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歐洲曾掀起長達百年的「中國熱」。不少歐洲人如醉如痴地欣賞和讚美中國文化,將中國看作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國度。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君主專制國家,皇帝擁有絕對世俗權力和最高宗教權力,但是因為中國在當時有科舉制度,認為它體現了人人平等的原則。中國的科學技術在古代有一些輝煌的成就,以四大發明為主要代表,但長期以來沒有明顯進步,在許多方面已經落在了歐洲的後面。以上看法表明,歐洲人對中國的評價基本上是比較客觀、偏重正面和美好的。
一般認為伏爾泰是西方頌華派中第一人,實際上,這頂桂冠應該戴在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頭上。萊布尼茲對中國痴迷、傾羨,讚賞有加:「我相信,如果需要挑選一個精於辨識各民族的優點,而不是精於鑑賞女神的美麗的評判員,那麼金蘋果就應該獎給中國人。」萊布尼茲是歐洲第一位致力於推動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的著名學者,他在歐洲的『中國熱』遠未達到高潮之時,便以其廣博的學識和深邃的眼光認識到中國文化的世界意義,從而表現出巨大的興趣和進一步探索的強烈欲望。
在他的影響下,18世紀德國出現了一批以研究中國為終生追求的學者。所以,無論怎樣評價萊布尼茲對於德國的『中國熱』的貢獻,都不會過頭。」 馬弗裡克說,在這場崇尚中國的運動中,「萊布尼茲是第一個可以要求獲得這種最高榮譽的人。正是他使人們開眼看到中國的榜樣,並且極力主張當時在歐洲各國首都建立起來的文化研究機構把獲取有關中國的知識作為其目的之一。」法國的伏爾泰是歐洲18世紀最關注中國,談論中國最多的思想家。他稱頌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政治開明、道德高尚……總之,中國是世界上治理得最好的國家,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
魁奈也是熱烈的頌華派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眼裡中國是世界上最美麗、最繁榮、人口最多的國家。他讚揚中國歷代的君王盡心竭力於促進國家的繁榮,政府以為民造福為宗旨。他誇讚中國的城市既多又大,遠遠超過法國。當然,這些評價有些符合事實,有些則言過其實。魁奈對西方的影響不僅在於他的頌華態度,還有更多值得回味的意義。作為歐洲重農學派的創始人,他正是從中國政府的重農政策中得到啟示。儘管重農學派只有短短的歷史,但是魁奈對中國的關注引起後人極大的興趣,引起歐洲以及亞洲長達幾十年的「魁奈熱」。
早在19世紀末期,歐洲學者發現魁奈的著作是當時經濟學家「崇尚中國運動的頂峰之作」。這種獨特的歷史現象引起後代學人的注意,由此形成了魁奈和重農學派的中國淵源這一研究課題。20世紀20年代以後,研究的成果逐漸增多,到30年代形成高潮。據筆者歸納,其意義主要在三個方面。首先,發現魁奈學說的思想淵源並不是人們以往所說的為古代希臘人,而是古代中國人,從而認識到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其次,在歐洲「中國熱」已經消失的情況下,在學界再度掀起一股不小的「中國熱」,不僅限於歐洲,還擴展到亞洲。
在對魁奈與中國關係的探討中,學者們更多地發現了中國文化的價值,從而促進和擴大了中外文化交流。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極大地衝擊了「西方中心論」,促使一些學者深刻反省歐洲人以往對中國文化的漠視和無知。例如赫德森在《歐洲與中國》中說,1789年以後,由於中國熱的完全消失,絕大多數歐洲史學家都不能正確評價中國思想在18世紀對歐洲的影響,而把這一中國熱僅僅視為一種趕時髦的怪誕舉動,或看作一種假以中國名義而與實際中國文化毫無聯繫的烏託邦幻想。這就是當時掀起的中國熱,種鴿也正是被其他的國家看得太重要,所以後來的中國的發展停滯不前。大家是怎麼看待這場中國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