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構思獨特,寓意深刻,值得一讀再讀

2020-12-13 品詩賞詞

每個人都有過一段難忘的童年時光,雖然有人無比幸福,有人卻相對悲戚,但即使是在萬分痛苦中,也能發現幾段令人感到非常溫馨的往事。

生活中充滿了酸甜苦辣,但人們卻容易記住更多的悲痛經歷,而一些甜蜜的童年往事往往絕口不提。既然人生苦短,反而更應該抒寫令人感到心情愉悅的故事。下面介紹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構思獨特,寓意深刻,值得一讀再讀。

《弦》

作者:賈平凹

我捧著琴到庭院正襟危坐,要聽它的歌聲。四鄰都覺得稀奇,來院裡靜聽,但什麼聲音也沒有,就嗤之一笑,「畫觀色,琴聽音;這無弦無音之琴,有什麼可聽的?」我說:「叩寂寞而求音,無聲而聲自在;今夜地上無月,月光不是這麼柔美嗎?」「地上光亮,而月在天上;啞琴有聲,弦在何處?」我回答:「以情觀月情滿月,弦外有音弦在心。」鄰人更笑我痴,一鬨而散、喝酒取樂。我卻笑鄰人不是琴的知己,便更聽得入神入味。

賈平凹的散文作品非常善於從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入手,由淺入深、循循善誘地啟迪人們的思維,讓讀者不僅體驗到閱讀過程中的愉悅感,而且不知不覺地對作者產生一種認同感。這篇文章篇幅很短,作者通過敘述自己與一把無弦琴的經歷,闡述了深刻的道理,讀完令人深思。

作者在孩提時有一把琴,後來有一次老家牆上的釘子鬆動了,它也重重地摔到地上。雖然琴身未傷,弦絲卻一根根地掙斷了。20年後母親從山裡把它帶來,作者卻突然哭了一場,從此再也不肯釋手。

也許兒時的玩具曾經陪伴了作者很多年,彼此也像老朋友那樣惺惺相惜。所以即使時隔多年,作者見到它不僅感到十分親切,而且還幫助自己回憶起那些童年往事。

而鄰居們對這把琴卻很陌生,只知道它應該可以演奏出動聽的音樂,卻並不了解其來歷、以及它對作者的象徵意義。

但是作者心中卻難以忘懷那些美好的過往,曾經背著一捆像座小山的柴禾,荒草沒膝,前無去途,後無來路,一隻蝴蝶倏忽飛來,俊悄悄在那裡,展現一個彩色的春天。

他還記得孩子們用三張鬥紙糊成一個筐形,在裡面吊了火紙盤。然後蘸了煤油,燃著後就猛地向空中一送,它愈飛愈高,仿佛是一顆流星。孩子們便大呼小叫,盡夜兒追著跑。

作者正想得入神,鄰居們又來了。於是作者就將自己在這把無弦琴裡「聽」到的往事,向他們敘說。他們又有些懷疑,不相信作者可以用心靜聽。因為人生有太多的煩事纏身,哪有這麼輕閒心情?作者卻說,煩惱越多,就越是要靜心。

於是鄰居們開始嘗試著安靜下來,可是他們依舊什麼也聽不到,一個個卻都開始呼呼大睡。等到他們一覺醒來,清露已經上來,問作者又聽到了什麼。

於是賈平凹又開始講述他「聽到」的很多事情:奶奶又帶著孫子,在桂樹下說著神話;荒野上捉住了流螢,用南瓜花包了,做黑夜裡的燈籠。

作者看見鄰居們似乎有些失望,就耐心地解釋,人人心裡都有一根兒時的弦,只是你們還未找著罷了。鄰人們都默默不語了,各自在心上尋找著各自的弦。

一時間,院裡鴉雀無聲,大家既不曾睡去,也不再戲笑。直到夜闌,人們果然聽到了兒時的歌,只恨不可和弦而唱,遺憾不已。

很多讀者都讀過蘇軾的《琴詩》,先生含蓄地說,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詩人揭示了有無結合、並相互統一,才能生成萬物的普遍道理。賈平凹卻乾脆描寫了一把無弦琴,雖然不會發聲,人們卻可以靜下心來,默默地想像其中動聽的樂曲。

其實這把無弦琴只是一個介質,它幫助作者和鄰居們,回憶起那些沉澱於腦海深處的往事。即使沒有這把琴,或者換成別的物體,也許藝術效果不同,但人們心中的故事依然可以像清泉一樣汩汩流淌。

賈平凹的這篇散文構思獨特,寓意深刻。作者藉助一把無弦琴的故事,闡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人心中都有一根兒時的弦,只是自己經常忽略。

引申開來,當我們沉靜下來,濾除蒙在心中的灰塵,就能找回兒時的歡樂,也就減輕了很多煩惱與愁怨,才能快樂地生活。

相關焦點

  • 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描寫細膩
    一位作家就從中得到靈感,寫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下面介紹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描寫細膩。《米脂婆姨記》(節選)作者:賈平凹這是極俏的人,一頭淡黃的頭髮披著,風動便飄忽起來,浮動得似水中的雲影,輕而細膩,倏乎要離頭而去。耳朵半埋在發 裡,一半白得像出了烏雲的月亮。
  • 徐遲的一篇哲理散文,構思奇特,更令人深受啟迪
    一篇優秀的詩文不僅令人過目難忘,而且總是可以激發想像。比如我們讀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鏗鏘有力,字字警策;再如蘇軾的《赤壁賦》,意境悠遠,令人仿佛聽取了一場關於人生的對話。而近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也是樸實典雅,表達了家庭的困境和作者蒼涼的心情,也讓讀者感同身受。而魯迅先生的作品更是側重於世態人情的描寫,讀完更覺餘味無窮。下面分享徐遲的一篇哲理散文,構思奇特,更令人深受啟迪。
  • 散文|高海平:住在橫巷的賈平凹
    賈平凹操著濃厚的陝西話說,沒寫什麼,身體不大好。他用手指了指書架上那幅字畫說,這是最近構思的一個作品的架構。也許這就是他的寫作方式,先把作品的構思用筆畫出來,並逐步完善,最後,按照這個框架,就像塗顏料一般付諸文字。我看見書架裡放的全是他的書,問他目前出版了多少本書?賈平凹說,有十幾本了吧,還有幾本正在出,現在出書太慢了。語氣中帶有埋怨的意味。當時的賈平凹也就34歲,已經出版了那麼多書。
  • 《自在獨行》:孤獨一直存在,孤獨伴你前行,值得一讀再讀的語錄
    《自在獨行》寫給每個孤獨行路人的書,這也是賈平凹的獨行世界。同樣也是我們內心的獨行世界,仿佛是想讓你去認識,去看見,去接受那份孤獨。值得一讀再讀的語錄書中警醒你的文字有很多,希望你也能坦然地接納這份不一樣的孤獨,孤獨不是寂寞,孤獨更甚是一份獨立的思考。
  • 住在橫巷的賈平凹
    屋子中間置一鐵爐正在做飯。門玻璃上貼一紙條,上書:「人道文道,妙微精深。靜虛村」。在這個布置繁密,內容豐富的空間裡,我們開始了聊天。我問他最近在寫什麼作品。賈平凹操著濃厚的陝西話說,沒寫什麼,身體不大好。他用手指了指書架上那幅字畫說,這是最近構思的一個作品的架構。也許這就是他的寫作方式,先把作品的構思用筆畫出來,並逐步完善,最後,按照這個框架,就像塗顏料一般付諸文字。
  • 蘇軾最「普通」的一首千古名作,景色唯美,哲理深刻,一讀想再讀
    蘇軾最「普通」的一首千古名作,景色唯美,哲理深刻,一讀想再讀蘇軾不僅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思想家。他的詩詞,不僅文學性高,而且寓意深遠,往往給人啟迪。 比如,寫廬山,蘇軾寫出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寫景,蘇軾寫出了廬山的層巒疊嶂,各有不同。而進一步,蘇軾又告訴我們局部和整體的關係,這就是意境深遠。
  • 散文|鬼才賈平凹小說藝術/尹燕忠
    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尹燕忠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作 者: 尹 燕 忠賈平凹先生197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滿月兒》在全國獲獎,在這四十年中,他出版了近二百餘部小說、散文、文論、詩歌、書法、美術著作,數十次獲全國文學大獎,其中包括茅盾文學獎,散文大獎,長篇小說《浮躁》和《廢都》獲美國美孚馬大獎和法國獎,其中十幾本作品被翻譯成英
  • 重尋文人遊記傳統的努力 ——讀《賈平凹遊記》
    此處所說的「文人之文」,並非廣義上的「注重文學性的散文」或「藝術散文」,乃特指自公安三袁、鍾譚、張岱以降所形成的某種散文傳統,在當代作家中,同樣承接著此一傳統的,還有比賈平凹更早一些的汪曾祺。不弄玄,不蹈空,不濫抒情,寧拙勿巧,寧澀勿滑,甚或有時以醜怪為美,凡此種種,都是賈平凹散文的一貫特點,也是賈平凹在散文藝術方面的一貫主張。
  • 杜牧的兩首禪詩,深邃悠遠,值得一讀再讀
    一篇《阿房宮賦》,汪洋恣肆、恢弘大氣;一首《赤壁》寓意深刻,更是警醒無數夢中人。但是自古人生多磨難,更是天妒英才、難遂其願,於是他「十年一覺揚州夢」,醒來卻已蹉跎半生。社會動蕩、人生無常,加上自己的坎坷遭遇,讓詩人開始產生羨僧慕禪的情緣。
  • 精讀《賈平凹散文隨筆文集》
    劉鐵建曾有人問我:你有讀五遍以上的書嗎?說實話,讓我讀五篇以上的書不多。有一本書,我卻不止讀五遍。究竟讀了幾篇,自己也記不清了。反正是隨身帶,隨時讀,讓我越讀越厚,越讀越破。這便是《賈平凹散文隨筆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沉醉於它的語言。
  • 中國當代散文寫得最好的5位作家,看看你都讀過了他們的作品嗎?
    1、賈平凹賈平凹是被人們稱為鬼才,他在小說上的成就,那是有目共睹,到現在為止,他一共出版了16部長篇小說,而且每一部都是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同樣他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語言純樸,讀起來另有一番滋味。其實可以這麼說,他的散文比他的小說寫得要更好,而且他的每一篇散文,那都是富含哲理。
  •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賈平凹丨——情操所致,自然為文
    我想,山既然給了它的生命,它該是充實的,富有的;或許,它是做一顆露珠兒去滋潤花瓣,深入到枝葉裡了,使草木的綠素傳送;或許,它竟能掀翻一坯汙泥,拔脫了一從腐根呢。那麼,讓它流去吧,山地這麼大,這麼複雜,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賈平凹《溪流》◎這是賈平凹為自己的小說集寫的序文。這也是一篇優美的抒懷散文。
  • 當代文壇散文「八大家」,餘秋雨居榜首,余光中、賈平凹入列!
    賈平凹 散文創作上也自成一家賈平凹,1952年出生於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現為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主任 、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
  • 賈平凹:讀《暫坐》,還是慢慢地讀著為好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當代文學大家賈平凹的長篇小說《暫坐》,在2020年第三期《當代》雜誌推出後,無論在文學界還是社會層面,猶如平靜的湖面湧起陣陣漣漪,閃爍出絢麗的光彩,好評如潮,被譽為我國當代文學又一巨著。《暫坐》以現代城市生活為背景,講述一群中年女性在追求經濟獨立、個性解放、精神自由以及理想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困境,以及困境中所展現出的複雜人性。
  • 諾貝爾文學獎值得一讀再讀的8部作品,看看你都讀過了沒有?
    諾貝爾文學獎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了,這一百多年來,產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品,而且這些作品,都有著高超的藝術水平,非常值得大家一讀再讀,下面就來為大家介紹5部,最值得一讀的作品,第一部都有著非常的藝術水準。8、《荒原狼》《荒原狼》是德國作家曼黑塞最為著名的作品,黑塞不僅是一個優秀的小說,同時還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這部小說,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那都是他最為重要的作品,所以非常值得一讀。諾貝爾文學獎給出的獲獎理由是:「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意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徵古典的人道理想與高尚的風格。」
  • 蘇軾的這首詩僅有28字,卻蘊含人生大智慧,值得一讀再讀!
    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領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蘇軾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多表現對人生的理性思考。所以在蘇軾的詩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詩境背後的哲理意蘊。譬如蘇軾的經典詩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蘇軾根據宋初僧人惠崇的畫作《春江晚景》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其中一幅鴨戲圖的題畫詩。
  • 來溧水打卡(十六)|幸莊,讀一篇散文給你聽
    幸莊,讀一篇散文給你聽水庫面積不大,沒有煙波浩渺的壯闊,少了些想像的空間,就算飛鳥,也是一掠而過,更不要說驚鴻掠影,詩意盎然。湖邊,也沒有什麼文化積澱值得我們駐足而潛滋暗長几分幽思,不會像西湖邊有個「十景」。幸莊,就是一個以水庫為核心的公園,普通不過。但我,喜歡幸莊夏日的夕陽,喜歡夕陽裡吹拂的晚風,還有哪些湖邊的紫色的馬鞭草,和修長繁茂的水草。
  • 黃庭堅一首比較冷門的詩,但是同樣寫得很美,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黃庭堅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可以比肩蘇軾,無論是他的散文,還是詩歌同樣自成一派。以他為首的「江西詩派」,對於宋詩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後期很多的詩人都受到這一詩派的影響;譬如南宋時期大名鼎鼎陸遊、楊萬裡、曾幾等人,那都是這一詩派的繼承者。
  • 餘秋雨的一篇散文,蘊含深刻道理,值得細細閱讀
    下面介紹餘秋雨的一篇散文,蘊含深刻道理,值得細細閱讀。《垂釣》(節選)作者:餘秋雨胖老人起身,提起滿滿的魚桶走了,快樂地朝我們扮了一個鬼臉,卻連笑聲也沒有發出,腳步如勝利者凱旋。瘦老人仍在端坐著,夕陽照著他倔強的身軀,他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薄。
  • 蘇軾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既有美景,又有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簡單來說,就是在蘇軾的詩中,一些極為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往往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其實,蘇軾的詞也一樣。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反而可以增強詞境的哲理意蘊。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行香子·過七裡瀨》,便是蘇軾的一首既有優美景色,又有深刻哲理的千古名作。它寫於公元1073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寧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