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靜觀落葉,這篇散文描寫生動細膩,更充滿哲理

2020-12-26 品詩賞詞

春天裡百花齊放,很少有人注意綠葉的默默陪襯;夏日裡林木茂密,人們才想起,要感謝綠葉為人們遮陰蔽日。暮秋時草木凋零,人們悲嘆時光荏苒,令人傷懷;寒冬時枯枝敗葉,卻在腐朽中卻寄寓著新生,也令人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一片枯葉,就代表著一次生命歷程;就如人的一生,沉澱了過去,卻依然憧憬著未來。其中有悲有喜、有苦有樂,既有收穫、也有坎坷。人們從幼稚衝動到沉著穩重,處事不驚,最後也如這歸根的落葉,終歸恬淡和安然。

作家賈平凹有一次閒來無事,就在窗前眺望。忽然一片落葉進入了他的眼帘,作者於是就寫下了自己的感想。下面介紹的是賈平凹靜觀落葉,這篇散文描寫生動細膩,更充滿哲理。

《落葉》(節選)

作者:賈平凹

窗外有一棵法桐,春天裡長滿了葉子。根深枝梢,沒風時顯得很豐滿,嬌嫩而端莊。在天幕的襯託下,葉背上綠的脈絡,像無數彩蝶落在那裡,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婦,丰姿綽約,作一個嫵媚的笑。到了深秋,葉子並不再長,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來,唯有些嶙峋的骨,不再柔軟婀娜,用手一折,就一節一節地斷了下來。

賈平凹觀察細緻,描寫逼真,比喻手法更讓文筆顯得流暢優美。作者把綠葉的脈絡比作飛舞的彩蝶,又將茂密的梧桐比作一位豐腴的少婦,令人倍感親切,也仿佛身臨其境。

接下來作者又開始描繪枝間的鳥兒,它們成雙入對,在葉下歡唱,清妙的歌聲不僅帶來了歡樂,也簡直讓作者有些嫉妒。如此一渲染,更將讀者引入了歡快祥和的意境之中。

讀者正沉醉於審美的喜悅感中,作者卻突然感傷起來。深秋時節,葉子便逐漸落去,梧桐樹不再似一位少婦,反而變成了一位瘦骨嶙峋的老者。枝幹也變得僵硬,很容易折斷。

如此先揚後抑的寫法,雖然不陌生,但作者娓娓道來,大家卻很樂意跟著作者的思緒,一邊體會賈平凹的心理感受,一邊欣賞他精妙的文筆。

作者感到了一種殘酷與無常,既然上天給了你歡樂,為何又一片片地收去?這一問,看似幼稚,又仿佛戲言,然而當作者表情嚴肅地記錄下來,卻是充滿真情,也讓人深思。

日月輪轉、季節更替,很快又是一年春天來臨。梧桐樹上又長出淺綠色的葉子,似乎比以往的更加青翠。作者又有所觸動,凋落的曾經那麼悠然地歡樂過,歡樂的也將寂寂地凋落去。

賈平凹依然站在窗前,靜靜地凝思,卻感受不同。他忽然醒悟,往日的哀嘆大可不必,而且還顯得十分幼稚。梧葉的新生與枯萎,伴隨著歡樂的到來與歸去,但大自然從來沒有停滯不前,這棵老梧桐也沒有老化,反而在更廣闊的空間中成長。

中唐詩人劉禹錫曾說,「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他認為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發展是必然的,靜止只是相對的。賈平凹則感悟到,當人們在失意中感慨萬端時,落葉卻在新生與凋零的輪迴中,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縱覽賈平凹的這篇散文,語言樸實,描寫細膩,更充滿哲理。人生雖然短暫,卻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經歷過悽風苦雨,才知道陽光明媚的美好。

就像一朵鮮花,每一次璀璨綻放,都不該成為終點;每一次在秋風中凋落,也是新的起點。歡樂的結束只是暫時,成長卻隨之而來。

相關焦點

  • 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描寫細膩
    那裡有很多令人尊敬的作家和詩人,也有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更有高亢遼遠的經典民歌。一位作家就從中得到靈感,寫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下面介紹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描寫細膩。《米脂婆姨記》(節選)作者:賈平凹這是極俏的人,一頭淡黃的頭髮披著,風動便飄忽起來,浮動得似水中的雲影,輕而細膩,倏乎要離頭而去。耳朵半埋在發 裡,一半白得像出了烏雲的月亮。她微微地斜著身子,微微地低了頭,肩削削的,後背渾圓,一件藍布衫子,窕窕地顯著腰段。
  • 精讀《賈平凹散文隨筆文集》
    說實話,讓我讀五篇以上的書不多。有一本書,我卻不止讀五遍。究竟讀了幾篇,自己也記不清了。反正是隨身帶,隨時讀,讓我越讀越厚,越讀越破。這便是《賈平凹散文隨筆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沉醉於它的語言。它的語言平實拙樸,精煉生動,經吟耐嚼。
  • 徐遲的一篇哲理散文,構思奇特,更令人深受啟迪
    而近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也是樸實典雅,表達了家庭的困境和作者蒼涼的心情,也讓讀者感同身受。而魯迅先生的作品更是側重於世態人情的描寫,讀完更覺餘味無窮。下面分享徐遲的一篇哲理散文,構思奇特,更令人深受啟迪。
  •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賈平凹丨——情操所致,自然為文
    ——賈平凹《溪流》◎這是賈平凹為自己的小說集寫的序文。這也是一篇優美的抒懷散文。其最顯著的特色是物我兩融,處處寫山溪,處處寫「我」,把「我」和山溪勾聯在一起相提並論。山溪的成長,也是「我」的成長,「我」文字的成長。山溪與「我」在生命的姿態上統一,不斷向前。作者寫出了溪流具有的形象特徵:不怕艱辛,執著追求,勇於探索,真誠奉獻。
  • 楊萬裡這首詩生動有趣,把路途的艱辛困難,描寫的充滿詩情畫意!
    楊萬裡的作品裡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一種樸素的精神,這也可能是也他的人生經歷有關,而他的作品也都是描寫鄉村的生活,譬如他的這首《過松源晨炊漆公店》,那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而且通篇生動有趣,把路途的艱辛困難,反而描寫的歡快無比。使得人們在讀了這樣的一首作品之後,也立馬是會被這作品中的那種生動細膩的描寫所感動。
  • 散文|高海平:住在橫巷的賈平凹
    賈平凹操著濃厚的陝西話說,沒寫什麼,身體不大好。他用手指了指書架上那幅字畫說,這是最近構思的一個作品的架構。也許這就是他的寫作方式,先把作品的構思用筆畫出來,並逐步完善,最後,按照這個框架,就像塗顏料一般付諸文字。我看見書架裡放的全是他的書,問他目前出版了多少本書?賈平凹說,有十幾本了吧,還有幾本正在出,現在出書太慢了。語氣中帶有埋怨的意味。當時的賈平凹也就34歲,已經出版了那麼多書。
  • 陳子昂的一首五律,細膩生動,開篇充滿遐想,尾聯更顯出疏狂
    比如李白性格豪放,他的作品也充滿了浪漫情懷。李商隱個性內斂,其詩歌也含流露出含蓄晦澀。再如杜甫頗具儒家情懷,於是詩聖的作品就盡顯無疆的大愛。而蘇軾則是儒釋道融於一身的文學家,所以其詩詞不僅超凡脫塵,也更顯意境深沉。初唐時也有一位才子,年少時就表現離奇,他的早期作品更顯得有些不羈。下面分享陳子昂的一首五律,細膩生動,開篇充滿遐想,尾聯更顯出疏狂。
  • 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構思獨特,寓意深刻,值得一讀再讀
    生活中充滿了酸甜苦辣,但人們卻容易記住更多的悲痛經歷,而一些甜蜜的童年往事往往絕口不提。既然人生苦短,反而更應該抒寫令人感到心情愉悅的故事。下面介紹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構思獨特,寓意深刻,值得一讀再讀。《弦》作者:賈平凹我捧著琴到庭院正襟危坐,要聽它的歌聲。四鄰都覺得稀奇,來院裡靜聽,但什麼聲音也沒有,就嗤之一笑,「畫觀色,琴聽音;這無弦無音之琴,有什麼可聽的?」我說:「叩寂寞而求音,無聲而聲自在;今夜地上無月,月光不是這麼柔美嗎?」
  • 季羨林81歲時寫的一篇散文,描寫生動,充滿禪意
    下面介紹季羨林81歲時寫的一篇散文,描寫生動,充滿禪意。《二月蘭》(精彩片段)二月蘭是一種常見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間,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團紫氣,間以白霧,小花開得淋漓盡致,氣勢非凡,紫氣且衝雲霄,連宇宙都份佛變成紫色的了。
  • 宋詩裡一首描寫雨後美景的佳作,寫得很細膩,營造了一種高遠意境
    唐詩是比較偏重於抒情,但是宋詩則是完全不一樣,它是比較注重於哲理,這兩者之間,還是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也正是有了這些充滿哲理的詩句,從而也使得詩作,顯得更加的有魅力,讓人們在閱讀這些作品時,除了能夠享受到詩詞所帶來的震撼之外,還有就是能夠明白更多的道理,學會更多的東西,這也正是宋詩,所帶給我們最大的一個收穫。
  • 蘇軾這首詞充滿了無限的哲理,裡面有一句話,更是成為至理名言!
    小編今天要為大家推薦蘇軾最為經典的一首詞,那便是他的《蝶戀花·春景》,這首詞可以說是他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在這首詞中,還誕生了一個大家會在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的詞語,「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一句話相信大部分的人在現實的生活中都使用過,並且這一句話充滿了無限的哲理,那這一句話,便是出自於這首詞。
  • 清代詩人高鼎的這首《村居》,把鄉村美景描繪的生動細膩!
    其實詩歌到了清朝,也還是湧現出了很多的大家,這其中有一些詩人作品,那同樣的意境高遠,雖然寫得比較直白了,但是讀來依然,能夠讓人感受到詩歌獨有的魅力,譬如清朝詩人高鼎的這首《村居》,那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詩人僅僅只用了寥寥的數語,把鄉村美景描寫的很是唯美。
  • 借鑑散文筆法擺脫學生腔,讓作文流淌詩意和哲理
    當然不會比誰更單純幼稚,而是要比誰更思維縝密,誰更成熟!之所以反對學生腔調,也不是要大家裝腔作勢。既要有青春的活力,又要有成熟的思維,還要有熟練得體的表達。平時卓有成效的閱讀,適度的寫作訓練,是能讓大家達到這一高度。
  • 散文|鬼才賈平凹小說藝術/尹燕忠
    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尹燕忠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作 者: 尹 燕 忠賈平凹先生197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滿月兒》在全國獲獎,在這四十年中,他出版了近二百餘部小說、散文、文論、詩歌、書法、美術著作,數十次獲全國文學大獎,其中包括茅盾文學獎,散文大獎,長篇小說《浮躁》和《廢都》獲美國美孚馬大獎和法國獎,其中十幾本作品被翻譯成英
  • 兩首描寫春風的絕句,樸實無華,卻形象傳神,更充滿哲理
    李白曾熱情歌詠,「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王安石更抒寫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同樣面對春風,卻有人歡喜有人愁。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崔護卻深感遺憾,桃花依舊笑春風。下面介紹兩首描寫春風的絕句,樸實無華,卻形象傳神,更充滿哲理。
  • 重尋文人遊記傳統的努力 ——讀《賈平凹遊記》
    因此,當下遊記散文創作所面臨的問題,就不僅僅是「怎麼寫」的問題,更關乎到「為什麼寫」——如果遊記只是為了「記遊」的話,那麼,短短三五千字所能傳達的信息顯然不能與大量的照片或完整的視頻相比,如此一來,遊記散文又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性呢?從這個意義上說,重尋中國古典時代的文人遊記傳統,追求內與外的渾融無間,將個人心靈的安頓與對自然、民俗、文化的探求結合起來,這恐怕是當下遊記散文唯一的突圍之路。
  • 曾鞏這首詩充滿了無限的哲理,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曾鞏,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宋朝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散文家、思想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儘管在這八大家裡,可能曾鞏的名氣最小,地位也是最尷尬,很多人一提起唐宋八大家時,往往可能會忽略掉他,其實應當說曾鞏也是非常了不起,他的很多詩作,也是同樣的值得一讀,而且他的一些詩作,表面看似在描寫一些極為普通的事物,但是其中還是融入了詩人思想,從而也就使得他的詩作裡面,同樣的充滿了哲理。
  • 當代文壇散文「八大家」,餘秋雨居榜首,余光中、賈平凹入列!
    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國散文沉寂已久的天穹上,橫空出世了一位開啟一代文風的散文家學者,他,就是餘秋雨。餘秋雨所創新的散文文體,被學術界稱為"文化散文"。宋浩浩稱,「這種散文氣勢磅礴、豪邁蒼涼、雄奇沉鬱,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詩人氣質、憂思豪壯的名士風度,悲天憫人的學者情懷」。
  • ——紀實散文《焦裕祿的家風》賞析
    該篇散文不僅語言凝練、優美,而且自由靈活,富有哲理、詩情、畫意。在這篇散文中,作者藉助想像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虛而實地次第寫來,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託物言志,表達了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了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深邃的思想,使讀者領會了更深的道理,同時也展示出作者豐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底蘊,體現了作者對素材的深度理解把握和高超的文字駕馭水平。
  • 曾鞏飽含哲理的一首詩,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通篇描寫的很是生動,表面看似在寫春天的景色,其實主要還是表達了自己對於人生的一種看法,所以也就使得這首詩充滿了無限的哲理。唐宋八大家其實是以散文來排名,這幾位的散文,每一個人都寫出了震古爍今的作品,雖然曾鞏的詩文不如前面的幾位大咖,但是他的散文則是同樣的一絕,裡面也有很多經典的作品,這也就是為什麼曾鞏,也能夠入選唐宋八大家的原因。所以只要了解了這一點,便是能夠知道為什麼曾鞏,也能夠入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