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歐洲關於《資治通鑑》的一段討論

2020-12-21 騰訊網

十七、十八世紀,是歐洲社會大轉型思想大變革的時代,中國文化的西傳以及由此興起的早期漢學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這場思想變革。德國學者巴耶爾(Gottlieb Siegfried Bayer, 1694-1738)是十八世紀歐洲最偉大的漢學先驅之一。

巴耶爾的第一部關於中國的作品是《中國日食》,發表於1718年,距今將近三百年了。這部書討論的是當時的一個熱門話題,即一千六七百年前中國人觀察到的一次日食,是否與《聖經》中耶穌遇難的一段記載相一致。

聖經《新約全書·路加福音》第23章專門有一節記載「耶穌死的景象」,說:「那時約有午正,遍地都黑暗了,直到申初,日頭變黑了」(《聖經》「新約全書·路加福音」第23章,第120頁)。關於耶穌遇難時太陽無光、大地變黑的問題,自古以來就引起了神甫們喋喋不休的爭論。有說那是一場雷雨的,有說是某種超自然的奇蹟的,有說是日食並稱為「基督日食」的。

當十七世紀耶穌會士接觸到中國歷史和文化時,他們發現中國史書關於日食的記載清楚而又精確,最早可以追溯到基督誕生前2000年。其中有一次日食引起了傳教士們的高度注意,他們通過《通鑑綱目》發現,司馬光《資治通鑑》中有一條記載說,東漢光武帝時期,日食過後,皇帝禁止稱「聖」字:

「光武七年,春,三月,癸亥晦,日食,帝攜文武百官往觀,不稱聖」。比較中國與西方的歷史紀年,光武帝建武七年正是公元31年。耶穌30歲是在約旦河受施洗約翰的洗禮,接受了聖靈。耶穌在世傳道約有3年。在約公元30年時,由耶利哥城前往耶路撒冷,受到群眾的歡迎。不久就被十二門徒之一的猶大出賣。因此中國這次日食記載與耶穌受難日有暗合的地方。

推論產生了!耶穌會士們對中國人說,你看,在你們古老的史書上已經透露了我們帶來的福音的信息。耶穌會士們又對歐洲人說,中國人曾經是基督的信徒,他們為耶穌的死而難過,規定上書言事「不得稱聖」!聯繫到1625年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出土和翻譯成西文,人們更加確信上帝早就關懷過中國這個地方,利瑪竇的傳教思想的正確又一次得到了證明。當然也有謹慎一些的傳教士,柏應理(P.Couplet)編譯的《中國歷史紀年》記載了這次日食,該文在收入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國哲學家孔子》時,柏應理作按語說:「這次日食是否就是基督殉難時發生的那次,要由天文學家去確定」。即使如此,歐洲還是有人斷言基督遇難時的天昏地暗就是中國史書上的日食,人們把這次日食乾脆稱為「中國日食」,這也就是巴耶爾的書名的由來。

作為新教徒的巴耶爾是天主教耶穌會士的反對派,他本能地對耶穌會士的附會有反感。他是宗教史方面的專家,其博士論文就是研究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臨終遺言問題,因此他對耶穌遇難時的有關材料相當熟悉,這樣進一步討論耶穌就刑那天黑暗籠罩大地的問題可以說是得心應手。再說,他這時候正在以極大的興趣學習中文,他閱讀米勒的著作,發現他的最後一部手稿就是談「中國日食」,巴耶爾堅信耶穌遇難時的場面不是日食,也就堅信耶穌會士們的宣傳是在誤導,因此,在開展對中文資料的研究以前,他的結論就已經成竹在胸。但是,巴耶爾還是找來了米勒的譯文,提出了這麼一些看法:第一,關於這次日食的記載只是《通鑑》等中國史書同類記載的一次,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作者也沒有因為它是耶穌受難日而做特別的渲染。第二,聖經中所謂從正午到下午三點(申初時分)有三個小時黑暗無光不可能是日食所致,不可能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看到日食;日食也不可能持續三個小時。第三,耶穌死難時的地方正值望月(耶穌望月),在望月的日子是不會發生日食的。

巴耶爾批評耶穌會士沒有完全搞懂中文記載的含義。他懷疑柏應理怎麼可能從浩如煙海的中文裡編出這麼一個《中國歷史紀年》的摘要,因為柏應理自己也承認,他在中文上沒有什麼訓練。巴耶爾仔細研究了米勒對那段中文的翻譯,發現米勒沒有能夠翻譯出「晦」和「癸亥」的含義。巴耶爾找到了「晦」的意思就是指每月的最後一天,但他不知道「癸亥」是什麼意思,並且猜測說大概是指當天正午吧。巴耶爾還發現了米勒在解釋皇帝對日食反應時犯的錯誤,指出「不稱聖」的「聖」並不是指受難的耶穌基督,而是皇帝自己的頭銜。他說:「聖字的意思是指優秀、公正和博學的人,它常被用來指皇帝、諸侯和傑出人物和年高德重的人。如孔子是聖人,據閔明我說,利瑪竇也被稱作聖人」。

由此,巴耶爾否定了《資治通鑑》中有關於耶穌受難的記載。

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歐洲漢學是西方社會大變革時期尋求自我認識、自我詮釋的一個路徑,其思想意義大於學術意義。那些郢書燕說式的研究構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種特殊形態。巴耶爾在解讀《通鑑》原文上的正確結論,與其說是他的「文字訓詁」功夫強於他人,還不如說他先驗的就反感耶穌會士出於傳教目的的牽強附會。(作者:張國剛 單位:清華大學歷史系)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相關焦點

  • 漢學家包華石: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源頭在中國嗎?
    不可否認,唐以後至18世紀前,中國與歐洲社會的確大不相同,無論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價值,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一點也是中國和歐洲知識分子的共識。然而,當歷史的指針開始轉向18世紀,這個被世人稱為啟蒙時代的百年;當我們把視線稍稍從啟蒙思想的火炬上偏移,細細向前追溯火種的由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啟蒙的種子裡亦有中國的分量。
  • 17、18世紀:「能否將漢語作為國家未來的語言」被歐洲討論近兩百年
    與此同時,關於漢語和中國文字的推崇,也在歐洲掀起了一陣狂潮。 早在1669年,英國語言學家約翰·韋伯就在《中華帝國的語言是原初語言》一書中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 "中國書面語言是上帝賜予人類的原初語言,也是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最初使用的語言。"
  • 18世紀「中國熱」帶給歐洲什麼?
    這幅孔子畫像是當時歐洲人見到的第一幅孔子的畫像。孔子畫像後面是傳教士柏應理所編纂的《中華帝國年表》和《中國地圖》。這份年表在歐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17、18世紀200年間,在華傳教的耶穌會士共計456人,他們大多數成為了御用的數學家、地理學家、畫家、園林設計師等,出版了成百上千部中文著作。
  • 中學西傳與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
    17、18世紀的來華傳教士為了達到傳教的目的,開始深入研究中國典籍,並和中國士大夫廣泛接觸,促進歐洲宗教、科學和藝術在中國的傳播。同時通過他們的翻譯和介紹,歐洲的學術界也開始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科學技術。
  • 18世紀的精緻與奢華:一幅關於早餐的繪畫
    前不久,網絡上掀起了一股關於衝泡茶和咖啡的正確方法的討論,這個話題在歐美媒體上引起了熱議,甚至外交官和軍人都參與進來。這些日常的熱飲並不像看起來那麼普通,它們與文化、階級、習俗、禮儀等因素密切相關。飲用方式也體現了一種日常生活的儀式感。這也難怪各國都爭相強調自己的衝調方法才是最正統的,甚至連英國王室都參與到這場爭論中。
  • ...沙龍第五期:本土,抑或舶來——18世紀歐洲視野下的中國梅毒由來說
    報告認為,儘管溯源中國梅毒起源的研究在學界已不是一個新議題,但目前較少關注歷史上關於中國梅毒起源的種種論述,以及背後所蘊含的各種力量的角逐。龐境怡作報告報告以18世紀的法國御醫阿斯特呂克(Johanne Astruc,1684-1766)的九卷本《性病論》(De morbisvenereis libri sex,英譯A Treatise of Venereal
  • 解析16世紀末歐洲關於野蠻人的辯論
    引言16世紀末,歐洲關於野蠻人的辯論長期展開。更為遙遠的觀察者們,從蒙田到列維 - 史特勞斯, 發展出了第三條道路:差異存在著,就像賽普爾韋達支持的那樣,但是這些差異並不像在 歐洲文明感知下的那樣消極,而是積極的。隨後,持這一立場的後繼者們推崇自然狀態, 反對文明的越軌與悲戚。他們追尋一種哲學傳統,這種傳統在大發現的第二階段,也就是18世紀的太平洋發現時期,獲得了巨大的繁榮。
  • 講述 ▎18世紀,傳遍歐洲的「中國壞話」
    《利瑪竇中國札記》《耶穌會士書簡集》等著作傳到歐洲,促進了當時的「中國熱」,一些思想家均對中國的社會與文化大加讚賞。然而,在「中國熱」潮流走向高峰時,「貶華」之音也悄然唱響。18世紀初期英國作家笛福在《魯濱孫漂流記續篇》中就有許多批判中國的言論。
  • 17-18世紀歐洲盛行的「中國熱」
    16-17世紀,歐洲傳教士來華傳教,反被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所吸引,因而,他們就以濃鬱的理想主義色彩向歐洲反饋中國的圖像。這一時期,歐洲正興起啟蒙運動,倡導理性主義的啟蒙思想家並不能從古希臘、羅馬文化中尋得多少滋養,轉而把視線移向非基督教世界,從來華傳教士反饋的圖像中「發現」了中國。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講17到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
  • 18世紀歐洲貴族的煩惱:今天穿什麼
    小印將以18~19世紀為時間坐標,以服飾分類和穿衣層次為切入點,帶你一探究竟。富太太到底要換多少件衣服?在注重穿衣禮儀的18~19世紀,歐洲貴族人士在參與各類活動之前,都要換上相應的得體服飾。所以,對TA們來說,一天換四五次衣服都是常規操作。
  • 歐洲史:18世紀英國船上的生與死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8世紀的英國。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初,英國皇家海軍準將喬治·安森率領6艘船從英國起航。他奉命襲擊美洲太平洋沿岸的西班牙船隻,並捕獲馬尼拉大帆船。這個任務看似簡單,卻耗費了4年時間,令人痛苦不堪。此次航行的規劃和執行是一段痛苦的經歷。在歐洲艦隊開始海上行動之後的半個世紀中,這揭示出海軍管理者在後勤方面所面臨的諸多挑戰。
  • 18世紀歐洲宮廷服裝藝術手稿欣賞
    18世紀歐洲宮廷服裝藝術手稿欣賞 18世紀歐洲宮廷服裝藝術手稿欣賞
  • 鼻煙盒——18世紀歐洲菸民的掌中珍寶
    15世紀末期,傳教士羅曼·佩恩(Ramon Pane)跟隨哥倫布第二次到達美洲。1497年,他看到當地祭司通過管子將一種粉末吸到鼻子裡。這就是最早發現的鼻煙,並將其帶回了歐洲。在歐洲傳播吸鼻煙:17世紀的貴族時髦嗅聞鼻煙粉也成為了當時皇宮貴族最時髦習慣。17世紀英國的安妮女王喜愛鼻煙,她身邊的郡主們無不嗅聞鼻煙。
  • 一個18世紀歐洲貴族青年的壯遊圖鑑
    18世紀的上層社會還有一個普遍觀點: 勤奮的觀察者遍遊異域,向那些「不幸」地留在家中的人匯報他對人性的發現,對社會詳細地敘述自己的觀察報告,以增進社會的進步與福利。這種報告被普遍地認為是一種義務,貴族青年、藝術家、知識分子的壯遊某種程度上也是受了這種思想的鼓舞。
  • 17、18世紀,歐洲女性越來越誇張的貴族時尚
    提到17世紀的歐洲女性,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漂亮的宮廷裙子,精緻的妝容,繁瑣複雜的髮飾髮型。但你知道嗎從17世紀到18世紀,歐洲女性服飾時尚與審美是一步步走向誇張,更加繁複華麗。中世紀的歐洲,在宗教統治下,服裝的顏色、款式都比較單一而受限制。從16世紀開始,歐洲服飾開始往華麗與誇張靠攏。到了17世紀,巴洛克風格凸顯,華麗、宏大、誇張,佔據了時尚主流。女性的裙子越來越誇張,越來越寬大。到了18世紀,在裙子越來越大的基礎上融入了大量的蕾絲、綢緞、繡,裙子腰部設計的更窄,纖腰寬裙是為時尚。
  • 皮埃爾·塞爾納:18世紀全球化視野下的「最後一場革命」
    美蘇對峙的冷戰格局掩蓋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在20世紀關於世界史的討論的意義。世界史在這一時期處於普遍史解釋的核心,也是世界範圍階級鬥爭的原動力。不論是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的重要著作,還是日本「戰後史」的歷史書寫,討論的都是自歐洲資產階級興起以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 17、18世紀的歐洲道路:差強人意的西班牙,勉強過關的義大利
    西班牙差強人意的道路建設 18世紀時期西班牙的道路建設是學習法國的,一是因為當時西班牙的王室就是波旁王室。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當時的整個歐洲,也只有英法兩國的道路建設極為成功。所以學習法國進行道路建設對於西班牙來說是很自然的。
  • 十八世紀歐洲:最炫的是中國風
    經幾個世紀的流變,中國風17世紀全面滲透到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從日用物品、家居裝飾到園林建築等,上至王公貴胄,下至商賈鄉紳,都趨之若騖。 2. 12片陰刻漆器屏風,在不同的房間鹹的另一半,17世紀晚期,英國薩裡漢姆莊園。
  • 18-19世紀歐洲建築的理性與感性
    18世紀時期的建築湧動著一股潮流化的意志,理性精神被從古典主義中提取,代表著古典主義回歸,新古典主義誕生。推動這股潮流的,是一種以「啟蒙」為名的新認知。建築也以不同的形態,展現著對啟蒙的認知。隨著以浪漫主義為基石,具有畫意的建築的誕生,18世紀,英國建築師亨利·霍爾還原了洛蘭作品中以羅馬萬神廟為原型的建築。在自然環境的不規則形狀與建築的幾何形體,自然的柔軟與建築的堅硬的對比中,這所英國的「羅馬萬神廟」與自然達成一種因不同而共生的和諧,也構建了一種人與自然交融的路徑。
  • 18世紀——20世紀歐洲古董珠寶賞析
    珠寶擁有獨特的魅力,它是美的結晶,也蘊含不同時代的記憶,收藏它就等於收藏了一段歷史,即使身處當下,我們仍然有了重拾舊夢的可能。古董珠寶的歷史與它的外表一樣光芒四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尋覓歐洲古董珠寶發展史的5個重要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