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朝聖者,1130年手繪本插圖
巴黎聖熱內韋雅夫圖書館
古人很少出遠門,交通工具不方便,很少有人能到遙遠的地方去。那時候沒有為愉悅身心而出門旅行的,旅途顛簸艱險,實在談不上舒適和享受。
中世紀的歐洲只有少數人長途旅行,如公主們為家族聯姻會橫跨歐陸,卻通常無緣重返故鄉;宗教鼓勵朝聖者上路,十字軍長途遠徵;大使背負著外交使命出行;雄心勃勃的商人為了商品和利益遠走他鄉;偉大的冒險家完成了某段傳奇的旅程。
14世紀繪圖,出處不詳
文藝復興以前沒有人為了享受而出遠門,為了參觀某一遙遠的城市或景點去旅行。
單純意義上的旅行,即我們後來稱之為「壯遊」的出門上路一定要等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當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一批好學好奇的人士率先邁出了第一步。
何為「壯遊」 ?
「壯遊」即 le 「Grand Tour」。法語和英語都是同一個單詞。「Grand Tour」是我們現代旅遊業的鼻祖。「Tourism」「旅遊業」這個單詞正是來自「壯遊 Grand Tour」中的「 Tour」。
壯遊最早起源於英國,16世紀都鐸王朝治下的穩定發展使英國上層人士積累了相當豐厚的財富,歐洲大陸尤其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對古典文化藝術的發揚光大吸引著貴族人士前往。已初步完成學業的英國貴族子弟為進一步完善教育,啟發人文思想,同時也為開闊視野、積累人脈關係、學習掌握外語,培養對藝術的良好品味而踏上壯遊之路。
Giovanni Paolo Panini《羅馬萬神殿》
1734年 華盛頓國家畫廊
1575年前後,英國一批顯赫的朝臣從國外遊歷後返回英格蘭,他們在歐陸國家旅行的經驗在貴族圈裡流傳,探討旅行的書籍也越印越多。按照當時的傳統,當一名年輕人即將出外旅行時,他會向某位經驗豐富的長者求教,請其幫助規划行程。而這些長者對年輕朋友私下的忠告——往往以書信的形式進行——也往往會被公之於眾,逐漸演變成為供所有旅行者使用的普遍性論述。
壯遊之旅程短則幾個月,往往是兩三年,家境富裕的甚至長達五六年。途經的國家包括法國、瑞士、當然義大利是重點,逗留的時間最長,然後再掉頭北上奔赴德語地區及荷蘭,最後再渡海返回英國。
壯遊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接觸歐洲古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是結識歐洲大陸的貴族和上流社會人士。的確,在沒有網際網路、影像傳媒的那個年代,只有親身前往文化藝術的發源地,才能觀看到特定的繪畫和雕塑、建築物,才能欣賞到某些歌劇和音樂,只有面對面交往,才能結交到同一階層的人脈關係。
Giovanni P. Panini《Choiseul公爵離開聖彼得廣場》
1754年 Gemäldegalerie, Berlin
英國17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最早的經驗主義者約翰·洛克認為,知識來自外部的感官經驗,來自環境的刺激,因此,人們可以「利用」外部環境所提供的體驗來增長自己的學識。因此,旅行對於心理發展和拓展對世界的認知是非常必要的。
18世紀的上層社會還有一個普遍觀點: 勤奮的觀察者遍遊異域,向那些「不幸」地留在家中的人匯報他對人性的發現,對社會詳細地敘述自己的觀察報告,以增進社會的進步與福利。這種報告被普遍地認為是一種義務,貴族青年、藝術家、知識分子的壯遊某種程度上也是受了這種思想的鼓舞。
近代的小說電影裡,我們常看到貴族青年由富有學識的家庭教師陪伴,一路遊歷,一路記下詳細的日記,而且隨時與家人和朋友通信,將他旅途中的見聞趣事交流傳播出去。這跟今天現代人使用微信等社交媒體分享朋友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吧。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18世紀歐洲啟蒙時代一個貴族青年的歐陸壯遊之圖冊吧。
Emil Brack《壯遊前的準備》19世紀末 私人收藏
這幅畫中描繪的是19世紀初,一對青年夫婦壯遊出發之前正在研究義大利地圖的情景。看他們的表情就能猜出他們對這場重要的旅行所寄予的期待與欣喜。
年輕的貴族青年往往由家庭教師或監護人陪同,如果家境足夠富裕,還要帶上僕人!一行人打點行裝,坐船跨過英吉利海峽,到達法國的加萊港。抵達巴黎後,年輕人要練習精進法語這門必不可少的歐洲社交語言,還要學習舞蹈、擊劍和馬術。巴黎的吸引力在於上流社會高雅的社交語言、舉止風度與時尚品位,運氣好的話還能被引薦到某位貴夫人的沙龍上結交名流雅士,為日後即將擔任政府或外交職位做好社會關係上的鋪墊準備。
離開巴黎,旅行者將短暫地拜訪瑞士,通常是去日內瓦或洛桑。泛舟萊蒙湖上,攀登阿爾卑斯山以磨礪身心,並享受登山苦旅之後看到的湖光山色。
Caspar David Friedrich《雲海漫步者》
1817年 Kunsthalle Hamburg
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弗雷德裡希這幅著名作品表現的正是壯遊者登上高山之巔,俯瞰雲海,驚嘆大自然之壯美的思緒萬千。
翻越山區後,他們會分別造訪都靈、米蘭、博洛尼亞和佛羅倫斯等北部義大利名城,在烏菲茨美術館、博洛尼亞大學等著名的藝術和學術殿堂裡盡情飽覽文藝復興創造的燦爛文化。
貴族青年然後會南下羅馬,瞻仰古羅馬帝國留下來的宏偉遺蹟,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盡善盡美的文化遺產。
Giovanni Paolo Pannini《羅馬古代藝術長廊》
1757年 波士頓美術館
羅馬是壯遊的重點高潮,所有的風雅人士都會去瞻仰古羅馬偉大的廢墟遺址,在當地導遊的陪同下,北方的遊客們在鬥獸競技場、在凱旋門廢墟前長籲短嘆、寫生繪畫或賦詩作文追憶過往,表達惆悵激蕩之情懷。
您見過最早的導遊是什麼模樣嗎?請看這個略顯風趣的畫面。
Carl Spitzweg 《英國遊客在羅馬郊區》1845年
柏林國家美術館老館
畫面上戴高帽的「第一代」導遊侃侃而談,貴族青年夫婦手拿導遊書凝神細聽,那位女士鼻子上似乎還架著小墨鏡。畫面上靠後的一位女子眺望著遠處的廢墟正在寫生作畫,另一位男青年漫無目的地倚靠著身後的巖石,欣賞著起伏的山坡與風景。
Carl Spitzweg 《英國遊客在羅馬郊區》局部 1845年
在羅馬,身份尊貴的遊客往往會請當紅畫家為自己繪製肖像,就像今日的遊客到了旅遊景點一定要打卡拍照留念。當時羅馬最受歡迎的畫家當屬Pompeo Batoni 和 Francis Basset,他們的遊客肖像生意絡繹不絕。請看這些貴族遊客的「羅馬留影」肖像,似乎都如出一轍,瀟灑的客人永遠風度翩翩,穿著絲綢或絲絨的「休閒」便裝,拄著手杖,手拿三角帽,這一位穿紅色長外套的還手拿羅馬的城市地圖,更顯示出他屬於有實力「到此一遊」的尊貴社會階層。
Francis Basset 《Dunstanville男爵》
1778年 Musée de Prado
畫面背景永遠雷同,要麼是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和天使堡,要麼就是著名的古羅馬雕塑或人盡皆知的美第奇家族的大理石花瓶。
Pompeo Batoni 《John Talbot伯爵》1773年
Getty Museum
Pompeo Batoni 《 約瑟夫二世皇帝和弟弟》
1769年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有錢的客人當然還要購買一些旅遊紀念品,如專門表現羅馬偉大建築的想像的畫作,這類畫被稱為「Capriccio」,類似今天旅遊景點賣給遊客的艾菲爾鐵塔小畫兒或紀念明信片。當然,油畫價格不菲,圖便宜就買幾幅複製的版畫,或各類小物件。總之,一定要帶回家鄉一些紀念品以展示證明自己親眼見到了偉大的羅馬。
Giovanni Paolo Panini《羅馬古蹟》1735年
Indianapois Museum of Art
Peter Schenk l'Ancien 1675-1711年
羅馬波波羅城門 Rijksmuseum
在羅馬他們一定會去參觀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留下的傑作。有時也手持家鄉名流的介紹信叩開當地上流社會的大門,參與無數的社交場合,磨礪自己的語言和談吐。
18至19世紀,隨著蒸汽動力交通的發展,壯遊變得更舒適安全,成本也下降了。旅行逐漸不再是貴族階層的專享,很多作家、藝術家、收藏家都將義大利之行看作是廣博學識、培養藝術品位、啟發創作靈感的必由之路。如歌德、拜倫、大仲馬紛紛前往義大利或希臘,到古典藝術的發源地汲取靈感。
1786年9月3日的凌晨三時,37歲的歌德化名為「菲利普·繆勒,德國畫家」,提著行李,偷偷從卡爾斯巴德 (魏瑪公國)溜出來,獨自一人鑽進一輛郵車,向南方的義大利揚長而去。歌德的此次「出逃」歷時一年零九個月,二十多年後他根據這段經歷寫下了洋洋灑灑四十萬言的《義大利遊記》。
緹士拜恩《歌德在羅馬的鄉村》 1787年
Städel Museum 法蘭克福
此次義大利之行對歌德日後的思想與創作影響巨大,歸國後他逐漸從年輕時的狂飆突進階段轉向平靜的古典主義時期。在他著名的《義大利遊記》卷首中他寫道:「我也在阿卡迪亞!」阿卡迪亞位於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中東部地區,在歐洲文化上代表著一個沒有受到破壞的田園牧歌的故鄉,表達人與自然、藝術和諧一體的樸素的理想。正是這樣一種古典的田園牧歌氣息貫穿於《義大利遊記》的始終。
歌德文本中的義大利是體現其古典主義精神的理想國度,歌德希望通過古典主義的人文教育來提升德國民眾的道德,達到改良社會的目的,進而為德國未來的政治統一奠定基礎。
歌德在義大利遊歷期間,認識了一些德國畫家,如 Johann Heinrich Wilhelm Tischbein (緹士拜恩) 和 Jacob Philipp Hackert,他們之間結下友誼,經常一起參觀義大利各地的古蹟。從這兩位畫家的作品中,我們能一窺歌德心目中的田園牧歌理想古典氣息是什麼樣子。
Jacob Philipp Hackert 《Agrigente 的神廟》1778年
聖彼得堡埃爾米塔什博物館
Jakob Philipp Hackert 《歌德瞻仰古羅馬競技場》
1790年 羅馬歌德紀念館
英國詩人拜倫勳爵1818年與好友雪萊一起到義大利遊歷,逗留了好幾年,1822年,雪萊駕帆船出海不幸身亡。拜倫悲痛萬分,告別義大利,前往希臘支持其獨立運動,1824年病逝於希臘。兩位傑出詩人用生命譜寫了浪漫主義壯遊的悲歌。
William Westall《拜倫眺望羅馬競技場》
19世紀,貴族女子也加入到義大利旅行的行列中來。她們往往由親戚中的老處女作為監護人陪伴遊走歐洲,旅行成為上流社會婦女教育的一部分。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的小說《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講的正是循規蹈矩的英格蘭大家閨秀在佛羅倫斯邂逅自由愛情的故事。
多數人的遊歷也就在羅馬結束,但行有餘力者們還會繼續往南,到那不勒斯學習音樂,18世紀中葉以後還會去欣賞新近發掘出土的龐貝和赫庫蘭尼姆考古遺址。也許還會顫抖著雙腿,冒險登上維蘇威火山。
1759年版畫 赫庫蘭尼姆挖掘現場
LIFE Photo Collection
那不勒斯海灣的風景畫和火山噴發的場景圖都是這場旅行最好的紀念品。
Carl Gustav Carus 《窗外的那不勒斯海灣》1829年 柏林國家美術館
Jakob Philipp Hackert《維蘇威火山的爆發》1774年 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 Kassel
在義大利的「壯遊」往往以威尼斯為最後一站。這個富裕、氛圍輕鬆的水上名城以狂歡節及各類娛樂項目吸引著歐洲的年輕人。
畫家卡納萊託 (Canaletto)的城市風景畫最受上層遊客的青睞,他的畫作以精準的透視、明亮的色彩還有對建築的細緻入微的描繪成了威尼斯最搶手的特色紀念品,生意非常火爆。
Canaletto《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1730年
Fogg Art Museum, Cambridge
Bernardo Bellotto 《威尼斯大運河》 1743年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
17、18世紀的威尼斯以它的奢華享樂著稱,夜間的歡愉場所眾多。在面具的遮掩下,貴族子弟有膽量出入情色場所。一些德國、荷蘭的嚴肅新教家庭派出家庭教師同行,也正是要監督年輕人不可荒唐放縱,以免染上麻煩的性病。
旅行者又要翻越阿爾卑斯山,向北來到說德語的歐洲地區。柏林、德勒斯登、維也納、波茨坦,也許年輕人會在慕尼黑或海德堡的大學學習一段時間,或者繼續訪問荷蘭和佛蘭德斯,這裡有很多美術館供藝術欣賞,最後穿越海峽返回英國。
一場長達兩三年的壯遊下來,上流階級的年輕人已經能深諳世務、人情練達,熟練掌握多門外語,有了很高的藝術修養,並且在法律、外交、行政、科學和哲學上也都具備了相當程度的造詣,可以作為統治階層的一份子帶領自己的國家奮發前進了。能圓滿地壯遊歸來,年輕人也就有了充分的談資,證明了自己是精英圈子的一份子。這為他順利融入上流社會,為未來的錦繡前途鋪平道路。
當時英國政治和文化界的著名人物幾乎沒有不曾參與壯遊的。到了工業革命前後,它已經成為了上流社會的成人禮,成了打造一個「英國紳士」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
這種壯遊漸漸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擴散到歐洲其他地區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在長達數個世紀的不斷發展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拿破崙遠徵埃及後,阿拉伯東方異國風情更是吸引著歐洲人。浪漫主義時期的到來,令歐洲人更夢想著到遠方去,如希臘、中東、波斯等東方國度。
今日的旅遊已完全平民化。交通工具更便捷安全,經濟成本更低廉,這些有利條件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踏上以往只有貴族上層才能享受得起的「壯遊」歷程。壯遊某種程度上有「流浪」、「探險」的含義,與人文藝術的探索學習互動、互為補充。
人生總有很多未知數,今日禁足在家不能遠行,但我們內心的志向不氣餒,總有一天我們要上路,祝您未來披荊斬棘,所向披靡。
海霞寫於2020年7月5日巴黎
推薦幾篇有趣的藝術史小文:
披上夜的鬥篷,飛越星空
黑夜的續篇
達文西的烏託邦理想之城今何在?
旅法20年的海霞老師主講的
「文藝•復興」通識視頻課
初夏上新
在家就能身臨其境的文化穿越之旅
適合親子、藝術文化歷史愛好者
全歐洲製作團隊
城堡實景拍攝
生動有趣的藝術課