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歐洲掀起「中國熱」,歐洲的學者是怎麼看待這場中國熱的呢

2020-12-21 人生的境界

18世紀歐洲曾掀起長達百年的「中國熱」。不少歐洲人如醉如痴地欣賞和讚美中國文化,將中國看作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國度。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君主專制國家,皇帝擁有絕對世俗權力和最高宗教權力,但是因為中國在當時有科舉制度,認為它體現了人人平等的原則。中國的科學技術在古代有一些輝煌的成就,以四大發明為主要代表,但長期以來沒有明顯進步,在許多方面已經落在了歐洲的後面。以上看法表明,歐洲人對中國的評價基本上是比較客觀、偏重正面和美好的。

一般認為伏爾泰是西方頌華派中第一人,實際上,這頂桂冠應該戴在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頭上。萊布尼茲對中國痴迷、傾羨,讚賞有加:「我相信,如果需要挑選一個精於辨識各民族的優點,而不是精於鑑賞女神的美麗的評判員,那麼金蘋果就應該獎給中國人。」萊布尼茲是歐洲第一位致力於推動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的著名學者,他在歐洲的『中國熱』遠未達到高潮之時,便以其廣博的學識和深邃的眼光認識到中國文化的世界意義,從而表現出巨大的興趣和進一步探索的強烈欲望。

在他的影響下,18世紀德國出現了一批以研究中國為終生追求的學者。所以,無論怎樣評價萊布尼茲對於德國的『中國熱』的貢獻,都不會過頭。」 馬弗裡克說,在這場崇尚中國的運動中,「萊布尼茲是第一個可以要求獲得這種最高榮譽的人。正是他使人們開眼看到中國的榜樣,並且極力主張當時在歐洲各國首都建立起來的文化研究機構把獲取有關中國的知識作為其目的之一。」法國的伏爾泰是歐洲18世紀最關注中國,談論中國最多的思想家。他稱頌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政治開明、道德高尚……總之,中國是世界上治理得最好的國家,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

魁奈也是熱烈的頌華派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眼裡中國是世界上最美麗、最繁榮、人口最多的國家。他讚揚中國歷代的君王盡心竭力於促進國家的繁榮,政府以為民造福為宗旨。他誇讚中國的城市既多又大,遠遠超過法國。當然,這些評價有些符合事實,有些則言過其實。魁奈對西方的影響不僅在於他的頌華態度,還有更多值得回味的意義。作為歐洲重農學派的創始人,他正是從中國政府的重農政策中得到啟示。儘管重農學派只有短短的歷史,但是魁奈對中國的關注引起後人極大的興趣,引起歐洲以及亞洲長達幾十年的「魁奈熱」。

早在19世紀末期,歐洲學者發現魁奈的著作是當時經濟學家「崇尚中國運動的頂峰之作」。這種獨特的歷史現象引起後代學人的注意,由此形成了魁奈和重農學派的中國淵源這一研究課題。20世紀20年代以後,研究的成果逐漸增多,到30年代形成高潮。據筆者歸納,其意義主要在三個方面。首先,發現魁奈學說的思想淵源並不是人們以往所說的為古代希臘人,而是古代中國人,從而認識到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其次,在歐洲「中國熱」已經消失的情況下,在學界再度掀起一股不小的「中國熱」,不僅限於歐洲,還擴展到亞洲。

在對魁奈與中國關係的探討中,學者們更多地發現了中國文化的價值,從而促進和擴大了中外文化交流。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極大地衝擊了「西方中心論」,促使一些學者深刻反省歐洲人以往對中國文化的漠視和無知。例如赫德森在《歐洲與中國》中說,1789年以後,由於中國熱的完全消失,絕大多數歐洲史學家都不能正確評價中國思想在18世紀對歐洲的影響,而把這一中國熱僅僅視為一種趕時髦的怪誕舉動,或看作一種假以中國名義而與實際中國文化毫無聯繫的烏託邦幻想。這就是當時掀起的中國熱,種鴿也正是被其他的國家看得太重要,所以後來的中國的發展停滯不前。大家是怎麼看待這場中國熱的呢。

相關焦點

  • 中學西傳與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
    17、18世紀的來華傳教士為了達到傳教的目的,開始深入研究中國典籍,並和中國士大夫廣泛接觸,促進歐洲宗教、科學和藝術在中國的傳播。同時通過他們的翻譯和介紹,歐洲的學術界也開始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科學技術。
  • 18世紀「中國熱」帶給歐洲什麼?
    17、18世紀的來華傳教士深入研究中國典籍,並和中國士大夫廣泛接觸,一方面促進歐洲宗教、科學和藝術在中國的傳播,另一方面通過他們的翻譯和介紹,歐洲的學術界也開始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科學技術。在近200年間,兩者之間的相識、交融開出了絢爛的文明花朵,成為這一時期人類在文化上最大的收穫、最寶貴的成果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 講述 ▎18世紀,傳遍歐洲的「中國壞話」
    17、18世紀,西方出現了「中國熱」,呈現許多讚美性的評價,不僅羨慕中國廣大的疆域、充足的人口、豐富的物產,還對中國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儒家文化給予了不同程度的讚頌。來華歐洲傳教士的描述、中文典籍的翻譯、貿易的往來以及西方旅行者的遊記成為歐洲人了解中國的主要渠道。這其中傳教士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17-18世紀歐洲盛行的「中國熱」
    16-17世紀,歐洲傳教士來華傳教,反被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所吸引,因而,他們就以濃鬱的理想主義色彩向歐洲反饋中國的圖像。這一時期,歐洲正興起啟蒙運動,倡導理性主義的啟蒙思想家並不能從古希臘、羅馬文化中尋得多少滋養,轉而把視線移向非基督教世界,從來華傳教士反饋的圖像中「發現」了中國。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講17到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
  • 外媒關注:冬奧會掀起中國雪場建設熱
    原標題:外媒關注:冬奧會掀起中國雪場建設熱參考消息網12月18日報導法新社12月17日發表一篇觀察報導稱,冬奧會掀起中國雪場建設熱。他說:「在中國,滑雪曾經是一項相對小眾的運動,但現在它越來越受歡迎了,這要歸功於冬奧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掀起了建設雪場的熱潮;在中國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的需求帶動下,雪場數量迅猛增長。
  • 歐洲曾經中國熱:中國人可能是諾亞最親近的後裔
    本土貿易的不利之處是,中國商品通常以遠遠低於本身價值的價格出售給來華外商,結果是17—18世紀中國貿易雖處於順差,但實際獲利卻大大低於處於逆差地位的西方國家(主要是英國),這無疑使中國商人損失充足的商業資本。可以說,中國一方面跟全世界做生意,但是不賺錢;另一方面,中國的文化和思想傳到歐洲,幫著歐洲走出中世紀,建立新社會。就是在這200年裡,中國開始落後,中西位置完全顛倒。
  • ...沙龍第五期:本土,抑或舶來——18世紀歐洲視野下的中國梅毒由來說
    龐境怡作報告報告以18世紀的法國御醫阿斯特呂克(Johanne Astruc,1684-1766)的九卷本《性病論》(De morbisvenereis libri sex,英譯A Treatise of Venereal
  • 歐洲「中國文化熱」:談談巴洛克時期,中西方音樂舞蹈文化的發展
    世界歷史上出現了一段巴洛克時期,"巴洛克"誕生於17-18世紀的歐洲,1600年巴洛克作為一種反宗教的藝術風格在義大利產生,隨後風行於歐洲大陸。  4、人文思潮下的西方文藝  17-18世紀的歐洲處於一種大變革的時代 。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使思想和天性被宗教教會禁錮的歐洲人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性的解放和靈魂的救贖,人們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愈來愈關注人本身。
  • 漢學家包華石: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源頭在中國嗎?
    不可否認,唐以後至18世紀前,中國與歐洲社會的確大不相同,無論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價值,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一點也是中國和歐洲知識分子的共識。然而,當歷史的指針開始轉向18世紀,這個被世人稱為啟蒙時代的百年;當我們把視線稍稍從啟蒙思想的火炬上偏移,細細向前追溯火種的由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啟蒙的種子裡亦有中國的分量。
  • 18世紀歐洲中國熱的興衰:從一名普通法國人的視角看中華飲食
    十六世紀後,隨著東西方交流的愈加頻繁,東方世界地大物博、美麗富饒的形象不斷傳遞到歐洲,成功地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掀起了一股「中國熱」。 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很快徵服了歐洲,並且改變了歐洲人的餐飲結構和進餐方式。但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和中國熱的衰退,中國飲食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詬病,漸漸成了落後和愚昧的象徵。
  • 聖誕節,像歐洲人一樣喝熱紅酒!
    我還沒寫完呢,怕再寫下去,看得你想打瞌睡了。冬天,你要去歐洲三國遊、七國遊,在餐廳裡看到這些單詞,千萬要記住,說的都是同一種飲料,熱紅酒。那時,羅馬人在歐洲大陸上到處徵戰,打仗到了北歐,冬季寒冷,士兵們為了禦寒,索性把紅酒加熱後飲用。這一喝法,隨著他們四處徵伐,擴散到整個歐洲,歐洲人對熱紅酒開始有了解。
  • 歐洲最高溫度超越40°C,超百人熱死,沒有空調歐洲人怎麼消暑?
    在充滿了幽默感的歐洲,如今也因為高溫幽默不起來,因為實在是太熱了,他們從未感受過如此炎熱的天氣。歐洲最高溫度超越40°C,超百人熱死,沒有空調歐洲人怎麼消暑?歐洲有多個地區的溫度超越了40°C,法國巴黎檢測到自1947年以來最熱的溫度,達到了41°C;西班牙的首都馬德裡,氣溫來到了40°C,打破了95年創下的最高紀錄。在葡萄牙,有超過100個人被熱死。
  • 十八世紀歐洲:最炫的是中國風
    也是在這時,歐洲大陸掀起了一股中國熱,絲稠、 瓷器、漆器等被大量引進法國。「洛可可風格」正是這種對中國文化的憧憬與嚮往的反映。隨後的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也深受中國風的影響。
  • 圖蘭朵飯店:18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的想像
    斯捷帕尼揚:飯店本身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飯店老闆安德烈·德洛斯通過所有室內裝飾再現了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流行法國的巴洛克風格。有的客人來飯店會以為自己看到的只是仿製品,其實都是真品。如果沒有充分了解相關歷史,客人會認為現在的裝飾已經有幾百年歷史。
  • 歐洲「中國熱」:路易十四扮成中國皇帝,到處都是Cosplay
    可以說,路易十四對中國文化和藝術的崇敬影響了整個歐洲。甚至整個歐洲曾掀起了一股異乎尋常的「中國熱」。而這股「中國熱」一吹就是一百年。從貴族到平民,從吃穿住行到文化娛樂都沉醉在對中國文化的狂熱追求中。從法蘭西到俄國,歐洲王室穿起了中國的絲綢。
  • 18世紀歐洲關於《資治通鑑》的一段討論
    十七、十八世紀,是歐洲社會大轉型思想大變革的時代,中國文化的西傳以及由此興起的早期漢學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這場思想變革。德國學者巴耶爾(Gottlieb Siegfried Bayer, 1694-1738)是十八世紀歐洲最偉大的漢學先驅之一。 巴耶爾的第一部關於中國的作品是《中國日食》,發表於1718年,距今將近三百年了。這部書討論的是當時的一個熱門話題,即一千六七百年前中國人觀察到的一次日食,是否與《聖經》中耶穌遇難的一段記載相一致。
  • 歐洲歷史上的「中國熱」:歐洲宮廷充滿中國元素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在17世紀前後,歐洲也盛行過模仿中國產品的熱潮。  仿造品註明「中國製造」  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中國很多產品就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與當時歐洲落後的工藝技巧水平比擬,中國產品是真正的「巧奪天工」,無論是絲綢、瓷器、漆器和其他工藝品,都讓西方人大開眼界。
  • 17、18世紀:「能否將漢語作為國家未來的語言」被歐洲討論近兩百年
    公元十七至十八世紀,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再度繁榮,歐洲掀起了一陣"中國熱"。 1840年,當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結婚時,穿了一襲由中國絲綢製作的白色禮服,驚豔全場。與此同時,關於漢語和中國文字的推崇,也在歐洲掀起了一陣狂潮。
  • 十八世紀的德國,為了得到127件中國瓷器,竟用600名近衛士兵交換
    隨著16世紀「中學西傳」之風的興起,西方掀起了一股風靡一時的「中國熱」,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推崇、傳播和學習中國文化和中國思想。這股「中國熱」潮流在18世紀的歐洲達到頂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結下了璀璨碩果。
  • 西方的「中國熱」,在19世紀為何演變成了「中國冷」?
    包華石從「文化政治」的視角出發,試圖觸摸當年歐洲的社會心理,分析了為什麼歐洲會從17-18世紀的「中國熱」,突然轉變成19世紀的「中國冷」?文化政治的策略如何導致了對文化他者的誤讀?如何抵抗狹隘的民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