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到福州出差,在在個雨後的下午,我走進了有名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坐落在福州市鼓樓區,是建國後福州僅存的古城的一部分。也是福州歷史的起源和文化之根。
從南后街與馬路的交叉口右轉,就走進了三坊七巷。

灰色牆暗藍瓦,朱紅的油漆抱柱,簡單古典的建築風格,顯得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但小街和巷子裡絡繹不絕的人流,交頭接耳,左顧右看,方知我們是在觀賞一段歷史,品味一種文化。
那麼,三坊七巷,有哪三坊?哪七巷?我來告訴你。
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

七巷:楊橋巷、郎宮巷、塔巷、黃巷、宮巷、安民巷和吉庇巷。
說到這裡,可能還有人會問:三坊七巷從何而來?
三坊七巷起源於晉,歷經唐五代,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是各個朝代裡福州經濟發展和生活韻味的縮影。對我們了解福州回眸過往,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同時,在近代,一些有影響的人物也匯集於此。像林則徐、沈葆楨、嚴復、冰心等,都在三坊七巷生活過。

這些歷史名人,或疏理政見,或闡述學說,或熱衷藝木,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由此可見,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蘊,也相當濃厚。
在三坊七巷轉了差不多小半天,扶扶斑駁的牆壁,敲敲深黯的古鐘,似乎看見了歷史的容貌,聽到了古人在對話。

社會是一天一個突變,但那坊子裡的織衣聲,那巷子裡零星的腳步聲,又是我們今天特別豔羨的,一種簡單而質補的生活。
離開三坊七巷時,夜幕快巳降臨。一片片朱紅牆在華燈下熠熠發光,一串串紅燈籠在溫和地朝人微笑著…
猛回頭,三坊七巷不愧為鑲嵌在福州城的一塊瑰寶,雖清淺卻底蘊濃厚。雖古樸卻價值連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