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高海平:住在橫巷的賈平凹

2020-12-06 封面新聞

文/高海平

1986年12月20日上午,我以《語文報》記者的身份,在西安拜訪了路遙,又馬不停蹄地拜訪了賈平凹。二位都是我們報社聘請的顧問。去賈平凹家的路線是由陝西省作協的詩人田奇老師提供的。

我在西安的大差市乘坐公交車到鐘樓下車,向西大街走去。不過數百米,北邊有一條社會路,向裡走,東邊有一廁所,再向裡走,居民區包圍著一處所在,社會三路55號。繞過鐵欄杆,上二層,到了市作協。向一劉姓同志打聽賈平凹的愛人韓俊芳,得知她是在文聯從事會計工作,今日在家休息。劉同志一番熱情指點,我按其所說,向賈平凹住處尋去。從竹笆市進去朝南走,頂到頭,往西拐。不過百米,有一家工商銀行,面前一胡同下去,中間有一橫巷。在一老翁的帶路指點下,才走上四樓東邊的房間。這一路上,問了不下五個人,只有一中年人知道橫巷,可見此胡同的偏僻。

開門的是一美麗婦人,正是賈平凹的夫人韓俊芳。我被她引進了「靜虛村」。穿著銀灰色皮夾克的賈平凹正在案前寫著什麼。看見我的到來,顯得吃驚。我忙介紹身份,他便讓座,讓煙,讓茶。我坐定後,環視這個有名的靜虛村。大不過十米,憑當時的方位感,西邊為書桌,東邊置一餐桌,北邊為書架,南邊放置書櫃,柜上堆放了假山、唐三彩等飾物。東邊牆上掛著名人字畫,西邊牆上掛著作家自己的一幅書畫。北邊書架上隨便掛著一幅上下是字,中間為圖的條幅。屋子中間置一鐵爐正在做飯。門玻璃上貼一紙條,上書:「人道文道,妙微精深。靜虛村」。

在這個布置繁密,內容豐富的空間裡,我們開始了聊天。我問他最近在寫什麼作品。賈平凹操著濃厚的陝西話說,沒寫什麼,身體不大好。他用手指了指書架上那幅字畫說,這是最近構思的一個作品的架構。也許這就是他的寫作方式,先把作品的構思用筆畫出來,並逐步完善,最後,按照這個框架,就像塗顏料一般付諸文字。我看見書架裡放的全是他的書,問他目前出版了多少本書?賈平凹說,有十幾本了吧,還有幾本正在出,現在出書太慢了。語氣中帶有埋怨的意味。當時的賈平凹也就34歲,已經出版了那麼多書。

聊天中間,賈平凹的女兒一會兒蹦蹦跳跳進這個屋子,一會兒又到了對面的房間,很活潑,也可能是對我這個陌生面孔的好奇吧。屋子裡的爐子上有鍋在冒著熱氣,把房間氤氳出一種仙氣來,應該屬於靜虛村特有的氣氛吧。

我與賈平凹聊天時,目光總不由自主地逡巡他的書架。他看出我的意思了,站起身,從書櫃裡取出一本散文集《愛的蹤跡》,並在扉頁上簽名,標準的賈體:「高海平同志指正 賈平凹 86.12.20」。我雙手接過,已經難以掩飾激動的心情。這是作家親手送給我的第一本書,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家送的書。我得隴望蜀,還想要他的《商州初錄》,就說,我喜歡您的《商州初錄》,卻買不到。賈平凹笑了一下說,還沒出來,你當然買不到,出來後,送你一本。我趕緊給他留了地址。

話題轉到了他的老家,也就是商州系列作品的產生地。我好奇地問,你寫了那麼多商州作品,肯定把商州跑遍了吧。他說,是的。又解釋道,那是我的老家,我對那裡較熟,有的地方不需要再跑了。我接著問,你一直寫商州,出了好多作品了,以後還會再寫嗎?他說,不一定。我問,你是商州人,還經常回去嗎?他說,一年回一次。家裡還有什麼人?都在家裡。你是老幾?老大。我們倆就這麼一問一答,乾脆利索。

我非常敬佩賈平凹如井噴一樣的創作狀態,並由衷地讚嘆道,您的創作量真大啊。他輕鬆一笑,解釋道,去年發得多,一共十個中篇小說,現在也不行了。最後一句明顯是謙虛之詞。

想當年,作為一個崇拜者,甚至是追蹤閱讀者,賈平凹的作品一經面世,我會立馬找來如饑似渴地讀。賈平凹的早期散文,追求恬淡、寧靜、幽思、哲理,每篇作品都是一幅畫,值得你細品,揣摩,仿佛能從中聽到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像天籟、像地音,像冥冥之中的一種提示和啟悟。賈平凹早期的小說,特別注重對民俗風物的渲染和描寫,恨不得在每篇作品中都能盡其所知,把商州的古往今來全盤託出。商州的男人如何、女人怎樣,人物跟山水的關係,跟歷史的關係,跟文化的關係等等,被賈平凹挖掘得很深,很透。小說中那股濃濃的鄉土味、煙火味、神秘氣息,通過雲山霧罩的表現手法,暢快淋漓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賈平凹對女性的塑造,我當時對其評價就是,寫女人的聖手,實在是精妙絕倫。在中國當代文壇,不能說無人出其右,至少名列前茅。讀者為什麼喜歡,就是因為那種來自泥土的原汁原味,來自人性的生命真實。這是一種生活的呈現,更是藝術的再現。

賈平凹通過對人物的塑造、景物的描寫、故事的渲染,讓讀者了解了在陝西有那麼一塊獨特的鄉土中國——商州,民風淳樸,掌故豐富,獨具魅力。商州走進了讀者的心中,同時,讀者也走進了商州。

幾年前,我曾因公務穿越秦嶺,到過商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崖上大大小小的石窟,佛教文化時隱時現。憑感覺,我已經走進了賈平凹筆下的商州。

言歸正傳。我問賈平凹對《語文報》和《中學生文學》的看法,並希望有空為我們寫稿。他先把話蕩開說,廣東有個《家庭》雜誌,發行量達三百萬份。他們派人下去跑了一趟,一下子就上去了一百萬份,下去宣傳很重要。當時的《語文報》和《中學生文學》雜誌已經享譽全國,在廣大中學生中間反響熱烈,一時洛陽紙貴。但是,賈平凹認為,還是要加大宣傳力度。

聊天即將結束,賈平凹向我透露,本月28日,去北京開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回來就要過年了,過了年給你們寫一篇。不過,關於文學道路已經寫過了,寫不出新東西來。我趕緊說,寫什麼都可以,談散文、小說的創作,都行。他答應了。

近12時。應我的請求,在陽臺上給他照了張相,又讓他的夫人幫忙,給我倆照了張合影。賈平凹一直要留我吃午飯,記得他們家中午吃包子。我表示感謝,告辭了靜虛村。

時間過去了34年。這麼長時間,一直沒有機會再見賈平凹,但是,一直關注著他。包括他的文學創作,家庭生活等等方面。三十多年以來,賈平凹無論哪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女兒賈淺淺,當年的孩童,成長為青年詩人,活躍在詩壇。賈平凹的小說創作已不是當年的井噴式了,用海量級形容一點也不誇張。創作不僅量大,而且質高。其創作視域早已走出了商州,投放到了更廣大的城鄉地區。筆下的人物形象具有了更加豐富和複雜的精神內涵,小說的時代性、社會性以及藝術性更為深邃。

賈平凹,早已走出了當初居住的橫巷。他的文名,已漂洋過海,走向了世界。作為一名資深讀者,在34年前的那個並不太冷的冬天,慕名登門拜訪過他的《語文報》編輯記者,我心存感念。

祝願賈平凹先生的文學創作,更上層樓。

【作者簡介】

高海平,語文報社副社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個人散文集三部。

相關焦點

  • 住在橫巷的賈平凹
    □高海平(山西)1986年12月20日上午,我以《語文報》記者的身份,在西安拜訪了路遙,又馬不停蹄地拜訪了賈平凹。二位都是我們報社聘請的顧問。去賈平凹家的路線是由陝西省作協的詩人田奇老師提供的。我在西安的大差市乘坐公交車到鐘樓下車,向西大街走去。不過數百米,北邊有一條社會路,向裡走,東邊有一廁所,再向裡走,居民區包圍著一處所在,社會三路55號。
  • 散文|鬼才賈平凹小說藝術/尹燕忠
    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尹燕忠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作 者: 尹 燕 忠賈平凹先生197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滿月兒》在全國獲獎,在這四十年中,他出版了近二百餘部小說、散文、文論、詩歌、書法、美術著作,數十次獲全國文學大獎,其中包括茅盾文學獎,散文大獎,長篇小說《浮躁》和《廢都》獲美國美孚馬大獎和法國獎,其中十幾本作品被翻譯成英
  • 當代文壇散文「八大家」,餘秋雨居榜首,余光中、賈平凹入列!
    而這個榜單上,有很多耳熟能詳的散文作家。冰心、季羨林、汪曾祺、余光中、餘秋雨、賈平凹、林清玄、劉亮程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餘秋雨 開一代風氣之先在當代中國文壇,不管是從知名度、作品發行量、讀者群體還是各種評選榜單,在散文領域,餘秋雨毫無疑問是名氣最響、影響力最大的一位。
  • 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描寫細膩
    下面介紹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描寫細膩。《米脂婆姨記》(節選)作者:賈平凹這是極俏的人,一頭淡黃的頭髮披著,風動便飄忽起來,浮動得似水中的雲影,輕而細膩,倏乎要離頭而去。耳朵半埋在發 裡,一半白得像出了烏雲的月亮。
  • 韓靜霆賈平凹等名家榮登「2016年中國散文排行榜」
    本報訊(記者舒晉瑜)「2016年中國散文排行榜」頒獎會暨「中國夢——大美上饒·廣豐故事」全國遊記筆會1月5日-8日在江西上饒舉辦。韓靜霆《託爾斯泰的背影》、賈平凹《狐石》、阿成《雨中的我和乞丐》、李國文《毛筆字》、王蒙《文墨家常四題》等榮列2016年度中國散文排行榜前茅。     在評點了2016年中國散文之後,《海外文摘》雜誌社執行主編蔣建偉指出,古人行文提倡「文短,句短,惜墨如金」不是沒有道理的。惟有做到了短,方能使作品有尺幅驚瀾、微言大義之美。
  • 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構思獨特,寓意深刻,值得一讀再讀
    下面介紹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構思獨特,寓意深刻,值得一讀再讀。《弦》作者:賈平凹我捧著琴到庭院正襟危坐,要聽它的歌聲。四鄰都覺得稀奇,來院裡靜聽,但什麼聲音也沒有,就嗤之一笑,「畫觀色,琴聽音;這無弦無音之琴,有什麼可聽的?」
  • 賈平凹靜觀落葉,這篇散文描寫生動細膩,更充滿哲理
    作家賈平凹有一次閒來無事,就在窗前眺望。忽然一片落葉進入了他的眼帘,作者於是就寫下了自己的感想。下面介紹的是賈平凹靜觀落葉,這篇散文描寫生動細膩,更充滿哲理。《落葉》(節選)作者:賈平凹窗外有一棵法桐,春天裡長滿了葉子。根深枝梢,沒風時顯得很豐滿,嬌嫩而端莊。在天幕的襯託下,葉背上綠的脈絡,像無數彩蝶落在那裡,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婦,丰姿綽約,作一個嫵媚的笑。
  • 精讀《賈平凹散文隨筆文集》
    這便是《賈平凹散文隨筆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沉醉於它的語言。它的語言平實拙樸,精煉生動,經吟耐嚼。在《冬景》裡,開頭一段:「早晨起來,匆匆到河邊去;一個人也沒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兒,空落著,連燙煙鍋磕煙留下的殘熱也不曾存,手一摸冷得像烙鐵一樣生疼。」三行字,長短句相搭,實在平常,生動形象,韻味十足。
  • 重尋文人遊記傳統的努力 ——讀《賈平凹遊記》
    北嶽文藝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賈平凹遊記》,收入了賈平凹先生所寫的三十八篇遊記作品,從藝術風格角度著眼,這些散文作品皆是承續文人遊記傳統的典範。作為當代文壇上少有的,兼擅小說與散文兩種文學體裁,並在散文創作方面有著深厚積澱的作家,賈平凹的一個突出特質在於,他的散文作品既與多數小說家「玩票」式的散文寫作不同,也有別於張中行、楊絳等人的「學者之文」,更非時下所流行的那種套路化的抒情散文或故弄玄虛的囈語散文,而是始終帶有鮮明的「文人之文」的印記。
  • 《賈平凹遊記》出版 跟隨作家遊覽中國
    《賈平凹遊記》2017年1月由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共17.5萬字,39篇。  據了解,本書是賈平凹先生為數不多的「行走」筆記中的精品集萃。  北嶽文藝出版社1月20日發布微博稱,《賈平凹遊記》「故鄉與他鄉,自在獨行。文學與地理,初心之作。
  •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賈平凹丨——情操所致,自然為文
    賈平凹,一九五二年出生於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著名文學家。一九七五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現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主任、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西安市文聯主席、《延河》《美文》雜誌主編。作品曾獲「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散文」獎。
  • 賈平凹小說世界為何這般「殘酷」,他經歷的事有多少人知道?
    11月初,一間寬敞的會議室裡,賈平凹端坐在桌前,安靜聆聽評論家、作家們的發言。因為「著名作家」的身份和作品的高產、暢銷,他時不時就得在這樣的場合亮個相。有人稱,賈平凹是中國當代文壇的一個符號。可很多人並不知道,他當年也經歷過多次退稿;很多人不知道,雖以小說著稱,卻也有人誇他散文寫得更好。在幾十年中,賈平凹用一支筆,幾乎寫遍了俗世生活的形形色色。
  • 賈平凹文學館在西北大學開館,賈平凹:讓我成為一隻一直能飛的鳥
    賈平凹文學館位於西北大學太白校區校園內,館名由當代著名作家莫言先生題寫,開館之日起正式對校內外開放。賈平凹文學館的建築為民國風格,樓體分為三層,內設展廳、書吧、會議室等。搭配館內文學文本、文獻資料、圖片影視、藝術影像文學空間的多重營造與闡釋,展示賈平凹先生獨特的文學個性、作品風貌和人文品質。新建成的賈平凹文學館全面收集、陳列了賈平凹文學作品,是國內外關於賈平凹文學成果和其生平與創作事跡資料的最為完整和集中的保留地和展示地,也是其文學作品的「大觀園」。
  • 賈平凹故鄉,棣花古鎮
    棣花古鎮坐落在商洛市丹鳳縣,古代時是一個重要的驛站,也是宋朝和金國曾經的古戰場,賈平凹題字「宋金邊城」,在宋代時,秦檜為求和金國在這兒建了一條宋金街,這條街一邊是金國一邊是宋朝,互不侵犯,當你走到這條街的時候你就一腳踩在曾經的宋朝一腳踩在曾經的金國,是不是感覺很有意思。
  • 商洛丹鳳,賈平凹的故鄉
    縣城到處懸掛漫川關古鎮的廣告,似乎有些耳熟,夫人查找微信記錄,果然2016年去湖北武當山時去過,那次住在十堰,早上到兩省交界處遊了古鎮,然後回到湖北,可謂朝秦暮楚。那時的古鎮剛剛開始整修還很原生態。繼續前行前往商洛。夫人提議不進商洛市,直接去丹鳳縣,說那裡有個二郎廟。我欣然答應,其實內心盤算的是去看賈平凹故居。
  • 賈平凹在現當代作家中的地位如何?算不算是一流的作家?
    我認為在現當代作家中,能夠真正被稱為大家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賈平凹,他寫了許多的小說和散文,而且這兩種題材那都寫得非常不錯。而且他的一些小說,那都是獲得了國外的一些大獎,例如他早期的《浮躁》獲得了美國飛馬文學獎;《廢都》獲得法國費米娜文學獎,要知道這可是國級大獎,含金量那都是很高。
  • 賈平凹:書法四尺十萬,題匾一字四萬,送禮不要送別的,可以送茶
    當時,有人曾評論說:「20世紀80年代將是賈平凹散文遊記稱雄的時代。」畢竟,《雞窩窪人家》、《正月·臘月》、《商州三錄》、《黃土高原》、《愛的蹤跡》等散文遊記不斷引起轟動。那段時間,賈平凹除了創作,就是忙著到處拿獎了。名氣大了,關於作者的一切都很容易引人注意。當初棣花鎮那個「平娃」,已成了萬人追捧的平凹。「平娃」這個名字,很接地氣。
  • 人文課堂|現代散文鑑賞《巷》
    巷/柯靈巷,是城市建築藝術中一篇飄逸恬靜的散文,一幅古雅衝淡的圖畫。這種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靜的深閨,輕易不肯拋頭露面。那裡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論什麼時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寧靜的黃昏,可以清晰地聽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圍牆擋在兩邊,斑斑駁駁的苔痕,牆上掛著一串串蒼翠欲滴的藤蘿,簡直像古樸的屏風。牆裡常是家的竹園,修竹森森,天賴細細;春來時還常有幾枝嬌豔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從牆頭殷勤地搖曳紅袖,向行人招手。走過幾家牆門,都是緊緊關著,不見一個人影,因為那都是人家的後門。
  • 《賈平凹遊記》:道天地之美,寓人世之慨
    我們讀現在的遊記,往往是一些行程的贅述、景點的介紹、歷史的鋪陳,以及空洞的抒情,這是遊記作為一種特殊的散文文體,在成套路寫作之後產生的最大弊病,它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散文「易作而難工」的古訓。正因如此,在讀到北嶽文藝出版社的這本《賈平凹遊記》後,我有了與讀者朋友分享的念頭。
  • 莫言:賈平凹曾騎自行車接我 舉著寫我名字的皮包
    比如平凹先生的故鄉在南北會合地,這種南方的靈秀、北方的粗獷,對一個作家的創作心理的影響,以及西北地區的文化跟中原、南方的文化之間非常微妙的一種結合,我覺得這形成了賈平凹先生的很多深層創作心得。平凹先生上世紀80年代在全國已經很有名氣了,改革開放後他是最早冒出來的一批作家,但是,我們現在想一下,跟賈平凹先生同時出道的很多作家已經不寫作了,很少看到他們的新作,即便偶爾有新作也很難有新的氣象,而能夠一直堅持不懈地寫下來的作家屈指可數,平凹兄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而平凹先生的這種低調、謙和、厚道,我也是很有發言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