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是晚唐的一位傑出詩人,他自小聰慧、又勤奮苦讀,21歲就中了進士。一篇《阿房宮賦》,汪洋恣肆、恢弘大氣;一首《赤壁》寓意深刻,更是警醒無數夢中人。但是自古人生多磨難,更是天妒英才、難遂其願,於是他「十年一覺揚州夢」,醒來卻已蹉跎半生。
社會動蕩、人生無常,加上自己的坎坷遭遇,讓詩人開始產生羨僧慕禪的情緣。面對世事滄桑,他也曾感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嘆息仕途失意,樊川居士更是題寫禪詩,「清 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下面介紹杜牧的兩首禪詩,深邃悠遠,值得一讀再讀。
贈終南蘭若僧
唐代:杜牧
家在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
禪師都不知名姓,始覺空門意味長。
終南,即終南山,在長安以南;蘭若,梵語「阿蘭若」的省稱,即寺廟。詩的大意是:我家在長安城南一個叫杜曲的地方,我先進土及第,後又登賢良方正。可是來此遊訪,發現這裡的禪師都不知我的姓名,這才知道佛門對人生諸態早已洞徹省悟。
此詩作於大和二年,杜牧及第登科後、遊長安城南文公寺時。前兩句先做自我介紹,「家在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城南,指長安城南;杜曲,地名,在長安南,當時韋、杜兩大望族聚居於此,時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語。
杜牧先進土及第,後又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他制策登科,名震京邑。詩人形象地將自己的這些經歷比作兩棵仙桂開花,而且花香四溢。親戚朋友、周圍鄰居都來祝賀,甚至很多陌生人也都非常羨慕。
詩人應該是驕傲了一把,如此大才也確實值得大家讚賞。他與一二同年城南遊覽,至文公寺,有禪僧擁褐獨坐。杜牧上前與其交談,其玄言妙旨鹹出意表。然後高僧又問杜才子姓名、修何業?旁邊人都交口稱讚,大師卻說,這些我都不知道。
世人都欣羨名門望族、登科及第的顯榮,而禪家對此不僅毫不知曉,甚至毫不在意相比對舉,從而讓醉心於名利者,猶如被當頭潑了一桶冷水,頓時警醒過來,並由此意會佛門對人生諸態的洞徹省悟。
懷歸
塵埃終日滿窗前,水態雲容思浩然。
爭得便歸湘浦去,卻持竿上釣魚船。
這是杜牧晚年的一首詩,當時他遷任湖州刺史,並在此憑弔前賢、結識詩友,作了不少詩。同時也因為年老體衰,而希望早點退休。詩的大意是:窗前終日積滿了灰塵,願在水態雲容中享受大自然的賜予。厭倦了塵世的喧囂,希望早點隱居湘浦,過一種悠閒的垂釣生活。
首句「塵埃終日滿窗前」,就展現了一種慵懶的情緒,灰塵遍地卻不願打掃,整日閒坐,卻無心公務,正表現了禪宗隨緣自適的理念。詩人經常在窗前向外眺望,天空中白雲悠悠、山澗裡溪水潺潺。「思浩然」三個字,表達出詩人不願拘泥於朝堂,希望融入大自然的強烈心願。
後兩句「爭得便歸湘浦去,卻持竿上釣魚船」,更是抒發了詩人對塵世俗事的厭倦,對大自然的嚮往。其實杜牧還有一首詩也曾這樣描寫,「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詩人年輕時胸懷大志,可是一直都得不到重用,於是便寄情山水、流連青樓。
這首詩文筆優雅,只將景語作情語,給人以美好的閱讀享受。晚年的杜牧只想悠閒地生活,於是便非常贊同禪家的任運隨緣思想。所以「懷歸」二字,意味深長,既是對隱居生活的嚮往,也表達出希望在精神上有所寄託、早點安心地尋找到心靈的歸宿。
作者年輕時自以為才華橫溢而喜歡炫耀,晚年時卻慵懶不願做事。雖然時間跨度很大,但人生短暫,彈指間就是幾十個春秋。那些功名富貴、以及恩怨情仇,在瞬息萬變的大自然面前,於萬事無常的滄桑歲月之中,都顯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