寫景生動,更充滿濃濃的禪意
    夜深人靜時,正是沉思冥想的好時候。當萬籟俱寂、杳無人跡,可以放空情緒,在嫋嫋清香中感受一份禪意。禪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生活,可以讓人們安靜地思考,慢慢地尋找,並最終感受禪悟的喜悅。下面介紹的是王維秋夜獨坐,一首禪詩寫景生動,更充滿濃濃的禪意。
  • 張愛玲很著名的一篇散文,描寫精妙,盡顯才女的風貌
    時光荏苒、歲月滄桑,不知不覺時,一分一秒就從指縫中溜走。曾經風華正茂、躊躇滿志,曾經淳樸優雅、紅顏青絲,不經意間就被迷茫、惆悵、孤獨以及蒼老等代替。春天裡芳草鮮美、百花爭豔,可是春去秋來,一片落紅難綴。杜甫感懷,「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李商隱惆悵,「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描寫細膩
    一位作家就從中得到靈感,寫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下面介紹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描寫細膩。《米脂婆姨記》(節選)作者:賈平凹這是極俏的人,一頭淡黃的頭髮披著,風動便飄忽起來,浮動得似水中的雲影,輕而細膩,倏乎要離頭而去。耳朵半埋在發 裡,一半白得像出了烏雲的月亮。
  • 《肖復興散文》出版,教你如何寫好作文
    日前,著名作家肖復興經典散文《肖復興散文》出版。作者多是以狀物抒情的手法描寫他筆下的人物和場景。讀他的文章,在親切和樸實的敘事中,能體味到其對生活的熱愛,對人性之美的歌頌。肖復興(右三)在廣州購書中心與讀者見面(資料圖片)中小學必讀:肖復興教你如何寫好作文肖復興的作品充滿人間煙火氣,撫凡人心。
  • 楊萬裡這首詩生動有趣,把路途的艱辛困難,描寫的充滿詩情畫意!
    而他很多的作品也是深入人心,不僅收錄在了一些比較著名的詩集裡,同時在我們的小學課本裡,也頻頻地有收錄,相信只要是一提起他的作品,即使是對於一位三歲的小孩來說,也是能夠背誦一兩首他比較經典的作品。楊萬裡的作品裡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一種樸素的精神,這也可能是也他的人生經歷有關,而他的作品也都是描寫鄉村的生活,譬如他的這首《過松源晨炊漆公店》,那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而且通篇生動有趣,把路途的艱辛困難,反而描寫的歡快無比。使得人們在讀了這樣的一首作品之後,也立馬是會被這作品中的那種生動細膩的描寫所感動。
  • 我讀季羨林散文_光明日報_光明網
    初讀季羨林先生的散文是在1956年。那時,我正在先師王瑤教授的指導下為北京大學中文系四年級學生開設每周四學時、為期一年的中國現代文學史。那是特別強調「文學史一條龍」的年代,而今而後,現代文學史恐怕都不再有如此重頭的分量了。
  • 王維的一首禪詩,景物描寫美不勝收,最後5字更充滿禪意
    下面介紹王維的一首禪詩,景物描寫美不勝收,最後5字更充滿禪意。千塔主人唐代:王維逆旅逢佳節,徵帆未可前。窗臨汴河水,門渡楚人船。雞犬散墟落,桑榆蔭遠田。這首詩作於開元17年,王維當時28歲,曾到過汴河。汴河,唐時指連接黃河和淮河的通濟渠的東段。從河南滎陽縣北的板渚接收黃河之水,經安徽宿縣、江蘇泗洪至泗州,與淮河相通。千塔主人是一位僧人,詳情難考。王維路過此地,大家一路奔波,都感到很疲憊,恰好時逢佳節,於是便在此稍作停留。
  • 一篇寫賽龍舟的古代散文,生動記載江南地區端午盛況,值得一讀!
    接著描寫龍船,從船頭寫到船尾,以七個「取其」詳述瓜州龍舟的形狀、陳設、布置等,又以「怒,悍,絢,節,鍔,危,險」七字生動刻畫,竭力渲染,由此真實還原了明代龍舟的式樣。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群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牧捷捽,蟠委出之。
  • 季羨林考證過法門寺佛指舍利?你別騙我!
    前幾天,我看到一篇質疑法門寺佛指舍利的文章,還扯大旗,說「法門寺的舍利子是馬骨,學者季羨林考證過,科研成果發表在《考古動態》」云云。我特意查證了一下,沒查到所謂《考古動態》,卻查到季羨林讚嘆法門寺佛制舍利的文章兩篇,這下要讓某些人失望了。
  • 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 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 翻譯大師季羨林
    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 季羨林最推崇的兩位文學大咖是誰
    季羨林是德高望重的學者,散文家,北大教授。他推崇崇拜的兩人是魯迅和沈從文。理由:文字獨特,幾行文字就知道是他們寫的了。很多作家的文字不標明名字,不知道是誰誰誰。被郭沫若一篇評論文章給叫停了。說他太粉了,顏色有點讓人想入非非。假如放開沈從文,此子不可限量。此子曾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不從。季羨林又說,中國現代文學的幾位大家的作品,跟很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PK,簡直是高山與小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