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勘測表明亞馬孫河長度或增近百公裡—新聞—科學網

2020-12-12 科學網

 

曼塔羅河是從秘魯中部穿過的一條長河,科學家們現在認為它才是亞馬遜河的源頭。

 

《國家地理》雜誌發表的一項報告

稱,現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將曼塔羅河確定為亞馬孫河的源頭。研究人員James Contos和他的團隊藉助GPS追蹤數據和衛星影像,發現曼塔羅河大約比阿普裡馬克河長10%。

 

曼羅塔河自東北方向流向東南方向,從秘魯中心區域的曼羅塔山谷穿過。研究人員宣稱,從1971年起阿普裡馬克河就被誤認為是亞馬孫河的起源。如果他們研究結論正確的話,這項發現將為亞馬孫河的長度增加75到92公裡(亞馬孫河目前長度為6437公裡)。

 

但是科學家們是否接受他們的結果,將取決於他們對一條河流源頭的定義。亞馬孫河的源頭有可能被定義為地表水常年流動的流域最遙遠的地點。一些地質學家爭辯稱,曼塔羅河不可能是亞馬孫河的源頭,因為每年它都有5個月的乾涸期。

 

《國家地理》雜誌的地理學家Juan Valdés聲稱,流水對於確定河流的真正源頭是非常重要的。在整個18世紀,秘魯北部的馬拉尼翁河一直都被認為是亞馬孫河的源頭。這是因為這條河流相比於其它流入亞馬孫河的支流來說,有著最大量的流水。

 

阿普裡馬克河的下遊支流烏卡亞利河也曾經被稱作亞馬孫河的源頭,因為它是流入亞馬孫河中最長的支流。而在1971年,《國家地理》雜誌的一個團隊將Mismi河確定為亞馬孫河的源頭。

 

隨後在2000年,《國家地理》雜誌的一個後續探險隊將Ticlla Cocha湖確認為亞馬孫河的源頭,而且將阿普裡馬克河確認為亞馬孫河上遊最長的延伸。因此雖然最新的這項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但是亞馬孫河源頭之謎仍然尚未揭開。 (過客/編譯)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剛果河長度及水量都不及亞馬孫河,為何其水能資源卻遠超亞馬孫河
    世界上著名的河流上都修建有水電站,尼羅河上有亞斯文大壩,長江上有三峽大壩,亞馬孫河流域上有150多座水電站,密西西比河幹流上有超過46座水電站,剛果河上有英加系列水電站等。其中位於赤道附近的亞馬孫河(長度世界第一)和剛果河(長度世界第十),因為其流域範圍內降水豐富,是世界上水量第一,第二的河流,我國的長江才排到第三。
  • 亞馬孫河被公認為世界第二大河,長度為6640千米
    由於亞馬孫河處於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使該地區水量終年豐沛,河口年平均流量高達每秒21萬立方米。它幾乎橫跨了整個南美洲,也滋潤著這片廣袤的土地,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讓亞馬孫流域成為世界上最神秘的「生命王國」。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長度為6671千米,主要有兩個源頭:一支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一支發源於蒲隆地中部的白尼羅河。
  • 巨齒鯊也有育兒所—新聞—科學網
    但最新研究顯示,它還是睿智的母親。對在多個大陸發現的巨齒鯊牙齒的分析表明,這些龐大的生物通常會用育兒所提高幼鯊的生存機會,就像一些現代鯊魚所做的那樣。 美國伊利諾州德保羅大學古生物學家、並未參與這項研究的Kenshu Shimada說,這提供了一種非常「令人興奮」的可能性。不過,他說,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發現。
  • 茶多酚蛋白自組裝水凝膠可精準調控腸道健康—新聞—科學網
    澱粉樣纖維是一種有序聚集態的納米線狀結構的統稱,其長度20-30微米,直徑2-8納米,具有手性螺旋。該團隊通過加工讓食品蛋白質自組裝成這種柔性生物膠體。 胡冰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樣的加工流程極大地提高了水凝膠中多酚的負載量,達到了生產需要,同時還增強了多酚的穩定性。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亞馬孫河流域存在大型地下暗河
    巴西亞馬孫地區實際上存在兩條大河:除了舉世聞名的世界第一大河亞馬孫河外,還有一條規模與之相當的河流,只不過它流淌於2000米至4000米的地下。
  • 63年前,中國人在長江建造超級工程,為何亞馬孫河如今還看不到?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長江都沒有一座永久的大橋,這並不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看看亞馬孫河,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座橋梁能夠跨越其上方,這是為什麼呢?亞馬孫河是世界上長度排名第二的河流,雖然這個長度還有一些科學上的爭議,但是流域和流量排在全球河流第一就無可爭議。
  • 亞馬孫河到底有多可怕?為什麼人們不敢在亞馬孫河中遊泳?
    這就是著名的亞馬孫河,它是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及支流最多的河流。 由於河流長度測量方法並無定論,關於亞馬孫河的長度便有著諸多不同說法,其中之一即為我們最常聽到的6400
  • 到底尼羅河是世界上第一長河,還是亞馬孫河是世界上第一長河?
    不過,很多地理學家對此存在異議,認為烏卡亞利河是呈南北縱貫,與亞馬孫河主幹流向幾乎為一直角,只能算是亞馬孫河的一條支流。所以,地理學權成們一致認為亞馬孫河是世界第二長河流,尼羅河最長。不過,地理學家們並未放棄對亞馬孫河的研究,運用了不同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由於河流長度測量方面並無定論,所以使用的測量方法不同,其長度也就不同了。至今有不同地理學家測量所得的亞馬孫河長度在6259千米和6800千米之間。
  • 修建大壩影響亞馬孫河流域生態
    位於南美洲北部的亞馬孫河是世界第二長河,但卻是全世界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其蘊藏的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各種生物多達數百萬種。此前,有關在亞馬孫河上築壩的環境評估,大多聚焦於每一座壩附近範圍內的局部影響,鮮有對整個亞馬孫河流域進行的評估調查。
  • 科學菌:為什麼至今仍沒有一座橋敢跨越亞馬孫河?
    眾所周知,尼羅河是全世界最長的一條河流,全長有6670公裡,儘管「亞馬孫河和尼羅河誰最長」這個話題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亞馬孫河會比尼羅河的長度更長,但這個贊成這個結論的地理學界人士相對更少。所以,目前亞馬孫河和尼羅河世界排名分別是第二和第一,而尼羅河在降水量瘋漲的時候也有定期泛濫的問題。
  • 不,這是魚龍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Megan Jacobs/Baylor University 近日,《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在英國基默裡奇灣附近的深海沉積物化石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1.5億年前的神秘小型海洋爬行動物。這個新發現的水生爬行動物是魚龍(侏羅紀晚期的海洋食肉動物)的一種,看起來像是海豚和鯊魚的結合體,可能會潛入深海捕捉烏賊和其他滑的獵物。
  • 雙足「鱷」的腳印—新聞—科學網
    這些足跡的大小是此前發現的batrachopodid足跡的兩倍多,一些足跡長18~24釐米,表明這種鱷魚體長可能達到3米。 研究人員指出,較窄的行跡完全是後足留下的,有些區域保存了從腳跟到腳趾的清晰印痕和皮膚印痕。但他們並未發現有後足足跡覆蓋前足足跡,或是保存較差的決定性足跡證據,表明該行走痕跡是由四足鱷形類留下的,因此,他們認為B.grandis是一種雙足行走的動物。
  • 譽為「河流之王」的亞馬孫河,究竟蘊含著多少寶藏?
    亞馬孫河位於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由於河流長度測量方法並無定論,亞馬遜河河長便有著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之一即為常見的6400公裡,亞馬孫河是世界著名大河,水量、流域面積與流域內的生物種類,都居世界河流之冠。
  • 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亞馬孫河上面難以看到橋梁?
    亞馬孫河位於南美大陸的北部,由西向東橫穿亞馬孫雨林,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流量和支流最多的大河,其中流域面積690萬平方公裡,是排名第二剛果河的近2倍;平均徑流量達到每秒22萬立方米,是排名第二剛果河的近5倍;其支流數量達到1.5萬條,其中最大的一條支流-馬代拉河,其長度就有3200多公裡
  • 我國科學家發現V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新聞—科學網
    最新的研究發現這一對TA系統中的抗毒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拮抗毒素的毒性,拮抗方式基於抗毒素對毒素的多腺苷酸化修飾,該種作用方式與目前已報導的6種類型均不相同。結合遺傳、生化以及結構解析等發現,MntA抗毒素具有核酸轉移酶活性,利用ATP作為底物,將3個AMP逐個轉移到毒素蛋白的RNase活性位點附近的酪氨酸(Y)上。這種修飾作用有效的抑制了毒素的毒性。
  • 爭論了那麼長時間,亞馬孫河的源頭到底在哪裡?
    亞馬孫河位於南美洲北部,穿過濃密的亞馬孫熱帶雨林,是世界上公認的流量、流域面積和支流數量最多的河流。不過,對於河流長度來說,傳統上認為它只能屈居第二,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亞馬孫河流域面積692平方公裡,幾乎是排行第二剛果河的兩倍,接近我國長江的4倍。亞馬孫河的流量平均可以達到12萬立方米/秒,是排行第二剛果河的3倍,是長江的4倍。從支流情況看,亞馬孫河的支流共有1.5萬條之多,最長的馬拉代河就有3200公裡,這是別的河流所無法比擬的。
  • 大部分地中海保護區保護效果堪憂—新聞—科學網
    但各個海洋保護區的條件參差不齊,而多項研究表明,一般來說只有對海域進行完整而嚴格的保護,才能帶來生態效益。在這些嚴格保護的區域僅允許偶爾使用非工業化的、對生態影響不大的漁具進行休閒、商用或生計所需的捕撈。在本研究中科學家評估了地中海的各個保護區,發現其中只有3.42%的區域(僅佔地中海全區域的0.23%)得到了上述嚴格保護。
  • 是誰終結了「冰河時代」—新聞—科學網
    這項由博士生Petra Bajo及其同事進行的研究還表明,這些冰期終結時的夏季能量水平控制著冰原崩塌所需的時間,而更高的能量水平則會導致冰原迅速崩塌。 該研究為最近11次冰川消退提供了一個新的高解析度記錄,並揭示了傾角和日射在測量地球冰期—間冰期循環中的持續影響。「地球軌道的傾斜是整個第四紀(跨越中更新世轉變及之後)的冰川—間冰期周期的主要驅動因子。」Bajo說。
  • 陝西子午嶺林區生存迄今最大華北豹區域種群—新聞—科學網
    陝西子午嶺華北金錢豹 野外紅外相機資料圖 北京師範大學虎豹研究團隊近日在《整合動物學》雜誌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提供了首個華北豹區域種群現狀評估。研究表明,子午嶺林區的華北豹種群處於增長態勢。 華北豹是世界上9個豹亞種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特有的豹亞種,目前被列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物種。華北豹是世界上研究最少的大型貓科動物之一。作為中國華北森林地區的頂級捕食者,華北豹對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維持產生重要影響。
  • 新發現講述維蘇威火山背後的故事—新聞—科學網
    Petrone和同事說,這一發現和對附近燒焦的木頭的分析表明,這個人受到了極端溫度的影響,可能蒸發了人體組織。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