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說起宮保雞丁,對美食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它與晚清名臣丁寶楨有關,丁寶楨去世後被清廷追贈「太子少保」,後人於是將他最愛吃的炒雞命名為「宮保雞丁」。而丁寶楨出生貴州,又曾在山東和四川兩地任官,宮保雞丁也被後人分成了黔版、川版和魯版,其中在百度百科上就列出了關於宮保雞丁三地不同的做法。
一直以來,關於宮保雞丁的起源三地紛爭,算得上中國烹飪江湖一宗少見的公案。8月27日,一位來自英國的美食作家為了這道菜,專程來到貴州,走訪貴陽市、織金縣、大方縣等地,意欲追溯宮保雞丁的起源。
8月27日晚,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隻身一人出現在貴陽大十字街頭,為了一道中國菜,她從英國倫敦出發,在上海轉機,到達了一個從未踏足過的城市。
扶霞·鄧洛普,因為著有一本《魚翅與花椒》被不少國人知曉,這位在劍橋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學士學位、在倫敦大學取得漢學碩士學位的「學霸」,因為精通中文、熱愛中國美食,計劃將畢生精力都投入到中國菜的研究上。
「其實早在3年前,我就萌發了要去探尋宮保雞丁根源的想法,因為我在四川的時候,就了解到宮保雞丁還跟貴州、山東有關,今年我的一本四川菜譜將出版中文版,我決定在出版之前把宮保雞丁的歷史問題梳理清楚,補充到這本書當中去。」
在今年年初,扶霞去了山東,掌握了宮保雞丁在山東的一些素材,這一次她來到了貴陽,這是她第二次來貴州,15年前,她曾從湖南鳳凰進入到貴州,在梵淨山腳下的小餐館吃過農家菜,對貴州菜並沒有留下太多印象。
這次在貴州5天的行程裡,她走訪了十餘個貴州廚師,足跡遍布貴陽市、織金縣、大方縣等地的多個餐館和菜市場,每天說得最多的中國話就是「怎麼做?」、「怎麼吃?」扶霞品嘗了織金版、貴陽版的宮保雞丁,並在大方縣吃到了口味獨特的宮保肉。
9月1日扶霞離開貴州,她對記者說:「這次在貴州收集到的資料讓我出乎意料,我要讓外國人知道宮保雞丁的歷史,知道貴州的宮保雞丁也很好吃,很有故事。」
丁家後人:宮保雞丁應起源織金縣
在貴陽市郊,擺放著丁寶楨畫像的一個小花園裡,丁寶楨的第七世族孫丁迎春向扶霞講述了家族中流傳下來的關於宮保雞丁的故事。
「寶楨公一家當時在織金縣算得上是書香門第,他小時候跟佃戶家一個王姓的孩子歲數相當,兩人經常在一起玩耍,一次兩人在一個叫牛昌橋的地方玩耍時,姓王的小孩不小心掉到了河裡,寶楨公立即跳下水把他救上來。那小孩的父母為了感謝寶楨公,炒了個雞給他吃,從此寶楨公對那個雞念念不忘,後來到外地做官,也經常研究怎麼才能把雞做得像童年吃到的那個味道,我認為這就是宮保雞丁最早的起源,也就是說宮保雞丁起源於寶楨公的出生地織金縣。」
據介紹,丁寶楨23歲中舉人,隨後十年,他一邊在貴州平遠州(今織金縣)設館教書,一邊繼續苦讀,1853年,也就是鹹豐三年,已經33歲的丁寶楨中取進士,可以說,丁寶楨的童年以及青壯年時期都是在織金縣度過的。
丁迎春說,丁寶楨的後人卻幾乎沒有做餐飲的。儘管如此,因為宮保雞丁與丁寶楨密不可分的關係,丁迎春就經常被外界請去「表演」炒宮保雞丁。據丁迎春介紹,丁寶楨的直系後人現在居住在山東、廣東、北京、美國、臺灣等地。
丁迎春說,為了彌補丁氏後人沒有從業餐飲行業的遺憾,他已經開始計劃在織金、貴陽等地開設餐館,把丁家口味的宮保雞丁發揚光大。
黔菜業界:黔派宮保雞丁歷史有待深挖
《中國黔菜大典》主編吳茂釗說,宮保雞丁給很多人的印象是一道川菜,並且認為四川才是它的發源地,其實這道菜與丁寶楨有關,丁寶楨出生在貴州,那說明宮保雞丁也發源於貴州,「宮保雞丁就是丁寶楨從小就喜歡吃的貴州辣椒炒雞,其他地方的宮保雞丁都是在此基礎上的改良和創新。」
為追溯貴州宮保雞最早的烹製方法,吳茂釗找到出版於1981年的菜譜,這本《黔味菜譜》標註「宮保雞」為「貴州名菜」,源於清王朝黔籍大臣丁寶楨喜吃生雞肉爆炒而得名,其中的用料:甜醬、餈粑辣椒、蔥白、蒜片、姜米、醬油等。
在貴陽,郭恩源作為黔派宮保雞丁第三代傳承人,早已把「吳宮保」酒樓做成了被貴陽人認可的「老黔菜」館。「吳宮保」其實是業界對郭恩源父親吳作文的稱呼,當年吳作文師從有「第一代黔菜大師」之稱的熊雲軒,傳承了黔派宮保雞丁的烹飪精髓而得此名號。
「熊雲軒大師當年和其兄弟熊雲臣運用貴州食材來做宮保雞丁,跟川版宮保雞丁大不相同,炒出來的宮保雞丁色澤紅亮,形如瑪瑙,口感滑嫩,辣而不爆,略帶酸甜,有』小荔枝味』。」郭恩源說,這種口味一直在「吳宮保」酒樓傳承,很多八九十歲的貴陽老人都愛來吃。
「準確來說,貴州叫宮保雞而不叫宮保雞丁,跟川菜的宮保雞丁製作方法並不同。」74歲的黔菜大師關鵬志告訴記者,黔菜的宮保雞選用的雞肉去骨帶皮,是用餈粑辣椒和甜麵醬來炒,不興放花生米,而川菜的宮保雞丁是不帶皮的雞胸肉,用筒筒辣椒來炒,風味很不同。
「我認為宮保雞丁應該從貴州的辣子雞脫胎而來,是無骨辣子雞的一個分支,下一步我準備去搜尋一些歷史資料,來佐證自己的這個想法。」吳茂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